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果斷出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45章 果斷出擊

  韓僧壽率大軍剛撤退到鄭縣,便遭到了宇文述十萬大軍的攔截,前方十里外,十萬漢王大軍旌旗招展,軍容整齊,殺氣連天,他們分成十個大陣,如果細看,十個大陣中又分成無數小陣。

  宇文述雖然人品不端,但他軍事能力卻不容置疑,在名帥如雲的大隋堪稱出類拔萃,他手下大軍幾乎都是幾個月前才招募的新兵,在極短時間內宇文述就把他們練成了大陣。

  當然,這種大陣也只是表面光鮮,士兵的個人軍事素質和作戰能力還差得遠,但如果不了解底細,這種大陣確實很能唬住人。

  韓僧壽果然被震懾住了,遲遲下不了拼死一戰的決心,他只有四萬軍隊,對方是十萬大軍,十個大方陣,一旦交戰,他必敗無疑。

  以弱勝強、以少勝多都是特殊情況下才會出現,比如地形,比如偷襲等等。

  再比如雙方實力懸殊,一方人數雖多但實力不堪,全部是烏合之眾,而另一方全是騎兵,還有火器之類加持,是可以做到以少勝多,北宋時,百萬宋軍就經常被人數少得多的遼金軍隊打崩。

  但在正常情況下以少對多都是必敗無疑。

  尤其是軍陣對壘,哪怕人數只相差百分之十都非常危險,為什麼這樣說,因為軍陣是正面對壘,它的弱點就在兩側和背後,所以一般軍陣的兩側都要有側翼護衛,背後也要有軍隊保護。

  一旦兩側和後背被對方攻破,那軍陣基本上就完了,韓僧壽有四個萬人方陣,對方卻有十個萬人方陣,對方只要拿出四個方陣和你對陣,剩下的六個方陣集中攻打側翼和後背,韓僧壽必敗無疑,神仙來了都救不了。

  所以兩軍如果相差太大,人數少的一方要麼撤退,要麼就死守大營不戰,只有走投無路了才會拼死一戰。

  目前韓僧壽四萬軍隊北面是槽河,南面是少華山,後面是楊諒的大軍,要麼只能強行渡漕河撤退,但至少要損失一半以上。

  宇文述並不急於進攻,他得到楊諒的命令,要逼迫對方投降,那就要以勢壓人,就像繩套套住對方脖子,然後慢慢收緊,在走投無路之下,對方必然會投降,這就叫不戰而屈人之兵。

  「速去通知漢王殿下,我已經將對方成功攔截,雙方可以合兵包圍對方了!」

  幾名傳令騎兵衝過浮橋,沿著北岸向東面疾奔而去,漢王的十五萬大軍就在東面八里外,距離隋軍約四五里左右。

  兩支軍隊需要協調同步行動,下一步就是徹底包圍對方。

  就在這時,宇文述忽然聽見身後傳來低沉的號角聲,他回頭望去,頓時瞪大了眼睛,只見他們身後數里外出現一支大軍,足有七八萬人。

  宇文述的軍隊也發現了身後出現的軍隊,十萬大軍頓時一陣騷亂,宇文述當即立斷道:「傳令軍陣北撤,改靠漕河列陣。」

  兩軍對壘,他絕不能把後背交給敵軍,命令傳達下去,一座座方陣開始迅速向北移動。

  隋軍此時正處於進退兩難之時,宇文述的大軍忽然出現了異動,大軍號角聲不斷,大軍紛紛向北撤退。

  張須陀驚訝對韓僧壽道:「大將軍,難道是朝廷援軍到了?」

  屈突通也騎馬奔來大喊:「大將軍,敵軍背後出現一支大軍,至少有七八萬之多!」

  韓僧壽精神大振,果然是朝廷軍隊殺來了,但在這種情況下,他也不敢冒然進攻,畢竟他的背後還有十幾萬漢王楊諒的大軍。

  宇文述確實沒有料到背後出現一支大軍,這可是兩軍作戰的大忌,被前後夾擊,宇文述顧不上攔截韓僧壽大軍,立刻命令大軍北撤,從原本的東西向列陣,變成了南北向列陣,把後背交給漕河,但也並不是背水一戰,後面漕河上有十座浮橋,足以讓他們在危急時及時撤退到北岸。

  韓僧壽見南面已經沒有敵軍,他當即喝令道:「大軍向東南進軍!」

  「嗚——」

  隋軍號角聲吹響,四萬大軍迅速向南奔跑,奔跑出數里後,又折道向西,果然,在西面十里外,矗立著一支大軍。

  韓僧壽做夢也想不到,這支大軍並不是朝廷軍隊,而是上洛郡過來的八萬晉王軍隊,他們原本是前來奪取潼關,沒想到正好遇到了楊諒大軍圍剿四萬隋軍。

  晉王楊廣當即下令道:「接應對面的軍隊,準備防備宇文述軍隊突然發難!」

  楊廣又對楊素道:「煩請楊公去看看,對方主將何人?」


  楊素答應,立刻帶著數百騎兵向對面奔去.

  此時韓僧壽已經發現救援自己的軍隊不是朝廷援軍,而是晉王的軍隊,著實讓他始料不及,但現在不是考慮敵我關係的時候,稍一遲疑,就會被宇文述抓住機會。

  這時,楊素奔上前大喊道:「對方主將是何人?」

  有人認出楊素,連忙去稟報韓僧壽,韓僧壽不敢怠慢,催馬上前抱拳道:「卑職韓僧壽,參見楊相國!」

  「原來是韓大將軍,煩請整頓軍隊,和我們聯手迎敵!」

  「卑職遵令!」

  韓僧壽大喊道:「傳令軍隊列陣!」

  「嗚——」

  號角聲吹響,四萬大軍停止奔跑,迅速列陣,他們也是呈南北方面,面朝敵軍列陣,而晉王的八萬大軍在兩里外呈東西方向列陣。

  這個陣型對宇文述相當於不利,很容易被對方前後夾擊。

  宇文述正在猶豫之時,忽然東面傳來急促的號角聲,「嗚—嗚—嗚—」

  這是楊諒大軍求援的信號,宇文述大吃一驚,喝令道:「大軍撤退到漕河北岸!」

  他的十個大陣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花架子,士兵幾乎都是新兵,沒有什麼訓練,只要一奔跑,就會露出破綻。

  宇文述不敢直接率軍奔跑,必須先撤軍到漕河北岸,十個方陣藉助十座浮橋迅速向北撤退,速度非常快。

  此時,楊諒大軍遭到了蕭夏的軍隊從後面襲擊,蕭夏親自率領一萬騎兵進攻黃羅傘蓋所在的中軍,那裡就是主帥楊諒所在位置,精準殺敵七寸。

  蕭夏率軍殺開一條血路,直撲數百步的楊諒,楊諒親衛拼死抵抗,但他們根本頂不住精銳騎兵的衝擊,數千親衛被殺得人頭滾滾,血流成河。

  蕭夏胯下赤兔馬,身披魚鱗甲,頭頂鐵盔,揮舞撼天槊,臉上戴著青銅鬼臉面具,看起來格外猙獰,使敵軍士兵望而膽寒。

  他一口氣連殺死百人,將親衛人牆沖開一個缺口,縱馬沖了過去,後面數百騎兵緊緊跟隨。

  在快速疾奔中,蕭夏摘下強弓,張弓搭箭,一箭射向黃羅傘蓋下的金盔主將,眼看這一箭即將射中楊諒額頭,他的貼身八品侍衛猛地一推楊諒後背,楊諒頭本能一低頭,躲過額頭,一箭正中頭盔,金盔被射飛,箭尖擦過楊諒頭皮,出現一條血痕。

  楊諒只覺頭頂火辣辣疼痛,他嚇得魂飛魄散,掉頭便逃,數千親衛緊跟隨他奔跑,主帥奔逃使楊諒大軍士氣崩潰,兵敗如山倒,十幾萬大軍如山崩地裂一般,裹挾著向漕河奔去,蕭夏率領大軍在後面追殺,跪地投降士兵不計其數。

  漕河不寬,只有二十餘丈,水也不深,在水中行走可以露出口鼻,儘管如此,在河中淹死的士兵依舊不計其數,數千具屍體甚至填滿了河道,後面的逃亡大軍直接踩踏著屍體逃過漕河。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