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寸心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那老道捋須笑道:「如此豈不甚妙,你兩家本是勝友,何必因一時誤會傷了和氣?」司潤南板著臉道:「此全賴道長居間之功。適才更蒙尊駕手下留情,保全司某三分顏面,在下足感盛情。」那老道搖頭道:「司幫主神功蓋世,貧道全力相搏猶恐不勝,我二人明明未分輸贏,幫主謙抑太過。」

  司潤南冷冷道:「你怎不用混元功打我?」那老道臉色一變,笑道:「甚麼混元功,我不會使這功夫。」司潤南哼了一聲,道:「景公子要替駱二小姐尋醫,何必捨近求遠?這位道長有起死回生之能,天底下甚麼病瞧不好?」那老道搖頭道:「貧道於醫術一竅不通,怎能替人看病?司幫主休開玩笑。」司潤南臉色鐵青,朝二人拱了拱手,領著一眾丐幫弟子沿江而去。

  景蘭舟聽司潤南適才言語,心道:「混元功是龍虎山張家的絕學,這位道長莫非是上清宮的高人?」向那老道長揖至地道:「晚輩景蘭舟拜見道長,適才幸蒙前輩出手相助,在下感恩不盡。敢請教老道長法號,不知就身哪座仙山妙觀?」

  那老道尚未開口答話,忽聽身後一名女子嬌叱道:「臭道士,還不快將樹海還給我們!」景蘭舟回頭一望,卻是顧駱二人牽馬站在身後,連自己那匹青騾也牽在駱玉書手中。景蘭舟心下一驚,問道:「你……你是松筠道長?」那老道撫須哈哈一笑,道:「不錯,貧道正是松筠。少俠年紀輕輕,竟能同『金面燭龍』斗到百招開外,雖說你是思過先生的徒弟,也令人好生嘆服。」

  駱玉書上前向松筠施禮道:「與前輩桐柏山一別,道長丰采依然,實在可喜可賀。」松筠聽出他和顧青芷的聲音,笑道:「當日松月台上貧道等實無他法,方才出此下策,不得已失信於兩位,當真慚愧之至。少俠天下俊才,令人為之心折。」

  顧青芷啐道:「一大把年紀還如此使奸耍猾,你也知丟臉麼?樹海被你們藏到哪裡去了?」松筠微笑道:「樹海撿回一條性命,此際仍在靜養,要找他也不是不能,只是一時難以卒辦。我瞧這韃子至少尚須一月方能下床,屆時二位要如何處置此人,老道決不干預。」

  駱玉書皺眉道:「晚輩早前在開封曾會過貴教紅蓮尊者鑒勝禪師一面,無為宮若同王振奸黨並無牽連,為何要派人沿途護送樹海?白蓮教雖為本朝所沮遏,畢竟是當年領頭抗元的義兵,難道竟真自甘暴棄,與韃子串通一氣?」松筠笑道:「貧道向來獨來獨往,並不曾加入無為宮,『貴教』二字固不敢當,難解少俠之疑。眼下這裡明明有位同宮主十分熟絡之人,駱少俠何不讓他去問?」說著笑眯眯地瞥了景蘭舟一眼。

  景蘭舟臉上一紅,忙岔開話題道:「聽聞前輩向來幽居桐柏山,不知此趟來江西所為何事?」松筠呵呵笑道:「老道正是為景少俠而來。」景蘭舟奇道:「為我?」

  松筠點頭道:「丐幫誤會少俠在長葛殺害了他們五名幫中弟子,少俠自離河南伊始,早被一路盯上。前幾日丐幫探知你要來九江,幫主司潤南先行趕往徽州找尊師理論,誰知討了個沒趣,接著便快馬趕到江西,要想親手拿你。幸好無為宮眼線頗廣,暗中收到風聲,只是此刻教中正有一件大事難以分神,冼宮主只好傳信老道,力證少俠清白,更請我赴贛助你一臂之力。適才幸好老道及時趕到,倘若來遲一步,少俠竟有損傷,只恐事情鬧大。『金面燭龍』果然名不虛傳,若非我熟知他練功罩門,令其知難而退,當真動起手來,恐非千招以內能分勝負。」

  景蘭舟雖未向顧駱二人提及冼清讓對自己心存愛慕,但兩人見這位少宮主掛念對方安危,竟不惜請動松筠道人出面相幫,對其關切之情可窺一斑,其中用意自是不言自明。他二人是年輕人心性,又俱與景蘭舟肝膽相照,倒也未覺不妥。顧青芷笑嘻嘻地道:「景大哥,這位少宮主對你很不錯呢。」景蘭舟聞言稍覺尷尬,謝松筠道:「若非前輩出手相救,方才在下已受重傷,晚輩銘感五中。」

  松筠點了點頭,接著道:「貧道又聽說了駱二小姐受傷原委,這事便更責無旁貸了。三位儘管放心,尋找林岳泰之事包在老道身上。」三人聞言大喜,駱玉書問道:「莫非道長知悉林前輩的所在?」松筠搖頭道:「林岳泰隱居多年,當世除了他徒弟施和浦外無人知其下落。管夫子指點你們去尋施神醫雖然沒錯,但要見施大夫一面,卻又談何容易?」

  駱玉書聞言一怔,道:「聽聞施神醫為了躲避一位仇家,藏身於寧王府中。我想王府再如何戒備森嚴,還能勝過皇宮內院不成?又怎會連見上一面都不能夠?」松筠嘿嘿一笑道:「若這般輕易便能尋到施和浦,施大夫的仇家要取他性命又有何難?他還躲進王府作甚?」駱玉書心中一凜,道:「前輩見教得是,莫非王府中另有高手守護?」

  松筠輕撫長須,緩緩道:「太祖諸子之中,至今尚存者不過代王、寧王、岷王三人而已。代岷二王驕橫蠻暴、胸無大志,皆不足慮,唯有寧王朱權文經武略、智慮深遠,又是靖難的功臣,當年若非太宗皇帝收編他旗下精銳朵顏三衛以為己用,靖難之役成敗尚且難料。太宗起兵之時曾許諾寧王事成則平分天下,即位後卻將其弟遠封南昌,此等帝王心術神鬼不言,你我自知。」

  駱玉書點頭道:「不錯,當年戍北將士中皆流傳『燕王善戰,寧王善謀』之語,以文皇帝之雄材大略,論智計尚遜朱權一籌,可見其人謀無遺諝,非同小可。寧王內遷後知太宗對他極為猜忌,從此便寄情山水、修道著學,深自韜晦。聽聞此人才高八斗,於經子九流、星相醫卜無不通曉,又精於音律、詞曲諸般雜學,著述等身,實為天下第一奇才;可惜他英雄氣短、生不逢時,鬱郁四十餘年,思之不禁令人扼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