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半渡而擊,劉磐之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56章 半渡而擊,劉磐之死

  劉磐其人,乃是秦瑱在荊州遇到的第一個對手,也是現在劉表麾下僅存在外的大將。

  隨著江夏、江陵被破,黃射投降、文聘被擒、蔡瑁遁走,整個襄陽以南,便只剩劉磐一支兵馬!

  可以說,只要劉磐也被擊破,秦瑱便能揮軍北上和劉備匯軍,包圍襄陽城。

  不過劉磐此時尚不知江陵已被秦瑱奪取,甚至他不知道秦瑱已經悄悄北上。

  因是昔日他一個不備,被秦瑱連敗兩次,一番損兵折將,兩萬餘兵馬便只剩兩萬不到。

  與之相比,秦瑱帶來四萬兵馬,收取了長沙、武陵萬餘兵馬,還有桂陽、零陵作為後盾。

  雙方實力差距已然大到了足以劉磐不能忽視的程度,所以他只能堅守不出!

  即便秦瑱派太史慈率領萬餘兵馬進駐作唐,他也不敢主動進攻秦瑱這支偏軍。

  這就使得秦瑱可以悄悄帶兵北上,他卻全然無知無覺,只以為秦瑱主力還在南邊。

  不料這日,卻收到信報,言說江上發現異動,有支兵馬乘船自西向東而去。

  這一支兵馬自然是蔡瑁派出的霍峻一部,劉磐先是一驚,隨後又聽有一支兵馬自東向西而來。

  雖然兩支兵馬都打著他們的旗號,但西去的兵馬遠沒有返回東邊的兵馬要多。

  這裡便得提一句,孱陵地處江陵正南方向,也在江岸西邊,故而在這裡設置崗哨,可以輕易探查江上兵馬動向。

  收到此信劉磐心中不由暗想,船隻自西向東,說明這支兵馬多半來自江陵。

  但船隻自東向西,那這支兵馬多半就是劉備軍,兩軍相向,就說明江上有戰爭。

  這種情況不由讓他大驚失色,急忙將黃忠、潘濬等人招來議事,然則二人未至,便聽士兵來報,言說東邊對面江上起火。

  劉磐一聽,急忙來到城上,便見東邊火光滔天,大火沿著江岸密林向著西邊燃燒。

  如此景象,正好說明他的推斷沒錯,北邊發生了戰爭,秦瑱很可能正在進攻江陵。

  正逢此事黃忠潘濬趕來,他便忙對二人訴說了自己猜想,又皺眉沉聲道:

  「眼下天色正黑,我軍又無多少船隻,若秦瑱奇襲江陵,可當如何是好?」

  他麾下本來是有大量船隻的,但在被秦瑱偷襲之後,船隻皆被秦瑱俘獲,使得他現在麾下沒有足夠船隻北上,

  而在他看來,秦瑱兵馬雖多,可孱陵未取,難以奪取江陵,所以堅守此地。

  沒想到秦瑱會選擇先取江陵,這瞬間就讓他停駐孱陵防守秦瑱的想法破滅。

  不僅如此,因為沒有多少船隻,現在見北邊異動,他也不敢輕易北上助力。

  那二人聞得此言也是一驚,可隨後潘濬思考了一會兒,便急忙建議道:

  「雖不知北邊發生何事,卻當先以兵馬助力,既是東邊起火,秦瑱應在東邊。」

  「我軍或可自西方北上,若是蔡府君兵敗,便可助力,若是無事,亦可助之」

  劉磐聽其建議,當即便欲率領兵馬出城,可黃忠一聽這話,卻搖頭道:

  「我軍兵馬本就不多,孱陵小城難以堅守,將軍若去,秦瑱如攻此城又當如是?」

  「既是眼下秦瑱欲先取江陵,我等何不徑直渡江,去對岸與蔡府君成掎角之勢?」

  在他看來,現在秦瑱渡江北上,孱陵也就沒了戰略價值,與其分兵堅守,還不如退回江北。

  這樣他們就能和蔡瑁互相策應,不至於讓秦瑱各個擊破,像現在這樣無比被動。

  劉磐聽著此言,自是一陣猶豫,可黃忠見他猶豫不決,便繼續建議道:

  「將軍若懼秦瑱回軍追擊,只管帶大軍北上,末將願代兵馬守備此處。」

  「若其中道追擊,末將便襲其後路,若他不動,待將軍渡江之後,末將自行隨之!」

  劉磐見他意欲留在此處牽制,自是感動,當即留下了兩千兵馬與黃忠。

  他見北方火起,索性連夜行出,一路朝著西北方向進軍,意圖從江陵西邊渡江。

  如此行了天色方明,便見一士兵從北而來,渾身血污,一見他兵馬,便高呼道:


  「敢問可是劉磐將軍領軍至此,萬萬不可北進,江陵已被秦瑱所取!」

  劉磐一聽江陵僅僅一夜便即陷落,不由忙將那士兵喚上前來詢問道:

  「江陵蔡府君尚有一萬五千餘兵馬,守備嚴密,如何便被秦瑱所取?」

  士兵聞之,忙將蔡瑁中計兵敗之事說出,又給出了一封帶著印章的文書道:

  「因昨日秦瑱扮做我軍兵馬詐城,又奇襲北門,府君抵抗不住,已經撤去!」

  「臨走之前,特地讓小人前來報信,言說將軍不可輕易北上。」

  「若是秦瑱派兵前來偽書求援,讓將軍救援,不可輕易信之,」

  劉磐看著文書之上印信與蔡瑁筆跡便信了八分,又聽其人告誡,一時皺眉道:

  「吾常聞秦瑱善造偽書,自不輕信,唯慮江陵已被奪取,我等又當如何動兵?」

  現在情況對於他這支兵馬來說,算是進入了十分可怕的境地,一邊是劉備不斷進軍襄陽,一邊是秦瑱堵住了他的去路。

  隨著江陵一陷落,現在他的兵馬就困在了南岸,幾乎陷入四面包圍之中!

  面對這種情況,他現在又該如何動作,才能安全帶著兵馬脫出這種困境?

  不過他一問這話,那士兵便搖了搖頭,表示蔡瑁並未給出任何指示,只是讓他不要北上,一旁的潘濬見狀,不由對劉磐嘆道:

  「蔡府君丟了城池,秦瑱必然追擊,現在能派信使前來知會已是難得。」

  「要如何帶著兵馬撤退,卻須將軍決斷,依在下之見,我軍不如繼續西進。」

  「若有機會,趁著秦瑱還未反應,可從夷道東邊先行渡江北上。」

  夷道也即是後世的宜都市,從此地往東,有幾處沙洲,正適合建浮橋渡江。

  劉磐聽此,當即允諾,思慮江陵陷落,黃忠繼續堅守也就沒了大用,索性傳信讓黃忠棄守孱陵。他則是繼續帶著兵馬朝著西方行進,

  然則他並不知道,這個被派來通信的士兵,並非蔡瑁所派,而是秦瑱派來。

  之所以要特地派兵馬前來知會劉磐,一是為了獲取劉磐動向,二是為了引導劉磐北上的方向。

  那士兵見劉磐有意東去,便將消息帶著回到了江陵,告知了城內的秦瑱。

  秦瑱聞聽此言,便將霍峻叫來詢問南郡周邊伏擊地點,霍峻是枝江人,極為熟悉地形,忙道:

  「若從夷道北上,定要經過枝江,此地地勢平坦,無地可以伏擊。」

  「幸得從此往東,有一水通入楚江,乃上游漳水、沮水匯流而成。」

  「若是劉磐東進,這可半渡而擊之,但都督即已奪取江陵,劉磐必不敢從枝江過。」

  秦瑱聽罷此言,看了一眼地形圖,便是一陣搖頭,指著地圖笑道:

  這個書最近更新在##!!更新!

  「既是此水不可伏擊,吾自在上游設伏即可,吾以蔡瑁引他往當陽,則必經河水之間!」

  如此說著,他也不多言,徑直讓太史慈往西奪取枝江,又叫鮑隆領軍往上游攔河築壩。

  待得枝江被他奪取之後,便又令人南下去知會劉磐前往當陽與之匯軍。

  這個當陽也算是三國時期一個著名景點,歷史上劉備便是在此處被曹操追上。

  混亂之中,是趙雲帶著阿斗和甘夫人從此處殺出,與劉備主力匯合。

  可在這個時間線上,卻成為了秦瑱為埋葬劉磐親自挑選的墳墓所在。

  劉磐與黃忠等人來到夷道,方才渡江,便見「蔡瑁」信使再度來到。

  直接對劉磐言說枝江已經陷落,蔡瑁正率領殘軍在當陽抵禦秦瑱,讓他前去匯軍。

  聽到這個消息,劉磐便準備直接從枝江邊上繞過,可潘濬一聽便道:

  「秦瑱眼下已取江陵、枝江等地,定要防備我軍北上,從枝江過,若被獲悉秦瑱必出兵阻截!」

  「不如北上先渡沮水,直往當陽之西再度漳水,可保敵軍難以追擊!」

  劉磐依照其計策徑直北上,帶著兵馬繞過了枝江,又泅渡過了沮水。

  如此連行三日,總算到了丹陽以西,眼見當陽就在眼前,劉磐便下令士兵搭建浮橋。


  由於河水甚低,河岸裸露了出來,士兵不一會兒就建好了一座簡略浮橋。

  劉磐見之大喜,忙令麾下渡河,然則黃忠見得此狀,卻急忙拉住劉磐道:

  「將軍且慢,我等之前渡過沮水時,河水雖少,徑流卻大,此河更寬,安得如此水淺。」

  「恐是上游有異,方至此處水少,將軍不可輕易過之,謹防敵軍有詐!」

  而劉磐眼見當陽便在眼前,急著渡河,哪裡顧得許多,當即便不悅道:

  「眼下冬春之際,雨季未至,水少也是尋常,再者敵軍北上蔡府君安能不知?」

  「今得渡過此河便是當陽,府君便在眼前,莫非汝欲阻我前往匯軍不成?」

  一番言語說罷,他便不理黃忠勸阻,直接下令麾下士兵經由浮橋渡過河去。

  黃忠見得勸阻不住,只得緊跟劉磐左右,時刻戒備周圍環境,然則此時,忽見遠處一陣塵沙飛揚。

  劉磐還以為是蔡瑁派軍增援,急忙令人迎接,可一秒,便見一支書寫著秦字的大旗出現於塵沙之間。

  但見秦瑱騎著馬匹,左右便是太史慈和徐盛等將,來到眾人軍前,即停下高呼道:

  「劉將軍,現在貴軍已被我軍包圍,蔡瑁已歸襄陽,此地獨有汝一軍。」

  「何不領麾下士兵早降,不僅可免殺戮,亦可免得擒獲被辱,豈不美哉!」

  眼見秦瑱突然出現,諸將自是神色一震,黃忠和潘濬皆是面色煞白,唯獨劉磐大怒道:

  「主公與我重任,豈可投降於汝,諸將聽令,隨我殺將上前,生擒秦瑱!」

  如此言罷,他便欲帶著兵馬準備衝殺上前,秦瑱見之不由一嘆,微微抬手。

  而後便見河道兩側站起大量弓弩手,朝著劉磐兵馬便即射來,劉磐麾下急忙舉盾擋住。

  然則他麾下才過一半,並未結陣,秦瑱一陣射擊,其麾下兵馬即陷入混亂。

  太史慈與徐盛見之,忙掩軍殺上前來直取劉磐,黃忠見之,忙帶領兵擋住二將。

  劉磐看眾人來勢洶洶,急忙喝令麾下兵馬後撤,此時浮橋又狹又窄,如何後撤?

  劉磐才到橋上,看得前方擁堵,連忙喝罵,而這時,上遊方向忽如雷震。

  劉磐抬眼一看,便見一股大水正裹挾著大量流沙自上游傾瀉而下,勢不可擋。

  看著大水流下,劉磐頓時慌亂,忙令麾下親衛將周圍士卒推下河道,用以快速過河。

  可大水忽然前來水勢極洶,橋上士兵皆是慌亂,人推人攘難行一步。

  忽然之間,洪峰過境,劉磐見之,一聲大呼,便被裹挾入水,被送入了黃泉之中。

  隨著劉磐一死,黃忠獨木難支,也被二將擒獲當場,再無抵抗之力。

  至此,劉表麾下外駐諸將皆已被破,只有劉表尚在襄陽一地苟延殘喘。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