第147章 一舉合圍,恐非上策!
「陛下,臣斗膽進言,一舉合圍,恐非上策。正如陛下先前所言,叛軍擅長運用游擊戰術,若在陝西受挫,他們或逃往山西,或至甘肅衛、寧夏衛,甚至河北之地亦非不可能。若是一著不慎,導致叛軍流竄至他處,恐將危及四方百姓安全。」
孫承宗聽完朱由檢的話,心中頗為不安。
如今大明衛所,九邊重鎮糜爛不堪,孫承宗身為兵部尚書,雖未能盡知全貌,但並非一無所知。
若欲實施合圍,必須先將叛軍驅趕至一地,以目前各地衛所之兵力,恐難勝任。
上月江西贛南民變,熊兆勛未率京營前往之前,叛軍首領竟率千餘烏合之眾在江西肆虐。
數千官兵被追得滿山遍野,實乃千古之恥。
直至熊兆勛領軍抵達,整合地方兵力,分散合圍,方才剿滅叛匪。
如今陝西十三路叛軍匯聚,人數眾多,若要合圍,所需兵馬何其龐大。
且遼東前線兵力緊張,雖孫傳庭前往整備軍務,採取守勢,但駐軍數萬仍不可動。
陝西可調用之兵力不足五萬,山西亦需保持兵力,以防插部蒙古。
孫承宗以為,邊疆戰事較之民亂更為緊要。
如此情形之下,如何能實現合圍?除非朱由檢有其他妙計。
朱由檢對孫承宗的憂慮心知肚明,他不想拖,時局拖延越久越是不利。
他目前必須將重心放在崇禎二年,防範皇太極借道蒙古南下。
「朕以為,此事不宜拖延,應當迅速決斷,快刀斬亂麻。孫愛卿須知,皇太極隨時可能揮師南下,這才是我大明的心腹大患。唯有抓住這個時機,方有可能反攻遼東,甚至可能扭轉攻守之勢。」
說完這話,朱由檢不由心中嘆息,他心中也曾幻想過,若能如那些穿越者,運用現代知識製造出強大武器,一舉擊潰滿清,然後實現全球霸業,那該有多好。
但現實卻是殘酷的,大明當前黨爭不息,吏治腐敗至極,氣候變化劇烈,連年旱澇災害,瘟疫頻發,又逢小冰河時期。
國內土地兼併嚴重,民亂四起,外部又有強敵環伺,隨時可能讓大明覆滅。
種種跡象表明,大明已呈現出歷代王朝末期的敗象,這些危機全部集中在了明末,堪稱奇葩。
有些事情急不得,有些事情卻刻不容緩。
若不解決民生問題,百姓饑寒交迫,李自成之流仍會攻至京城。
若不整頓吏治,腐敗依舊滋生,即便剷除了魏忠賢,還有東林黨,浙黨、楚黨相繼而起。
南北分卷制雖是權宜之計,但朱由檢也清楚,這只能是暫時的平衡,朋黨之爭終將會在朝堂再起。
或許北方勢力會壯大,或許淮西勛貴會重歸朝堂。
朱由檢可以預見,隨著自己的改革,必將東征西討,時局穩定後,文官集團的力量將日漸式微,而武將勛貴將嶄露頭角。
哪怕到了清朝,南北黨爭依舊存在,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朱由檢要做的,便是營造一個穩定的朝堂局面,為子孫後代樹立一個典範。
即便是在他離世之前,也要效仿朱元璋,剷除潛在威脅,為太子順利繼位鋪就一條平坦之路。
孫承宗看著沉思中的朱由檢,輕輕嘆息一聲。
陛下的話,他豈能不明其意,既然陛下已決意如此,他也不再過多勸諫,決定先聽聽朱由檢有何妙計:
「陛下,臣資質愚鈍,未能洞悉陛下合圍之計的精髓,敢問陛下可有成竹在胸?」
朱由檢聞言,從龍椅上起身,拿起一份奏章輕輕搖了搖:
「此乃曹文詔緊急呈上的奏章,奏報中提到,目前攻占綏德三地的叛軍,主要是闖王高迎祥、混天王以及紫金梁王自用的三路兵馬,加上榆林、延綏、綏德三地譁變的軍士,共計八千餘人。」
稍作停頓,朱由檢接著說道:
「其餘九路叛軍,大約有兵馬兩萬五千人,他們正向綏德進發,意圖與王自用三路叛軍會合,搞什麼所謂的會盟。若朕所料不差,他們定是在密謀後續的行動。」
這話一出,殿內眾人神色各異,韓爌、黃立極等四人面露驚色。
袁崇煥與孫承宗則是眉頭緊鎖,沉默不語。
片刻的沉寂之後,施鳳來欠身問道:
「難道陛下之意,是要趁叛軍集結綏德之際,一舉將其全數殲滅?」
朱由檢聞言,輕輕搖頭:
「不是。」
這一句話,讓在場的眾人無不面露疑惑之色。
孫承宗稍作沉吟,便領悟了朱由檢話中的深意,他笑著開口解釋:
「請容臣大膽推測,陛下所提及的十三路叛軍中的其餘九路,此刻正匆匆向綏德進發。若朝廷意在綏德對他們進行圍剿,一則我們當前的準備尚不充分,調動兵馬需耗費不少時日,二則考慮到如今天寒地凍,行軍本就艱難重重,待我軍抵達綏德,恐怕已是兵疲馬乏。更有可能的是,叛軍一旦察覺風聲,便會四散逃竄,屆時再想將他們一網打盡,只怕是難上加難。」
朱由檢聽罷,笑道:
「孫愛卿果然是知兵之人,綏德圍剿叛軍確實非上策。朕有意在西安與這十三路叛軍決一死戰!」
此語落地,即便是孫承宗也不禁覺得此舉如同天方夜譚。
西安作為陝西首府,城池堅固,守軍眾多,那王自用除非愚不可及,否則怎會冒險進攻西安府。
陛下……雖然聰慧過人,但在這件事上,卻似乎有些少年心性,過於……自負。
孫承宗沉吟片刻,考慮著如何婉轉勸諫陛下,搜腸刮肚半天,卻未能找到恰當的說辭。
袁崇煥先行一步,躬身道:
「臣斗膽進言,陛下此計實非明智之策。除非那王自用頭腦發昏,否則……!」
孫承宗聞言,趕忙藉口緩和袁崇煥的直言不諱:
「陛下,依臣之見,叛軍斷不會以三四萬之眾,就敢輕率攻打西安府。」
朱由檢聞言並未動怒,擺了擺手示意無礙後笑道:
「若是用計呢?」
「哦?臣願聞陛下高見,陛下所說的計謀是何妙計?」
朱由檢聞言淡然一笑:
「你們還沒覲見之前,朕已獲密報。那十三路叛軍中的過天星惠登相,已然歸順了朝廷。他所獻上的投名狀,便是誘使王自用領兵進攻西安府。」
孫承宗聽完朱由檢的話,心中頗為不安。
如今大明衛所,九邊重鎮糜爛不堪,孫承宗身為兵部尚書,雖未能盡知全貌,但並非一無所知。
若欲實施合圍,必須先將叛軍驅趕至一地,以目前各地衛所之兵力,恐難勝任。
上月江西贛南民變,熊兆勛未率京營前往之前,叛軍首領竟率千餘烏合之眾在江西肆虐。
數千官兵被追得滿山遍野,實乃千古之恥。
直至熊兆勛領軍抵達,整合地方兵力,分散合圍,方才剿滅叛匪。
如今陝西十三路叛軍匯聚,人數眾多,若要合圍,所需兵馬何其龐大。
且遼東前線兵力緊張,雖孫傳庭前往整備軍務,採取守勢,但駐軍數萬仍不可動。
陝西可調用之兵力不足五萬,山西亦需保持兵力,以防插部蒙古。
孫承宗以為,邊疆戰事較之民亂更為緊要。
如此情形之下,如何能實現合圍?除非朱由檢有其他妙計。
朱由檢對孫承宗的憂慮心知肚明,他不想拖,時局拖延越久越是不利。
他目前必須將重心放在崇禎二年,防範皇太極借道蒙古南下。
「朕以為,此事不宜拖延,應當迅速決斷,快刀斬亂麻。孫愛卿須知,皇太極隨時可能揮師南下,這才是我大明的心腹大患。唯有抓住這個時機,方有可能反攻遼東,甚至可能扭轉攻守之勢。」
說完這話,朱由檢不由心中嘆息,他心中也曾幻想過,若能如那些穿越者,運用現代知識製造出強大武器,一舉擊潰滿清,然後實現全球霸業,那該有多好。
但現實卻是殘酷的,大明當前黨爭不息,吏治腐敗至極,氣候變化劇烈,連年旱澇災害,瘟疫頻發,又逢小冰河時期。
國內土地兼併嚴重,民亂四起,外部又有強敵環伺,隨時可能讓大明覆滅。
種種跡象表明,大明已呈現出歷代王朝末期的敗象,這些危機全部集中在了明末,堪稱奇葩。
有些事情急不得,有些事情卻刻不容緩。
若不解決民生問題,百姓饑寒交迫,李自成之流仍會攻至京城。
若不整頓吏治,腐敗依舊滋生,即便剷除了魏忠賢,還有東林黨,浙黨、楚黨相繼而起。
南北分卷制雖是權宜之計,但朱由檢也清楚,這只能是暫時的平衡,朋黨之爭終將會在朝堂再起。
或許北方勢力會壯大,或許淮西勛貴會重歸朝堂。
朱由檢可以預見,隨著自己的改革,必將東征西討,時局穩定後,文官集團的力量將日漸式微,而武將勛貴將嶄露頭角。
哪怕到了清朝,南北黨爭依舊存在,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朱由檢要做的,便是營造一個穩定的朝堂局面,為子孫後代樹立一個典範。
即便是在他離世之前,也要效仿朱元璋,剷除潛在威脅,為太子順利繼位鋪就一條平坦之路。
孫承宗看著沉思中的朱由檢,輕輕嘆息一聲。
陛下的話,他豈能不明其意,既然陛下已決意如此,他也不再過多勸諫,決定先聽聽朱由檢有何妙計:
「陛下,臣資質愚鈍,未能洞悉陛下合圍之計的精髓,敢問陛下可有成竹在胸?」
朱由檢聞言,從龍椅上起身,拿起一份奏章輕輕搖了搖:
「此乃曹文詔緊急呈上的奏章,奏報中提到,目前攻占綏德三地的叛軍,主要是闖王高迎祥、混天王以及紫金梁王自用的三路兵馬,加上榆林、延綏、綏德三地譁變的軍士,共計八千餘人。」
稍作停頓,朱由檢接著說道:
「其餘九路叛軍,大約有兵馬兩萬五千人,他們正向綏德進發,意圖與王自用三路叛軍會合,搞什麼所謂的會盟。若朕所料不差,他們定是在密謀後續的行動。」
這話一出,殿內眾人神色各異,韓爌、黃立極等四人面露驚色。
袁崇煥與孫承宗則是眉頭緊鎖,沉默不語。
片刻的沉寂之後,施鳳來欠身問道:
「難道陛下之意,是要趁叛軍集結綏德之際,一舉將其全數殲滅?」
朱由檢聞言,輕輕搖頭:
「不是。」
這一句話,讓在場的眾人無不面露疑惑之色。
孫承宗稍作沉吟,便領悟了朱由檢話中的深意,他笑著開口解釋:
「請容臣大膽推測,陛下所提及的十三路叛軍中的其餘九路,此刻正匆匆向綏德進發。若朝廷意在綏德對他們進行圍剿,一則我們當前的準備尚不充分,調動兵馬需耗費不少時日,二則考慮到如今天寒地凍,行軍本就艱難重重,待我軍抵達綏德,恐怕已是兵疲馬乏。更有可能的是,叛軍一旦察覺風聲,便會四散逃竄,屆時再想將他們一網打盡,只怕是難上加難。」
朱由檢聽罷,笑道:
「孫愛卿果然是知兵之人,綏德圍剿叛軍確實非上策。朕有意在西安與這十三路叛軍決一死戰!」
此語落地,即便是孫承宗也不禁覺得此舉如同天方夜譚。
西安作為陝西首府,城池堅固,守軍眾多,那王自用除非愚不可及,否則怎會冒險進攻西安府。
陛下……雖然聰慧過人,但在這件事上,卻似乎有些少年心性,過於……自負。
孫承宗沉吟片刻,考慮著如何婉轉勸諫陛下,搜腸刮肚半天,卻未能找到恰當的說辭。
袁崇煥先行一步,躬身道:
「臣斗膽進言,陛下此計實非明智之策。除非那王自用頭腦發昏,否則……!」
孫承宗聞言,趕忙藉口緩和袁崇煥的直言不諱:
「陛下,依臣之見,叛軍斷不會以三四萬之眾,就敢輕率攻打西安府。」
朱由檢聞言並未動怒,擺了擺手示意無礙後笑道:
「若是用計呢?」
「哦?臣願聞陛下高見,陛下所說的計謀是何妙計?」
朱由檢聞言淡然一笑:
「你們還沒覲見之前,朕已獲密報。那十三路叛軍中的過天星惠登相,已然歸順了朝廷。他所獻上的投名狀,便是誘使王自用領兵進攻西安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