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三戟崔家
第144章 三戟崔家
父子關係,是非常複雜的,父親對兒子的感情有多深厚,很多情況下取決於,他養過沒有?
寧王與李瑁不過是叔侄關係,但卻有了父子親情,就是因為親手撫養。
李隆基在李瑁剛剛出生的那一刻,完全是當做嫡子對待的,認為這個兒子,才是擁有李家和武家高貴血統的繼承人,是打算好好培養的。
想法是好的,但問題就在於,剛滿月兒子就給抱出去了。
剛開始的時候,李隆基和武惠妃幾乎每隔幾天,就會去寧王宅看兒子,
漸漸的,每次探望間隔的時間逐漸變久,到最後,幾個月看一次都算不錯了。
但即使如此,李隆基仍然非常看重李瑁,因為他打心眼裡,看不上廢太子瑛,因為李瑛的母親出身太差了,是個唱使,再者,李瑛做了二十年太子,已經表露出著急的心態。
廢李瑛之前,李隆基原本的儲君人選,就是李瑁,但千不該萬不該,李林甫摻和進來了。
這個人從一開始,便展露出極強的治國才能及財政專長,還在門下省的時候,就能將張九齡的啞口無言。
李隆基有心扶持對方擔任首相,或者說,當時只有李林甫有能力梳理好國事。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李瑁便被排除出儲君人選。
因為李隆基害怕內外勾結,將自己架空,一如當年,父親李旦主動退位,將皇位傳給他,其實就是因為自己那時候已經是大權獨攬,擁有架空李旦的能力。
太平公主從盟友轉為死敵,就是因為看出哥哥李旦太懦弱,李隆基過於強勢,擔心哥哥被架空,才決定廢了李隆基。
夾在中間的李旦,看透了形勢,加上他本身便厭倦了宗室內鬥,只能無奈放權退居幕後。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太平公主固然不是什麼好鳥,但李隆基也絕對強不到哪去。
龍池邊上的方亭內,三人默然不語,任由清風吹拂,將他們三人身上那點少得可憐的親情,吹了個一乾二淨。
李隆基仍然處在憤怒當中,不過他一直有一個非常好的習慣,那就是自省。
一日三省吾身,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雖然他的自省,並非一日三次,而是很久一次,但總比不自省強上很多。
他知道,自已和李瑁這輩子的父子緣分,其實已經走到盡頭了。
倆人之間,沒有任何修復的可能,後半生惟有逢場作戲。
李隆基緩緩嘆息一聲,如果當年李林甫沒有摻和進來,如果當年自己沒有將十八郎送出去,他們爺倆之間,肯定不會是眼下這個樣子。
沒辦法,你我生在這個家裡,親情是最不值一提的東西。
「力士.!.:..」李隆基緩緩開口,神情倦怠。
他的聲音並不大,但習慣了隨時被召喚的高力士,一直在注意這邊的動靜,就算聽不清楚聖人在說什麼,但只看唇形,就知道是在叫他。
於是他疾步進入方亭:「老奴在。」
李隆基淡淡道:
「頒旨,嗣隋王,朕十八子,今雖出嗣,然磐石之情,尤能更之?宜屬皇子之列,王妃郭氏,性行溫良,克嫻內則,望爾夫婦恪守禮德,可得欽慎,朕為父皇,自應教誨督之,望勉..::.
2
高力士一愣,警了一眼跪在地上的李瑁,趕忙道:
「老奴現在就去中書省擬旨。」
說罷,他又開溜了,什麼時候能在場,什麼時候不能,他最清楚。
「起來吧,」李隆基嘆息道:
「等孩子生下來,抱進宮讓朕瞧一瞧。」
「謝父皇!」李瑁緩緩起身。
他可不是發自內心的感謝,因為這樣一來,太子又要顧忌他了,玉真公主其實是幫了倒忙。
不過有一點好處在於,李瑁不用服喪。
他是需要表明服喪的態度,好讓汝陽王李這些兄弟們,知道他不是一個白眼狼,但李瑁內心,是不願意服喪的,他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服喪三年,什麼都不能幹,那不是完犢子了嗎?
嚴嵩沒有斗過徐階,不就是因為妻子死了,徐階他們想方設法讓嚴世蕃回江西分宜老家丁內憂三年,年老的嚴嵩沒有嚴世蕃輔佐,頻出昏招,才被徐階占盡優勢。
後期的嚴黨,嚴世蕃才是主心骨。
中書省,
當蕭華和韋陟收到高力士帶來的這個消息後,都是一臉懵逼。
不是不認這個几子了嗎?怎麼又認了?
高力士親自傳話,他們倆是不用再去找聖人確認的,一來聖人說過:朕之口諭,只付力士一人,無需請驗。
再者,也不是什麼不得了的大事。
「右相那邊,你們自去說去,現在就可以擬旨了,隋王妃有了身孕,按例是要賞賜的,內府局我來的路上已經打了招呼,屆時旨意和賞賜一併送去隋王宅,」
高力士故意在中書省磨蹭著,不願早早回去,接過韋陟遞來的茶水,慢悠悠的品著。
蕭華點了點頭,找出一份敕文,遞給高力士,道:
「這是太子長子的冊封詔書,高將軍看一看吧?」
「不必了,」高力士緩緩推開,笑道:
「不該我過問的事情,我不過問,徐國公回來了嗎?」
蕭華將救文重新放好,點頭道:
「前日剛剛回來。」
蕭嵩的河南尹,上任沒多久就被免了,繼任者就是李林甫的心腹裴敦復。
官場就是這樣,你是太子太師,我動不了你,你成了河南尹,動你,完全在我的權利範圍之內,李林甫是非常顧忌蕭嵩和李禕的,如今蕭嵩算是徹底告別中樞了,與信安王李禕一樣,除了偶爾可以勤見聖人之外,大事小事都摻和不了,等死就行了。
「年紀大了,好好休養,這次從洛陽回來,行途勞頓,聖人時常掛念,
有珍賜下,」高力士笑道:
「等徐國公身子調養過來,宮裡會送過去的。」
皇帝賞賜,是有說法的,賞錢那是打發要飯的,賞賜宮內美食珍,那才是拿你當自己人。
別看一點吃的不值錢,但這是榮耀啊。
皇孫出生,皇帝還賞尿布呢,不是誰都能用上這個尿布。
蕭華謝恩之後,了一眼對面的韋陟,道:
「爵位已立,那麼婚姻呢?成家立業,還缺一半啊?」
高力士笑道:
「這是大事,聖人近來也正在忙著為皇孫挑選良配,你們也不用著急,
聖人比你們更著急,等等吧。」
韋陟不動聲色的笑道:
「是該謹慎一些,我們也是瞎操心,聖人細心擇選,才是勞心費神啊。」
他勞心費神個屁,天天擱那搞創作呢,壓根就沒怎麼當回事。
高力士琢磨看時間差不多了,起身告辭。
等人走後,韋陟皺眉道:
「是先跟右相說一聲,咱們再草擬,還是草擬過後,再交右相審閱?」
蕭華淡淡道:「用不著,聖人旨意,他審閱也改不了,直接頒旨吧。」
中書門下的設立,門下省算是完蛋一半,但是中書省權利依舊,別看李林甫是中書令,下面兩個侍郎,四個舍人,都是皇帝直管,以確保李林甫不能左右詔命。
你可以管了國家大事,但是皇帝下達命令的渠道,你還是插不進手來。
李瑁早早回家等待,也提前將消息告訴了妻子郭淑,
郭淑無疑是非常興奮的,她自打嫁給李塌,就沒有叫過父皇,雖然大家都知道她嫁的聖人親子,但沒有人將她當做聖人兒媳。
不過眼下不一樣了,旨意一發,一切都變了她摸著自己還沒有變樣的肚子,小聲的呢喃著,像是在跟孩子交流。
她以為,聖人是看在她肚子裡的孩子面上,才會讓他們夫妻改口,
這便是母憑子貴了。
「孩子啊,你千萬是個兒子啊,阿娘全靠你了....!.」郭淑輕語道。
李瑁的心情則是極差,腦子裡在琢磨著,如何與太子夫婦解釋。
必須面對面解釋才行,機會不是沒有,李琦的婚禮,李的冊封禮,這都是可以的。
「楊三娘呢?又瘋哪去了?」
李瑁見到了楊絳,卻沒有見到楊玉瑤,於是好奇問道。
楊絳笑道:「被玉環叫進宮了,眼下已是傍晚,也該回來了。」
「你以後少去那邊,三娘是見了好處邁不開腳的那種人,」李瑁沒好氣道:
「一心想在長安混出點名堂,倒是遍地撒錢,沒見她對你大方過,她以後身上的是非不會少,你別牽扯進去。」
楊絳笑道:「我和她的性子不一樣,她喜動,我喜靜,玩不到一塊去,
郎君放心好了。」
聊著聊著,管家張井來了,道:
「三娘派人回來通傳,說是今天不回來了,她已經離開長安,要回河東一趟。」
李瑁頓時一愣:,「她的車馬都在府內,她靠什麼回河東?」
「宮裡派龍武軍護送回去的,」張井答道。
李三人目瞪口呆。
楊絳頓時冒火道:
「幹什麼都是風風火火的,也不提前打個招呼,吃白飯的蠢婦,兒子還在這邊,她倒一個人回了?」
李瑁則是大概猜到了原因,但也不敢確定。
畢竟自從他穿越過來之後,好多事情與歷史上並不相符,因為他的存在,很多事情都改變了,而且時間線也被大大推前。
不會那麼神奇吧?如果真是那樣,韋妮兒是不是這輩子,還會是我的媳婦?
是我在改變歷史,還是歷史在改變我?
楊玉瑤是一個非常善於把握形勢的人,這一點比楊玉環強太多了。
李隆基只是在宮內與姐妹倆閒聊的時候,隨意問了問她們另外兩個姐妹在外面過的如何,楊玉瑤便開始亂扯,扯著扯著就扯到大姐楊卉有個閨女,
生的花容月貌,直追楊玉環。
李隆基什麼人,瞬間就聽出楊玉瑤打的什麼主意,因為他曾經在楊玉環面前提過李的婚事。
甚至都明說了,不喜歡韋家的那個閨女。
聽到楊玉瑤這麼一說,李隆基立時就覺得,如果將楊卉的女兒許給太子長子,不失為一個好主意。
他難道不知道太子對楊玉環切齒痛恨嗎?
如今冊封貴妃的事情,反對者基本都被他擺平了,就剩下一個無聲的反對者,太子了。
你想要和公房聯姻?你想的倒美。
那麼楊卉的女兒,無疑是上上之選,甚至李隆基一度認為,楊玉瑤這番提醒,簡直就是上天給他的啟示,好處非常多。
首先,博陵崔氏出身,頂級門閥,並不辱沒自己的孫子,再者,可以降低太子對楊玉環的反感情緒,使得他可以順利冊封,第三,楊卉的女兒嫁過去,方便自己掌握李的日常舉動,最後,扶植楊玉環這邊的勢力,方便自已今後收拾李林甫。
李林甫最後的結局,其實在李隆基打算用他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歷史上楊國忠就是李隆基為李林甫準備的棺材板。
所以李隆基才派遣禁軍,將楊玉瑤護送至河東,將崔那位眼下只有十五歲的獨女,接入長安。
李隆基是需要親自過目的,樣貌是其次,首先得有教養,畢竟是給自己的親孫子找媳婦,又不是大街上買菜。
隋王改口的事情,很快便在長安的貴族們之間傳開了,李林甫知道之後,故意鼓譟時勢,為的就是氣死太子。
人在生氣的時候,最容易做出錯誤的行為,李林甫眼巴巴的盼著少陽院那邊有動靜,但李紹讓他失望了。
少陽院風平浪靜,像是什麼都沒有發生過。
正如李瑁曾經說活的一句話:東宮有高人。
賀知章不行,充其量只是太子的文學老師,真正牛比的,是三戟崔家。
太子少保,中書舍人崔琳,刑部侍郎、補任太子少詹事崔,司農寺卿崔瑤,他們在長安的宅子,都是門前列戟十二,人稱三戟崔家,又稱三虎。
出身清河崔氏。
實際上,人家兄弟有五個,剩下那倆也是刺史級別的大官。
眼下在少陽院的,只有崔,他的本官是刑部侍郎,齊浣死後,他補任了太子少詹事,但也不是時常來少陽院,因為他也清楚,自己在這裡也就是掛個名。
但是太子不肯放過與崔氏兄弟結交的機會,常常降尊纖貴的請教很多事情,久而久之,崔也開始給太子出主意了。
「你的意思是說,隋王今後無論如何,孤大可不必憂之?」李紹與崔瑾相對而坐,眼神在中間的棋盤上,心思則是在李瑁身上。
崔微笑點頭:
「有些事情不能說的太明白,其實臣以為,太子心裡應該是透如明鏡,
但心魔難除,以至於需要外求他人,實則以太子的智慧,本不需臣這樣的糊塗人解惑。」
「二郎可不糊塗,」李紹嘆息一聲,落子後笑道:
「正如你說的,其實有時候,孤的心裡也都明白,但外面的言語,讓孤的顏面掛不住啊,這幾年來,孤屢屢挫敗,身為儲君,威嚴盡喪,怎能不叫人憤慨?」
李紹心知自己這幾年的失敗,外面人嘴上不說,但背地裡肯定都覺得他很窩囊。
而這一切,歸根結底,都是他那個王八老爹一手促成的。
李林甫是棋子,李瑁也是棋子,但是李紹不想背上這麼窩囊的名聲繼位,既然無法跟他爹對狙,那麼只能跟李林甫和李瑁比劃了,為的也是顏面二字。
錯不在你倆,但錯也在你倆。
崔緩緩道:
「太子動作越多,麻煩就會越多,如果什麼都不做,自然就不會被如此針對,充國公(陸象先)有詩云: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太子若是肯隨波逐流,當不會再有眼下之窘迫。」
他的親大哥崔琳,就在中書省任職,天子近臣,知曉的秘辛不要太多,
自然清楚聖人與太子的父子關係,問題出在哪裡。
而他們家也有心為以後鋪路,所以崔才想要勸說太子,以後什麼都別干,你越找事,事越找你。
李紹也明百這個道理,但明百歸明白,能不能做到那是另外一回事。
言行一致、知行合一,那是聖人(儒家),李紹顯然不是。
你也知道得好好學習,但你好好學習了嗎?
「聽說前天,那個楊氏婦,在陳玄禮兒子的護送下,去了河東?二郎知否?」李紹問道。
這件事昨天就傳開了,但只限於頂層人士,崔按理說不應該知道,這不是昨天跟大哥在一塊吃飯的時候聽說了嗎?
他這個人是比較謹慎的,向來不會在外面亂說話,但是他又清楚,今天如果回答說不知道,那麼太子今後對他的信任,將會大打折扣。
於是思慮再三,崔點了點頭:
「聽說了,禁中之事,太子切忌胡亂言語。」
胡亂言語這四個字,就是《誡宗屬制》當中的精華所在,裴虛已就是以這個罪名被流放的,禍從口出,古人誠不欺我。
李紹悽然一笑:,「我這張嘴,從記事起,就沒有亂說過話,這是母后教導給我的。」
他口中的母后,就是王皇后,他曾經被王皇后撫養,但李隆基打算廢后時,又將李紹送回給了楊貴嬪。
崔點了點頭,小聲道:
「太子需要順著聖人的心意來,無論事情會如何發展,你都不要有任何不當言語,你身上肩負國祚,萬事務要多加思量,隋王那邊,最好的方式就是撕破臉,他無論做什麼,都不必在意,但必須讓外人覺的,你與他關係不睦。」
李紹雙目一眯,點了點頭。
李瑁這邊,有很多值得他利用的地方,所以不睦,也只能是表面上,是做給聖人看的,背地裡,他必須將李瑁牢牢控制在手。
崇仁坊的禮院,諸親王公主的禮儀,比如祭祀、誕子、及冠、婚嫁、冊封等,都是在這裡辦。
李傲的冊封禮,在李琦的婚禮之前。
這邊辦完冊封禮之後,禮院就需要撤掉布置,換成婚禮的陳設布局。
李瑁沒有在這結婚,是因為出嗣了,這裡只給親王公主辦,不給嗣王辦。
太子長子的冊封禮儀,自然規格極高,需要祭祀天地四方,以璧禮天,
以琮禮地,以圭禮東方,以琥禮西方,以璋禮南方,以璜禮北方。
便是六器當中的玉璧、玉琮、玉圭、玉琥、玉璋、玉璜。
李瑁做為親叔叔,自然也要準備禮物,禮物不在貴重,而在象徵意義。
李塌送的就是一塊玉,雕刻成麒麟的一塊玉。
龍、鳳、龜、麒麟、貔貅為瑞獸,瑞,以玉為信也。
別人不願意這麼送,因為這件禮物,基本上等同於李認可李傲是他們老李家的接班人。
這玩意就是給皇家小一輩用的,龍鳳那是上一輩,但是麒麟代表看被寄予厚望的小輩,間接等於接班人。
李瑁也不怕別人亂說,反正基哥當年在可是親口說過:此兒甚有異相,
他日亦是吾家一有福天子也。
李紹對此也是大感意外,心知李瑁是在為那件事情,請求他的諒解,態度很不錯。
但是李紹在表面上,不能與李瑁親近,所以從頭至尾,他在李瑁這邊都是查拉看個臉,好像李瑁欠他多少錢似的。
禮儀結束之後,大家要離開了。
因為今天人特別多,不但宗室都來了,很多高官大臣也都在場,所以散場的時候比較亂,有先走的,有後走的。
李瑁發覺李靜忠那個沒鳥貨趁人不注意,給他使了一個眼色,於是悄咪咪的跟著對方,進入禮院的一座.....咳咳.....一座房,女子出恭的地方。
真敗興啊,大家都是皇帝的兒子,見面還得在這種見不得人的地方。
這座房,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用的,至少是正一品從一名的內命婦。
李瑁進去之後,只見到了一個人,太子妃,而李靜忠和幾名宮婢,守在外面,以免其它婦人過來上廁所。
「長話短說,」太子妃湊近過來,小聲道:
「你阿兄沒有生你的氣,但在明面上,他必須表現出與你不睦,今後你我聯繫,讓雲娘傳話即可。
「如此甚好!」李瑁長鬆了一口氣,身心輕鬆不少,本能的抽了抽鼻子,嗅了幾口。
這座房沒有尿騷味,還挺香。
韋妃頓時眉:「我只是在這裡等你而已,沒有干別的。」
她以為李瑁誤會她在這裡出恭了,有味道。
「不是不是,阿嫂不要亂想,」李瑁尷尬道:
「我只是聞到一股龍涎香的味道。」
韋妃一愣,瞬間又臉紅了,那是她身上的味道,
李瑁見狀,心叫不妙,別啊,你老是臉紅幹什麼?還是在這麼危險的場合?
你別害我啊.
父子關係,是非常複雜的,父親對兒子的感情有多深厚,很多情況下取決於,他養過沒有?
寧王與李瑁不過是叔侄關係,但卻有了父子親情,就是因為親手撫養。
李隆基在李瑁剛剛出生的那一刻,完全是當做嫡子對待的,認為這個兒子,才是擁有李家和武家高貴血統的繼承人,是打算好好培養的。
想法是好的,但問題就在於,剛滿月兒子就給抱出去了。
剛開始的時候,李隆基和武惠妃幾乎每隔幾天,就會去寧王宅看兒子,
漸漸的,每次探望間隔的時間逐漸變久,到最後,幾個月看一次都算不錯了。
但即使如此,李隆基仍然非常看重李瑁,因為他打心眼裡,看不上廢太子瑛,因為李瑛的母親出身太差了,是個唱使,再者,李瑛做了二十年太子,已經表露出著急的心態。
廢李瑛之前,李隆基原本的儲君人選,就是李瑁,但千不該萬不該,李林甫摻和進來了。
這個人從一開始,便展露出極強的治國才能及財政專長,還在門下省的時候,就能將張九齡的啞口無言。
李隆基有心扶持對方擔任首相,或者說,當時只有李林甫有能力梳理好國事。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李瑁便被排除出儲君人選。
因為李隆基害怕內外勾結,將自己架空,一如當年,父親李旦主動退位,將皇位傳給他,其實就是因為自己那時候已經是大權獨攬,擁有架空李旦的能力。
太平公主從盟友轉為死敵,就是因為看出哥哥李旦太懦弱,李隆基過於強勢,擔心哥哥被架空,才決定廢了李隆基。
夾在中間的李旦,看透了形勢,加上他本身便厭倦了宗室內鬥,只能無奈放權退居幕後。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太平公主固然不是什麼好鳥,但李隆基也絕對強不到哪去。
龍池邊上的方亭內,三人默然不語,任由清風吹拂,將他們三人身上那點少得可憐的親情,吹了個一乾二淨。
李隆基仍然處在憤怒當中,不過他一直有一個非常好的習慣,那就是自省。
一日三省吾身,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雖然他的自省,並非一日三次,而是很久一次,但總比不自省強上很多。
他知道,自已和李瑁這輩子的父子緣分,其實已經走到盡頭了。
倆人之間,沒有任何修復的可能,後半生惟有逢場作戲。
李隆基緩緩嘆息一聲,如果當年李林甫沒有摻和進來,如果當年自己沒有將十八郎送出去,他們爺倆之間,肯定不會是眼下這個樣子。
沒辦法,你我生在這個家裡,親情是最不值一提的東西。
「力士.!.:..」李隆基緩緩開口,神情倦怠。
他的聲音並不大,但習慣了隨時被召喚的高力士,一直在注意這邊的動靜,就算聽不清楚聖人在說什麼,但只看唇形,就知道是在叫他。
於是他疾步進入方亭:「老奴在。」
李隆基淡淡道:
「頒旨,嗣隋王,朕十八子,今雖出嗣,然磐石之情,尤能更之?宜屬皇子之列,王妃郭氏,性行溫良,克嫻內則,望爾夫婦恪守禮德,可得欽慎,朕為父皇,自應教誨督之,望勉..::.
2
高力士一愣,警了一眼跪在地上的李瑁,趕忙道:
「老奴現在就去中書省擬旨。」
說罷,他又開溜了,什麼時候能在場,什麼時候不能,他最清楚。
「起來吧,」李隆基嘆息道:
「等孩子生下來,抱進宮讓朕瞧一瞧。」
「謝父皇!」李瑁緩緩起身。
他可不是發自內心的感謝,因為這樣一來,太子又要顧忌他了,玉真公主其實是幫了倒忙。
不過有一點好處在於,李瑁不用服喪。
他是需要表明服喪的態度,好讓汝陽王李這些兄弟們,知道他不是一個白眼狼,但李瑁內心,是不願意服喪的,他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服喪三年,什麼都不能幹,那不是完犢子了嗎?
嚴嵩沒有斗過徐階,不就是因為妻子死了,徐階他們想方設法讓嚴世蕃回江西分宜老家丁內憂三年,年老的嚴嵩沒有嚴世蕃輔佐,頻出昏招,才被徐階占盡優勢。
後期的嚴黨,嚴世蕃才是主心骨。
中書省,
當蕭華和韋陟收到高力士帶來的這個消息後,都是一臉懵逼。
不是不認這個几子了嗎?怎麼又認了?
高力士親自傳話,他們倆是不用再去找聖人確認的,一來聖人說過:朕之口諭,只付力士一人,無需請驗。
再者,也不是什麼不得了的大事。
「右相那邊,你們自去說去,現在就可以擬旨了,隋王妃有了身孕,按例是要賞賜的,內府局我來的路上已經打了招呼,屆時旨意和賞賜一併送去隋王宅,」
高力士故意在中書省磨蹭著,不願早早回去,接過韋陟遞來的茶水,慢悠悠的品著。
蕭華點了點頭,找出一份敕文,遞給高力士,道:
「這是太子長子的冊封詔書,高將軍看一看吧?」
「不必了,」高力士緩緩推開,笑道:
「不該我過問的事情,我不過問,徐國公回來了嗎?」
蕭華將救文重新放好,點頭道:
「前日剛剛回來。」
蕭嵩的河南尹,上任沒多久就被免了,繼任者就是李林甫的心腹裴敦復。
官場就是這樣,你是太子太師,我動不了你,你成了河南尹,動你,完全在我的權利範圍之內,李林甫是非常顧忌蕭嵩和李禕的,如今蕭嵩算是徹底告別中樞了,與信安王李禕一樣,除了偶爾可以勤見聖人之外,大事小事都摻和不了,等死就行了。
「年紀大了,好好休養,這次從洛陽回來,行途勞頓,聖人時常掛念,
有珍賜下,」高力士笑道:
「等徐國公身子調養過來,宮裡會送過去的。」
皇帝賞賜,是有說法的,賞錢那是打發要飯的,賞賜宮內美食珍,那才是拿你當自己人。
別看一點吃的不值錢,但這是榮耀啊。
皇孫出生,皇帝還賞尿布呢,不是誰都能用上這個尿布。
蕭華謝恩之後,了一眼對面的韋陟,道:
「爵位已立,那麼婚姻呢?成家立業,還缺一半啊?」
高力士笑道:
「這是大事,聖人近來也正在忙著為皇孫挑選良配,你們也不用著急,
聖人比你們更著急,等等吧。」
韋陟不動聲色的笑道:
「是該謹慎一些,我們也是瞎操心,聖人細心擇選,才是勞心費神啊。」
他勞心費神個屁,天天擱那搞創作呢,壓根就沒怎麼當回事。
高力士琢磨看時間差不多了,起身告辭。
等人走後,韋陟皺眉道:
「是先跟右相說一聲,咱們再草擬,還是草擬過後,再交右相審閱?」
蕭華淡淡道:「用不著,聖人旨意,他審閱也改不了,直接頒旨吧。」
中書門下的設立,門下省算是完蛋一半,但是中書省權利依舊,別看李林甫是中書令,下面兩個侍郎,四個舍人,都是皇帝直管,以確保李林甫不能左右詔命。
你可以管了國家大事,但是皇帝下達命令的渠道,你還是插不進手來。
李瑁早早回家等待,也提前將消息告訴了妻子郭淑,
郭淑無疑是非常興奮的,她自打嫁給李塌,就沒有叫過父皇,雖然大家都知道她嫁的聖人親子,但沒有人將她當做聖人兒媳。
不過眼下不一樣了,旨意一發,一切都變了她摸著自己還沒有變樣的肚子,小聲的呢喃著,像是在跟孩子交流。
她以為,聖人是看在她肚子裡的孩子面上,才會讓他們夫妻改口,
這便是母憑子貴了。
「孩子啊,你千萬是個兒子啊,阿娘全靠你了....!.」郭淑輕語道。
李瑁的心情則是極差,腦子裡在琢磨著,如何與太子夫婦解釋。
必須面對面解釋才行,機會不是沒有,李琦的婚禮,李的冊封禮,這都是可以的。
「楊三娘呢?又瘋哪去了?」
李瑁見到了楊絳,卻沒有見到楊玉瑤,於是好奇問道。
楊絳笑道:「被玉環叫進宮了,眼下已是傍晚,也該回來了。」
「你以後少去那邊,三娘是見了好處邁不開腳的那種人,」李瑁沒好氣道:
「一心想在長安混出點名堂,倒是遍地撒錢,沒見她對你大方過,她以後身上的是非不會少,你別牽扯進去。」
楊絳笑道:「我和她的性子不一樣,她喜動,我喜靜,玩不到一塊去,
郎君放心好了。」
聊著聊著,管家張井來了,道:
「三娘派人回來通傳,說是今天不回來了,她已經離開長安,要回河東一趟。」
李瑁頓時一愣:,「她的車馬都在府內,她靠什麼回河東?」
「宮裡派龍武軍護送回去的,」張井答道。
李三人目瞪口呆。
楊絳頓時冒火道:
「幹什麼都是風風火火的,也不提前打個招呼,吃白飯的蠢婦,兒子還在這邊,她倒一個人回了?」
李瑁則是大概猜到了原因,但也不敢確定。
畢竟自從他穿越過來之後,好多事情與歷史上並不相符,因為他的存在,很多事情都改變了,而且時間線也被大大推前。
不會那麼神奇吧?如果真是那樣,韋妮兒是不是這輩子,還會是我的媳婦?
是我在改變歷史,還是歷史在改變我?
楊玉瑤是一個非常善於把握形勢的人,這一點比楊玉環強太多了。
李隆基只是在宮內與姐妹倆閒聊的時候,隨意問了問她們另外兩個姐妹在外面過的如何,楊玉瑤便開始亂扯,扯著扯著就扯到大姐楊卉有個閨女,
生的花容月貌,直追楊玉環。
李隆基什麼人,瞬間就聽出楊玉瑤打的什麼主意,因為他曾經在楊玉環面前提過李的婚事。
甚至都明說了,不喜歡韋家的那個閨女。
聽到楊玉瑤這麼一說,李隆基立時就覺得,如果將楊卉的女兒許給太子長子,不失為一個好主意。
他難道不知道太子對楊玉環切齒痛恨嗎?
如今冊封貴妃的事情,反對者基本都被他擺平了,就剩下一個無聲的反對者,太子了。
你想要和公房聯姻?你想的倒美。
那麼楊卉的女兒,無疑是上上之選,甚至李隆基一度認為,楊玉瑤這番提醒,簡直就是上天給他的啟示,好處非常多。
首先,博陵崔氏出身,頂級門閥,並不辱沒自己的孫子,再者,可以降低太子對楊玉環的反感情緒,使得他可以順利冊封,第三,楊卉的女兒嫁過去,方便自己掌握李的日常舉動,最後,扶植楊玉環這邊的勢力,方便自已今後收拾李林甫。
李林甫最後的結局,其實在李隆基打算用他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歷史上楊國忠就是李隆基為李林甫準備的棺材板。
所以李隆基才派遣禁軍,將楊玉瑤護送至河東,將崔那位眼下只有十五歲的獨女,接入長安。
李隆基是需要親自過目的,樣貌是其次,首先得有教養,畢竟是給自己的親孫子找媳婦,又不是大街上買菜。
隋王改口的事情,很快便在長安的貴族們之間傳開了,李林甫知道之後,故意鼓譟時勢,為的就是氣死太子。
人在生氣的時候,最容易做出錯誤的行為,李林甫眼巴巴的盼著少陽院那邊有動靜,但李紹讓他失望了。
少陽院風平浪靜,像是什麼都沒有發生過。
正如李瑁曾經說活的一句話:東宮有高人。
賀知章不行,充其量只是太子的文學老師,真正牛比的,是三戟崔家。
太子少保,中書舍人崔琳,刑部侍郎、補任太子少詹事崔,司農寺卿崔瑤,他們在長安的宅子,都是門前列戟十二,人稱三戟崔家,又稱三虎。
出身清河崔氏。
實際上,人家兄弟有五個,剩下那倆也是刺史級別的大官。
眼下在少陽院的,只有崔,他的本官是刑部侍郎,齊浣死後,他補任了太子少詹事,但也不是時常來少陽院,因為他也清楚,自己在這裡也就是掛個名。
但是太子不肯放過與崔氏兄弟結交的機會,常常降尊纖貴的請教很多事情,久而久之,崔也開始給太子出主意了。
「你的意思是說,隋王今後無論如何,孤大可不必憂之?」李紹與崔瑾相對而坐,眼神在中間的棋盤上,心思則是在李瑁身上。
崔微笑點頭:
「有些事情不能說的太明白,其實臣以為,太子心裡應該是透如明鏡,
但心魔難除,以至於需要外求他人,實則以太子的智慧,本不需臣這樣的糊塗人解惑。」
「二郎可不糊塗,」李紹嘆息一聲,落子後笑道:
「正如你說的,其實有時候,孤的心裡也都明白,但外面的言語,讓孤的顏面掛不住啊,這幾年來,孤屢屢挫敗,身為儲君,威嚴盡喪,怎能不叫人憤慨?」
李紹心知自己這幾年的失敗,外面人嘴上不說,但背地裡肯定都覺得他很窩囊。
而這一切,歸根結底,都是他那個王八老爹一手促成的。
李林甫是棋子,李瑁也是棋子,但是李紹不想背上這麼窩囊的名聲繼位,既然無法跟他爹對狙,那麼只能跟李林甫和李瑁比劃了,為的也是顏面二字。
錯不在你倆,但錯也在你倆。
崔緩緩道:
「太子動作越多,麻煩就會越多,如果什麼都不做,自然就不會被如此針對,充國公(陸象先)有詩云: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太子若是肯隨波逐流,當不會再有眼下之窘迫。」
他的親大哥崔琳,就在中書省任職,天子近臣,知曉的秘辛不要太多,
自然清楚聖人與太子的父子關係,問題出在哪裡。
而他們家也有心為以後鋪路,所以崔才想要勸說太子,以後什麼都別干,你越找事,事越找你。
李紹也明百這個道理,但明百歸明白,能不能做到那是另外一回事。
言行一致、知行合一,那是聖人(儒家),李紹顯然不是。
你也知道得好好學習,但你好好學習了嗎?
「聽說前天,那個楊氏婦,在陳玄禮兒子的護送下,去了河東?二郎知否?」李紹問道。
這件事昨天就傳開了,但只限於頂層人士,崔按理說不應該知道,這不是昨天跟大哥在一塊吃飯的時候聽說了嗎?
他這個人是比較謹慎的,向來不會在外面亂說話,但是他又清楚,今天如果回答說不知道,那麼太子今後對他的信任,將會大打折扣。
於是思慮再三,崔點了點頭:
「聽說了,禁中之事,太子切忌胡亂言語。」
胡亂言語這四個字,就是《誡宗屬制》當中的精華所在,裴虛已就是以這個罪名被流放的,禍從口出,古人誠不欺我。
李紹悽然一笑:,「我這張嘴,從記事起,就沒有亂說過話,這是母后教導給我的。」
他口中的母后,就是王皇后,他曾經被王皇后撫養,但李隆基打算廢后時,又將李紹送回給了楊貴嬪。
崔點了點頭,小聲道:
「太子需要順著聖人的心意來,無論事情會如何發展,你都不要有任何不當言語,你身上肩負國祚,萬事務要多加思量,隋王那邊,最好的方式就是撕破臉,他無論做什麼,都不必在意,但必須讓外人覺的,你與他關係不睦。」
李紹雙目一眯,點了點頭。
李瑁這邊,有很多值得他利用的地方,所以不睦,也只能是表面上,是做給聖人看的,背地裡,他必須將李瑁牢牢控制在手。
崇仁坊的禮院,諸親王公主的禮儀,比如祭祀、誕子、及冠、婚嫁、冊封等,都是在這裡辦。
李傲的冊封禮,在李琦的婚禮之前。
這邊辦完冊封禮之後,禮院就需要撤掉布置,換成婚禮的陳設布局。
李瑁沒有在這結婚,是因為出嗣了,這裡只給親王公主辦,不給嗣王辦。
太子長子的冊封禮儀,自然規格極高,需要祭祀天地四方,以璧禮天,
以琮禮地,以圭禮東方,以琥禮西方,以璋禮南方,以璜禮北方。
便是六器當中的玉璧、玉琮、玉圭、玉琥、玉璋、玉璜。
李瑁做為親叔叔,自然也要準備禮物,禮物不在貴重,而在象徵意義。
李塌送的就是一塊玉,雕刻成麒麟的一塊玉。
龍、鳳、龜、麒麟、貔貅為瑞獸,瑞,以玉為信也。
別人不願意這麼送,因為這件禮物,基本上等同於李認可李傲是他們老李家的接班人。
這玩意就是給皇家小一輩用的,龍鳳那是上一輩,但是麒麟代表看被寄予厚望的小輩,間接等於接班人。
李瑁也不怕別人亂說,反正基哥當年在可是親口說過:此兒甚有異相,
他日亦是吾家一有福天子也。
李紹對此也是大感意外,心知李瑁是在為那件事情,請求他的諒解,態度很不錯。
但是李紹在表面上,不能與李瑁親近,所以從頭至尾,他在李瑁這邊都是查拉看個臉,好像李瑁欠他多少錢似的。
禮儀結束之後,大家要離開了。
因為今天人特別多,不但宗室都來了,很多高官大臣也都在場,所以散場的時候比較亂,有先走的,有後走的。
李瑁發覺李靜忠那個沒鳥貨趁人不注意,給他使了一個眼色,於是悄咪咪的跟著對方,進入禮院的一座.....咳咳.....一座房,女子出恭的地方。
真敗興啊,大家都是皇帝的兒子,見面還得在這種見不得人的地方。
這座房,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用的,至少是正一品從一名的內命婦。
李瑁進去之後,只見到了一個人,太子妃,而李靜忠和幾名宮婢,守在外面,以免其它婦人過來上廁所。
「長話短說,」太子妃湊近過來,小聲道:
「你阿兄沒有生你的氣,但在明面上,他必須表現出與你不睦,今後你我聯繫,讓雲娘傳話即可。
「如此甚好!」李瑁長鬆了一口氣,身心輕鬆不少,本能的抽了抽鼻子,嗅了幾口。
這座房沒有尿騷味,還挺香。
韋妃頓時眉:「我只是在這裡等你而已,沒有干別的。」
她以為李瑁誤會她在這裡出恭了,有味道。
「不是不是,阿嫂不要亂想,」李瑁尷尬道:
「我只是聞到一股龍涎香的味道。」
韋妃一愣,瞬間又臉紅了,那是她身上的味道,
李瑁見狀,心叫不妙,別啊,你老是臉紅幹什麼?還是在這麼危險的場合?
你別害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