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偃月堂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54章 偃月堂

  與平盧地區升為節度區同時進行的,是安西和北庭,也從都護府升級為節度區。

  安西節度使,如今是夫蒙靈察,北庭節度使由岐州刺史王體補任。

  至此,大唐十大節度區正式成型。

  王這個人,是某人的幕僚出身,與太僕令王冰,太醫令王燾,同是出自韋抗門下。

  韋抗活著的時候地位不低,幹過大理寺卿、刑部尚書、東都留守,掌管過吏部銓選,死後追贈太子太傅,諡號「貞」。

  而韋抗與韋昭訓一樣,都是出自勛國公房。

  王從岐州趕回長安,第一時間入宮覲見聖人,這是公事,然後便去拜會了韋陟,這是人情。

  因為他任命北庭,就是韋陟促成的。

  韋抗臨終之前,將他的一些心腹屬下,都託付給了韋陟,這是為家族在外增加助力,也是讓王捶他們繼續與國公房保持良好關係。

  「糊塗,你來我這裡幹什麼?」韋陟見到王之後,劈頭蓋臉道:

  「你即將任職藩鎮,節度一方,這個時候來見我這個中書要臣,這不是交構嗎?」

  王捶則是不以為意的笑道:

  「我來這裡,聖人是知道的,韋家於我有知遇之恩,理應拜會,這是情誼,我若連這份情誼都不認,聖人對我也不會放心。」

  他今年四十五歲,十五歲跟了韋抗,跟了十五年,完全可以說,他能有今天,都是拜韋家所賜。

  他曾經的岐州刺史,其實也是韋陟在背後給他謀劃的。

  韋陟苦笑道:

  「現在不同以往了,每日常朝不定期,聖人更為依賴中書省,我又在中書省任職,自該謹慎一些,你記住了,任職藩鎮不要與中樞過多來往。」

  王捶點了點頭:

  「兄放心,我很清楚聖人為什麼讓我去北庭,安西夫蒙靈察,是蓋嘉運的人,如今聖人對蓋嘉運不放心了,所以我去那邊,是幫聖人看著安西,聖人都明說了,我在那邊的所見所聞,先匯報給兄,再由兄上奏聖人,所以我今天來你這裡,根本就是聖人授意的。」

  韋陟雙目一眯,大概猜到聖人為何會做此安排了。

  節度使的奏報,可以直接上達中樞,但肯定還是要經過中書門下,聖人這樣的安排,等於是跳過中書門下,直接由他來匯報北庭之事。

  換句話說,聖人想知道的東西,不能寫在奏報中,只能寫在私信里。

  因為皇帝監視節度使,雖然是明事,但不能明著干。

  韋陟點了點頭:

  「原來如此,聖人嘴上沒有責怪蓋嘉運,其實已經對其相當不滿了,但河西節度,不是說動就能動的,我看吶,不出兩年,蓋嘉運肯定是要卸任了,聖人一旦對某人心生猜疑,基本不可能扭轉過來,夫蒙靈察雖然是蓋嘉運一手提拔,但這個人在朝廷的風評還是不錯的,你去了之後,可以多多走動,探探對方與蓋嘉運的關係,究竟到了何種地步。」

  「放心,我心中有數,」王笑了笑,轉移話題道:

  「聽說韋昭訓的女兒,要成為隋王孺人了?我是不是應該去拜會一下?」

  韋陟擺手道:

  「你快別去噁心他了,他現在的心情很不好,女兒給人做小,臉上掛不住,恭賀反倒成了挖苦。」

  王捶笑道:「我既然回京,過門不入,說不過去吧?畢竟我與他相交十餘年,不見一面,怕那老小子私下怨恨我。」

  他們倆之所以相熟,是因為韋昭訓也是韋抗的幕僚出身,兩人以前是同事。

  「那就晚上去,不要大張旗鼓的恭賀,」韋陟苦笑道:

  「你還不知道吧,冊封詔書已經下達四天,隋王宅那邊一點動靜都沒有,人家太子良娣都遞了婚書了,六月初九就會嫁過去,隋王這邊似乎不樂意啊。」

  按理說,一個妾,不能用嫁,但這是內命婦,有正兒八經的品級,所以為了表示尊重,還是會用嫁這個字眼。

  普通人家裡的妾,就是妾,但是皇室這邊,是高等妾,會入宗室譜的。

  「他也是倒霉,牽扯進了皇子之爭,」王捶笑道:

  「他聽說我進京之後,怕不是一直在家裡等著我,等著跟我這位老友訴苦。」


  說罷,王起身道:

  「兄這裡我就不久留了,該見的人都見一見,我也該上路西行了。」

  韋陟拱手道:」「萬事多珍重。」

  冊封詔書來的太快,以至於李瑁來不及反應。

  但是該有態度還是要有的,既然不能入宮拒絕,那就以沉默的方式,來表達對這樁婚事的不滿。

  當然,他知道肯定要委屈韋妮兒了。

  「我的十八郎啊,你怎麼還不派人去交換婚帖?」

  這幾天來,只有楊玉瑤一個勁的在催,她也是為李瑁好,因為宮內傳來消息,聖人對隋王的敷衍態度相當不滿。

  不滿就不滿,你對我不滿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李猖現在是不能讓太子對他不滿。

  如今已經拖了四天,再拖一段時間,這事也就算過去了。

  少陽院那邊,太子妃都派人過來打了招呼,囑咐李瑁納妾不要搶在太子之前,因為陳希烈那個狗日的在送持節禮冊的時候,說了幾句陰陽怪氣的話。

  那句話任誰聽了都不會覺得有問題,唯獨太子聽了心裡不爽,大意是恭賀兄弟倆同時納妾,長安最大的兩個豪族,一人一個。

  他們兄弟不是一般兄弟,是有尊卑之分的,一個是君一個是臣,怎麼能同時納妾呢?

  關鍵在於,京兆韋杜,杜家跟韋家不是一個量級的,李瑁占了便宜,

  太子妃之所以有此番提醒,李瑁完全能夠猜到,肯定是太子又發牢騷了。

  「我的事情,你怎麼比我還上心,催什麼催?「你這麼著急,你去吧,」李瑁在右金吾的公房中,開玩笑的說了楊玉瑤幾句。

  楊玉瑤撇了撇嘴,看向堂兄楊話:

  「瞧見了吧?出力不討好啊,我這心啊,都涼了。」

  楊舒正一聲商宅的事情,達奚盈盈那邊已經有了消息,要麼是三萬貫良錢,要麼良惡二八比例的十萬貫。

  李肯定不樂意將良錢都貸給楊玉瑤,因為楊話這個笨蛋收回來的貸款,良錢本來就沒有多少。

  但從價格就能判斷出,王元寶出手的這座商宅,面積絕對不小。

  「錢的事情交給大郎,你跟我去道德坊瞧瞧那塊地方,」李瑁起身,特意將橫刀掛在腰上。

  自打被吳懷實驚嚇一回後,他現在手不離刀,這樣有安全感。

  牛五郎教他用刀的時候,第一堂課就是拔刀。

  李瑁當時還想著,拔刀有什麼好教的,不是有手就會嗎?

  實際上沒有那麼簡單,

  刀在刀鞘中的時候,刀柄位置與刀鞘貼合,只有一道縫隙,所以拔刀的第一個動作,不是拔,而是左手握著刀鞘的地方,以大拇指在刀鐘的位置推那麼一下。

  刀鍾,就是護手,刀柄與刀身連接的地方。

  因為刀身全部都在刀鞘當中的時候,拔刀時是會感受到一股吸力,不利於瞬間出刀。

  所以李瑁現在養成了一個習慣,左手握刀鞘的地方,始終在護手之下,

  方便隨時以大拇指頂出刀身,借著刀身與刀鞘內部的光滑,快速出刀。

  楊玉瑤也發現了李瑁的這個小動作,左手拇指總是一抬一抬:

  『至於嘛,身邊又不是沒有護衛,這又是在長安,遍地金吾衛,你還用得著帶刀?」

  李瑁笑了笑,沒有跟她多解釋,我這叫肌肉記憶,練習的多了,不用大腦傳達命令,本能的就可以做出反應。

  可以不用,但不能沒有。

  道德坊,東靠朱雀大街,屬於長安南城。

  王元寶的實力,根本不要想著能在北城有商宅,那不是商人能買的,你有那個錢,也沒那麼命。

  北城的商宅都在勛貴手裡,很大一部分甚至是從隋朝就傳下來的,也只能是隋朝,不會是北周,因為眼下的長安城,是隋文帝修的,北周的那個長安在北邊,如今屬於長安縣管轄。

  只要大唐不滅亡,這些商宅,人家是不會出手的。

  也不必擔心某一房絕後,宅子會變成無主之地,你們應該聽過「吃絕戶」這個詞,從古至今都不罕見。

  韋皇后完蛋之後,京兆韋氏駙馬房可謂損失慘重,有些絕了後的,就被逍遙公房和勛公房吃了絕戶。


  長安城南的主城門是明德門,進來之後第三個里坊,西邊是道德坊,東邊是開明坊。

  朱雀大街兩側所有的商鋪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做的生意必須是光明正大,賣肉的賭博的放高利貸的買賣,一律不許出現在這裡。

  王元寶這次賣給楊玉瑤的這座宅子,以前就是賣琉璃的。

  琉璃在大唐,只有兩個用途,建築材料和家裡的裝飾、生活用品,前者如後世的大報恩寺琉璃寶塔,多寶琉璃塔,廣勝寺飛虹塔等等,後者如琉璃盞、琉璃瓶、琉璃屏風、琉璃球、琉璃罐等等。

  在後世,之所以留存下來的琉璃建築大多為塔,是因為那些豪宅大多都被拆了,塔為供奉之用,佛教屬性濃郁,不敢拆。

  琉璃用品則是不少,基本都在各大博物院。

  如今的琉璃生意不太景氣,王元寶打算縮小規模,轉至另外幾間規模較小的鋪子。

  因為長安快飽和了,王元寶在長安賣了二十年琉璃,有錢人都買過了,

  剩下的那是買不起的。

  「聽說這間鋪子的營收,還不如王元寶在蒲州的鋪子,」

  達奚盈盈自然也會陪同,她為李二人解釋道:

  「驪山華清宮,如今也在修,但是主管修事宜的王,不是從王元寶這裡買琉璃,人家有別的路子,所以王元寶眼下的琉璃買賣,在其所有的生意當中,只占很小的份額。」

  李塌站在朱雀大街,望看眼前這座頗具規模的二層商鋪,這只是臨街的一面,後面的內宅面積更大。

  「你故意跟我說這些幹什麼?王元寶囑咐的?」李瑁一眼看穿達奚盈盈的心意。

  達奚盈盈笑道:「你這個人真無趣,就不能裝一次糊塗嗎?」

  李瑁呵呵一笑,抬步進入鋪子。

  給什麼工程供應材料最賺錢呢?國家工程。

  王元寶以前靠著宇文融,給聖人的興慶宮送材料,雖然大頭都讓宇文融賺了,但剩下的那些殘羹也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再後來,裴耀卿掌管水陸轉運,他開始將手伸向漕運生意,成了江南一洛陽-長安這條線上,最大的私人漕商,賺的盆滿缽滿。

  但是,現在裴耀卿不管事了,韋堅擔任陝州刺史兼河南水陸轉運使,用的是一個叫做任宗的頂級富商,王用的,是一個叫做郭萬金的河東巨賈,

  這也算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了。

  王元寶現在的生意,肯定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不然也不會將他名下最大的一座商宅,賣給楊玉瑤。

  鋪子內,各處都陳列適用於宮殿、廟宇、陵寢、家宅等用途的各種琉璃製品,以及琳琅滿目、質地精緻、柔潤光澤的各種家居用品。

  琉璃的誕生,有一個顯著的特徵,那就是仿玉傾向。

  《周禮》: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玉在古代,是非常具有象徵意義的珍物,也是世家大族給孩子起名最常用的偏旁。

  楊玉瑤看的眼花繚亂,完全忘記自已是來幹嘛的了,流連在一件件琉璃製品面前,目光閃爍,甚為喜歡。

  這很正常,在後世,你住別墅,別人知道你非富即貴,在大唐,就是看你們家的琉璃用了多少。

  她眼下正在裝修房子,自然對這些東西感興趣。

  李則是在一旁與達奚盈盈談話道:

  「王元寶什麼時候將這裡騰空?」

  「不著急,」達奚盈盈警了一眼楊玉瑤:

  「得是玉娘能夠相中才行啊。」

  楊玉瑤聽了之後,轉過身來,眉沉思片刻後,道:

  「這麼好的東西,在長安賣不出去嗎?」

  王元寶的次子王敬仙趕忙笑道:

  「不是不好賣,是沒有好的路子,平時只有一些散碎生意,用不著這麼大鋪子了。」

  王元寶自打有了錢,找了很多妾室,一共有十七個兒子。

  但是嫡子只有仁,分別是長子王感恩,次子王敬仙,三子王崇玄,這仁兒子以前的名字叫富貴、餘慶、來福,有錢之後感念財帛星君的大恩,才改了名字。

  長子在洛陽負責漕運,次子在長安負責琉璃及其它生意,三子負責瀟灑。

  楊玉瑤皺眉道:「不應該啊,長安乃天下首富之地,商貿最是繁華,貴人遷居首選,琉璃本不該愁賣才對。」


  王敬仙笑著解釋道:

  「貴人們的家宅,多請大匠名工,這些工匠上面,有個將作監管著,我們家現在沒有將作監的門路,以至於接不到大宗生意。」

  牛逼的工匠,都是世代傳承,而且是家族式經營,技術不外傳,士農工商,人家比商高一級。

  這些人在將作監都有備案,方便朝廷隨時僱傭,打交道的時間久了,基本上就是給將作監干,不攬別的活。

  「打個比方,」李瑁笑著走過來,道:

  「比如聖人賞賜給你和楊的宅子,營造是將作監包攬了,他會分包給下面的那些工匠家族,這個負責瓦工,那個負責石工,還有木工的,他們的用料來源,都是將作寺指定的幾個地方,不在名單上的,你東西再好,人家也不用。」

  「明白了,」楊玉瑤點了點頭,看向王敬仙,指了指頭頂:

  「上面沒人對吧?」

  王敬仙尷尬一笑:「就是這個意思。」

  楊玉瑤思量片刻,道:「現成的琉璃生意,換了可惜,如果讓我來做的話.:.:

  ,

  說著,她看向李瑁:

  「你能不能給我找些門路,你不是與將作少監李很熟悉嗎?」

  李瑁搖了搖頭,指著自己身邊的李晟道:

  「你覺得我會不會換了李大郎,去用一個自己並不熟悉的人?」

  達奚盈盈拍手笑道:

  「這個比方打的好,用慣了的順手,知根知底,輕易是不會更換的。」

  楊玉瑤嘆息一聲:

  「我反正也不知道該幹什麼,賣琉璃似乎就挺不錯,拋棄的話有點可惜李瑁現在明白,王元寶為什麼要將這裡賣給楊玉瑤了,人家是想通過楊玉瑤,繼續自己的琉璃生意,宅子能賣給你,但是生意你買不了,只能合作。

  你還別說,誰進來這裡看到這些琉璃,也覺得這是很好的一樁營生,但因為這玩意主要是貴族用品,買賣講究的不是什麼地段好客源多,甚至不是產品質量,而是門路。

  「好了,內宅我也不用看了,我回去好好想想,再給你阿爺一個答覆,」楊玉瑤交代了幾句,便與李瑁等人登上馬車離開。

  車廂內,楊玉瑤一直悶悶不語,很明顯在思考著什麼。

  李瑁也沒有開口詢問,達奚盈盈更是正襟危坐,目光隔著望向車窗外。

  半響後,楊玉瑤拍了拍李瑁,道:

  「要不,你幫我引薦一下李,我來跟他談,大的吃不下,吃點小的也行,畢竟我這裡不管賣什麼,都不過是個幌子,賺錢也不指望這個,但是明面上,我得讓別人知道,我做的是正經生意。」

  正經生意是最難上手的,不正經的才容易,王元寶現成的攤子,楊玉瑤肯定是不想在忙活張羅其它了。

  李瑁本想拒絕,因為他覺得去找李開這個口,肯定會碰釘子,但是轉念一想,不對啊,楊玉瑤本質上是要搞惡錢生意,那麼李林甫那邊,肯定願意摻和進來,看看這惡錢生意到底是怎麼做的。

  別以為他是右相,他就懂這個,他懂財政,但對惡錢的整個流通過程,

  不算太熟悉。

  畢竟這玩意介於非法和默認之間,普通人可以了解,貴人也可以了解,

  唯獨不能讓掌權的知道。

  這就好比鐵子的事情,程式設計師知道,某些人也知道,這一行里不少人都知道,但就是不能讓JIJIANWEI知道。

  知道就壞事了。

  李瑁沉吟片刻,點了點頭:

  「反正我們現在也是去平康坊,順路去右相府一趟,看看李在不在家借著楊玉瑤,他甚至都有機會跟李林甫見面了。

  如今的李林甫,因為前段時間忙的太厲害,累垮了身體,風濕病犯了不能走路。

  李隆基也是夠離譜,直接允許李林甫在家裡處理中書門下的事務,就在右相府的偃月堂。

  所以當下的平康坊,經常可以看到很多大官的車駕往來於這裡,他們是向李林甫匯報工作來的。

  以至於門下省的主官牛仙客,也不得不拋下門下省,整天泡在李林甫的家裡喝茶。

  如今是夏季,偃月堂內種植的花草林木正是盛開之時,頭頂上的樑柱還掛滿了各種藤蔓植物,可謂綠意盎然,像個小花園,還有水池子呢。


  年齡大的人,都喜歡這樣布置居所,會讓他感受到生命的頑強力量。

  「給張利貞發文,御史台有人狀告易州刺史柳蓉貪腐,讓他查一查,等河北巡查完了,讓他經河東,再下河南,查一查路州刺史和穎州刺史,要低調行事,也不要冤枉人家,要查有實據。」

  李林甫在偃月堂吩咐道。

  韋陟就在這裡,聞言點了點頭。

  這三個刺史,都是蓋嘉運的人,可以想見,上面要對蓋嘉運動刀了。

  李隆基明面上沒有表現出對蓋嘉運的任何不滿,但是在背地裡已經在運作怎麼收拾對方。

  像這樣的大官,一旦決定收拾,黨羽也需要連根拔起,否則會出亂子。

  這個時候,管家進來了:

  「稟阿郎,隋王攜裴夫人楊玉瑤來了,是要見四郎,可是四郎不在家,

  老奴將他安頓在了空色堂。」

  正在低頭查看卷宗的裴耀卿和嚴挺之同時抬頭,兩人對視一眼後,看向李林甫。

  其他官員也是如此,對於李瑁的到訪感到非常意外。

  因為家中沒有大事,一般是不會有親王來訪的,上一次李瑁來,還是李林甫孫子的滿月禮。

  見或不見,都難選,不見吧不給面子,見吧,有誡宗屬制。

  李林甫能夠感受到眾人疑惑的目光,他微微一笑,看向管家道:

  「有請隋王。」

  裴耀卿忽的皺眉,因為按照禮制,你真要見人家,得去迎接,而不是坐等。

  當了首相,架子是不小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