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羅綺是在一種恍惚的狀態下走出醫院的。

  站在路口,一陣冷風把她颳得回過神來,不由得裹緊了風衣。海城此時還能穿裙子呢,可這裡已經是深秋了。

  七點多,天已經全黑了。街上沒什麼人,只有零星的霓虹燈招牌還亮著,但招牌下的店鋪都已經關門了。

  鄉下地方,沒有夜生活。想找人問問路都找不到。

  她打量著那些燈牌,不記得這些店鋪是什麼時候有的了。在她記憶里,醫院門前的這條街不是這樣的。原本的大路很寬,道路兩旁長滿了白樺樹,一到秋天,滿眼都是油畫一般的景色。

  鎮子的變化讓她感到陌生,她努力地回憶著,分辨著,過了好一陣子,才朝著一個方向走去。

  托母親的「福」,大學畢業後,她就沒怎麼回來過。不,應該是更早以前,打從上中學以後,她就很少在鎮上待了。她對小鎮的印象,幾乎還停留在童年。

  沿著街走了一段,過了兩個路口,終於看見了兩排熟悉的火柴盒式建築。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蓋起來的筒子樓——林場職工大院。羅綺的家就在那裡。

  在羅綺小時候,那裡除了兩排宿舍樓之外,還有商店,澡堂和理髮店,在這些建築的東邊,是林場子弟小學。學校有一個很小但是能放電影的小禮堂。西面是木材加工廠,那裡有一片很大的空地,用來堆放原木和加工好的板材。還有一段鐵軌,一直通往火車站。

  這一切,就是羅綺的整個童年世界。如今,除了這兩排樓,其它的都淹沒在歷史塵埃中了。

  當年林場的職工都來自五湖四海。大幾百號人,操著南腔北調,拖家帶口地生活在這片區域裡。

  羅綺的父親是個南方人,他是木材廠的會計。如今已經想不起他的模樣了,只記得瘦瘦的,帶著黑邊眼鏡。似乎是知識分子的統一形象。

  母親是本地人,沒什麼文化。自打羅綺有記憶來,這兩個人在家裡就爭吵不斷。

  羅綺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父親跟一個年輕護士好上了。小地方藏不住事,很快母親就知道了,大鬧了一場。大家都以為鬧完也就算了,日子還得過,畢竟母親沒有工作,還得指望父親養家餬口。可是母親堅決要離婚,誰勸都不好使。

  在那個時候,離婚是很大的人生污點。父親在鎮上待不下去了。很快就離開了虎林,羅綺再也沒見過他。

  所有人都等著看母親的笑話——一個家庭婦女,離了婚又帶著孩子,肯定過不下去。

  結果,母親去找了林場的書記,去了一不哭二不鬧,就是「靜坐」。母親說,人是林場的,出了這樣的事,是書記的思想工作沒做好。她們母女是受害者,得給想辦法。

  一連「靜坐」了半個月,書記也沒轍了。最後象徵性地收了點錢,把子弟小學旁那間當倉庫使的小平房給了母親。

  母親就在小學旁邊開起了小賣部。最早只賣冰棍,辣條和乾脆麵。後來,各種零食都有了。

  這個小賣部不光解決了母女倆的生活來源,更讓羅綺的童年多了幾分色彩。最起碼,冰棍汽水,小零食這些她再也沒缺過。甚至班上同學為了一口吃的,也都上趕著巴結她。哪怕沒有了父親,她也沒被人欺負過。

  兩千年初的時候,山林被劃定為了生態林,一切採伐活動被禁止。林場關閉了。

  很多人離開了鎮子。鎮上開始蕭條起來。

  也有留下來的。有些人有門路,包下一塊林子,種木耳,養林蛙。有人倒騰山珍土特產賣到外面去。有人和羅母一樣弄個小門臉。還有推個小車賣早點的,又或者從市里批發點小商品去大集上擺攤的。

  沒兩年,小學也遷走了。小賣部的生意開始艱難起來。母親便把小平房重新收拾一番,改成了小吃店。

  再後來,鎮上湧來了不少外地人,開起了養殖加工廠,服裝廠,綠色食品廠之類。漸漸地,鎮子又熱鬧起來。

  不過這些在羅綺記憶里只是一晃而過,不那麼清晰。因為那時候她上中學了,在城裡寄宿。之後又考上了南方的一所大學。畢業後去了海城。她就像一隻燕子,一路向南,頭也不回。

  小鎮和童年時代一起,被遠遠地拋在了身後。

  羅綺沒有回大院的家,而是先去了小吃店。

  從裝著母親隨身物品的塑膠袋裡面找出鑰匙。「刷」地拉起捲簾門,一股熟悉的味道撲面而來。

  飯堂面積不大,只擺了四張桌子。早上母親出事時還沒開始營業,板凳都整齊地反扣在桌上,地面擦得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穿過飯堂是後廚,鍋碗瓢盆,瓶瓶罐罐,一切都擺放得井然有序,不鏽鋼的台面鋥明瓦亮。


  母親一貫如此。

  最裡面,是一個很小的儲藏間。兩步寬的地方,堆著做小菜的罈子罐子和各種調料。靠牆還放著一張窄小的單人床,牆上掛著母親幹活時穿的圍裙和一套舊工服。羅綺知道,平日裡母親大部分時候不回家,就住在這裡。

  她走過去,在床上躺下,蜷縮起身體,把自己變成小小的一團。

  眼淚終於流了出來。

  在這間二十幾個平米的小店裡,她似乎「看見」了母親的一生——日復一日地在這方寸間忙碌,所得全部用在了羅綺的身上。

  因為鎮上沒有初中,小學念完得去臨鎮上學。兩個鎮子相隔了十幾公里,走讀的話,早上天不亮就得出門。而且那所鎮中學的教育質量也很一般,升學率低得可憐。羅綺的那些同學們就是這樣,勉強讀完了初中,轉頭就去了技校,又或者直接進廠擰螺絲。

  但母親卻花錢託了人,把羅綺送到了市裡的重點中學借讀。正因為得到了高質量的教育,她才有能力考上大學。

  大學四年,其它農村出身的同學都忙著打工賺生活費。羅綺的精力要麼用來忙課業,要麼參加各種實習和社會實踐。所以,才能在畢業時做出一份漂亮的簡歷。

  找工作時,她也不需要考慮家庭因素,義無反顧地去了生活成本高昂的海城。

  這一切的背後,都是因為有母親在撐著。

  她並非不知道感恩。

  幾年前,她入職了現在的公司,薪資漲了一大截。當時提出過把母親接到海城來生活。但是被拒絕了。母親的原話是:我有手有腳不指望你養活,你那點錢還不如留著,在海城多買兩塊磚頭。

  母親的付出,從來沒要求過任何回報。母親這一生,也從來沒為自己活過。所做的一切,好像都是為了羅綺。

  可是為什麼,就不能對她稍微好一點?!

  以至於羅綺此刻回想起母親來,全是各種對她的指責,謾罵,諷刺,貶損……因為了解她,所以母親總能精準地找到她的「痛點」進行打擊。那些畫面和聲音,哪怕是現在想起來依然讓她感到窒息。

  從前羅綺總覺得是自己哪裡做的不對,不夠好。母親才會這樣對她。可是當她盡了最大的努力,卻仍然得不到哪怕一丁點的認可之後。她終於意識到了,不是自己不夠好,而是母親太冷酷了。

  也許,母親對她的付出只是一種習慣。就像那些擦得錚亮的台面一樣,像那些得到眾人交口稱讚的廚藝一樣。是母親用來彰顯自己有本事,有能力的方式罷了。

  更甚者,也許她只是母親向不公平命運「復仇」的籌碼,是用來打那些當初看笑話人的臉的一個工具罷了。

  總之,那不是愛。

  然而,這麼想並不能令羅綺釋懷。

  羅綺曾經想過,時間或許能改變一切。

  或許等母親年紀再大一些,就不會那麼強勢了,也許脾氣就會好了。她甚至還幻想過,將來母親成了一個佝僂著身子,沒牙的老太太,到那時她把母親接到身邊照顧。母親會用愧疚的眼神看她,用顫巍巍的聲音跟她說:那些年讓你受委屈了,難為你了。

  可是再不會有那麼一天了。

  母親的突然離世,直接將這場母女倆的拉鋸戰從中場強行變成了終場。一切都成了無可挽回的遺憾。

  羅綺終於記起了兩人之間的最後一面,還有最後一次通話,除了爭吵和互相挖苦之外,什麼也沒有。

  是她錯了嗎?可是母親難道就是對的嗎!她又後悔,又覺得無比委屈。

  回到職工大院,已經快九點了。

  放下行李,正想著把床鋪收拾一下,大門就被敲響了。一開門­,羅綺愣了,外面站著五六個上了年紀的大叔阿姨,正目光緊緊地盯著她。

  但只愣了一瞬,她很快就認出來了。

  羅綺是個路痴,但對人卻是過目不忘。眼前這幾位都是熟人——有院裡幾十年的老鄰居,還有跟母親一樣在主街上開店做買賣的老夥伴。

  別看母親強勢,但平日裡為人比較仗義。這麼些年大傢伙互相照應,關係還是很不錯的。此刻羅綺看著他們,又有點想哭。趕緊抹抹臉,招呼叔叔阿姨們進門坐。

  同住一棟樓的劉姨率先開口,叫出了羅綺的小名,拉著她的手,說讓她別太難過。說大傢伙從得知羅母出事,就一直守在這兒,就為等著她回來。想著或許能幫上什麼忙。


  其它人也都紛紛點頭,說都是這麼些年的老街坊了,不必客氣,有需要只管招呼一聲就行。

  說話間,另一位也在那條街上開小飯店的張阿姨拿出一盒餃子,說羅綺剛趕回來一定沒吃飯,餃子還熱著讓她快吃。

  羅綺的眼圈又開始發燙起來。她沒想到,這些阿姨叔叔們竟然對自己這麼好。

  她把餃子塞進嘴裡,就聽他們說起了母親的事情。話里話外的,讓羅綺一定不能輕饒了趙家酒樓的人,至少得讓他們賠錢。

  趙家酒樓。

  先前大夫提過,母親就是在那兒發病的。

  羅綺聽著話不對勁兒,忙詢問。這才知道,原來母親今早上是跟趙家酒樓的人起了衝突,吵架時候出的事。

  她心裡一沉。怪不得。

  之前大夫說的時候,她就覺得蹊蹺。雖說母親上了年紀,可整天忙裡忙外的,也沒聽說身體有問題,怎麼就會無緣無故地「心梗死」呢。

  肯定是那些人欺負她了,沒準還動手了呢!

  說什麼監控壞了,八成就是心虛。

  反正人在他們店裡出的事,姓趙的和他那些夥計脫不了干係。幾位叔姨一言一語越說越激動。

  聽他們的意思,一定是酒樓的人對母親做了什麼。可問題是,母親是獨自一人去的酒樓,除了酒樓夥計之外,沒有旁人在場。

  可是,羅綺總覺得哪裡不對。

  她開口問,這趙家酒樓究竟在哪兒?許是太久沒回來了,她還真不知道有這麼個地方。

  一旁劉姨給她解了惑:就是原先小吃店旁邊的趙家,前些年改成飯店了。

  哦,原來是他們。

  羅綺點點頭,說自己明天就去找他們問問。眾人紛紛附和。

  一瞬間,羅綺覺得也許是自己錯覺,怎麼一聽她說要去找酒樓,幾位叔姨們竟都不約而同地鬆一口氣似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