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漢中之於關中
第146章 漢中之於關中
興慶殿,大晚上的推杯換盞之聲不絕,君臣同樂。
因為這次西北傳來的消息,是喜報,
正如李瑁所預料的那樣,吐蕃這一次在石堡城外圍的屯軍,不過是幌子,想以聲東擊西的方式,偷襲鄯州西邊的安人軍駐地,
安人軍整編10000人,戰馬350匹,完全就是一支步兵軍團,安人軍駐紮在渾崖峰的將領臧希液,率五千眾,將吐蕃七萬大軍擊退。
像這類以少勝多的戰役,是特別鼓舞人心的,所以李隆基心情大好,直接給臧希液升官了。
授游擊將軍,接手安人軍,為都知兵馬使。
像各藩鎮地區的軍使,其實就是兵馬使,這類職位在唐肅宗李亨時期,
基本就是蕃鎮儲帥,節度使候選人。
但現在不是,現在的節度使,還得是從長安出。
「五千破七萬,聖人喜獲良將,首戰立功,實乃天佑大唐,聖人之神威,四方宵小無不震,」牛仙客一個勁的拍馬屁道:
「石堡城方向已經退軍,今年隴右邊境,應是無虞了。」
臧希液,就是他一個勁的在捧,因為這個人與牛仙客關係極好。
兄弟七個,臧希崇、臧希昶、臧希忱、臧希、臧希景、臧希晏、臧希液(代宗時期稱為臧希讓),全部都在軍中任職,他們的親爹,是右武衛將車贈工部尚書上柱國上蔡縣開國侯藏懷恪,祖籍山東安丘縣。
臧懷恪擔任隴右節度副使的時候,提拔了牛仙客,現在反過來,牛仙客開始反哺人家兒子了。
李隆基龍顏大悅,笑道:
「朕一直都記得臧七郎,左相曾經數次向朕舉薦此人,如今看來,一門七虎,名不虛傳。」
這下好了,一門七虎四個字,會像盧奐的國寶郎一樣,迅速傳開,今後臧希液恐怕就要被人稱為七虎了。
牛仙客笑道:「聖人掌控全局,天威壓服,右相運籌帷,統籌後勤,
我隴右兒郎方有此番大勝,臣恭敬聖人一杯。」
說罷,生仙客雙手將酒杯高舉過頭頂。
李隆基哈哈一笑,舉杯道:
「眾卿暢飲。」
一眾大臣紛紛飲酒說笑,慶祝此番大捷。
不管怎麼說,隴右眼下的老大是皇甫惟明,安人軍勝了,頭功也該是他的,結果呢,朝堂上隻字不提這個名字,將功勞全都扣在了臧希液腦袋上。
一場攻防戰,直接就封了從五品下的游擊將軍,可見李隆基在賞賜軍功這方面還是不吝嗇的。
西北的軍報,是皇甫惟明和杜希望聯名發來的,上面表彰了很多人,包括被杜希望派去臧希液身邊的杜鴻漸。
可惜杜鴻漸的名字,在今晚石沉大海。
李林甫不敢提,因為這是李瑁的人,正如皇甫惟明是太子的人,所以今晚的功勞沒他的份。
『河西那邊竟然一點動靜都沒有?」裴耀卿又將老冤家吊起來抽打了:
「蓋嘉運到底在幹什麼?」
朝堂上一旦結仇,那是必須打死的,裴耀卿又不是什麼良善之輩,自然曉得這個道理。
果然,基哥眉頭一皺:
「朕倒差點將他給忘了,安人軍的防區,與河西毗鄰,他是怎麼讓吐蕃這七萬人竄進來的?」
李林甫心中一動,火上澆油道:
「此人懈怠軍務,已不是一次兩次了,臣承認,他是良帥,但其性格有弊端,又好在軍中酗酒,委任封疆,實在不妥。」
他這一句話,基本代表著想換掉蓋嘉運。
李隆基自然聽出了這層意思,皺眉道:
「人無完人,朕將河西交給他,還是信得過的,不過這次的疏忽,朕亦應責備,給他打個招呼,朕若再知曉他懈怠軍事,決不輕饒。」
河西那是什麼地方,西北藩鎮精銳所在,更換節度使,也不是在這個關頭就敢換的。
基哥甚至連句重話都不敢說,這就是將在外,皇帝也懼他三分,回到長安那就另說了,幾鞭子抽死都可以。
歷史上李隆基賜死高仙芝和封常清,是因為這兩人當時在潼關,手底下早就被基哥安排了不少人,單是關中新兵就有五萬人,說話已經不管用了。
如果還是安西軍原班人馬,你看看基哥敢不敢動?
「此戰過後,敵軍大挫銳氣,很可能今年不會再起大戰,」陳希烈道:
「那麼一直在供應隴右的軍需,是不是可以暫緩一下,王忠嗣那邊也有軍報,登利可汗已經聯絡右殺祿特勤,令其往王庭議事,恐怕是要對西邊的部落下手了。」
大唐對外,不是只有打,也是有外交的,當下突厥登利可汗,與他那兩個叔父不和,急於收回權力,所以朝廷這邊也一直在派人慫願,促使突厥內鬥,大唐好撿便宜。
左右殺,也叫東西殺,一東一西,統領看突蕨兩個方向的大量部落,兵力雄壯,眼下的小可汗,只是龜縮在突蕨牙帳周邊,這小子還是七年前,由李隆基冊封的。
也就是說,大唐是承認其可汗地位的,那麼登利眼下勢微,極需大唐幫助,私下裡一直在聯繫朔方軍區。
如今氣候溫暖,突那邊的日子也還能過得去,所以對大唐的敵意沒多少,沒有外患,那自然就是內鬥的好時機。
登利可汗確實要動手了。
「不妥吧?」李林甫皺眉道:
「隴右的事情,其實還沒有結果,吐蕃大舉四十餘萬眾,不可能因安人軍之挫敗,便偃旗息鼓,七萬人是輸了,但損失也就不足兩萬,對吐蕃來說,並未傷筋動骨,恐怕他們還有後手。」
裴耀卿也附和道:
『確實如此,四十萬大軍開拔,證明吐蕃具備保障之後勤,才敢如此大舉用兵,那麼在這種形勢下,他們絕不可能因小敗而撤兵,大的戰事,恐怕正在醞釀。」
「這件事,中書門下去議,」一說到花錢的事情,李隆基就要推鍋了,
於是道:
「右相要辛勞了。」
李林甫趕忙起身道:「臣不敢辭勞,一定安排妥當。」
隴右大捷的消息,在官方的刻意宣傳下,很快便傳遍了長安。
這種時候,哪個地方最熱鬧呢?
喝酒的地方。
因為人們要議論這個話題,一個人沒法議論,得一群人,所以近來的南曲,生意特別好。
李瑁與汝陽王那幫名士小團體,乾脆便紮根在了翠樓,整天聊著關於隴右的事情。
眼下翠樓的都知,換人了,叫做沈眉痕,也是一位名妓,還是老六李瑪在外面的相好。
說白點,是被李璃包養的,以前在中曲,結果換到南曲了。
因為這個女人,是韋家調教出來的,不過是在韋家的產業中,騰挪了一下。
「你的錢,是不是都花在她身上了?」席間,李瑁沒好氣的朝李璃道。
因為李璃剛才跟他借錢。
李璃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那倒不至於,一個女人能花多少錢?我要是連她都養不起,今後南曲這地方,我便不用來了,少廢話,借不借吧?」
李瑁撇了撇嘴:「今晚給你送過去,我賺兩千貫不容易,你別亂花。」
「你從前不是這么小氣的啊?」李璃愣道:
「沒有以前那麼痛快了。」
李瑁嘆息道:「這不是窮了嘛,又娶了個精打細算的妻子,可不是得勤儉一下。」
李璃一愣,小聲道:
「我跟你借錢的事情,不要讓四娘知道,我丟不起這個人。」
「明白明白......」李瑁哈哈大笑。
看到他們這邊的動靜,崔宗之朝李瑁看來,舉杯道:
「西北軍報,杜鴻漸的名字赫然其中,是有功的,但是這一次,朝廷不賞官職,賞絹一百匹,多少也算是有個交代。」
李瑁正想說無所謂,結果汝陽王李插話了:
「向來不都是如此嗎?有功無功,下面什麼時候說了算了?朝廷賞賜是有分寸的,哪些人該賞,哪些人不該,都是有講究的,皇甫在隴右的時間不久,下面派系林立,聖人賞賜臧希液,其實是在幫皇甫,畢竟臧氏兄弟在隴右,也是一股不可輕視的派系,皇甫為其表功,聖人准了,他多少會承皇甫一些人情。」
說的有點道理.::.:.李瑁點了點頭,你也不是只會喝酒玩樂啊,為什麼就是不願意當官呢?
崔宗之對李這番話還是認可的,他是尚書右僕射裴耀卿的佐官,知道的消息不少,聞言道:
「中樞門下給蓋嘉運下了令,改一旬小報,一月大總,為五天一報,一旬大總,隴右都打完了,河西那邊也沒什麼動靜,右相很是不滿。」
藩鎮地區,朝廷是肯定要掌握其動向的,所以規定,每十天必須向朝廷奏報一次軍務,每一個月,奏報各類行政軍事屯由總務。
如今河西的軍報太少了,所以才會勒令蓋嘉運匯報的勤快一點。
「真希望今年還有一場大戰,徹底將吐蕃打趴下,」李璃豪言壯語道:
「恨不能為節帥,好率我大唐男兒,痛擊外敵,揚我國威。」
他說話聲音很大,還是在李瑁旁邊,李下意識的掏了掏耳朵。
這可真是什麼時代都有鍵盤俠啊,男兒何不配鍵盤?文挑地球兩百國,
鍵來.:::
但是李璃這番話,還是很提振氣氛的,眾人紛紛起身舉杯,豪情壯志「為我隴右兒郎,賀!」
李瑁改口的那道詔書,被李林甫知道之後大肆宣揚,目的就是要為李瑁造勢。
所以當下很多人,已經改變了與李瑁打交道的方式,變得親近隨和了很多。
人家還是叫父皇,聖人還認這個兒子,那麼,這就是十王宅唯一的一條漏網之魚。
身兼好幾個官職,不與官員打交道那是不可能的,五月份本來就是左衛勛一府上番的月份。
所以李瑁在金吾衛的事務,都交給楊話、嚴迪、裴迪他們,將韋昭訓、
張咱架空的乾乾淨淨,至於竇鱷走後留下的那個位置,李瑁在趁著這段時間經常與李璃喝酒的機會,把他給上去了。
李璃身份特殊,只要他想干,李隆基不可能不讓干,這可是親侄子,人家對侄子還是不錯的。
聖人樂意,李林甫自然也批的痛快,任命詔書很快便送到了李璃手上。
「你今天第一天來,我帶你引見一下諸君,」李瑁在金吾衛的議事中,
朝李璃道:
「我也很忙,平日不常來這裡,我可是醜話說在前頭,你可不能學駙馬啊?」
坐在下面的張咱聞言一愣,冷哼道「我比隋王更忙。」
這是今年他第二次來金吾衛公,第一次是楊話上任,這一次是李璃上任,不得不給面子。
李璃呵呵一笑,掃視了堂內諸人一眼,點了點頭:
「聖人詔命,自不敢懈怠。」
接下來,李瑁為他一一做介紹,李璃也以其多少帶點豪俠氣的性格,很快與與人攀談了起來,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李璃今年也才三十歲,閒散了三十年,他不像大哥李一樣,還擔任過太常寺卿。
其實以前他也有過入仕的念頭,或者說,寧王一直在逼迫他做官,但是李璃在內心經過一番激烈的掙扎之後,還是決定繼續閒散。
原因是,他想活著。
不是怕當官得罪人,被人搞,而是怕自己的身體扛不住公務的勞累,因為在他們家,別看他排行老六,實際上現在是老四了。
老大李、老三李琳、老四李,下來就是他了,中間的老二老五已經死了,關鍵這兩人不是早天,還都在任上病死的。
他們這六個,都是一個媽,就是元妃了。
從李璃往下,就都是寧王的妾室所生,史書載:憲子十九人,其聞者、嗣莊、琳、璃、珣、璃、、挺、琯、璀等十人,歷官封襲。
寧王不像李隆基,他很在乎嫡庶之別,所以老六李璃以下的那些兒子,
他並沒有怎麼當回事。
兒子多了就是這個樣子。
但是現在寧王快不行了,所以李璃覺得自己再賴在家裡啃老,也不是一回事,所以被李瑁這麼一攝,自己就入宮要官去了,而且點名右金吾翊府中郎將。
李隆基本來是想給的高點的,竇那是他那個不夠意思的舅舅的兒子,
李璃那是誰?讓給自己皇位的親大哥的兒子,能一樣?
但是李璃的理由也很充分,剛做官給的太高他怕幹不了,給聖人丟人,
想先從基層做起。
竇的官職對於人家來說,就是個基層。
基哥非常欣慰,特意交代了,等李璃歷練一兩年,就要給他升官,還囑咐李林甫:朕要是忘記了,你記得提醒朕。
歷史上,李隆基在逃往四川的路上,經過漢中時,冊封李璃為漢中王,
加銀青光祿大夫,漢中郡太守,將這個超級關鍵的位置,交給了李璃。
這個地方可謂重中之重,天下要衝,地理上與川蜀一脈,但是政治上,
必須傾向關中,大約從宋朝開始,這個地方已經劃歸陝西地區管轄。
為啥?漢中要是歸了四川,四川要是起了亂子,關中遏制不住,但如果漢中歸陝西,那麼便可做為前沿陣地,長驅直入成都平原。
還有重要一點,就是當時安史之亂爆發,兩京走廊生命通道基本癱瘓,
武關道重鎮南陽,又處於激烈的爭奪當中。
那麼當時唯一可以供給關中的運糧線路,就只剩下了上津道,也就是經長江、漢江,進入襄陽,再由襄陽轉運至金州(安康市)或商州(商洛市),最後由李璃運至扶風以助軍。
基哥危難關頭,這樣要命的位置不是絕對信任的人,肯定是不敢給的。
所以李瑁對李璃的能力,是完全有信心的,他不是不能幹,只是不想干。
安頓好了李璃之後,李瑁便入宮了,繼續開始了他在皇城的溜達時光。
因為有大捷,基哥最近的心情很不錯,常常在楊玉環面前談論起他的豐功偉業。
畢竟從他繼位至今,在對外戰事上,基本沒怎麼吃過虧。
單以這個角度而論,似乎他真的很牛逼,但是從氣候角度思考的話,就會得出另外一個結論:大唐的外敵其實並沒有怎麼用力。
所以史書上會有一種說法,開元天寶無強敵,
其實不是敵人不夠強,只是日子還能過得去,都沒玩命。
楊玉環不懂這些,加上又在給自己的侄女謀劃,自然賣力的配合著李隆基,正如馬麗在小品中那樣:
哦o.::
噢?..
奧o.:
她現在也摸透基哥的性子了,這是一個順毛驢。
五月十八,崔氏進宮了。
就在花萼相輝樓。
「抬起頭來讓朕看看,
李隆基右手攬著依偎在懷裡的楊玉環,笑呵呵的看向下方的崔家小姑娘崔氏得了李瑁等人的提醒,心裡也一直在默默的提醒自己,千萬不要直視聖人。
只見她微微抬頭,但是眼皮卻是查拉著往地上看。
她不單單是眼睛不愛眨,她的眼珠瞳孔的比例也跟人不一樣,反正看起來有點特別,但絕對是個正常人,只是會讓人覺得,在被瞪視。
這種眼神並不罕見,出現在掌握權柄的官員身上,不會讓人意外,但長在一個小丫頭臉上,就有點.....
不過即使如此,李隆基仍然覺得無比驚艷:
「此女端的不俗,楊氏出美人,朕至今日方知。」
楊玉環頓時撒嬌道:
「三郎是在說,臣妾不夠美嗎?」
「哈哈......」李隆基授須大笑:
「朕稱讚的便是太真,觀此女不難想見,太真的長姐容貌亦是不俗。」
楊玉瑤聽了,趕忙道:
「姐妹當中,論姿容才學,無人可出玉環其右,聖人得了最好的,卻還不知足嗎?」
「三娘又在打趣朕,」李隆基哭笑不得的指了指楊玉瑤,隨即又看向一起來的楊絳:
「十娘近來久未入宮,可是有家事牽絆,不能來陪朕的太真?」
楊絳趕忙行禮道:
「回聖人......」話還沒說完,就被高力士打斷道:
「貴人怎麼稱呼呢?您忘了聖人的敕文了?」
楊絳一愣,先是抬頭看向李隆基,見對方微笑不言,這才趕緊改口道:
「回父皇,家中事務繁瑣,如今四娘又有了身孕,臣妾自是應多擔當一些,不像三姐,大閒人一個,自然能常入宮中陪伴阿姐。」
「喲...·.我怎麼閒了?」
已經在興慶宮相當吃得開的楊玉瑤頓時笑罵道:
「是誰辛辛苦苦跑回河東,將素娘(崔氏)帶來長安的,好嘛,我這是吃力不討好啊。」
說著....楊玉瑤轉向李隆基道:
「聖人給評評理,哪有她這麼說風涼話的?」
李隆基捧腹大笑.
三姐妹當中,楊玉瑤就是那個活寶,活躍氣氛的本事相當過硬,楊玉環則是集萬千風情於一身,屬於微表情微動作便可以讓李隆基歡欣雀躍的大寶貝。
至於楊絳,就是那個被楊玉瑤拿來挖苦的,三人各有角色,分工不同,
卻恰到好處的,每每都能讓李隆基眉開眼笑,心情愉悅。
「這個豪婦,怪不得長安現在都稱你豪盪呢,」李隆基喘氣笑道:
「你呀你,欺負自已妹子倒是有一手,小心十八郎不饒你。」
「我怕他?」
楊玉瑤叉腰笑道:
「有聖人給我撐腰,十八郎他都不敢跟我說一句重話,若不是因為聖人,我哪敢指派十八郎啊?」
「噢?」李隆基擰著眉毛笑道:
「你指派他什麼了?」
楊玉瑤撇了撇嘴,道:
「如今聖人賞了我宅子,自是不缺住的地方,但臣妾家底薄,想要在長安衣食無憂,總是需要些進項的,所以我請十八郎幫我找塊好地段,做點營生。」
楊玉環頓時眉:
「丟人現眼!你一個婦人要那麼多錢幹什麼?還找營生?那是你該做的事情嗎?」
「切~~~就是......」楊絳捧眼道。
李隆基和高力士同時大笑。
貴族們對於商人這一行當,是非常鄙視的,因為商人連田都沒有,還不如農戶,因為做生意有賠有賺,賠錢了家裡又沒田,那不得喝西北風?
楊玉瑤被親妹妹挖苦,頓時裝出一副委屈的表情,朝李隆基訴苦道:
「有些人啊,仗著聖人的寵愛,錦衣玉食,不知人間疾苦,長安這是什麼地方?天子腳下,聖人天威照耀的地方,我一個沒了丈夫的婦人,還帶著一個兒子,我不想點辦法,我娘倆早晚有流落街頭的一天。」
李隆基拍腿大笑,他實在是太喜歡楊玉瑤這個活寶了,任何小事在她這裡都會被形容的非常誇張,卻文讓人忍俊不禁。
「這個三娘..—..朕是服了她了.....」李隆基抓起一個抱枕扔了過去,笑道:
「隨你隨你,你想做什麼做什麼,告訴十八郎,就說這是朕的旨意,他必須幫你。」
楊玉瑤撇嘴一笑,得意的挺了挺胸,
興慶殿,大晚上的推杯換盞之聲不絕,君臣同樂。
因為這次西北傳來的消息,是喜報,
正如李瑁所預料的那樣,吐蕃這一次在石堡城外圍的屯軍,不過是幌子,想以聲東擊西的方式,偷襲鄯州西邊的安人軍駐地,
安人軍整編10000人,戰馬350匹,完全就是一支步兵軍團,安人軍駐紮在渾崖峰的將領臧希液,率五千眾,將吐蕃七萬大軍擊退。
像這類以少勝多的戰役,是特別鼓舞人心的,所以李隆基心情大好,直接給臧希液升官了。
授游擊將軍,接手安人軍,為都知兵馬使。
像各藩鎮地區的軍使,其實就是兵馬使,這類職位在唐肅宗李亨時期,
基本就是蕃鎮儲帥,節度使候選人。
但現在不是,現在的節度使,還得是從長安出。
「五千破七萬,聖人喜獲良將,首戰立功,實乃天佑大唐,聖人之神威,四方宵小無不震,」牛仙客一個勁的拍馬屁道:
「石堡城方向已經退軍,今年隴右邊境,應是無虞了。」
臧希液,就是他一個勁的在捧,因為這個人與牛仙客關係極好。
兄弟七個,臧希崇、臧希昶、臧希忱、臧希、臧希景、臧希晏、臧希液(代宗時期稱為臧希讓),全部都在軍中任職,他們的親爹,是右武衛將車贈工部尚書上柱國上蔡縣開國侯藏懷恪,祖籍山東安丘縣。
臧懷恪擔任隴右節度副使的時候,提拔了牛仙客,現在反過來,牛仙客開始反哺人家兒子了。
李隆基龍顏大悅,笑道:
「朕一直都記得臧七郎,左相曾經數次向朕舉薦此人,如今看來,一門七虎,名不虛傳。」
這下好了,一門七虎四個字,會像盧奐的國寶郎一樣,迅速傳開,今後臧希液恐怕就要被人稱為七虎了。
牛仙客笑道:「聖人掌控全局,天威壓服,右相運籌帷,統籌後勤,
我隴右兒郎方有此番大勝,臣恭敬聖人一杯。」
說罷,生仙客雙手將酒杯高舉過頭頂。
李隆基哈哈一笑,舉杯道:
「眾卿暢飲。」
一眾大臣紛紛飲酒說笑,慶祝此番大捷。
不管怎麼說,隴右眼下的老大是皇甫惟明,安人軍勝了,頭功也該是他的,結果呢,朝堂上隻字不提這個名字,將功勞全都扣在了臧希液腦袋上。
一場攻防戰,直接就封了從五品下的游擊將軍,可見李隆基在賞賜軍功這方面還是不吝嗇的。
西北的軍報,是皇甫惟明和杜希望聯名發來的,上面表彰了很多人,包括被杜希望派去臧希液身邊的杜鴻漸。
可惜杜鴻漸的名字,在今晚石沉大海。
李林甫不敢提,因為這是李瑁的人,正如皇甫惟明是太子的人,所以今晚的功勞沒他的份。
『河西那邊竟然一點動靜都沒有?」裴耀卿又將老冤家吊起來抽打了:
「蓋嘉運到底在幹什麼?」
朝堂上一旦結仇,那是必須打死的,裴耀卿又不是什麼良善之輩,自然曉得這個道理。
果然,基哥眉頭一皺:
「朕倒差點將他給忘了,安人軍的防區,與河西毗鄰,他是怎麼讓吐蕃這七萬人竄進來的?」
李林甫心中一動,火上澆油道:
「此人懈怠軍務,已不是一次兩次了,臣承認,他是良帥,但其性格有弊端,又好在軍中酗酒,委任封疆,實在不妥。」
他這一句話,基本代表著想換掉蓋嘉運。
李隆基自然聽出了這層意思,皺眉道:
「人無完人,朕將河西交給他,還是信得過的,不過這次的疏忽,朕亦應責備,給他打個招呼,朕若再知曉他懈怠軍事,決不輕饒。」
河西那是什麼地方,西北藩鎮精銳所在,更換節度使,也不是在這個關頭就敢換的。
基哥甚至連句重話都不敢說,這就是將在外,皇帝也懼他三分,回到長安那就另說了,幾鞭子抽死都可以。
歷史上李隆基賜死高仙芝和封常清,是因為這兩人當時在潼關,手底下早就被基哥安排了不少人,單是關中新兵就有五萬人,說話已經不管用了。
如果還是安西軍原班人馬,你看看基哥敢不敢動?
「此戰過後,敵軍大挫銳氣,很可能今年不會再起大戰,」陳希烈道:
「那麼一直在供應隴右的軍需,是不是可以暫緩一下,王忠嗣那邊也有軍報,登利可汗已經聯絡右殺祿特勤,令其往王庭議事,恐怕是要對西邊的部落下手了。」
大唐對外,不是只有打,也是有外交的,當下突厥登利可汗,與他那兩個叔父不和,急於收回權力,所以朝廷這邊也一直在派人慫願,促使突厥內鬥,大唐好撿便宜。
左右殺,也叫東西殺,一東一西,統領看突蕨兩個方向的大量部落,兵力雄壯,眼下的小可汗,只是龜縮在突蕨牙帳周邊,這小子還是七年前,由李隆基冊封的。
也就是說,大唐是承認其可汗地位的,那麼登利眼下勢微,極需大唐幫助,私下裡一直在聯繫朔方軍區。
如今氣候溫暖,突那邊的日子也還能過得去,所以對大唐的敵意沒多少,沒有外患,那自然就是內鬥的好時機。
登利可汗確實要動手了。
「不妥吧?」李林甫皺眉道:
「隴右的事情,其實還沒有結果,吐蕃大舉四十餘萬眾,不可能因安人軍之挫敗,便偃旗息鼓,七萬人是輸了,但損失也就不足兩萬,對吐蕃來說,並未傷筋動骨,恐怕他們還有後手。」
裴耀卿也附和道:
『確實如此,四十萬大軍開拔,證明吐蕃具備保障之後勤,才敢如此大舉用兵,那麼在這種形勢下,他們絕不可能因小敗而撤兵,大的戰事,恐怕正在醞釀。」
「這件事,中書門下去議,」一說到花錢的事情,李隆基就要推鍋了,
於是道:
「右相要辛勞了。」
李林甫趕忙起身道:「臣不敢辭勞,一定安排妥當。」
隴右大捷的消息,在官方的刻意宣傳下,很快便傳遍了長安。
這種時候,哪個地方最熱鬧呢?
喝酒的地方。
因為人們要議論這個話題,一個人沒法議論,得一群人,所以近來的南曲,生意特別好。
李瑁與汝陽王那幫名士小團體,乾脆便紮根在了翠樓,整天聊著關於隴右的事情。
眼下翠樓的都知,換人了,叫做沈眉痕,也是一位名妓,還是老六李瑪在外面的相好。
說白點,是被李璃包養的,以前在中曲,結果換到南曲了。
因為這個女人,是韋家調教出來的,不過是在韋家的產業中,騰挪了一下。
「你的錢,是不是都花在她身上了?」席間,李瑁沒好氣的朝李璃道。
因為李璃剛才跟他借錢。
李璃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那倒不至於,一個女人能花多少錢?我要是連她都養不起,今後南曲這地方,我便不用來了,少廢話,借不借吧?」
李瑁撇了撇嘴:「今晚給你送過去,我賺兩千貫不容易,你別亂花。」
「你從前不是這么小氣的啊?」李璃愣道:
「沒有以前那麼痛快了。」
李瑁嘆息道:「這不是窮了嘛,又娶了個精打細算的妻子,可不是得勤儉一下。」
李璃一愣,小聲道:
「我跟你借錢的事情,不要讓四娘知道,我丟不起這個人。」
「明白明白......」李瑁哈哈大笑。
看到他們這邊的動靜,崔宗之朝李瑁看來,舉杯道:
「西北軍報,杜鴻漸的名字赫然其中,是有功的,但是這一次,朝廷不賞官職,賞絹一百匹,多少也算是有個交代。」
李瑁正想說無所謂,結果汝陽王李插話了:
「向來不都是如此嗎?有功無功,下面什麼時候說了算了?朝廷賞賜是有分寸的,哪些人該賞,哪些人不該,都是有講究的,皇甫在隴右的時間不久,下面派系林立,聖人賞賜臧希液,其實是在幫皇甫,畢竟臧氏兄弟在隴右,也是一股不可輕視的派系,皇甫為其表功,聖人准了,他多少會承皇甫一些人情。」
說的有點道理.::.:.李瑁點了點頭,你也不是只會喝酒玩樂啊,為什麼就是不願意當官呢?
崔宗之對李這番話還是認可的,他是尚書右僕射裴耀卿的佐官,知道的消息不少,聞言道:
「中樞門下給蓋嘉運下了令,改一旬小報,一月大總,為五天一報,一旬大總,隴右都打完了,河西那邊也沒什麼動靜,右相很是不滿。」
藩鎮地區,朝廷是肯定要掌握其動向的,所以規定,每十天必須向朝廷奏報一次軍務,每一個月,奏報各類行政軍事屯由總務。
如今河西的軍報太少了,所以才會勒令蓋嘉運匯報的勤快一點。
「真希望今年還有一場大戰,徹底將吐蕃打趴下,」李璃豪言壯語道:
「恨不能為節帥,好率我大唐男兒,痛擊外敵,揚我國威。」
他說話聲音很大,還是在李瑁旁邊,李下意識的掏了掏耳朵。
這可真是什麼時代都有鍵盤俠啊,男兒何不配鍵盤?文挑地球兩百國,
鍵來.:::
但是李璃這番話,還是很提振氣氛的,眾人紛紛起身舉杯,豪情壯志「為我隴右兒郎,賀!」
李瑁改口的那道詔書,被李林甫知道之後大肆宣揚,目的就是要為李瑁造勢。
所以當下很多人,已經改變了與李瑁打交道的方式,變得親近隨和了很多。
人家還是叫父皇,聖人還認這個兒子,那麼,這就是十王宅唯一的一條漏網之魚。
身兼好幾個官職,不與官員打交道那是不可能的,五月份本來就是左衛勛一府上番的月份。
所以李瑁在金吾衛的事務,都交給楊話、嚴迪、裴迪他們,將韋昭訓、
張咱架空的乾乾淨淨,至於竇鱷走後留下的那個位置,李瑁在趁著這段時間經常與李璃喝酒的機會,把他給上去了。
李璃身份特殊,只要他想干,李隆基不可能不讓干,這可是親侄子,人家對侄子還是不錯的。
聖人樂意,李林甫自然也批的痛快,任命詔書很快便送到了李璃手上。
「你今天第一天來,我帶你引見一下諸君,」李瑁在金吾衛的議事中,
朝李璃道:
「我也很忙,平日不常來這裡,我可是醜話說在前頭,你可不能學駙馬啊?」
坐在下面的張咱聞言一愣,冷哼道「我比隋王更忙。」
這是今年他第二次來金吾衛公,第一次是楊話上任,這一次是李璃上任,不得不給面子。
李璃呵呵一笑,掃視了堂內諸人一眼,點了點頭:
「聖人詔命,自不敢懈怠。」
接下來,李瑁為他一一做介紹,李璃也以其多少帶點豪俠氣的性格,很快與與人攀談了起來,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李璃今年也才三十歲,閒散了三十年,他不像大哥李一樣,還擔任過太常寺卿。
其實以前他也有過入仕的念頭,或者說,寧王一直在逼迫他做官,但是李璃在內心經過一番激烈的掙扎之後,還是決定繼續閒散。
原因是,他想活著。
不是怕當官得罪人,被人搞,而是怕自己的身體扛不住公務的勞累,因為在他們家,別看他排行老六,實際上現在是老四了。
老大李、老三李琳、老四李,下來就是他了,中間的老二老五已經死了,關鍵這兩人不是早天,還都在任上病死的。
他們這六個,都是一個媽,就是元妃了。
從李璃往下,就都是寧王的妾室所生,史書載:憲子十九人,其聞者、嗣莊、琳、璃、珣、璃、、挺、琯、璀等十人,歷官封襲。
寧王不像李隆基,他很在乎嫡庶之別,所以老六李璃以下的那些兒子,
他並沒有怎麼當回事。
兒子多了就是這個樣子。
但是現在寧王快不行了,所以李璃覺得自己再賴在家裡啃老,也不是一回事,所以被李瑁這麼一攝,自己就入宮要官去了,而且點名右金吾翊府中郎將。
李隆基本來是想給的高點的,竇那是他那個不夠意思的舅舅的兒子,
李璃那是誰?讓給自己皇位的親大哥的兒子,能一樣?
但是李璃的理由也很充分,剛做官給的太高他怕幹不了,給聖人丟人,
想先從基層做起。
竇的官職對於人家來說,就是個基層。
基哥非常欣慰,特意交代了,等李璃歷練一兩年,就要給他升官,還囑咐李林甫:朕要是忘記了,你記得提醒朕。
歷史上,李隆基在逃往四川的路上,經過漢中時,冊封李璃為漢中王,
加銀青光祿大夫,漢中郡太守,將這個超級關鍵的位置,交給了李璃。
這個地方可謂重中之重,天下要衝,地理上與川蜀一脈,但是政治上,
必須傾向關中,大約從宋朝開始,這個地方已經劃歸陝西地區管轄。
為啥?漢中要是歸了四川,四川要是起了亂子,關中遏制不住,但如果漢中歸陝西,那麼便可做為前沿陣地,長驅直入成都平原。
還有重要一點,就是當時安史之亂爆發,兩京走廊生命通道基本癱瘓,
武關道重鎮南陽,又處於激烈的爭奪當中。
那麼當時唯一可以供給關中的運糧線路,就只剩下了上津道,也就是經長江、漢江,進入襄陽,再由襄陽轉運至金州(安康市)或商州(商洛市),最後由李璃運至扶風以助軍。
基哥危難關頭,這樣要命的位置不是絕對信任的人,肯定是不敢給的。
所以李瑁對李璃的能力,是完全有信心的,他不是不能幹,只是不想干。
安頓好了李璃之後,李瑁便入宮了,繼續開始了他在皇城的溜達時光。
因為有大捷,基哥最近的心情很不錯,常常在楊玉環面前談論起他的豐功偉業。
畢竟從他繼位至今,在對外戰事上,基本沒怎麼吃過虧。
單以這個角度而論,似乎他真的很牛逼,但是從氣候角度思考的話,就會得出另外一個結論:大唐的外敵其實並沒有怎麼用力。
所以史書上會有一種說法,開元天寶無強敵,
其實不是敵人不夠強,只是日子還能過得去,都沒玩命。
楊玉環不懂這些,加上又在給自己的侄女謀劃,自然賣力的配合著李隆基,正如馬麗在小品中那樣:
哦o.::
噢?..
奧o.:
她現在也摸透基哥的性子了,這是一個順毛驢。
五月十八,崔氏進宮了。
就在花萼相輝樓。
「抬起頭來讓朕看看,
李隆基右手攬著依偎在懷裡的楊玉環,笑呵呵的看向下方的崔家小姑娘崔氏得了李瑁等人的提醒,心裡也一直在默默的提醒自己,千萬不要直視聖人。
只見她微微抬頭,但是眼皮卻是查拉著往地上看。
她不單單是眼睛不愛眨,她的眼珠瞳孔的比例也跟人不一樣,反正看起來有點特別,但絕對是個正常人,只是會讓人覺得,在被瞪視。
這種眼神並不罕見,出現在掌握權柄的官員身上,不會讓人意外,但長在一個小丫頭臉上,就有點.....
不過即使如此,李隆基仍然覺得無比驚艷:
「此女端的不俗,楊氏出美人,朕至今日方知。」
楊玉環頓時撒嬌道:
「三郎是在說,臣妾不夠美嗎?」
「哈哈......」李隆基授須大笑:
「朕稱讚的便是太真,觀此女不難想見,太真的長姐容貌亦是不俗。」
楊玉瑤聽了,趕忙道:
「姐妹當中,論姿容才學,無人可出玉環其右,聖人得了最好的,卻還不知足嗎?」
「三娘又在打趣朕,」李隆基哭笑不得的指了指楊玉瑤,隨即又看向一起來的楊絳:
「十娘近來久未入宮,可是有家事牽絆,不能來陪朕的太真?」
楊絳趕忙行禮道:
「回聖人......」話還沒說完,就被高力士打斷道:
「貴人怎麼稱呼呢?您忘了聖人的敕文了?」
楊絳一愣,先是抬頭看向李隆基,見對方微笑不言,這才趕緊改口道:
「回父皇,家中事務繁瑣,如今四娘又有了身孕,臣妾自是應多擔當一些,不像三姐,大閒人一個,自然能常入宮中陪伴阿姐。」
「喲...·.我怎麼閒了?」
已經在興慶宮相當吃得開的楊玉瑤頓時笑罵道:
「是誰辛辛苦苦跑回河東,將素娘(崔氏)帶來長安的,好嘛,我這是吃力不討好啊。」
說著....楊玉瑤轉向李隆基道:
「聖人給評評理,哪有她這麼說風涼話的?」
李隆基捧腹大笑.
三姐妹當中,楊玉瑤就是那個活寶,活躍氣氛的本事相當過硬,楊玉環則是集萬千風情於一身,屬於微表情微動作便可以讓李隆基歡欣雀躍的大寶貝。
至於楊絳,就是那個被楊玉瑤拿來挖苦的,三人各有角色,分工不同,
卻恰到好處的,每每都能讓李隆基眉開眼笑,心情愉悅。
「這個豪婦,怪不得長安現在都稱你豪盪呢,」李隆基喘氣笑道:
「你呀你,欺負自已妹子倒是有一手,小心十八郎不饒你。」
「我怕他?」
楊玉瑤叉腰笑道:
「有聖人給我撐腰,十八郎他都不敢跟我說一句重話,若不是因為聖人,我哪敢指派十八郎啊?」
「噢?」李隆基擰著眉毛笑道:
「你指派他什麼了?」
楊玉瑤撇了撇嘴,道:
「如今聖人賞了我宅子,自是不缺住的地方,但臣妾家底薄,想要在長安衣食無憂,總是需要些進項的,所以我請十八郎幫我找塊好地段,做點營生。」
楊玉環頓時眉:
「丟人現眼!你一個婦人要那麼多錢幹什麼?還找營生?那是你該做的事情嗎?」
「切~~~就是......」楊絳捧眼道。
李隆基和高力士同時大笑。
貴族們對於商人這一行當,是非常鄙視的,因為商人連田都沒有,還不如農戶,因為做生意有賠有賺,賠錢了家裡又沒田,那不得喝西北風?
楊玉瑤被親妹妹挖苦,頓時裝出一副委屈的表情,朝李隆基訴苦道:
「有些人啊,仗著聖人的寵愛,錦衣玉食,不知人間疾苦,長安這是什麼地方?天子腳下,聖人天威照耀的地方,我一個沒了丈夫的婦人,還帶著一個兒子,我不想點辦法,我娘倆早晚有流落街頭的一天。」
李隆基拍腿大笑,他實在是太喜歡楊玉瑤這個活寶了,任何小事在她這裡都會被形容的非常誇張,卻文讓人忍俊不禁。
「這個三娘..—..朕是服了她了.....」李隆基抓起一個抱枕扔了過去,笑道:
「隨你隨你,你想做什麼做什麼,告訴十八郎,就說這是朕的旨意,他必須幫你。」
楊玉瑤撇嘴一笑,得意的挺了挺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