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帥應該學王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625章 大帥應該學王莽

  對於這次提前出洋考察憲政,滕毓藻仔細思量後認為,這應該是民眾和部分官員經過這場抗擊列強聯軍的現代戰爭,以及受到《大國崛起》發行後的影響,提前催生出國內朝野強烈的要適應現代世界潮流的意識,這才有了提前萌生的如此緊迫的憲政思想。

  而慈禧的反應,更在滕毓藻的意料之中。

  原本的歷史上,經過躲避八國聯軍的西狩逃亡後,慈禧心中就已經有了變法圖強的想法,她甚至還在清末發起了一連串近乎於光緒當年主持失敗的戊戌變法的維新。

  只不過,關於憲政,她還是盡力在拖,也不知這一次她終於下決心派大臣出洋考察,又是受了什麼刺激?

  難道是慈禧意識到,如果再不做出改變,他滕毓藻做大後,有推翻滿清朝廷的可能?這才想到通過憲政來保全皇位?

  這個念頭,是滕毓藻反覆思量過的,儘管如此,滕毓藻還不準備現在就有什麼動作,畢竟關外的戰事還沒結束,他滕毓藻暫時還騰不出手來。

  這一次的五大臣出洋,同歷史上有些不同,也許是時間提前的原因,並沒有發生刺殺事件。

  而在關於出洋的人員上,倒是很是經過朝野一番議論爭吵後,才有了結果,當然,最終人選也同歷史上有所不同。

  去年初,被朝廷委派出洋考察西方政治體制的五人是,康熙六世孫鎮國公載澤、山東布政使尚其亨、商部右丞紹英、戶部侍郎戴鴻慈、兩江總督端方。

  由他們一行五人前往英、法、比利時、瑞典、丹麥、義大利、瑞士、荷蘭、俄國、日本、美國、德國和奧地利考察。

  而民間對於這次出洋考察憲政,同樣十分關注,多數對此表示出極大期望。

  但也有少數民間立憲派激進人物並不滿意,如錢師爺聘任的《大公報》主筆兼合伙人英斂之,就頗為冷靜地指出,這一派員出洋考察的舉動所存在的問題。

  英斂之明確指出,「近者以勢驅情迫,無可如何,朝野乃競言立憲,政府遂有派大臣出洋之旨。」

  「此一舉也,各國注目其措施,各國評議其利弊,大都以此為改良政治之起點,中國之轉弱為強、化危為安,或此是賴。但又群疑滿腹,慮所遣之非人,未必能探取各國政治之精義,將有寶山空歸之嘆。」

  並提出,希望以「侯官嚴又陵、丹徒馬湘伯、南海何沃生、三水胡翼南」等人代替出訪的五位大臣,以真正達到考察之實效。

  這個英斂之,就是後世著名演員英達的太爺爺,雖然是正牌子滿人,可卻一向敢於直言,甚至敢於在報上痛批慈禧,這讓慈禧及一眾滿清權貴頗為痛恨。

  而英斂之提出的侯官嚴又陵、丹徒馬湘伯、南海何沃生、三水胡翼南等人,也不是隨意提出的,這些人都是現在民間很有影響力的民間在野人士。

  侯官嚴又陵,就是嚴復,他是福建侯官人,字又陵。

  嚴又陵在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留學學習艦船,回國後為《福建水師學堂》和《北洋水師學堂》教習,現在《京師大學堂》任譯書局總辦。

  此人不僅學識淵博,思想也極為開放,《天演論》就是他翻譯發表的,被後世譽為清末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教育家,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國人」之一。

  馬相伯,原名馬志德,字相伯,祖籍江蘇丹陽。

  此人是著名教育家,捐出全部家產創辦了新式學堂《震旦學院》,民國時期好幾個著名高官都是他的學生。

  而三水胡翼南,則是胡禮垣,他的號為翼南,是廣東三水人,是香港著名商人、學者,現為香港文學會譯員。

  所謂何沃生,名叫何啟,現為香港議政局議員,和胡禮垣合著《曾論書後》、《新政論議》、《新政始基》、《康說書後》、《新論安行》、《勸學篇書後》、《新政變通》等七篇政論性文章,一向主張變法圖強。

  他還主張設議院,要民選議員,反對「官督商辦」,主張發展私人工商業。

  這幾人都在民間有很大影響,尤其是在實行憲政,以及個人聲望上。

  只不過,民意呼聲雖然高漲,可此時也無法改變朝廷對人選的決定,五大臣出洋考察也就這樣提上了日程。

  五大臣出國的路線,是由德國駐華公使代擬和安排的。

  最初的考察計劃是兵分兩路,一路由載澤、紹英和尚其亨等組成,考察俄、美、義大利、奧地利等國家,另一部分由端方和戴鴻慈等去考察英、德、法、比利時等國家,後擔心考察視角不同,難以達成統一意見,才改為一處。


  今年回來的出洋考察憲政的大臣們,剛一回國,就向慈禧陳述了實行立憲的種種好處。

  五大臣舉出的憲政好處有,可使「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弭,」,但主張實行之期,要寬立年限。

  一句話,就是想要借「立憲」之名緩和國內朝野矛盾,使滿清皇位得以保全。

  早就傳出,經過載澤、端方等人力薦,慈禧對於採用日本憲政制度最感興趣,只是還有些猶豫不定,所以一直拖到此時。

  而這些,滕毓藻都是知曉的。

  滕毓藻點點頭,示意楊士驤繼續說下去。

  楊士驤接著說道,「我在翰林院的熟人告訴我,據說為了推行憲政,還要先成立資政院,為最終建立內閣預做籌備.」

  見劉十九又有些急不可耐,楊士驤苦笑著結束鋪墊忙轉入正題。

  「大帥!」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目前看,似乎太后對於立憲有些急不可耐,我估計有三個原因,一個是大帥的權柄和實力越來越強,現在僅就軍力上來說,咱們直軍的實力並不比朝廷要弱。」

  「第二是,現在朝野對實行憲政的呼聲越來越高漲,朝廷應該是擔心再拖延下去恐會生變。」

  「這三嗎」

  楊士驤瞥了一眼低頭不語的李玉林後,略一遲疑接著說道。

  「太后應該很擔心,一旦出現變故,愛新覺羅的皇位將無法保全。」

  「而如果施行憲政,即便出現變故,也不過如日本那樣更替內閣,於皇室無關。」

  「所以,她在這個憲政問題上,不會再拖延,甚至還可能加速推行。」

  楊士驤又笑著說道,「而一旦實行憲政,對於大帥就是個好機會!那時再動手也不遲。」

  衛靖海有些遲疑地問道,「蓮府先生,你的意思是想要大帥組閣?」

  楊士驤搖頭,狡黠地一笑道,「非也,一屆內閣總理而已,那個位置也並不穩妥不說,權力也會收到很大限制,對於大帥來說就是一個雞肋。」

  「我的意思是說,一旦朝廷開始醞釀組閣,這個朝廷的根基就會動搖,許多國人甚至官員們,也就會認為,這個皇位和朝廷是可以不再決定這個國家的命運的,當然也不會再有能力決定他們的命運.」

  「那時咱們再出手,把大帥推上位,就容易的多了。」

  「而且,我也不贊成學趙匡胤,我倒是認為咱們應該讓大帥學學王莽.」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