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四章 《牡丹亭》好就好在艷俗
第733章 《牡丹亭》好就好在艷俗
潘應龍跟著祁言進了西苑,沿著南海湖西側堤岸的路,往紫光閣走。
「潘府尹,到了紫光閣還要你等一會。」
「祁公公,皇上有事?」
「皇上這會在瓊華宮,陪著娘娘們聽唱戲。不過皇上的脾性你知道的,到點了一定會過來。」
「皇上一向十分準時,是臣心急來早了。」
「潘府尹這話說的,只有臣等君的,哪有君等臣的。」
「祁公公說得是。」
風輕輕吹來,一股淡淡的桂花香,飄進了潘應龍的鼻子裡。
「又到了八月桂花香的時節。」
「西苑的桂樹種得多,一到八九月間,滿苑的桂花香。」
「我還記得第一次進西苑,當時帶路的是黃公公,他剛好出去辦事回西苑,順路帶著我去見皇上。
那會皇上還是太子。
黃公公在前面慢慢地走著,那時我也是這般聞到了桂花香。黃公公說,此前西苑沒有幾棵桂樹,太子喜歡聞,於是世宗皇帝就叫人遍尋京畿,移種了上百棵桂樹在西苑裡。」
祁言在前面幽幽地說道,「不是人間種,移從月中來。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
潘應龍眼睛眨了眨,對言道:「不辭散落人間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喚回春意,幾曾幽獨。」
祁言轉過頭來,看著潘應龍微微一笑,又悠然道:「皇上對奴婢們說過,他聞著桂花香,最喜歡的詩詞還是『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
「這是衡山公(文徵明)的詞。」
「對,某一年秋季,皇上召見文長先生,聞到桂花香,文長先生有感而發,念了這闕詞。皇上最喜歡這句,還叫文長先生揮毫潑墨,抄錄了這一闕詞。」
徐渭跟潘應龍同為胡宗憲幕僚出身,兩人同心協力輔佐胡宗憲剿倭。
徐渭對潘應龍,亦師亦友,兩人私交非常好。
潘應龍父親出仕後,曾經拜文徵明為師,學習繪畫和書法,頗有一番淵源。
祁言突然提到徐渭,還提到了文徵明,似乎表達出某種善意。
「果真時光如飛。祁公公,聽聞黃錦黃公公駕鶴仙逝了?」
「五天前,定國公、楊公公和馮公公帶著皇上的欽賜祭品和詔書,去永陵主持黃公公的葬禮,隨葬在永陵里。真是天大的恩賜啊!」
兩人說了幾句話,該表達的意思都表達完了,突然又靜了下來,繼續沿著林蔭道繼續往前走。
遠處有鳥兒在樹上叫喚著,啾啾,悅耳動聽,跟湖邊上吹過來的風一樣,讓人舒暢。
祁言把潘應龍帶到紫光閣前殿耳房。
等小內侍端上茶杯,祁言客氣地說道:「潘府尹請稍坐。」
「祁公公請自便。」
瓊華宮,正殿的戲台上在咿咿呀呀地唱著《牡丹亭》。
女旦一甩長袖,幽婉唱道:「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戲台正對面是空曠的廳堂,朱翊鈞坐在正中間,薛皇后的肚子半圓微拱,坐在左邊。宋貴妃的座位在右邊稍下一點,她的肚子圓滾圓滾的,比薛皇后要大得多。
左邊順妃王氏坐在第一位,下面坐著康妃董氏、寧妃葛氏。葛氏的肚子比薛皇后的大,比宋貴妃的小。
宋貴妃下首坐著淑恭妃許氏、淑妃曾氏,都顯懷了,肚子跟葛氏差不多大。
朱翊鈞目光在她們臉上掃過,心裡嘀咕著。
要麼不懷,要懷就一起懷。
七位后妃,集中時間懷了五位,也不知道輪著來,現在只剩下順妃和康妃,選擇餘地不大,也就沒有什麼新鮮感
康妃這幾日,茶飯不思,有些異常。請入內御醫所女醫官把了脈,喜脈似有似無,可能才一兩個月,狀況還不明顯,不過懷孕的機率很大。
好嘛,你們組團懷孕,朕真的就要變孤家寡人了。
太后身為過來人,暗示自己給後宮「招兵買馬」。
堅決不擴招!
自己才十八歲,正值青春,後宮一多,花兒迷離眼,很容易就陷進去了。現在萬曆新政正在起步,各項改革如火如荼,自己這個時候可不能鬆懈。
關鍵是心裡這股氣,不能泄,一泄氣就全完蛋了。
好逸惡勞,人的天性。
「唱得真好。」許氏讚嘆道,「聽說這戲本子是江西才子湯顯祖寫的,想不到這世上還有如此這般文采的人。
皇上,這湯顯祖考上狀元了嗎?」
「沒考上。」朱翊鈞知道這人,文采是有,王世貞都把他夸到天上去了。進京赴會試時路過南京、揚州時,連海老夫子都忍不住召見了他,不過在給自己的私信里提了一句,此人文采甚佳,世事不通.
大概意思就是此人寫劇本編小說頂尖好手,要是入仕途,就是一隻小綿羊
後來會試,內閣和禮部把進士名單呈給自己看,沒有他的名字。
會試落榜後就去了蘇州,跟王世貞、屠隆混到一起去了,寫寫劇本,四處會友,在王世貞主辦的《文藝報》上辛辣點評,做個萬曆朝的潮流紅人。
挺好。
「真是太可惜了。」
王氏在一旁說道:「妹妹,考進士光有文采沒用,要有經世濟民的才幹。」
眾人忍不住看了她一眼。
自從生下皇長女後,王氏消沉了一段時間,現在又奮起了。
許氏還想爭辯兩句,曾氏在旁邊拉了拉她的衣角,連忙改口。
「順妃姐姐說得對。」
戲台上不知對面的動靜,兩位戲子還在咿咿呀呀地唱著,一位女戲子,演的是杜麗娘。另一位女扮男裝,演的是柳夢梅。
你來我往,眉目傳情。
「怎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兒閒尋遍,在幽閨自憐。」
幾位后妃聽得如痴如醉,董氏撐著下巴,痴痴呆呆地說道:「唱得真好,幾乎可與貴妃姐姐媲美。」
葛氏在旁邊拉了拉她的衣角,「胡說八道,你怎麼能拿貴妃姐姐與女戲子比論。」
董氏吐了吐舌頭,「貴妃姐姐,玲瓏知錯了,你千萬不要生氣。我覺得,滿天下沒有誰的曲唱得有你好聽了,我怎麼學都學不來。」
宋貴妃雙手輕輕扶著高隆的肚子,微笑著答道:「康妃和寧妃妹妹唱草原上的曲子,就十分出色,可為卓絕。」
薛寶琴靜靜地聽著,拿起一杯溫茶喝了兩口,輕聲道:「外面都說這《牡丹亭還魂記》是艷詞麗曲,尤其是許多老夫子,痛斥此戲文污穢不堪,有污斯文。」
王氏馬上接言道:「皇后娘娘說的沒錯,此此文艷麗污穢,嘩於民間,當為教化者之所禁。皇上還怎麼叫梨園的戲班排演此戲,傳出去,恐失皇家的威儀和斯文。」
朱翊鈞看了她一眼,王氏臉色微微一變,咽了一口口水,強自說道:「臣妾只是覺得此戲文,荒誕不經,與女德不符.」
說到最後,王氏的聲音幾若蚊蟲,終於無聲。
廳堂里變得寂靜無聲,七位后妃,還有旁邊站著著的尚宮內侍,都屏住呼吸,大氣不敢出。
只有對面戲台的唱曲聲,幽幽地傳來,在瓊華宮裡迴蕩著。
朱翊鈞微微一笑,像是萬丈陽光,照進了冰封山林,小溪又潺潺流動。
「這本《牡丹亭還魂記》,順妃不是第一個在朕面前告狀的。最早告狀的是石麓公(李春芳),然後是大洲公(趙貞吉),後來張相也在朕面前嘀咕了兩句,說了它的不是。
許多人看它不順眼,要朕下詔封禁了它。朕叫人把全本找來,看了一遍。」
眾人看著他,傾聽他的每一個字。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這句題詞裡的話,就寫得極妙。眾人說它艷,說它俗,朕覺得《牡丹亭》好就好在這個艷俗上。
男女真情,發乎人性。存天理,滅人慾。原本一句克己奉理的話,被歪嘴和尚念歪了,還歪了幾百年,最後成了壓制人性的桎梏。
人要是沒有了鮮活的人性,那就成了綿羊,成了牛馬,是畜生。把人教化成畜生?難道這是那些理學衛道士們所追求的?」
順妃王氏的臉微微一白,其他后妃的神情也各異。
「沒有欲望,得過且過,大明就是一潭死水。朕的大明絕不能這樣,新大明的百姓們,滿懷希望,勇於追求真善美,勇於追求幸福。積極向上,蓬勃朝氣!」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薛寶琴目光瞥了王氏一眼,嘴角掛著笑答道:「皇上高瞻遠矚,洞幽燭遠,一出崑曲,都能聽出治國教民的道理來。」
宋貴妃捂著嘴巴說道:「我們皇上誰還不知道,天縱之聖。不過皇上有你的治國道理,反倒便宜了我們,聽到這麼好聽的戲文。」
「是啊。」
其餘嬪妃七嘴八舌地附和著,時不時目光瞥了瞥王氏。
她勉強一笑,「皇上聖明,讓臣妾受益匪淺。」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俗,也有一個時代的道德,但底線還是一樣。忠孝仁義信,這些做人最基本的原則還是必須要遵循的,但是不能無限拔高。
道德教化,只是讓我們做一個本分有良知的人,而不是讓我們做聖人.」
眾人靜靜地聽著,覺得比對面下戲台上唱的戲文還要有意思。
「好了,不說了,不要耽誤聽戲。人家在上面賣力氣地唱,我們在下面嘰嘰喳喳,這是對人家辛勤勞動的不尊重。」
「嘻嘻,皇上就是這麼體貼人。」董氏嘻嘻地說道。
其餘后妃們看了她一眼,好氣又好笑。
一折唱完,戲子們在台上向這邊高叉手長揖。
朱翊鈞即位後改了規矩,除了皇極殿大朝會、祭天地、太廟祖陵祭祖、以及普通百姓正式覲見皇上等場合之外,其餘的高叉手長揖即可。
「熙春班演的好,皇上和諸位后妃們都看得入神,當賞。杜麗娘賞六十圓,柳夢梅賞五十圓,其餘的連同鑼鼓奏樂賞十圓。」
薛寶琴對身邊的尚宮交代。
「是,皇后娘娘賞!」
「草民謝皇后娘娘的賞!」
等戲子們走下去,薛寶琴問道:「下一折是什麼?」
「回娘娘的話,是《孽海記》的《思凡》,」尚宮瞥了一眼朱翊鈞,「是皇上欽點的。」
薛寶琴笑道:「皇上今兒是要把艷俗唱個夠啊。」
朱翊鈞仰首哈哈大笑:「必須的!」
等了一會,戲台馬上要開鑼了,順妃王氏起身道:「皇上,皇后,大姐兒要餵奶了,臣妾現在要回紫禁城慈寧宮。」
太后陳氏對皇長女,她的第一位孫輩疼愛極了,有空就帶在身邊。
入內御醫所育兒科提倡母乳餵養,說對大人小孩都有好處,除非實在沒奶了,嬪妃們都要自己給嬰兒餵奶。
明面是御醫所的話,實際是皇上的話,必須要聽啊。
朱翊鈞點點頭,笑著說道:「那是要去,不能順妃光顧著聽戲,把朕的長公主給餓著了。坐朕的步輦去。」
薛寶琴美目橫了他一眼,「怎麼能坐皇上的步輦去?坐本宮的去吧,反正我陪著皇上和姐妹們聽戲,一時半會也不去哪裡。
順妃去慈寧宮餵了奶,趕緊回來就是。」
「是。」
王氏走了沒一會,朱翊鈞起身了,戲台上的鑼鼓馬上停住,戲台上的小尼姑也定在那裡不動。
薛寶琴等六位后妃都站起身來。
「皇上。」
「朕約了順天府尹潘應龍,有要事。你們繼續看,不要受影響。」朱翊鈞環指了一下幾女,「你們都有身子,尤其是宋貴妃。御醫所說快要預產期了,可要千萬當心。」
「臣妾知道了。臣妾恭送皇上。」
朱翊鈞離開瓊華宮,後面很快傳來鑼鼓聲,還有小尼姑的唱曲聲。
「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師傅削了頭髮。」
不知道《霸王別姬》這劇目出來了沒有。
朱翊鈞很快就回到了紫光閣。
「臣潘應龍覲見皇上。」
「免禮。潘卿有等了一會吧?」
「回皇上的話,是臣來早了。」
「坐!」
等小內侍上茶後,朱翊鈞繼續問道:「潘卿此次來,看來是你的風雷行動頗見成效啊。」
「是的皇上,臣此次覲見,是向皇上匯報情況。」
潘應龍把整理好的卷宗和證據拿了出來,遞給了祁言,再由祁言呈到了朱翊鈞手裡。
朱翊鈞匆匆掃了一眼,跟自己預想的差不多。查得非常清楚,證據也列得非常詳盡。
他把卷宗往旁邊的桌子上一放。
「剛才朕跟后妃們在瓊華宮聽戲,文戲,《牡丹亭》、《思凡》,又艷又俗,朕對她們說,《牡丹亭》好就好在艷俗上。
那邊還沒聽完,潘卿啊,你在這邊就給朕敲起了鑼鼓,」
朱翊鈞手指在桌面上敲響,「嘣嘣,一聲急過一聲。」
停了停,朱翊鈞又說道:「好,兩天後,我們君臣把這齣《收姜維》,好好唱敞亮了!」
(本章完)
潘應龍跟著祁言進了西苑,沿著南海湖西側堤岸的路,往紫光閣走。
「潘府尹,到了紫光閣還要你等一會。」
「祁公公,皇上有事?」
「皇上這會在瓊華宮,陪著娘娘們聽唱戲。不過皇上的脾性你知道的,到點了一定會過來。」
「皇上一向十分準時,是臣心急來早了。」
「潘府尹這話說的,只有臣等君的,哪有君等臣的。」
「祁公公說得是。」
風輕輕吹來,一股淡淡的桂花香,飄進了潘應龍的鼻子裡。
「又到了八月桂花香的時節。」
「西苑的桂樹種得多,一到八九月間,滿苑的桂花香。」
「我還記得第一次進西苑,當時帶路的是黃公公,他剛好出去辦事回西苑,順路帶著我去見皇上。
那會皇上還是太子。
黃公公在前面慢慢地走著,那時我也是這般聞到了桂花香。黃公公說,此前西苑沒有幾棵桂樹,太子喜歡聞,於是世宗皇帝就叫人遍尋京畿,移種了上百棵桂樹在西苑裡。」
祁言在前面幽幽地說道,「不是人間種,移從月中來。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
潘應龍眼睛眨了眨,對言道:「不辭散落人間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喚回春意,幾曾幽獨。」
祁言轉過頭來,看著潘應龍微微一笑,又悠然道:「皇上對奴婢們說過,他聞著桂花香,最喜歡的詩詞還是『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
「這是衡山公(文徵明)的詞。」
「對,某一年秋季,皇上召見文長先生,聞到桂花香,文長先生有感而發,念了這闕詞。皇上最喜歡這句,還叫文長先生揮毫潑墨,抄錄了這一闕詞。」
徐渭跟潘應龍同為胡宗憲幕僚出身,兩人同心協力輔佐胡宗憲剿倭。
徐渭對潘應龍,亦師亦友,兩人私交非常好。
潘應龍父親出仕後,曾經拜文徵明為師,學習繪畫和書法,頗有一番淵源。
祁言突然提到徐渭,還提到了文徵明,似乎表達出某種善意。
「果真時光如飛。祁公公,聽聞黃錦黃公公駕鶴仙逝了?」
「五天前,定國公、楊公公和馮公公帶著皇上的欽賜祭品和詔書,去永陵主持黃公公的葬禮,隨葬在永陵里。真是天大的恩賜啊!」
兩人說了幾句話,該表達的意思都表達完了,突然又靜了下來,繼續沿著林蔭道繼續往前走。
遠處有鳥兒在樹上叫喚著,啾啾,悅耳動聽,跟湖邊上吹過來的風一樣,讓人舒暢。
祁言把潘應龍帶到紫光閣前殿耳房。
等小內侍端上茶杯,祁言客氣地說道:「潘府尹請稍坐。」
「祁公公請自便。」
瓊華宮,正殿的戲台上在咿咿呀呀地唱著《牡丹亭》。
女旦一甩長袖,幽婉唱道:「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戲台正對面是空曠的廳堂,朱翊鈞坐在正中間,薛皇后的肚子半圓微拱,坐在左邊。宋貴妃的座位在右邊稍下一點,她的肚子圓滾圓滾的,比薛皇后要大得多。
左邊順妃王氏坐在第一位,下面坐著康妃董氏、寧妃葛氏。葛氏的肚子比薛皇后的大,比宋貴妃的小。
宋貴妃下首坐著淑恭妃許氏、淑妃曾氏,都顯懷了,肚子跟葛氏差不多大。
朱翊鈞目光在她們臉上掃過,心裡嘀咕著。
要麼不懷,要懷就一起懷。
七位后妃,集中時間懷了五位,也不知道輪著來,現在只剩下順妃和康妃,選擇餘地不大,也就沒有什麼新鮮感
康妃這幾日,茶飯不思,有些異常。請入內御醫所女醫官把了脈,喜脈似有似無,可能才一兩個月,狀況還不明顯,不過懷孕的機率很大。
好嘛,你們組團懷孕,朕真的就要變孤家寡人了。
太后身為過來人,暗示自己給後宮「招兵買馬」。
堅決不擴招!
自己才十八歲,正值青春,後宮一多,花兒迷離眼,很容易就陷進去了。現在萬曆新政正在起步,各項改革如火如荼,自己這個時候可不能鬆懈。
關鍵是心裡這股氣,不能泄,一泄氣就全完蛋了。
好逸惡勞,人的天性。
「唱得真好。」許氏讚嘆道,「聽說這戲本子是江西才子湯顯祖寫的,想不到這世上還有如此這般文采的人。
皇上,這湯顯祖考上狀元了嗎?」
「沒考上。」朱翊鈞知道這人,文采是有,王世貞都把他夸到天上去了。進京赴會試時路過南京、揚州時,連海老夫子都忍不住召見了他,不過在給自己的私信里提了一句,此人文采甚佳,世事不通.
大概意思就是此人寫劇本編小說頂尖好手,要是入仕途,就是一隻小綿羊
後來會試,內閣和禮部把進士名單呈給自己看,沒有他的名字。
會試落榜後就去了蘇州,跟王世貞、屠隆混到一起去了,寫寫劇本,四處會友,在王世貞主辦的《文藝報》上辛辣點評,做個萬曆朝的潮流紅人。
挺好。
「真是太可惜了。」
王氏在一旁說道:「妹妹,考進士光有文采沒用,要有經世濟民的才幹。」
眾人忍不住看了她一眼。
自從生下皇長女後,王氏消沉了一段時間,現在又奮起了。
許氏還想爭辯兩句,曾氏在旁邊拉了拉她的衣角,連忙改口。
「順妃姐姐說得對。」
戲台上不知對面的動靜,兩位戲子還在咿咿呀呀地唱著,一位女戲子,演的是杜麗娘。另一位女扮男裝,演的是柳夢梅。
你來我往,眉目傳情。
「怎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兒閒尋遍,在幽閨自憐。」
幾位后妃聽得如痴如醉,董氏撐著下巴,痴痴呆呆地說道:「唱得真好,幾乎可與貴妃姐姐媲美。」
葛氏在旁邊拉了拉她的衣角,「胡說八道,你怎麼能拿貴妃姐姐與女戲子比論。」
董氏吐了吐舌頭,「貴妃姐姐,玲瓏知錯了,你千萬不要生氣。我覺得,滿天下沒有誰的曲唱得有你好聽了,我怎麼學都學不來。」
宋貴妃雙手輕輕扶著高隆的肚子,微笑著答道:「康妃和寧妃妹妹唱草原上的曲子,就十分出色,可為卓絕。」
薛寶琴靜靜地聽著,拿起一杯溫茶喝了兩口,輕聲道:「外面都說這《牡丹亭還魂記》是艷詞麗曲,尤其是許多老夫子,痛斥此戲文污穢不堪,有污斯文。」
王氏馬上接言道:「皇后娘娘說的沒錯,此此文艷麗污穢,嘩於民間,當為教化者之所禁。皇上還怎麼叫梨園的戲班排演此戲,傳出去,恐失皇家的威儀和斯文。」
朱翊鈞看了她一眼,王氏臉色微微一變,咽了一口口水,強自說道:「臣妾只是覺得此戲文,荒誕不經,與女德不符.」
說到最後,王氏的聲音幾若蚊蟲,終於無聲。
廳堂里變得寂靜無聲,七位后妃,還有旁邊站著著的尚宮內侍,都屏住呼吸,大氣不敢出。
只有對面戲台的唱曲聲,幽幽地傳來,在瓊華宮裡迴蕩著。
朱翊鈞微微一笑,像是萬丈陽光,照進了冰封山林,小溪又潺潺流動。
「這本《牡丹亭還魂記》,順妃不是第一個在朕面前告狀的。最早告狀的是石麓公(李春芳),然後是大洲公(趙貞吉),後來張相也在朕面前嘀咕了兩句,說了它的不是。
許多人看它不順眼,要朕下詔封禁了它。朕叫人把全本找來,看了一遍。」
眾人看著他,傾聽他的每一個字。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這句題詞裡的話,就寫得極妙。眾人說它艷,說它俗,朕覺得《牡丹亭》好就好在這個艷俗上。
男女真情,發乎人性。存天理,滅人慾。原本一句克己奉理的話,被歪嘴和尚念歪了,還歪了幾百年,最後成了壓制人性的桎梏。
人要是沒有了鮮活的人性,那就成了綿羊,成了牛馬,是畜生。把人教化成畜生?難道這是那些理學衛道士們所追求的?」
順妃王氏的臉微微一白,其他后妃的神情也各異。
「沒有欲望,得過且過,大明就是一潭死水。朕的大明絕不能這樣,新大明的百姓們,滿懷希望,勇於追求真善美,勇於追求幸福。積極向上,蓬勃朝氣!」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薛寶琴目光瞥了王氏一眼,嘴角掛著笑答道:「皇上高瞻遠矚,洞幽燭遠,一出崑曲,都能聽出治國教民的道理來。」
宋貴妃捂著嘴巴說道:「我們皇上誰還不知道,天縱之聖。不過皇上有你的治國道理,反倒便宜了我們,聽到這麼好聽的戲文。」
「是啊。」
其餘嬪妃七嘴八舌地附和著,時不時目光瞥了瞥王氏。
她勉強一笑,「皇上聖明,讓臣妾受益匪淺。」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俗,也有一個時代的道德,但底線還是一樣。忠孝仁義信,這些做人最基本的原則還是必須要遵循的,但是不能無限拔高。
道德教化,只是讓我們做一個本分有良知的人,而不是讓我們做聖人.」
眾人靜靜地聽著,覺得比對面下戲台上唱的戲文還要有意思。
「好了,不說了,不要耽誤聽戲。人家在上面賣力氣地唱,我們在下面嘰嘰喳喳,這是對人家辛勤勞動的不尊重。」
「嘻嘻,皇上就是這麼體貼人。」董氏嘻嘻地說道。
其餘后妃們看了她一眼,好氣又好笑。
一折唱完,戲子們在台上向這邊高叉手長揖。
朱翊鈞即位後改了規矩,除了皇極殿大朝會、祭天地、太廟祖陵祭祖、以及普通百姓正式覲見皇上等場合之外,其餘的高叉手長揖即可。
「熙春班演的好,皇上和諸位后妃們都看得入神,當賞。杜麗娘賞六十圓,柳夢梅賞五十圓,其餘的連同鑼鼓奏樂賞十圓。」
薛寶琴對身邊的尚宮交代。
「是,皇后娘娘賞!」
「草民謝皇后娘娘的賞!」
等戲子們走下去,薛寶琴問道:「下一折是什麼?」
「回娘娘的話,是《孽海記》的《思凡》,」尚宮瞥了一眼朱翊鈞,「是皇上欽點的。」
薛寶琴笑道:「皇上今兒是要把艷俗唱個夠啊。」
朱翊鈞仰首哈哈大笑:「必須的!」
等了一會,戲台馬上要開鑼了,順妃王氏起身道:「皇上,皇后,大姐兒要餵奶了,臣妾現在要回紫禁城慈寧宮。」
太后陳氏對皇長女,她的第一位孫輩疼愛極了,有空就帶在身邊。
入內御醫所育兒科提倡母乳餵養,說對大人小孩都有好處,除非實在沒奶了,嬪妃們都要自己給嬰兒餵奶。
明面是御醫所的話,實際是皇上的話,必須要聽啊。
朱翊鈞點點頭,笑著說道:「那是要去,不能順妃光顧著聽戲,把朕的長公主給餓著了。坐朕的步輦去。」
薛寶琴美目橫了他一眼,「怎麼能坐皇上的步輦去?坐本宮的去吧,反正我陪著皇上和姐妹們聽戲,一時半會也不去哪裡。
順妃去慈寧宮餵了奶,趕緊回來就是。」
「是。」
王氏走了沒一會,朱翊鈞起身了,戲台上的鑼鼓馬上停住,戲台上的小尼姑也定在那裡不動。
薛寶琴等六位后妃都站起身來。
「皇上。」
「朕約了順天府尹潘應龍,有要事。你們繼續看,不要受影響。」朱翊鈞環指了一下幾女,「你們都有身子,尤其是宋貴妃。御醫所說快要預產期了,可要千萬當心。」
「臣妾知道了。臣妾恭送皇上。」
朱翊鈞離開瓊華宮,後面很快傳來鑼鼓聲,還有小尼姑的唱曲聲。
「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師傅削了頭髮。」
不知道《霸王別姬》這劇目出來了沒有。
朱翊鈞很快就回到了紫光閣。
「臣潘應龍覲見皇上。」
「免禮。潘卿有等了一會吧?」
「回皇上的話,是臣來早了。」
「坐!」
等小內侍上茶後,朱翊鈞繼續問道:「潘卿此次來,看來是你的風雷行動頗見成效啊。」
「是的皇上,臣此次覲見,是向皇上匯報情況。」
潘應龍把整理好的卷宗和證據拿了出來,遞給了祁言,再由祁言呈到了朱翊鈞手裡。
朱翊鈞匆匆掃了一眼,跟自己預想的差不多。查得非常清楚,證據也列得非常詳盡。
他把卷宗往旁邊的桌子上一放。
「剛才朕跟后妃們在瓊華宮聽戲,文戲,《牡丹亭》、《思凡》,又艷又俗,朕對她們說,《牡丹亭》好就好在艷俗上。
那邊還沒聽完,潘卿啊,你在這邊就給朕敲起了鑼鼓,」
朱翊鈞手指在桌面上敲響,「嘣嘣,一聲急過一聲。」
停了停,朱翊鈞又說道:「好,兩天後,我們君臣把這齣《收姜維》,好好唱敞亮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