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洪災之患
第341章 洪災之患
一夜過後。
天氣並未轉晴,暴雨仍舊下個不停。
黃四喜沒有繼續滯留,戴上蓑衣斗笠趕路。
他剛剛走出數里地,就在官道路口看見一位熟悉人影。
這路口建在平原盡頭,再往西去全是山路。
那人影背朝群山,面向一馬平川的空曠平地,縱然是大雨連綿,那人影也可以輕易眺望到黃四喜的到來。
他快步迎上,邊笑邊喊:「世績終於將黃郎君等來了,先前我還在想,
倘若昨晚黃郎君連夜趕路,那我可能要錯過黃郎君的行程,還好黃郎君並沒有走遠!」
他正是昨天與沈落雁分道揚的徐世績。
他和黃四喜一樣都在荒山洞窟露宿,但他比黃四喜早起半個時辰,提前趕來這個路口等候。
他知道這裡是西行的必經之地,如果昨晚黃四喜也在避雨,那麼今天肯定會途經此處。
也果不其然。
不過黃四喜發現徐世績苦候在這裡,言語比較平淡:「沈落雁讓你來追我的?」
徐世績笑道:「這是世績自己的主意,沈軍師讓我隨她一起返回瓦崗,
但我想跟隨黃郎君去對付朱粲,於是就與沈軍師各奔東西啦!」
他已經決定脫離瓦崗寨,就不欲讓黃四喜誤會。
他旋即又補充一句:「今後世績都不會再回瓦崗寨!」
黃四喜聽見這話,頗為意外。
他以為徐世績此番追來,是與沈落雁定下分頭行動的計策:「瓦崗寨聲勢如日中天,已經被推為天下義軍盟主,可謂前途無量,你為什麼不回去?」
徐世績嘆了一口氣:「自三月瓦崗軍攻破興洛倉以來,確實震動天下,
但寨內也矛盾重重,瓦崗大龍頭是翟讓,聲望卻盡歸蒲山公李密,導致瓦崗兄弟都不知道應該尊誰為主!」
他隱晦講出自己離開瓦崗寨的原因,不想介入翟讓與李密的爭權,一來有愧兄弟情義,二來有可能讓自己身陷危局。
黃四喜聽完他的意思,心想徐世績可是瓦崗寨的鐵桿簇擁,直至李密投唐,他都沒有降。
結果在瓦崗寨的造反事業蒸蒸日上時,徐世績卻突然脫離瓦崗,這變故實在是令人始料未及。
黃四喜會繼續關注徐世績的言行。
他也不再過問瓦崗寨之事,只說:「朱粲兵馬過千,以你的武功,不適合闖陣廝殺,但我對地形不熟悉,你來給我嚮導引路,可以更快找到朱粲軍。」
徐世績立即朝後方路口指了指:「黃郎君這邊走,朱帶領的兵馬較多,暴雨天氣絕對無法趕路,他們應該駐紮在不遠處,今天就能找到他們!」
他說到這裡,察覺一股『此!』的濺水聲,從不遠處傳過來。
他急忙轉頭打量,見是一條綠皮蛇影,穿行在地面由雨水匯積的小溪里,突然冒頭起,對準黃四喜背後猛撲過來。
「黃郎君小心!」
徐世績脫口示警,下意識運氣掐指,打算攔截蛇影靠近。
黃四喜手臂一伸,橫在徐世績面前:「這是自己人,你不要動手!」
徐世績顯得甚是奇怪,什麼叫自己人?
他凝神細瞧,發現蛇影已經上黃四喜手臂,蛇軀熟練的纏看手臂環繞,猶如一條綠帶子,呼呼旋轉,快若疾風。
等蛇影最終盤踞在黃四喜肩頭,露出它長有椅角的怪頭時,徐世績不禁大吃一驚:「啊!這是一條什麼東西?」
小魔龍的眼珠比普通蛇類大的多,且總是顯露看擬人化的神態。
這讓徐世績意識到小魔龍的身份超凡。
黃四喜抬手輕撫小魔龍的額頂,對徐世績說了一句:「它叫龍兒,能夠感應洪災,這次暴雨規模很強,附近水道隨時會有決堤風險,咱們儘快上路罷!」
說完朝著山路進發。
徐世績心頭震撼難消,原地愜神了片刻,才小跑追上黃四喜,激動詢問:「黃郎君你養了一條真龍?」
「怎麼?我不可以養嗎?」
「不是不是!傳說里才有真龍,從古至今根本沒有任何人見過龍的真身,黃郎君你是從哪裡找到這條龍的?」
「我是在地底偶遇!」
「地底竟然藏有龍種?真是稀奇!自古以來,真龍就代表天命,黃郎君你能與龍為伍,那就是天命之主呀!」
「你徐世績竟然迷信天命?咱們中土不是講究人定勝天嗎,再強的天命也敵不過人為。」
「假如真龍不現世,才有人定勝天的說法!真龍一旦廣為人知,天下民心必定歸附,這是大勢所驅啊!」
徐世績心裡又想,迷信的不是我徐世績,而是天下百姓,如果百姓知道黃郎君養有真龍,肯定將黃郎君當成真命天子。
本來徐世績決意脫離瓦崗寨,前來追隨黃四喜,實是存在賭博冒險的因素,不過他見了小魔龍後,心頭壓力瞬間一掃而空,整個人神采煥發,猶如打了大勝仗一般。
徐世績又笑道:「怪不得黃郎君有降龍之名,原來黃郎君真的降服了一條龍!」
黃四喜也笑了起來,不止是徐世績這麼認為,降龍院的學生們見到小魔龍時,也是一片的恍然大悟,原來院長之所以給書院命名為「降龍』,竟是因為降服了一條真龍呀。
但黃四喜初出江湖時就起了刺客降龍的名號,又哪裡是因為小魔龍?
兩人聊著天,結伴西行而去。
越往西走,地形越顯複雜。
由於暴雨越下越大,雨水越積越多,最終造成河道決堤,洪水泛濫。
下午時,黃四喜與徐世績站在一座山崗上眺望,放眼望去全是滾滾洪流,道路已經不復存在。
徐世績看罷地形,篤定說道:「朱粲是率領兵馬行軍,他肯定會在地勢高的地界安營紮寨,荒山他不會去,山里沒有糧食!附近有一座翠玉山城,
可以躲避洪水,還囤積有糧草,最適合朱粲軍臨時駐紮!」
黃四喜卻忽視了朱粲,他望著被淹沒的村舍與良田出神:「你估計這場大水會造成多少百姓流離失所?」
徐世績臉色跟著凝重起來:「世績對這裡的民生不了解,統計不到人雅以佳出損生類化這樣的進水受災者至少是數以萬計,關鍵是災後官府是否介入援救———·
他話沒有說下去。
現在天下大亂,到處是義軍橫行,隋廷四處滅火,手忙腳亂,又哪裡顧得上百姓死活?
黃四喜沉吟片刻,示意徐世績將做好的竹筏投放在洪水裡:「咱們先去收拾朱粲,然後再檢查災情!」
徐世績聞言照辦。
兩人站在竹筏上,徐世績撐著竹竿朝翠玉山城划去。
他見黃四喜惦記當地百姓的安危,開始給黃四喜出謀劃策:、「翠玉山城囤積有糧食,但山城規模較小,儲糧無法滿足救災需要!」
關鍵是災後洪水退去,良田被毀,當地百姓都將失去生計,糧食消耗會非常大。
如果隋廷中樞仍有控制力,可以從各地調糧過來救災,幫助當地百姓度過難關。
如今天下局勢糜爛,各地都有義軍橫行,道路已經被阻斷,即使官府押運糧食也會被搶。
這種局面只會引發一種後果,百姓大量死亡,沒有死亡的百姓揭竿而起,攻打周邊城鎮,搶奪活命口糧。
亂世就是這樣形成的。
徐世績直接提議:、「黃郎君,等到洪水退走,當地百姓失去衣食,只剩下起義這一條路可以走,想要救他們,最好是將他們聚攏起來,帶領他們趕往周邊開闢有朝廷糧倉的地方,這些糧倉里所儲存的糧食可以滿足他們生活數年之久!」
他的計劃不算複雜,先打翠玉山城,拿到山城儲糧後,用於招攬災民,
繼而形成義軍建制,最後向周邊擴張。
黃四喜卻一口否決:「百姓受災之後,家門破滅,身心俱疲,他們需要的是重建家園,然後休養生息,絕對不能逼著他們去打仗!」
徐世績苦嘆:」「世績並非去逼他們,他們家園被毀,災後只能向周邊各地逃荒,這會令各地義軍聞風而動,招攬他們前去打仗效力,他們沒有其它選擇!」
「他們有!」
黃四喜望了徐世績一眼:』「只要我還在這兒,他們就能重建家園,誰逼著他們去廝殺流血,我就讓誰喪命!」
徐世績聽見這話,心間五味雜陳。
他親歷了瓦崗寨攻打興洛倉的戰鬥,事後翟讓與李密開倉放糧,但他們絕非是體惜百姓,完全是使用糧食在招攬壯丁,目的僅僅是為了充實軍力,
自從天下大亂以來,各地湧現這麼多梟雄,誰不是把百姓當成了爭奪地盤的籌碼?唯獨黃四喜不一樣。
兩人說到這裡,忽然聽見一陣呼喊聲遠遠傳過來。
他們扭頭一看,發現前方有一座被洪水淹沒的村莊,數百村民被困在一片大屋頂上,周圍全是水流,只有黃四喜與徐世績一艘竹筏出沒,就被他們當成了救命稻草。
這片屋頂像是某位官紳的私宅,不止建築眾多,而且房梁堅固,周邊村屋已經全部被水流沖塌,唯獨這片私宅仍舊屹立不倒。
但如果被洪水長期浸泡,照樣會有倒塌風險,
黃四喜示意徐世績划過去,一邊問道:「翠玉山城還有多遠?」
徐世績手指西向的一片朦朧山影:「「就建在那座山上!」
黃四喜估算了一下距離,即使不用木筏也可以橫渡過去,他就交代徐世績:「你將這些百姓送去剛才的山崗,那山里林木眾多,再讓他們伐木造舟,前往周邊村莊,只要碰上遇難百姓,就全部救過去!」
徐世績忙問:「黃郎君要獨自前往翠玉山城?」
黃四喜點頭:「當然是我自己去,你去了也幫不上大忙,留在這裡援救百姓更合適,等我擊潰了朱粲軍後,到時再把百姓全部送往山城!」
徐世績知道安置百姓的唯一地點就是山城,附近荒山地勢高卻沒有糧上4
上山城才有活路他不再多說什麼,讓竹筏靠近屋頂,跳了上去,
這時從翠玉山城方向,漂流來了大量浮屍,屍體上布滿刀劍創傷,並非溺斃。
屋頂上立即響起百姓的驚呼聲:「昨天來了一支大軍,打著『迦樓羅王』的大旗,他們冒著大雨去了翠玉山城,有喊殺聲從那邊傳過來,這些屍體肯定是他們殺的!」
黃四喜與徐世績一聽,確定朱粲軍已經入城。
黃四喜不再停留,將小魔龍拋落水面,然後踏著洪流向山城疾躍而去。
徐世績在後大喊:「黃郎君小心行事,世績一定不負所托!」
黃四喜在半空擺了下手,就又繼續前行。
不一會兒,他沿著水面抵達了山城腳下。
這座山城依靠丘陵而建。
山腳處的房屋已經被洪水淹沒,上方山間起起伏伏矗立著各式建築。
黃四喜迎上眺望,雖然下著暴雨,城內街道卻並不安寧,隨處可見穿著盔甲,扛著戰旗的迦樓羅兵卒,他們穿梭在大街小巷裡邊,尋找所有可以果腹的食物,搜刮所有值錢的財寶,沿途所遇的城民,均都逃不過他們的屠刀。
黃四喜在山腳屋頂上輕輕一踩,身形隨著高躍,翻空降落在一堵院牆上,揮手撒出一團玉蜂針,射殺了在院內正持刀行兇的兵卒。
這時臨近宅院內傳來一道女人哭豪,他身形再度拔起,凌空之時,遠遠望見一群兵卒沖入宅院大堂,拖出一位藏匿婦人。
他捏出玉蜂針,欲在半空發射,忽聽『轟!』的一聲,院門被一腳端開。
這一腳力道極大,院門崩碎,殘片攜著真氣濺飛出去,橫過院子,射入內堂,數位兵卒被殘片擊中,橫死當場。
餘下的十餘人受到驚嚇,立即遠離婦人,舉起兵器尋找來襲之敵。
他們朝院內一瞧,發現一位赤著白膩雙足的素衣女子,朝大堂疾步走來。
他們原本如臨大敵,結果目光焦距在素衣女子身上一刻,紛紛如遭雷擊,仿佛著魔一樣定身在原地。
這女子摧著一張美絕人寰的俏臉,媚骨天成。
她衣裳早欠經被雨水淋濕,體態如山川起伏,身段勻稱的無可比擬,全身找不到絲毫破壞她曲線美感的瑕疵。
僅僅看一眼她的身形,就有一種難以言述的眩人魅惑,倘若與她目光對視,必定碰沉溺其中,再也無法麥她臉上移雷。
她邁步來到十餘位兵卒面前,好似精靈失陷在野獸之間。
但野獸早久經馴服於她驚心動魄的妖燒姿容里,心神墜入對她無法自拔的幻象內,掙脫不得。
她忽一仞手,衣袖憑空長了半丈,飛出一條絲帶,絲帶經過真氣灌注,變的質硬如鐵,在十餘人中間穿梭一撞,頓時響起骨折肉裂的聲音。
這些兵卒眼耳口鼻同時溢出鮮血,癱斃一地。
一夜過後。
天氣並未轉晴,暴雨仍舊下個不停。
黃四喜沒有繼續滯留,戴上蓑衣斗笠趕路。
他剛剛走出數里地,就在官道路口看見一位熟悉人影。
這路口建在平原盡頭,再往西去全是山路。
那人影背朝群山,面向一馬平川的空曠平地,縱然是大雨連綿,那人影也可以輕易眺望到黃四喜的到來。
他快步迎上,邊笑邊喊:「世績終於將黃郎君等來了,先前我還在想,
倘若昨晚黃郎君連夜趕路,那我可能要錯過黃郎君的行程,還好黃郎君並沒有走遠!」
他正是昨天與沈落雁分道揚的徐世績。
他和黃四喜一樣都在荒山洞窟露宿,但他比黃四喜早起半個時辰,提前趕來這個路口等候。
他知道這裡是西行的必經之地,如果昨晚黃四喜也在避雨,那麼今天肯定會途經此處。
也果不其然。
不過黃四喜發現徐世績苦候在這裡,言語比較平淡:「沈落雁讓你來追我的?」
徐世績笑道:「這是世績自己的主意,沈軍師讓我隨她一起返回瓦崗,
但我想跟隨黃郎君去對付朱粲,於是就與沈軍師各奔東西啦!」
他已經決定脫離瓦崗寨,就不欲讓黃四喜誤會。
他旋即又補充一句:「今後世績都不會再回瓦崗寨!」
黃四喜聽見這話,頗為意外。
他以為徐世績此番追來,是與沈落雁定下分頭行動的計策:「瓦崗寨聲勢如日中天,已經被推為天下義軍盟主,可謂前途無量,你為什麼不回去?」
徐世績嘆了一口氣:「自三月瓦崗軍攻破興洛倉以來,確實震動天下,
但寨內也矛盾重重,瓦崗大龍頭是翟讓,聲望卻盡歸蒲山公李密,導致瓦崗兄弟都不知道應該尊誰為主!」
他隱晦講出自己離開瓦崗寨的原因,不想介入翟讓與李密的爭權,一來有愧兄弟情義,二來有可能讓自己身陷危局。
黃四喜聽完他的意思,心想徐世績可是瓦崗寨的鐵桿簇擁,直至李密投唐,他都沒有降。
結果在瓦崗寨的造反事業蒸蒸日上時,徐世績卻突然脫離瓦崗,這變故實在是令人始料未及。
黃四喜會繼續關注徐世績的言行。
他也不再過問瓦崗寨之事,只說:「朱粲兵馬過千,以你的武功,不適合闖陣廝殺,但我對地形不熟悉,你來給我嚮導引路,可以更快找到朱粲軍。」
徐世績立即朝後方路口指了指:「黃郎君這邊走,朱帶領的兵馬較多,暴雨天氣絕對無法趕路,他們應該駐紮在不遠處,今天就能找到他們!」
他說到這裡,察覺一股『此!』的濺水聲,從不遠處傳過來。
他急忙轉頭打量,見是一條綠皮蛇影,穿行在地面由雨水匯積的小溪里,突然冒頭起,對準黃四喜背後猛撲過來。
「黃郎君小心!」
徐世績脫口示警,下意識運氣掐指,打算攔截蛇影靠近。
黃四喜手臂一伸,橫在徐世績面前:「這是自己人,你不要動手!」
徐世績顯得甚是奇怪,什麼叫自己人?
他凝神細瞧,發現蛇影已經上黃四喜手臂,蛇軀熟練的纏看手臂環繞,猶如一條綠帶子,呼呼旋轉,快若疾風。
等蛇影最終盤踞在黃四喜肩頭,露出它長有椅角的怪頭時,徐世績不禁大吃一驚:「啊!這是一條什麼東西?」
小魔龍的眼珠比普通蛇類大的多,且總是顯露看擬人化的神態。
這讓徐世績意識到小魔龍的身份超凡。
黃四喜抬手輕撫小魔龍的額頂,對徐世績說了一句:「它叫龍兒,能夠感應洪災,這次暴雨規模很強,附近水道隨時會有決堤風險,咱們儘快上路罷!」
說完朝著山路進發。
徐世績心頭震撼難消,原地愜神了片刻,才小跑追上黃四喜,激動詢問:「黃郎君你養了一條真龍?」
「怎麼?我不可以養嗎?」
「不是不是!傳說里才有真龍,從古至今根本沒有任何人見過龍的真身,黃郎君你是從哪裡找到這條龍的?」
「我是在地底偶遇!」
「地底竟然藏有龍種?真是稀奇!自古以來,真龍就代表天命,黃郎君你能與龍為伍,那就是天命之主呀!」
「你徐世績竟然迷信天命?咱們中土不是講究人定勝天嗎,再強的天命也敵不過人為。」
「假如真龍不現世,才有人定勝天的說法!真龍一旦廣為人知,天下民心必定歸附,這是大勢所驅啊!」
徐世績心裡又想,迷信的不是我徐世績,而是天下百姓,如果百姓知道黃郎君養有真龍,肯定將黃郎君當成真命天子。
本來徐世績決意脫離瓦崗寨,前來追隨黃四喜,實是存在賭博冒險的因素,不過他見了小魔龍後,心頭壓力瞬間一掃而空,整個人神采煥發,猶如打了大勝仗一般。
徐世績又笑道:「怪不得黃郎君有降龍之名,原來黃郎君真的降服了一條龍!」
黃四喜也笑了起來,不止是徐世績這麼認為,降龍院的學生們見到小魔龍時,也是一片的恍然大悟,原來院長之所以給書院命名為「降龍』,竟是因為降服了一條真龍呀。
但黃四喜初出江湖時就起了刺客降龍的名號,又哪裡是因為小魔龍?
兩人聊著天,結伴西行而去。
越往西走,地形越顯複雜。
由於暴雨越下越大,雨水越積越多,最終造成河道決堤,洪水泛濫。
下午時,黃四喜與徐世績站在一座山崗上眺望,放眼望去全是滾滾洪流,道路已經不復存在。
徐世績看罷地形,篤定說道:「朱粲是率領兵馬行軍,他肯定會在地勢高的地界安營紮寨,荒山他不會去,山里沒有糧食!附近有一座翠玉山城,
可以躲避洪水,還囤積有糧草,最適合朱粲軍臨時駐紮!」
黃四喜卻忽視了朱粲,他望著被淹沒的村舍與良田出神:「你估計這場大水會造成多少百姓流離失所?」
徐世績臉色跟著凝重起來:「世績對這裡的民生不了解,統計不到人雅以佳出損生類化這樣的進水受災者至少是數以萬計,關鍵是災後官府是否介入援救———·
他話沒有說下去。
現在天下大亂,到處是義軍橫行,隋廷四處滅火,手忙腳亂,又哪裡顧得上百姓死活?
黃四喜沉吟片刻,示意徐世績將做好的竹筏投放在洪水裡:「咱們先去收拾朱粲,然後再檢查災情!」
徐世績聞言照辦。
兩人站在竹筏上,徐世績撐著竹竿朝翠玉山城划去。
他見黃四喜惦記當地百姓的安危,開始給黃四喜出謀劃策:、「翠玉山城囤積有糧食,但山城規模較小,儲糧無法滿足救災需要!」
關鍵是災後洪水退去,良田被毀,當地百姓都將失去生計,糧食消耗會非常大。
如果隋廷中樞仍有控制力,可以從各地調糧過來救災,幫助當地百姓度過難關。
如今天下局勢糜爛,各地都有義軍橫行,道路已經被阻斷,即使官府押運糧食也會被搶。
這種局面只會引發一種後果,百姓大量死亡,沒有死亡的百姓揭竿而起,攻打周邊城鎮,搶奪活命口糧。
亂世就是這樣形成的。
徐世績直接提議:、「黃郎君,等到洪水退走,當地百姓失去衣食,只剩下起義這一條路可以走,想要救他們,最好是將他們聚攏起來,帶領他們趕往周邊開闢有朝廷糧倉的地方,這些糧倉里所儲存的糧食可以滿足他們生活數年之久!」
他的計劃不算複雜,先打翠玉山城,拿到山城儲糧後,用於招攬災民,
繼而形成義軍建制,最後向周邊擴張。
黃四喜卻一口否決:「百姓受災之後,家門破滅,身心俱疲,他們需要的是重建家園,然後休養生息,絕對不能逼著他們去打仗!」
徐世績苦嘆:」「世績並非去逼他們,他們家園被毀,災後只能向周邊各地逃荒,這會令各地義軍聞風而動,招攬他們前去打仗效力,他們沒有其它選擇!」
「他們有!」
黃四喜望了徐世績一眼:』「只要我還在這兒,他們就能重建家園,誰逼著他們去廝殺流血,我就讓誰喪命!」
徐世績聽見這話,心間五味雜陳。
他親歷了瓦崗寨攻打興洛倉的戰鬥,事後翟讓與李密開倉放糧,但他們絕非是體惜百姓,完全是使用糧食在招攬壯丁,目的僅僅是為了充實軍力,
自從天下大亂以來,各地湧現這麼多梟雄,誰不是把百姓當成了爭奪地盤的籌碼?唯獨黃四喜不一樣。
兩人說到這裡,忽然聽見一陣呼喊聲遠遠傳過來。
他們扭頭一看,發現前方有一座被洪水淹沒的村莊,數百村民被困在一片大屋頂上,周圍全是水流,只有黃四喜與徐世績一艘竹筏出沒,就被他們當成了救命稻草。
這片屋頂像是某位官紳的私宅,不止建築眾多,而且房梁堅固,周邊村屋已經全部被水流沖塌,唯獨這片私宅仍舊屹立不倒。
但如果被洪水長期浸泡,照樣會有倒塌風險,
黃四喜示意徐世績划過去,一邊問道:「翠玉山城還有多遠?」
徐世績手指西向的一片朦朧山影:「「就建在那座山上!」
黃四喜估算了一下距離,即使不用木筏也可以橫渡過去,他就交代徐世績:「你將這些百姓送去剛才的山崗,那山里林木眾多,再讓他們伐木造舟,前往周邊村莊,只要碰上遇難百姓,就全部救過去!」
徐世績忙問:「黃郎君要獨自前往翠玉山城?」
黃四喜點頭:「當然是我自己去,你去了也幫不上大忙,留在這裡援救百姓更合適,等我擊潰了朱粲軍後,到時再把百姓全部送往山城!」
徐世績知道安置百姓的唯一地點就是山城,附近荒山地勢高卻沒有糧上4
上山城才有活路他不再多說什麼,讓竹筏靠近屋頂,跳了上去,
這時從翠玉山城方向,漂流來了大量浮屍,屍體上布滿刀劍創傷,並非溺斃。
屋頂上立即響起百姓的驚呼聲:「昨天來了一支大軍,打著『迦樓羅王』的大旗,他們冒著大雨去了翠玉山城,有喊殺聲從那邊傳過來,這些屍體肯定是他們殺的!」
黃四喜與徐世績一聽,確定朱粲軍已經入城。
黃四喜不再停留,將小魔龍拋落水面,然後踏著洪流向山城疾躍而去。
徐世績在後大喊:「黃郎君小心行事,世績一定不負所托!」
黃四喜在半空擺了下手,就又繼續前行。
不一會兒,他沿著水面抵達了山城腳下。
這座山城依靠丘陵而建。
山腳處的房屋已經被洪水淹沒,上方山間起起伏伏矗立著各式建築。
黃四喜迎上眺望,雖然下著暴雨,城內街道卻並不安寧,隨處可見穿著盔甲,扛著戰旗的迦樓羅兵卒,他們穿梭在大街小巷裡邊,尋找所有可以果腹的食物,搜刮所有值錢的財寶,沿途所遇的城民,均都逃不過他們的屠刀。
黃四喜在山腳屋頂上輕輕一踩,身形隨著高躍,翻空降落在一堵院牆上,揮手撒出一團玉蜂針,射殺了在院內正持刀行兇的兵卒。
這時臨近宅院內傳來一道女人哭豪,他身形再度拔起,凌空之時,遠遠望見一群兵卒沖入宅院大堂,拖出一位藏匿婦人。
他捏出玉蜂針,欲在半空發射,忽聽『轟!』的一聲,院門被一腳端開。
這一腳力道極大,院門崩碎,殘片攜著真氣濺飛出去,橫過院子,射入內堂,數位兵卒被殘片擊中,橫死當場。
餘下的十餘人受到驚嚇,立即遠離婦人,舉起兵器尋找來襲之敵。
他們朝院內一瞧,發現一位赤著白膩雙足的素衣女子,朝大堂疾步走來。
他們原本如臨大敵,結果目光焦距在素衣女子身上一刻,紛紛如遭雷擊,仿佛著魔一樣定身在原地。
這女子摧著一張美絕人寰的俏臉,媚骨天成。
她衣裳早欠經被雨水淋濕,體態如山川起伏,身段勻稱的無可比擬,全身找不到絲毫破壞她曲線美感的瑕疵。
僅僅看一眼她的身形,就有一種難以言述的眩人魅惑,倘若與她目光對視,必定碰沉溺其中,再也無法麥她臉上移雷。
她邁步來到十餘位兵卒面前,好似精靈失陷在野獸之間。
但野獸早久經馴服於她驚心動魄的妖燒姿容里,心神墜入對她無法自拔的幻象內,掙脫不得。
她忽一仞手,衣袖憑空長了半丈,飛出一條絲帶,絲帶經過真氣灌注,變的質硬如鐵,在十餘人中間穿梭一撞,頓時響起骨折肉裂的聲音。
這些兵卒眼耳口鼻同時溢出鮮血,癱斃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