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龍纛的方向(明天上架)
荀攸嘴巴張張合合,宛若突然脫離水面的魚。
他現在,仿佛說什麼都是錯的。
「陛下,還請三思啊!」
反倒是鍾繇。
即便荀攸是他的故友。
即便他本身也認可荀攸的才能。
但還是發出諫言,請求劉協三思行事。
「此大事也,切不能這般隨意。」
「朕沒有隨意。」
劉協離席,拉住荀攸的手:「至少,朕在選擇公達的時候,從來沒有隨意過。」
「……」
荀攸重重朝著劉協行了一禮。
如果說,方才荀攸只認劉協為天子。
那此刻,荀攸便以為劉協就應當是他的主公。
「長安,長安,合該長治久安。」
「戰火,其實本不該延綿到此處。還望公達將長安這份安寧,守到朕回來的那一刻。」
沒有等待荀攸的回應,劉協便又來到蔡琰身邊。
「本就舟車勞頓,還要星夜趕路,當真是辛苦蔡大家了。」
蔡琰親眼目睹了今日這宣室中發生的一切,早已是對天子敬重不已。
見到劉協親自過來寬慰,蔡琰更是沒由來的一陣慌亂:「不礙事,不礙事。」
「既如此,還要辛苦蔡大家,與朕共乘車架了。」
「好……嗯?」
劉協這次外出,是斷然不能用天子儀仗的。
一是沒時間準備。
二是天子畢竟是國本,不能輕動。
天子深夜離京……這種消息一旦傳出去,再加上一些有心人隨意傳播,隨時都有可能讓長安這個火藥桶徹底爆炸。
所以,此次外出,務必要錦衣夜行,只帶天子龍纛,便宜行事。
於是,劉協便在蔡琰稀里糊塗的情況下乘上了她的馬車。
一方小室,便是呼吸大些都能被彼此聽見。
車廂里只有劉協與蔡琰兩人。
張遼本是要上來護衛的,卻被劉協一腳踢到車夫的位置,讓他去趕車。
「蔡大家平日裡都讀些什麼書?」
「《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這些。」
「可有喜歡的?」
「都是各家經典,只敢追求裡面的學問,聆聽聖人的教誨,不敢比較高下。」
「最近看的是哪本書?」
「是大儒鄭康成批註的《毛詩》。」
「喜歡嗎?」
「大家所言,受益匪淺。」
劉協輕輕一笑:「蔡大家文章寫的極好,卻怎麼連話都聽不清楚?」
「朕問的不是你怎麼看那些大儒經典的,朕問的是你喜歡哪本書。」
「難道蔡大家閱盡書海,卻尋不到一本自己自己喜歡的書不成?」
蔡琰沒想到劉協非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便只得叮嚀一句:「民女最喜歡的,是劉子鄭搜尋到的《樂記》二十三篇。」
「講的是些什麼?」
「不是什麼高深的東西,只是尋常樂理。」
「蔡大家還通曉樂道?」
「略懂,談不上通曉。」
「那給朕彈奏一首如何?」
說完後,劉協自己都覺得唐突。
「車內狹窄,無法演奏。」
蔡琰輕輕開口:「民女,也可頌唱。」
柳暗花明!
「那就辛苦蔡大家了。」
蔡琰沒有開嗓,只是用平靜的語調頌唱著一首樂府長詩——
「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
「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
「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
「淒淒復淒淒,嫁娶不須啼~」
「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蔡琰的聲音清冷,仿佛天生帶著一股子哀怨。
外面趕車的張遼聽到身後傳來歌聲,只覺頭皮發麻。
「陛下這是什麼愛好?深更半夜聽這種哀婉之樂?」
……
而蔡琰唱到快要結束時,才察覺到這一點。
《白頭吟》
相傳乃是年紀輕輕便守寡的卓文君所作,前半篇可謂充滿了對自己婚姻的哀怨。
恰好蔡琰也有這段經歷,不自覺就將自己代入進去,唱的令人心碎。
後知後覺,才發現在天子面前吟唱這般的哀樂,屬實是有些不合時宜。
蔡琰害怕的看向劉協,卻突然聽到一陣鼾聲。
「陛下?」
蔡琰小聲呼喚,才發現劉協不知何時就這麼靠著馬車的樑柱睡了過去。
馬車這麼顛簸也能睡過去……蔡琰心中小小對劉協吐槽了一句,眼神卻是逐漸放肆起來。
反正再無他人,蔡琰便又往劉協的方向移過去幾寸。
方才在宣室中,雖然離的也近,但終究是看不清相貌。
可現在,蔡琰才發現劉協相貌當真出眾。
一雙丹鳳眼便是閉起,依舊微微上翹。
庭柱飽滿,若是日後長開了,還會再添幾分神俊。
嗯?
蔡琰才發現,在劉協的左眼上方,有三顆細微的痣。
這三顆痣好似穹廬,藏在眉間,覆於眸頂,不為外人所視。
「這便是帝王之相嗎?」
蔡琰看的好奇,端詳了不知多久。
還是馬車突然停下,讓劉協睫毛輕閃,蔡琰這才移開了目光。
劉協醒來,恍惚間覺得自己方才好像睡著過……
「蔡大家?哦,朕方才在聽你的頌唱。」
雖然毫無記憶,但這並不妨礙劉協果斷誇讚道:「蔡大家之樂,果真是仙樂!委婉動聽,使人慾罷不能!」
……
蔡琰低下頭來,努力壓抑自己想要頻繁上翹的嘴角。
《白頭吟》乃哀樂,哪來的什麼委婉動聽?
原來天子,有時候也會睜著眼睛說瞎話啊?
劉協晃晃酸痛的脖頸,感覺到馬車停頓,便掀開帘子:「文遠,發生了何事?」
「陛下,快到郿塢了!」
劉協這才意識到,原來自己方才睡著的時間竟這麼長!
看了眼天空,劉協赫然發現東方竟然已漸露肚白?
「朕這是睡了多久?」
同時,劉協有些警惕的看了眼蔡琰,然後摸摸自己的身子……
嗯,應當無事!
「升起龍纛,給郿塢守軍傳信。」
龍纛晨儼!
一面【漢】字龍纛被力士緩緩舉起,豎立在了隊伍的最頂端。
頭頂青冥,腳踏蒼茫。
這面旗幟,大致已有二百餘年未曾在關中這片土地上張揚過。
上一次出現,還是漢光武帝帶著它來到關中御駕親征。
而這一次,它依然承擔著一樣的使命——
那就是,守衛漢室!
他現在,仿佛說什麼都是錯的。
「陛下,還請三思啊!」
反倒是鍾繇。
即便荀攸是他的故友。
即便他本身也認可荀攸的才能。
但還是發出諫言,請求劉協三思行事。
「此大事也,切不能這般隨意。」
「朕沒有隨意。」
劉協離席,拉住荀攸的手:「至少,朕在選擇公達的時候,從來沒有隨意過。」
「……」
荀攸重重朝著劉協行了一禮。
如果說,方才荀攸只認劉協為天子。
那此刻,荀攸便以為劉協就應當是他的主公。
「長安,長安,合該長治久安。」
「戰火,其實本不該延綿到此處。還望公達將長安這份安寧,守到朕回來的那一刻。」
沒有等待荀攸的回應,劉協便又來到蔡琰身邊。
「本就舟車勞頓,還要星夜趕路,當真是辛苦蔡大家了。」
蔡琰親眼目睹了今日這宣室中發生的一切,早已是對天子敬重不已。
見到劉協親自過來寬慰,蔡琰更是沒由來的一陣慌亂:「不礙事,不礙事。」
「既如此,還要辛苦蔡大家,與朕共乘車架了。」
「好……嗯?」
劉協這次外出,是斷然不能用天子儀仗的。
一是沒時間準備。
二是天子畢竟是國本,不能輕動。
天子深夜離京……這種消息一旦傳出去,再加上一些有心人隨意傳播,隨時都有可能讓長安這個火藥桶徹底爆炸。
所以,此次外出,務必要錦衣夜行,只帶天子龍纛,便宜行事。
於是,劉協便在蔡琰稀里糊塗的情況下乘上了她的馬車。
一方小室,便是呼吸大些都能被彼此聽見。
車廂里只有劉協與蔡琰兩人。
張遼本是要上來護衛的,卻被劉協一腳踢到車夫的位置,讓他去趕車。
「蔡大家平日裡都讀些什麼書?」
「《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這些。」
「可有喜歡的?」
「都是各家經典,只敢追求裡面的學問,聆聽聖人的教誨,不敢比較高下。」
「最近看的是哪本書?」
「是大儒鄭康成批註的《毛詩》。」
「喜歡嗎?」
「大家所言,受益匪淺。」
劉協輕輕一笑:「蔡大家文章寫的極好,卻怎麼連話都聽不清楚?」
「朕問的不是你怎麼看那些大儒經典的,朕問的是你喜歡哪本書。」
「難道蔡大家閱盡書海,卻尋不到一本自己自己喜歡的書不成?」
蔡琰沒想到劉協非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便只得叮嚀一句:「民女最喜歡的,是劉子鄭搜尋到的《樂記》二十三篇。」
「講的是些什麼?」
「不是什麼高深的東西,只是尋常樂理。」
「蔡大家還通曉樂道?」
「略懂,談不上通曉。」
「那給朕彈奏一首如何?」
說完後,劉協自己都覺得唐突。
「車內狹窄,無法演奏。」
蔡琰輕輕開口:「民女,也可頌唱。」
柳暗花明!
「那就辛苦蔡大家了。」
蔡琰沒有開嗓,只是用平靜的語調頌唱著一首樂府長詩——
「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
「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
「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
「淒淒復淒淒,嫁娶不須啼~」
「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蔡琰的聲音清冷,仿佛天生帶著一股子哀怨。
外面趕車的張遼聽到身後傳來歌聲,只覺頭皮發麻。
「陛下這是什麼愛好?深更半夜聽這種哀婉之樂?」
……
而蔡琰唱到快要結束時,才察覺到這一點。
《白頭吟》
相傳乃是年紀輕輕便守寡的卓文君所作,前半篇可謂充滿了對自己婚姻的哀怨。
恰好蔡琰也有這段經歷,不自覺就將自己代入進去,唱的令人心碎。
後知後覺,才發現在天子面前吟唱這般的哀樂,屬實是有些不合時宜。
蔡琰害怕的看向劉協,卻突然聽到一陣鼾聲。
「陛下?」
蔡琰小聲呼喚,才發現劉協不知何時就這麼靠著馬車的樑柱睡了過去。
馬車這麼顛簸也能睡過去……蔡琰心中小小對劉協吐槽了一句,眼神卻是逐漸放肆起來。
反正再無他人,蔡琰便又往劉協的方向移過去幾寸。
方才在宣室中,雖然離的也近,但終究是看不清相貌。
可現在,蔡琰才發現劉協相貌當真出眾。
一雙丹鳳眼便是閉起,依舊微微上翹。
庭柱飽滿,若是日後長開了,還會再添幾分神俊。
嗯?
蔡琰才發現,在劉協的左眼上方,有三顆細微的痣。
這三顆痣好似穹廬,藏在眉間,覆於眸頂,不為外人所視。
「這便是帝王之相嗎?」
蔡琰看的好奇,端詳了不知多久。
還是馬車突然停下,讓劉協睫毛輕閃,蔡琰這才移開了目光。
劉協醒來,恍惚間覺得自己方才好像睡著過……
「蔡大家?哦,朕方才在聽你的頌唱。」
雖然毫無記憶,但這並不妨礙劉協果斷誇讚道:「蔡大家之樂,果真是仙樂!委婉動聽,使人慾罷不能!」
……
蔡琰低下頭來,努力壓抑自己想要頻繁上翹的嘴角。
《白頭吟》乃哀樂,哪來的什麼委婉動聽?
原來天子,有時候也會睜著眼睛說瞎話啊?
劉協晃晃酸痛的脖頸,感覺到馬車停頓,便掀開帘子:「文遠,發生了何事?」
「陛下,快到郿塢了!」
劉協這才意識到,原來自己方才睡著的時間竟這麼長!
看了眼天空,劉協赫然發現東方竟然已漸露肚白?
「朕這是睡了多久?」
同時,劉協有些警惕的看了眼蔡琰,然後摸摸自己的身子……
嗯,應當無事!
「升起龍纛,給郿塢守軍傳信。」
龍纛晨儼!
一面【漢】字龍纛被力士緩緩舉起,豎立在了隊伍的最頂端。
頭頂青冥,腳踏蒼茫。
這面旗幟,大致已有二百餘年未曾在關中這片土地上張揚過。
上一次出現,還是漢光武帝帶著它來到關中御駕親征。
而這一次,它依然承擔著一樣的使命——
那就是,守衛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