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因勢利導
第349章 因勢利導
蕭夏來到大營,父親楊廣親自在大帳外迎接,楊昭也在,父子三人一起走進大帳,楊暕卻不在,他和主將楊素的關係不是很好,楊廣便命他在後軍督辦糧草。
楊廣頗為興奮對蕭夏道:「現在我們的兵力已經超過三十萬,我想聽聽你的想法,接下來我們該怎麼辦?」
蕭夏微微笑道:「父親覺得宇文述如何?」
「宇文述?」
楊廣愣了一下,他明白兒子的意思了。
「你是說,策反宇文述?」
蕭夏點點頭,「宇文述號稱三姓家奴,這個綽號不是白叫的,他其實就是趨利避害,不站危牆之下,只是做得過份了一點,但我相信秦王被滅對宇文述影響很大,他心中會做出權衡,如果父親趁機拉攏他,九成的可能性他會率軍投降父親。」
旁邊楊昭道:「但宇文述的兩個兒子都在太原為人質,小兒子宇文智及在楊諒身邊做參軍,宇文述不可能不擔心,恐怕就算他有心也不太敢冒這個風險。」
蕭夏搖搖頭笑道:「大哥太小看宇文述了,以宇文述的油滑狡詐,他怎麼真把兩個兒子置於險地?他一定偷偷留了口子,他的兩個兒子可以隨時逃離太原,再說一旦宇文述投降,漢王就要崩了,他根本來不及傳令殺宇文述的兒子,這一點宇文述肯定心知肚明。」
楊廣沉吟良久問道:「那我該給宇文述許諾什麼職務?夏兒可有建議?」
蕭夏早有想法,他當即道:「父親可以把政事堂擴大到七人,除了左右相外,再加五個副相,為參知政事,給宇文述一個副相名額,把他從軍權剝離,這樣既可以滿足他拜相的權力欲望,也避免了他掌握軍權的風險,甚至不用封他王爵,依然給他上柱國勛官和國公的爵位,他也不用擔心父親會秋後算帳。」
楊廣點點頭,「我來試試看吧!」
楊廣也知道宇文述是關鍵,一旦宇文述反叛自己,楊諒就垮了。
蕭夏笑道:「我們還可以添油加醋,在楊諒軍中散播一些謠言,說宇文述暗中和我們接觸了,楊諒必然會防備,甚至剝奪他的軍權,這樣便推動宇文述投降父親。」
楊昭拍手笑道:「這個反間計不錯,而且我知道楊諒會派士兵出來打柴,我們便利用這個機會,讓幾名有關係的士兵混入大營之中。」
蕭夏笑道:「是不是大哥已經在楊諒軍中安插人了?」
楊昭點點頭,「楊諒手下的倉曹參軍崔明巍是我岳父崔弘升的族侄,從前和我一起讀書,和我關係很不錯,之前他寫了一封給我,說他不想給楊諒賣命,我回信安撫了他,讓他等待我的安排。」
蕭夏欣然道:「有這麼一個人,事情就好辦了!」
………..
楊諒攜帶了大量的糧草物資,但沒有攜帶燃料,燃料不需要攜帶,每到一地,軍隊都會派士兵出去打柴。
這天下午,三千士兵每人扛著幾大捆柴返回了軍營,交了柴禾後,便各自回大帳,兩名士兵卻繞到了文官帳群,找到了倉曹參軍崔明魏的大帳。
崔明魏年約三十餘歲,出身博陵崔氏,十年考中進士科,先出任秘書省正字,也就是陪皇孫讀書,就在這期間成了楊昭的好友。
後來又出任地方縣令,三年前調任為并州總管府倉曹參軍事,主管并州總管府的糧草物資,這個任期結束後,他將正常升為郡長史,然後是郡刺史,一般都是這樣履歷。
而偏巧在這個時候,楊諒發動了叛亂,各個重要職務都改為心腹擔任,或許是想獲得河北世家的支持,楊諒沒有罷免崔明巍,而是繼續讓他出任倉曹參軍事。
崔明巍讓兩名士兵進了大帳,兩名士兵將楊昭的信呈給了他。
崔明巍看完信,點點頭道:「你們先在我這裡住下來,我會儘快給你們安排見宇文述。」
親王楊俊大軍全軍被晉王吞併的消息以最快速度傳到了漢王楊諒大營,頓時引起一片譁然,甚至楊諒封鎖消息不及時,這個消息便傳遍了全軍,立刻引發了軍心異動。
之前楊諒十五大軍被蕭夏擊潰,損失兵力過半,雖然兵力還是有十七萬,但軍心士氣十分低迷,還沒有從華陰縣慘敗的陰影中走出來,心中又有一個不利的傳來,無疑雪上加霜,士氣愈加低迷,厭戰情緒濃厚,要不是宇文述安排重兵壓制,逃亡潮肯定會出現。
秦王軍覆滅的消息不僅嚴重衝擊普通將士,也對很多高級將領也產生了不利影響,宇文述就是其中一員。
宇文述聽到了秦王被蕭夏剿滅的消息,他立刻意識到,漢王要輸了,楊勇也守不住社稷,晉王才是最後的勝者。
宇文述心中也著實焦慮,他一直以為天子更疼愛小兒子,會把皇位傳給小兒子,三年前,漢王崛起勢頭極強,已經和太子分庭抗禮了,已經明顯能感覺到漢王楊諒將取代太子。
也正是這個緣故,宇文述背叛了太子,轉而支持漢王楊諒,這是他下的賭注,把自己身價性命和家族前途押在漢王身上。
但自從蕭夏在江都阻擊漢王,漢王被凍結一年後,漢王的形勢急轉直下,在極短時間內便失去了爭奪皇位的機會,越來越邊緣化,認可他的大臣也越來越少。
宇文述也看出了漢王沒落的真正原因所在,一方面是他驕橫、殘暴的性格,視人命如草芥,寡恩刻薄,這些致命的性格導致天子對他極度失望。
另一方面,宇文述發現漢王崛起的另一個真正原因,是天子為了保護晉王楊廣,天子真正想用的是晉王,為了防止太子對晉王的暴擊,才把漢王楊諒推出來,分散太子的注意力。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如果太子再晚兩年駕崩,太子肯定會被晉王所取代。
宇文述看透了天子真正的意圖,但也沒有辦法了,他臉皮再厚也不可能再去投靠晉王,至於太子那邊,如果沒有楊儼事件,他還可以重新投奔太子,但自從楊儼斷了一手,宇文述便知道,太子已恨自己入骨,所以他才趁太子還未登基之時逃出了長安。
現在,形勢漸漸明朗化,笑到最後之人竟然晉王。
悔恨和焦慮交織在宇文述心中,他現在有點束手無策了。
這時,帳外傳來幕僚許宗玄的聲音,「大將軍,是我!」
「請進!」
許宗玄走進大帳,行一禮道:「大將軍聽說秦王之事了嗎?」
宇文述嘆口氣,「這麼大的事情,我怎麼會不知道?」
「大將軍,現在形勢對漢王不妙啊!軍隊士氣低迷,漢王自己又沉溺於酒色,難道大將軍沒有其他想法嗎?」
宇文述沉默片刻道:「先生有什麼話就直說吧!」
(本章完)
蕭夏來到大營,父親楊廣親自在大帳外迎接,楊昭也在,父子三人一起走進大帳,楊暕卻不在,他和主將楊素的關係不是很好,楊廣便命他在後軍督辦糧草。
楊廣頗為興奮對蕭夏道:「現在我們的兵力已經超過三十萬,我想聽聽你的想法,接下來我們該怎麼辦?」
蕭夏微微笑道:「父親覺得宇文述如何?」
「宇文述?」
楊廣愣了一下,他明白兒子的意思了。
「你是說,策反宇文述?」
蕭夏點點頭,「宇文述號稱三姓家奴,這個綽號不是白叫的,他其實就是趨利避害,不站危牆之下,只是做得過份了一點,但我相信秦王被滅對宇文述影響很大,他心中會做出權衡,如果父親趁機拉攏他,九成的可能性他會率軍投降父親。」
旁邊楊昭道:「但宇文述的兩個兒子都在太原為人質,小兒子宇文智及在楊諒身邊做參軍,宇文述不可能不擔心,恐怕就算他有心也不太敢冒這個風險。」
蕭夏搖搖頭笑道:「大哥太小看宇文述了,以宇文述的油滑狡詐,他怎麼真把兩個兒子置於險地?他一定偷偷留了口子,他的兩個兒子可以隨時逃離太原,再說一旦宇文述投降,漢王就要崩了,他根本來不及傳令殺宇文述的兒子,這一點宇文述肯定心知肚明。」
楊廣沉吟良久問道:「那我該給宇文述許諾什麼職務?夏兒可有建議?」
蕭夏早有想法,他當即道:「父親可以把政事堂擴大到七人,除了左右相外,再加五個副相,為參知政事,給宇文述一個副相名額,把他從軍權剝離,這樣既可以滿足他拜相的權力欲望,也避免了他掌握軍權的風險,甚至不用封他王爵,依然給他上柱國勛官和國公的爵位,他也不用擔心父親會秋後算帳。」
楊廣點點頭,「我來試試看吧!」
楊廣也知道宇文述是關鍵,一旦宇文述反叛自己,楊諒就垮了。
蕭夏笑道:「我們還可以添油加醋,在楊諒軍中散播一些謠言,說宇文述暗中和我們接觸了,楊諒必然會防備,甚至剝奪他的軍權,這樣便推動宇文述投降父親。」
楊昭拍手笑道:「這個反間計不錯,而且我知道楊諒會派士兵出來打柴,我們便利用這個機會,讓幾名有關係的士兵混入大營之中。」
蕭夏笑道:「是不是大哥已經在楊諒軍中安插人了?」
楊昭點點頭,「楊諒手下的倉曹參軍崔明巍是我岳父崔弘升的族侄,從前和我一起讀書,和我關係很不錯,之前他寫了一封給我,說他不想給楊諒賣命,我回信安撫了他,讓他等待我的安排。」
蕭夏欣然道:「有這麼一個人,事情就好辦了!」
………..
楊諒攜帶了大量的糧草物資,但沒有攜帶燃料,燃料不需要攜帶,每到一地,軍隊都會派士兵出去打柴。
這天下午,三千士兵每人扛著幾大捆柴返回了軍營,交了柴禾後,便各自回大帳,兩名士兵卻繞到了文官帳群,找到了倉曹參軍崔明魏的大帳。
崔明魏年約三十餘歲,出身博陵崔氏,十年考中進士科,先出任秘書省正字,也就是陪皇孫讀書,就在這期間成了楊昭的好友。
後來又出任地方縣令,三年前調任為并州總管府倉曹參軍事,主管并州總管府的糧草物資,這個任期結束後,他將正常升為郡長史,然後是郡刺史,一般都是這樣履歷。
而偏巧在這個時候,楊諒發動了叛亂,各個重要職務都改為心腹擔任,或許是想獲得河北世家的支持,楊諒沒有罷免崔明巍,而是繼續讓他出任倉曹參軍事。
崔明巍讓兩名士兵進了大帳,兩名士兵將楊昭的信呈給了他。
崔明巍看完信,點點頭道:「你們先在我這裡住下來,我會儘快給你們安排見宇文述。」
親王楊俊大軍全軍被晉王吞併的消息以最快速度傳到了漢王楊諒大營,頓時引起一片譁然,甚至楊諒封鎖消息不及時,這個消息便傳遍了全軍,立刻引發了軍心異動。
之前楊諒十五大軍被蕭夏擊潰,損失兵力過半,雖然兵力還是有十七萬,但軍心士氣十分低迷,還沒有從華陰縣慘敗的陰影中走出來,心中又有一個不利的傳來,無疑雪上加霜,士氣愈加低迷,厭戰情緒濃厚,要不是宇文述安排重兵壓制,逃亡潮肯定會出現。
秦王軍覆滅的消息不僅嚴重衝擊普通將士,也對很多高級將領也產生了不利影響,宇文述就是其中一員。
宇文述聽到了秦王被蕭夏剿滅的消息,他立刻意識到,漢王要輸了,楊勇也守不住社稷,晉王才是最後的勝者。
宇文述心中也著實焦慮,他一直以為天子更疼愛小兒子,會把皇位傳給小兒子,三年前,漢王崛起勢頭極強,已經和太子分庭抗禮了,已經明顯能感覺到漢王楊諒將取代太子。
也正是這個緣故,宇文述背叛了太子,轉而支持漢王楊諒,這是他下的賭注,把自己身價性命和家族前途押在漢王身上。
但自從蕭夏在江都阻擊漢王,漢王被凍結一年後,漢王的形勢急轉直下,在極短時間內便失去了爭奪皇位的機會,越來越邊緣化,認可他的大臣也越來越少。
宇文述也看出了漢王沒落的真正原因所在,一方面是他驕橫、殘暴的性格,視人命如草芥,寡恩刻薄,這些致命的性格導致天子對他極度失望。
另一方面,宇文述發現漢王崛起的另一個真正原因,是天子為了保護晉王楊廣,天子真正想用的是晉王,為了防止太子對晉王的暴擊,才把漢王楊諒推出來,分散太子的注意力。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如果太子再晚兩年駕崩,太子肯定會被晉王所取代。
宇文述看透了天子真正的意圖,但也沒有辦法了,他臉皮再厚也不可能再去投靠晉王,至於太子那邊,如果沒有楊儼事件,他還可以重新投奔太子,但自從楊儼斷了一手,宇文述便知道,太子已恨自己入骨,所以他才趁太子還未登基之時逃出了長安。
現在,形勢漸漸明朗化,笑到最後之人竟然晉王。
悔恨和焦慮交織在宇文述心中,他現在有點束手無策了。
這時,帳外傳來幕僚許宗玄的聲音,「大將軍,是我!」
「請進!」
許宗玄走進大帳,行一禮道:「大將軍聽說秦王之事了嗎?」
宇文述嘆口氣,「這麼大的事情,我怎麼會不知道?」
「大將軍,現在形勢對漢王不妙啊!軍隊士氣低迷,漢王自己又沉溺於酒色,難道大將軍沒有其他想法嗎?」
宇文述沉默片刻道:「先生有什麼話就直說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