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漢家自古重文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60章 漢家自古重文教

  李琦是洞庭湖水軍的四名統領之一,前幾日正是他親自駕駛板將辛棄疾送到金軍大營前的小洲上行致師之禮的,並且在接下來的半個時辰之內,

  近距離看著辛棄疾將前來挑戰的金軍一個個的斬殺當場。

  原本李琦也只是感嘆,這特麼從山東來的都是什麼蓋世凶人,卻沒有想到,不過兩日,就有一個小任務被李道親自指派出來。

  讓李琦帶看水軍所有類型的火器到靖難大軍中,向劉都統一一介紹一下。

  對於結交豪傑這種事情,李琦自然是心甘情願的,但挑選火器的時候他倒是犯了難。

  宋軍此時對火器的管控不是很嚴,所以洞庭湖水軍其實有自己的火藥工坊,其中頗有些東西是不傳之秘,若是傳出去,尤其傳到金國那邊,洞庭湖水軍就很難保證作戰優勢了。

  對此,李道倒是大方的緊,直接大手一揮,莫要藏著掖著,有什麼帶什麼,跟劉大郎說一聲,莫要傳播出去即可。

  就這樣,李琦先是帶著一大堆火器來到虞允文帳前,以作通報,隨即就跟看虞允文一起,來到靖難大軍營寨之中。

  為了保持江防密度,靖難大軍的營寨並沒有選到采石磯或者渡口,而是在采石磯以北兩里處紮營,為了防止有金軍偷渡,整片營寨一字排開,占地極廣,主營身前還有四個小寨,其中各有兵馬輪換駐紮,以作警戒。

  應該說靖難大軍的警戒卓有成效,最起碼虞允文打著自家旗幟在官道上行走,一路上也歷經了三四次游騎的盤查,不過每次都在徐宗偃掏出腰牌之後就順利通過了。

  此時在大營中當值的是羅慎言,在查驗腰牌之後沒有學周亞夫一般只知有將軍,不知有上官,而是按照事先準備,引看虞允文等人來到中軍大帳。

  「末將這就遣人稟報都統郎君,還請虞舍人稍坐。」

  「羅統制勿要多禮,老夫只是個腐儒,從來沒有見過正經兵家規制,可否讓老夫見識一下。」虞允文雖然語氣客氣,但言語中的意思卻是十分堅定,頗有些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感覺。

  羅慎言拱手說道:「靖難大軍光明正大,沒有什麼不敢與人言的。」

  虞允文笑道:「既然如此,還請羅統制帶路,先去尋劉都統。」

  「請!」羅慎言做了個引路的手勢,就當先扶刀而行了。

  虞允文剛沒走幾步,就被將台前兩面巨大的黑板吸引了自光。

  其中一面寫著忠義大軍各軍的名字,並且在名字之下記了許多文字,其中大部分都是空白,只有飛虎軍與破敵軍名下有些字跡。

  細細來看之下,上面寫著飛虎軍與破敵軍剿滅武平軍第一猛安,其中飛虎軍長途奔襲,數次作戰,記兩次大功;而破敵軍則是少部參戰,記一次功勞。

  另一面上則是有戰鬥英雄幾個大字,在四個大字之下則是寫著八個人的名字,並在名字之後寫下了斬首數量或者破陣事跡。

  虞允文注意到的是,這八人中有三人事跡最後寫看戰殞於某某處。

  竟是力戰而死的軍卒。

  見到虞允文駐足,背看裝滿火器竹筐的李琦也止住了腳步,順看虞允文的目光看向了黑板,他識字不多,卻也不是什麼文盲,磕磕絆絆剛剛看完,

  就聽到羅慎言出言解釋。

  「虞舍人,這是我靖難大軍的記功板,獲取功勞,就可以在軍中作展示。這也是回到山東後受賞的依據,即便是人戰死了,家人也會得到應得的一份,如此多人看著,不會有人敢貪墨。」

  虞允文伸手比劃了兩下:「整支靖難大軍五千人,難道就靠這兩塊板記功?」

  羅慎言笑道:「自然不是,大軍的記功板最多是記錄各軍的功勞,還有就是誇耀勇土。大軍之下各軍也有這樣的記功板,也會記錄自家軍中壯士的功勞。

  這些也只是為了廣而告之,真正詳細的還有記功簿,這就與其他軍中的大同小異了。」

  虞允文緩緩點頭:「此舉也是為了激勵士氣?

  「有這方面。」羅慎言頓了頓復又說道:「都統郎君還有別的考量,想通過此舉建立信譽。他說許多宋軍之所以戰意如此低下,就是因為事後上官住往不會品E

  不可能打勝仗的。

  可大戰終究還是得論功行賞的,總得讓兒郎們覺得,我們這些上官說話算話,不會貪墨他們的功勞。也因此,都統郎君想出了這個辦法,將各部功勞光明正大的擺出來,全軍一起作監督。」


  「管用嗎?」

  「自然是管用的,就比如如今,哪怕許多賞賜回到山東才能兌現,靖難大軍依舊能奮勇作戰,不就是因為軍卒皆相信我等,相信都統郎君嗎?」

  虞允文再次點頭。

  李琦卻是指了指黑板,好奇的說道:「這白堊寫成的字倒也漂亮,但普通軍卒識得如此多的字嗎?」

  羅慎言搖頭:「自然不能,但可以教授他們來識字。」

  仿佛礎礎逼人一般,李琦繼續追問::「能學會嗎?」

  羅慎言笑了:「雖說人有聰慧蠢笨之分,但到了軍中廝殺,能聽得懂軍令,哪有真正的蠢蛋。只要想學,不說能成文學大家,粗通文墨還是能做到的。」

  宋朝的識字率其實還算可以,因為宗族勢力龐大,各地建學成風,私墊也是遍地,外加工商業發展,百姓也願意讓孩子多學幾個字。

  但這是在宋國範圍之內,在金國就是另一碼事了。尤其是這些年,金國的地主豪強日子都快過不下去了,也就不再關注文教事業。

  至於金國官府—以他們可悲的基層統治力,指望他們還不如指望一塊叉燒!

  這還是金國中期情況,經過蒙元的大恩大德之後,明朝初年朱元璋用了大半輩子都沒有完全扭轉北地的文教局面,到了晚年還哀嘆中原北地遍地腥臊,依舊是胡風鼎盛。

  劉淮其實早就想通過各種辦法來提高治下百姓的識字率了。

  一方面要建立私墊,讓教書先生給小孩教書。這件事單靠民間自發其實很艱難,因為這年頭底層百姓很難脫產,教書先生也是人,也要吃飯,靠一點束修可餵不飽肚子。

  這時候就需要官府、宗族乃至於地主豪強出面,來維持私墊運轉。

  至於成年人教育,劉淮一開始想要創辦夜校之類的教育機構,然而真正前期準備的時候才發現,夜校能組織起來的前提是本身就有大量成年人聚集。

  後世工廠會天然具備這個條件。

  但現今不成。

  農業社會制約人口密度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單位面積的土地養活不了那麼多人。

  讓幹了一天農活的農民在晚上跑到縣城來學習識字,簡直是折騰人玩。

  而聚集青壯的地方,除了在冬日修渠,集訓備賊之外,只有大軍之中了現在在山東主持民政的是羅慎言的老爹羅穀子,草台班子剛組建,鬼知道能有付十麼成用軸勝三立中口能忙中軸閒在軍中實行基礎教育了。

  虞允文沉默片刻方才說道:「有用嗎?」

  羅慎言肅然說道:「若說都讀了書,識了字,就能人人以一當十,刀槍不入,也是不可能的。但讀書識字怎麼能算是錯事呢?哪怕今日識字,明日戰死,終究還是有意義的。」

  這明顯是羅慎言自己的說法,但虞允文知道,劉淮雖然年輕,卻不是什麼糾糾武夫,是有一定政治手腕的,他此舉必有深意。

  只是虞允文想不明白,讓一群兵卒讀書寫字到底有什麼用。

  「羅統制,繼續帶路吧。」復又深深看了一眼那兩面大黑板之後,虞允文對羅慎言擺了擺手。

  羅慎言依舊如名字一般慎言慎行,復又在前方帶路。

  不多時,就是兩三百步的工夫,在一片校場旁,虞允文復又止住了腳步。

  三四百人此時已經列成橫陣,長槍大斧刀盾俱全,在鼓點聲中大喊著『端吃端如林推進。復又在軍官的一聲令下之後,由戰鬥陣型轉變為兩行行軍隊列。

  似乎是有基層軍官指揮錯誤,致使橫陣轉變為縱隊的過程中,有一部兵馬變得散亂,立即就有高階軍官模樣的人出面維持秩序,並且將幾名都頭模樣的軍官從其中喚來,當面呵斥。

  虞允文站在旁邊,看了半響,就在李琦猶豫是不是將背著的那一筐火器放在地上歇歇腳的時候,虞允文復又一言不發,復又邁步離去。

  隨後其人復又去了傷兵營等一系列營地,細細看了靖難大軍的規制之後,方才來到了劉淮坐在的大營東側。

  這裡是一片露天營地,一百多軍兵席地而坐,手上以握刀的姿勢拿著樹枝在身前比劃,絕大部分人愁眉苦臉,少數人以視死如歸的氣勢咬牙切齒的在身前沙土上寫字。

  「都抬頭了!」在一塊比較低矮的土台上,劉淮右手拿著一塊白堊,左手拎著一根短杖,點了點黑板大聲說道:「都跟我一起念。」

  「一片兩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百千萬片無數片,

  飛入梅花都不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