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番外胡戈治世與世界新秩序(15k)
第266章 番外:胡戈治世與世界新秩序(15k)
由此章開始,筆者將對王國在鐵王座內戰後的概況進行簡述,以幫助本書的讀者對此後的歷史擁有簡略但完整的了解。
一、王座新主
隨著曼德河畔的戰鬥在正午太陽的照耀下結束,王國的命運也最終被確定了。如今,發生在征服後第三百年年末的這場決戰被世人稱為「龍隕之戰」,它一方面述說了世界上最後三條巨龍的命運:兩條死亡、一條失蹤,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坦格利安家族徹底喪失了在西方復辟的可能;直至筆者擱筆截稿時,這片土地仍舊由托勒特家族的血脈統治。
不過,雖然龍女王的大軍已經在決戰後實質上崩潰,但自征服王逝世起便開始集中爆發的矛盾與對立只是暫時被壓制,它們還沒有被徹底解決,而胡戈面對的任務,便是撫平王國內部的傷痕,讓它能夠更好地面對新的時代——如何吸收偉大的過去而又不壓抑轉型,如何實行轉型而又不丟失根基。
一般而言,胡戈·托勒特在君臨舉行的加冕禮被認為是托勒特王朝的開始時間。而在此前,由於小國王喬佛里·拜拉席恩和王太弟托曼·拜拉席恩在南境失蹤,王國實際上存在一段空位時期,雖然胡戈·托勒特和丹妮莉絲·坦格利安都通過自己在長夜時期的功績和家族對鐵王座的繼承權(胡戈一方的繼承權來自與其子科爾隆聯姻的彌賽菈·拜拉席恩)自稱國王,但他們均沒有進行正式的加冕禮,因此,這段時間一般仍然劃入拜拉席恩王朝的歷史,不計入托勒特王朝的歷史中。
總之,在征服後第三百零一年的第三個月,隨著南境局勢已定,胡戈·托勒特在規劃好多恩攻略後便啟程返回君臨、籌備加冕事務。最終,在征服後第三百零一年的第七個月,胡戈·托勒特於王國的首都君臨正式加冕。這場典禮的規模比征服者伊耿的加冕式更加盛大,大約有三十萬人見證了這一時刻,主會場內更是匯集了來自狹海兩岸的上千名地方領主與權貴觀禮,在所有觀禮者的注視下,那位享有盛名的總主教親手把聖油塗抹在胡戈額上,為其加冕,宣布其為王國的胡戈·托勒特一世,全土之王與萬民之王,維斯特洛、厄索斯和索斯羅斯的統治者暨全境守護者,兩岸和平者。而在總主教宣告的那一刻,一束陽光自蒼穹灑下,匯集在胡戈安坐的純白王座上,世人將這一現象歸結為神意——胡戈不光獲得了世俗的認可,也被神祇認可,於是在凡世的加冕禮後,七神也在世人面前顯現、親手為自己最優秀的信士加冕。
自這一刻始,再沒有人能夠質疑胡戈·托勒特的統治,他的合法性也比已知世界有載的任何一位君王都要強大與穩固;從此以後,胡戈·托勒特便有了一個在世人中更為通行的尊稱,「聖王」。而托勒特王朝,或者說拜拉席恩-托勒特王朝的時代也就此拉開了帷幕。
胡戈·托勒特的加冕,是當今世人所熟悉的歷史或故事,有關它的論述已經浩如煙海,所以筆者僅在此進行簡述,不過,這次加冕中仍然有許多細節值得向諸位提及,例如胡戈一世的頭銜、冠冕與王座,從中我們可以一窺這位聖王的治國理念。
毋庸置疑,胡戈·托勒特的一些正式頭銜是已知世界中十分特殊的頭銜,此前的諸王沒有也不敢自稱這些頭銜,此後的諸王則不需要這些頭銜。
與傳統的國王或領主不同,胡戈·托勒特的統治不局限於一族一地,他的王國橫跨了眾多難以逾越的天塹,其上生活著眾多現狀各異的族群,如果要採取傳統的頭銜規範,將變得非常臃腫;因此,胡戈·托勒特大膽地採用了「全土之王與萬民之王」的頭銜,對王國概況進行了簡練精確的描述,在王國上下對腳下這邊土地形成新的整體概念前,這個頭銜將被托勒特列王沿用下去。
同時,胡戈一世也以自己結束王國內戰的功勞自封為「兩岸和平者」,這是國王實至名歸的功績,受到王國上下的認可;總的來說,它是獨屬於胡戈個人的頭銜,往後再無其他君王使用。
胡戈一世與之前列王唯一有所聯繫的頭銜便是「維斯特洛、厄索斯和索斯羅斯的統治者暨全境守護者」,該頭銜明顯遵循了坦格利安和拜拉席恩諸王的頭銜規範,並且有清晰的演變路線:在坦格利安時代,鐵王座諸王的頭銜為「七國統治者暨全境守護者」;在勞勃·拜拉席恩完成對東方的偉大征服後,他的頭銜是「新舊七國統治者暨全境守護者」。總的來說,該條頭銜所包含的區域是不斷增多的,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往後的托勒特列王們繼續開拓國土,這條頭銜將會變得更長。
在加冕式上,胡戈一世仿效先王的內容也不局限於頭銜,他在儀式中沒有使用自己加冕為安達斯公爵的銅鐵冠或先王勞勃·拜拉席恩使用的王冠,而是專門為此新鑄了一頂:這頂王冠在形制上異常簡潔,實際上是一輪簡潔的頭環,由青銅、鋼鐵和瓦雷利亞鋼融合鑄成,分別代表著組成王國臣民的先民、安達爾人、洛伊拿人和東方諸民;頭環上則鑲嵌有七顆寶石,每顆寶石對應著七芒星其中一角的顏色,這自然代表著七神與七神信仰。毋庸置疑,這頂冠冕與「征服者」伊耿那頂遺失的瓦雷利亞鋼冠冕異常相似,或許這是因為國王想讓國民們聯想到那位征服者在加冕為王后的勤政善治,事實上他確實貫徹了這一點。
與頭銜和冠冕上向諸位先王有所靠攏的意圖不同,胡戈一世在對待王座時的態度和之前截然不同。按照一些有幸被書吏記載的對話所述,胡戈一世對這座王座十分厭惡,他認為一座莊重嚴肅的王座更加符合自己的身份,而這座由惡龍龍焰胡亂鑄成的怪誕產物只會讓人感到不適,更何況,他也不需要繼承龍王的法統來穩定國土。按照國王原本的想法,他計劃將這座鏽鐵拖出王座間、沉入黑水灣,國王將使用安達斯山的純白大理石作為材料,以此製造新王朝的王座。
不過,具有戲劇性的是,在胡戈國王即將執行自己的計劃時,那位擔任了前朝情報大臣的太監瓦里斯(即瓦里斯·黑火)成功勸服國王停止了這項命令,他及時地提醒了國王兩位拜拉席恩國王也曾在鐵王座上加冕為王,而胡戈一世實質上承繼了勞勃·拜拉席恩的王國,如果粗暴地處置鐵王座,反倒對國王自身不利。因此,胡戈一世接受了瓦里斯的勸諫,他迅速改變了計劃,不再考慮丟棄鐵王座,而是將其熔鑄為新王座的地基,按照坊間流傳的說法,數百名工匠足足花費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時間才將其鑄成,而當那座大理石王座從東方運來、安放在鋼鐵地基上時,這座莊嚴肅穆的新王座才真正完成。最開始,它有許多名字,例如石鐵王座和白王座,但隨著時間慢慢推移,一個更受歡迎的名字得到了胡戈一世的認可,也如曾經的「鐵王座」一樣開始指代托勒特王廷乃至整個王國實體——「國家王座」。
在加冕為王后,胡戈一世便開始建築新王朝的新體制。首先,他宣布現在的王國將擁有兩個首都,它們分別是王國傳統政治中心君臨和七神信仰聖地胡戈之城;接著,國王便在王國大領地的管轄問題上就當前現狀進行了大量調整,國王的盟友,如河間、西境、鐵群島、風暴地這些大領地得以保持現狀,北境大領地的最高長官「守護」由史塔克家族世襲修改為史塔克、波頓、曼德勒三大家族間選出的領主推舉任命制,最重要的是,谷地與河灣兩塊大領地將納入國家王座的直接管理。
胡戈一世將這兩塊大領地納入直轄存在客觀原因。谷地在內戰時期經歷了兩次嚴重的內亂,期間培提爾·貝里席裹挾著大量領主和族長南下離開,雖然混亂在大軍開進後逐漸平息,但當地群龍無首的局面沒有得到改觀。為了穩定山谷,國王一方面派遣官吏前往各地管理,另一方面也提拔了許多貴族和騎士,再加上剩餘的高山氏族同樣被國王安撫,谷地的局勢迅速穩定下來,直轄政策也沒有引起多少混亂。
與谷地不同,國王對河灣直轄的主要緣由不是穩定時局,而是清算當地站隊坦格利安的領主,其中最重要的理由就是他們可能與前任國王,即喬佛里·拜拉席恩的失蹤有直接關係,而弒君是王國不能忍受的大逆行為。國王的引起了許多青手王后裔的反抗,但他們的舉動也反過來激怒了許多河灣民眾,很多人在騎士、士兵乃至修士的領導下反抗自己的領主,這致使大多數青手王后裔沒能在大軍壓境前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只有靠近多恩的領主才在昔日宿敵的幫助下成功組織起力量,與王國的軍隊開始了長時間的拉鋸戰。
而在河灣腹地,隨著大多數河灣貴族的叛亂被鎮壓,胡戈一世也將大量河灣地產轉變為國家王座的直轄領地,一批官吏和軍隊很快進駐河灣。此外,那些先前站隊胡戈和史坦尼斯一方的領主們因為正確的選擇得以擴大自己的領地,一些在戰場上立下功勳的騎士和士兵也被封為新的領主,在這些同盟者和受封者的拱衛下,國王的意志逐漸在整塊大領地中被貫徹。
就這樣,隨著西方六國如同「征服者」伊耿那樣被統一在一位王麾下,維斯特洛又一次迎來了新的時代。
二、多恩遠征與王國統一
河灣的平定不代表戰爭就此結束,分裂的問題依然困擾著王國。雖然丹妮莉絲已經在龍隕之戰中戰死,她的大軍也就此瓦解,但在女王戰死和提利爾投降的混亂後,多恩的馬泰爾家族成功統合了維斯特洛剩餘的坦格利安支持者,他們依靠邊境的險峻地形成功阻擋了追擊的王國軍隊,還恢復了對河灣和邊疆地的劫掠戰爭,拒不向王座新主投降。
在龍王們完成對多恩的統一之前,來自多恩的劫掠者便一直在與邊疆地領主進行激烈交戰,山間的每一個隘口都灑滿了雙方的鮮血,河灣國王和多恩親王也多次通過這些山間道路互相侵攻,在龍王們通過聯姻讓多恩併入維斯特洛後,這些邊境戰爭得以終止。
現在,由於王國對河灣清算式的直轄政策,那些因站錯隊而需要付出慘痛代價的河灣貴族們為了保住家堡和領地,不惜為多恩的劫掠者提供嚮導和支援,讓這些人進入河灣境內大開殺戒、在河灣製造嚴重的動盪,以此打擊國家王座的權威,甚至還有一些逃亡到多恩的河灣家族也藉助多恩人的軍隊重新在領地復辟,這一切都使河灣的邊疆地區愈發混亂。
所以,無論是出於何種需求,王國對多恩的戰事都是必須進行的。
於是,在經過半年的準備後,胡戈一世於征服後第三百零二年的年初再一次動員起狹海兩岸的力量。最終,大約有十五萬海陸軍隊壓向多恩,規模如此龐大的軍勢,早已超越之前歷次多恩戰爭,胡戈國王需要一支真正的大軍來壓服這片桀驁不馴的土地。
在戰爭開始前,胡戈一世總結了坦格利安諸王入侵多恩失敗的原因,他最終判斷控制綠血河乃是整場戰爭的關鍵,只要掌控了綠血河,就相當於扼住了多恩的咽喉。於是,國王將大軍盡數投入到兩個方向,由伊尼斯·佛雷、艾利斯特·佛羅倫和哈羅德·哈頓等人指揮的西路軍在高庭和角陵集結,他們先逐一清剿了各地叛亂的河灣貴族,然後在邊疆地貴族的幫助下進軍石路和親王隘口,控制了這兩條多恩向外的交通要道;而就在同一時間,由胡戈一世親自指揮的東路軍在綠血河口登陸,計劃進行得非常順利,東路軍在綠血河上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多恩領本就不以海軍著稱,當綠血河孤兒大舉東遷後,這裡的防禦也更加薄弱了。
隨著王國成功控制綠血河,河流沿岸的城堡與定居點也很快落入了王國的控制,就連陽戟城也被馬泰爾家族放棄,看起來多恩人選擇效仿第一次和第五次多恩戰爭,通過游擊戰和無盡的抵抗來拖垮王國的軍隊與統治。不過,胡戈一世對征服者和少龍主的失敗諳熟於心,在深思熟慮之後,國王做出了一個決定。
在占領了多恩領主遺棄的城堡和城市,控制了前往多恩的海陸要道,並且為戰爭功臣分配獎賞後,胡戈一世向全境宣下詔令,宣布全國所有貴族家族、騎士家族與顯貴家族中不是第一繼承人的家族成員都有權獲得多恩大領地中除陽戟城和板條鎮以外的任意土地與地產,即使來自那些因支持坦格利安而被剝奪領地的家族也是如此;但是,如果要得到國王的正式冊封,這些人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守衛住自我宣稱的土地,並且堅持到多恩叛亂平定的那一天。
「既然多恩人那麼喜歡團結起來反抗。」胡戈一世如此說道,「那我就給每一個多恩人都分配一位領主。」
國王的詔令獲得了他設想中的反饋。即使多恩十分貧瘠,但在爵位與土地的誘惑下,大量被稱為「冒險者」的武裝團體進入多恩,一開始是貴族與騎士領頭,後面連大量平民團體也加入了進來,胡戈國王的目的是摧毀多恩,對這些冒牌貨便選擇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很快,多恩大領地變成了一個殺戮場,一開始是多恩人與入侵者進行廝殺,但很快先來和後來的入侵者間也開始內鬥,漸漸地,大領地內每一處定居點、每一處地產甚至每一處水源地都變成了廝殺的修羅場,大量多恩人或死於戰亂、或選擇逃亡,那些堅持抵抗的領主們也相繼戰死;當一切都塵埃落定時,多恩已經被眾多小領主瓜分,原先抵抗王國的多恩貴族們盡數凋零,只剩下星墜城的戴恩家族藉助湍流河河谷較為獨立的地理環境成功抵擋了源源不斷的冒險者、在歸順後獲得了國王的寬恕,他們此後也被稱為「最後的多恩人」。
在確認大領地已經不存在對抗王國的叛軍後,胡戈一世履行了自己的詔令,他將大領地中的每一位新領主冊封為貴族,派遣官吏丈量了他們控制的領地,並要求他們依照多恩至高王的歷史先例選舉非世襲的大領地統領「沙漠守護」。就這樣,多恩重回了那個諸侯林立的時代——對於王國來說,多恩只要臣服於鐵王座、認可自己為王國的一部分就行,王國對他們的內務沒有絲毫興趣;除開固定稅收和陽戟城、板條鎮作為貿易節點的收益,國家王座不會期望從這片土地中獲得任何東西,讓這些領主們自個兒斗下去就挺不錯的。
這場對多恩原秩序造成毀滅性打擊的戰爭被國家王座稱為多恩遠征或第六次多恩戰爭,而在民間,它有一個更加貼切的名字:「清剿多恩」。自戰爭結束直至本書截稿時,多恩大領地已不再被王國看作一個威脅。
三、承平時代和期間的建設
總之,當新舊七國最終歸於一統後,狹海兩岸的絕大部分地區都迎來了一段和平的歲月,戰爭帶來的傷痛以較快的速度獲得恢復,狹海的繁榮也超越了征服王的時代,達到了又一個高峰。
在這樣的環境下,結束多恩遠征後的胡戈一世便沒有再進行什麼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或者大刀闊斧的改革,他主要的精力都專注於經濟與民生的發展,在胡戈一世接下來的統治時間中,他都貫徹了「安民」的方針,就連王國的稅賦也降低到了可允許的極限。國王對國內唯一一次大規模干涉,便是佛雷家族在家主繼承問題上爆發的危機,國王不能允許王國的腹地爆發一場小規模內戰,便強勢介入、親自仲裁了佛雷家族長的人選,並且將河間大領地也收回國家王座直轄直至今日。
總而言之,在這段和平的時光中,狹海兩岸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機,各地能夠投入進市場或再生產的人力、物資達到了一個遠超設想的數字,整個社會都煥發了生機與活力。亦是因此,雖然大舉減免了稅賦,但除了最初幾年財政較為窘迫,國家王座沒有出現收入不足的困境,市場的繁榮為政府提供了大量資金,而國王也將大量稅收反過來用於公共支出,狹海兩岸的社會進入了一個異常活躍的階段。
同時,王國富裕的社會也造就了文化的繁榮,各式各類的作品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各種各樣的奇人也得以展現自己的能力。許多人發現自己的未來並不是只能繼續父輩的道路,他們現在擁有了其他的選擇——但它最終導向何方,那就無人知曉了。
此前在戰爭中被摧毀的學城也在這個時期獲得了重建,倖存的學士們在國家王座的協助下重建了自己的學院——只不過它現在的地址在君臨。學士們明白這個時代必須靠近權力中心才能獲得更多的助力,而且他們也很牴觸教苑在學城毀滅期間大肆擴張影響力的舉動。就這樣,雖然擂台換地方了,但兩所學校的學術鬥爭仍然進行著。
在民間的傳說中,胡戈一世在返回君臨加冕時曾向一對同行的夫妻許下諾言,表示自己會將王國帶入安寧的太平時代。這雖然是一個無從查證的故事,但國王確實履行了自己的「承諾」,當後人回顧這一段和平歲月時,他們居然找不出多少大事,而在那為數不多的事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新曆的推行。
當之前王國的統治局限於維斯特洛時,全國使用的紀年是較為統一的,坦格利安近三百年的統治使得伊耿厲和征服紀年深入人心,即使那些遠古時代發生的事件,也一律採用配套的征服前紀事。而在厄索斯的廣大地區,情況則完全不同:每個城邦都擁有自己的建城歷,一些鄉村則使用瓦雷利亞建城歷或洛伊拿歷,甚至有地區以瓦雷利亞發生末日浩劫的年份作為曆法元年,就連近幾年都有新的曆法出現——一些學者設計了以長夜結束和龍隕之戰為參照點的曆法。
毫無疑問,這些曆法過分繁雜,許多也未必準確,如果如果多歷並行,只會為王國的信息傳遞徒增麻煩。因此,制定新曆的計劃很快被胡戈一世納上日程,由於新曆的元年被定為七神行走於世間的年份,所以這套紀年又被稱為「七神紀年」或者「安達爾紀年」。
不過,雖然曆法的參照點已經找到了,但就這一年的具體時間,七神教內的各派向來爭執不斷,尤其這些年來各支教派都因為社會的繁榮迎來大發展,他們之間的衝突也因為其影響力擴張而不斷加劇,甚至有新的修會因為對教義內容的爭議出現。
因此,在胡戈下令制定新曆時,各支教派間的論戰也達到頂峰,甚至有派系無所不用其極、造成了很惡劣的影響。無奈之下,胡戈一世只得召開了一次宗教大會,召集了已知世界所有七神教教派的主教、會長和長老,一同討論新曆的元年爭議。
這場大會持續了整整三天,剛開始各方代表還算心平氣和,但隨著討論的推進,交流演變成文斗,文斗又險些升級為武鬥,也幸得胡戈親自坐鎮這場會議,局面才沒有惡化到收拾不了的程度;最後,當會議結束時,胡戈向會場外等待了整整三天的信眾們宣布了新曆法的元年在2758年前,而王國將於第2759年全面推行這套新曆法。
此後,為了慶祝這歷史性的時刻,在國王的授意下,狹海兩岸舉行了長達七日的歡慶,對於每一個經歷了慶典的人來說,這七日都是十分令人難忘的。
四、女王的遺產
在敘述王國的發展時,我們也絕不能忽略它在未來的重要對手——王國東方的「鐵王座」。雖然丹妮莉絲·坦格利安在維斯特洛戰死,但她和丈夫卓戈卡奧一同建立的龐大國度並沒有隨著女王的離世和遠征的失敗徹底解體——至少在信息抵達前不會這樣;而這給予了有心人一個機會。
當巨龍馱著丹妮莉絲·坦格利安一同墜落時,她新任命的財政大臣培提爾·貝里席已經成功帶領所部脫離戰線,作為最早從戰場上撤出的軍隊,他們成功維持了完備的建制。隨後,當坦格利安支持者都因女王的戰死而不知所措時,培提爾培提爾卻在行動:他率軍抵達了預定的港口,在那裡組織軍隊登上船隻,接著命令艦隊向多恩駛去;當密爾艦隊出現在陽戟城附近時,多恩人還以為培提爾是因道朗親王的號召而來,他們派出快船歡迎,而艦隊回以箭矢。在隨後的突襲戰中,培提爾·貝里席親自帶隊沖入了流水花園,控制了丹妮莉絲的兒子雷戈·坦格利安。
在丹妮莉絲原本的計劃中,如果自己獲得了勝利,她將在君臨的加冕式上一道為雷戈加冕、向全國宣布王子為自己的繼承人,因此,她將雷戈一道帶到了維斯特洛,考慮到戰場危機四伏,女王將王子留在了多恩的流水花園,並指定女王鐵衛巴利斯坦·賽爾彌護衛他。
而現在,這位懵懂的王子也成為了野心家們接手女王遺產的重要工具。
不過,在控制了小王子後,培提爾·貝里席沒有肆意展現自己權臣的那一面,他善待了小王子,還允許巴利斯坦等人繼續侍衛這位主君。隨後,培提爾便在多恩人反應過來前護衛著他們快速登船、頭也不回地前往東方,他繞過里斯群島,直接抵達了瓦蘭提斯。在這裡,培提爾以雷戈的名義控制了當地因女王之死而不知所措的軍隊、穩定了這座大城,隨後,培提爾還說服了瓦蘭提斯的貴族們,他們一同向分散各地的舊臣宿將們發出號召,邀請他們前來瓦蘭提斯參加決定王國未來的會議。
培提爾·貝里席的號召確實起到了作用,許多坦格利安王國滯留在西方的貴族、將領和官吏都開始向瓦蘭提斯靠攏。這對於培提爾是個好消息,它意味著坦格利安王國的權威仍然被許多人承認,但是,如果自己無法在未來的會議中取得這些人的認可,那自己就將處於極其危險的境地。
與上文提及的那場國家王座舉辦的宗教會議一樣,這一場在瓦蘭提斯進行的會議同樣充斥著火藥味,所有參會者都繃緊著神經,緊張的局勢好幾次差點上升為火併,作為會議的支持者,培提爾·貝里席拼盡全力從中斡旋調和、竭力化解這場危機。
終於,這場會議安穩地著陸了,參會各方宣布共同推選丹妮莉絲女王的兒子雷戈為王國的新任國王與大草海的卡奧,即鐵王座的雷戈一世;同時,這些參會者也同樣認可了培提爾的能力,這位維斯特洛人將成為小國王的第一任國王之手。隨後,小國王的王廷便在各路人馬的共同護衛下,開始向東返回彌林。
在世人看來,這場會議標誌著王國重臣們完成了新時代的權力劃分,而其中最大的受益者莫過於培提爾·貝里席。達成這樣的結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培提爾的軍隊在遠征慘敗後依然大體完好,這些士兵給予了培提爾在會議中巨大的話語權;更重要的是,培提爾在新舊七國內擁有四通八達的關係網,比起那些異域的的東方人,來自維斯特洛的流亡者們最終選擇一致推舉他作為領袖,這也是培提爾能壓倒女王那些東方舊臣的一個主要原因。
不過,雖然女王原先的征服集團在瓦蘭提斯重新達成了一致,但在東方的奴隸灣,她構建的秩序已經開始崩塌:由於大量獲釋奴和農民加入了女王的遠征軍,女王在東方的統治實際上被削弱了,當丹妮莉絲戰死於苦橋後,這些人損失慘重,倖存者也被迫滯留在西方,藉此情況,那些臣服於女王的城邦、被女王壓制的市民和奴隸主階級的倖存者們都開始計劃對這個自由民國度進行反攻倒算。烈焰升起,只差了一絲火星。
動亂很快到來了:當女王在彌林留下的議會拒絕了最後通牒後,新吉斯、脫羅斯和埃利亞脫離了坦格利安的王國,它們與魁爾斯再度聯合,重建了對王國的包圍網;在淵凱和阿斯塔波,對女王不滿的市民聯合了一些倖存的奴隸主發起了暴動,雖然這兩處暴動被及時鎮壓,但「屠夫」克萊昂接機鞏固了自己在阿斯塔波的權位,他隨後自稱「阿斯塔波總督」,開始無視彌林的命令;在拉扎,當地的拉扎林人分成了兩派,一派選擇脫離王國,另一派則繼續聽從著彌林方面的統治;至於北方那廣闊無垠的大草海,許多之前被女王派去進攻新七國邊疆的馬人部族返回了這裡,卡奧們重新開始為爭奪草場和財富而相互廝殺,只有少數部族因為那支女王的工兵團的干涉選擇南下與培提爾的軍隊回合,依然忠於王國的鳩格斯奈諸部見此也舉棋不定,但還是有著部分鳩格斯奈部族前往奴隸灣對丹妮莉絲的後裔效忠;至於那些北岸的小城邦,他們徹底斷絕了與彌林本就脆弱的聯繫。
所幸,雖然混亂已經在東方蔓延,但小國王返回彌林的道路仍然是暢通的——位於必經之路上的瑪塔里斯恰好有一支自由民駐軍,他們原本是女王西征的後援軍隊,獲得女王死訊時正好抵達瑪塔里斯,隨即便占據了這座城市,當瓦蘭提斯會議的結果傳到瑪塔里斯時,這支駐軍的領袖莫羅諾·杜博宣誓向雷戈國王效忠、為大軍東進打開了道路,因此,他的軍隊被賜名為「堅盾軍」,意為「王國堅盾」。
在瑪塔里斯與堅盾軍會合後,培提爾便下令全軍立刻東進,在通往彌林的道路上,大軍遭遇了同樣正在前往彌林的埃利亞-脫羅斯聯軍,並且毫不費力地擊敗了他們;培提爾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他立馬調轉兵鋒圍攻位於大陸上的脫羅斯城,很快便攻陷了它,反抗王國的市民和權貴被大軍屠戮一空,當密爾艦隊繞過瓦雷利亞抵達脫羅斯後,島嶼上的埃利亞城也遭受了同樣的命運。
現在,大軍已不必沿著惡魔之路繼續前進,他們可以通過海路更加快速地將軍隊運往彌林,艦隊也不像兩座城邦那樣缺少船隻。一番周密的準備後,這支東行的大軍在兩座城邦被裝載上艦隊,就連小國王也在鐵衛們的保護下登上了艦隊的旗艦;隨著艦隊揚帆起航,再沒有什麼能阻擋他們返回彌林了。在那條褐水大河的河口處,艦隊收到了彌林船隻的歡迎;不久,約莫在胡戈·托勒特在君臨加冕的三個月後,雷戈·坦格利安國王在彌林大金字塔的覲見室正式加冕,他坐上了母親曾坐過的烏木長椅,王國大主教——即培提爾扶持的前任海鷗鎮主教——為他施了塗油禮,這個只有幾歲的孩童就此開始了自己漫長的統治生涯。
同時,由於維斯特洛流亡者們普遍厭惡「奴隸灣」這個名稱,同名的海灣被重新命名為「寧靜灣」,而地理意義上的奴隸灣地區則改名為「海灣地」;因此,雖然這個東方的王國依然以「鐵王座」自稱,但為了與之前維斯特洛的兩代鐵王座王朝做區分,筆者在下文中將以王國的其他通稱,如「海灣地王國」、「海灣王國」、「海國」、「海國王朝」來稱呼這個東方的坦格利安國度。
五、海國王朝的擴張
在小國王的加冕式後,海灣地王國的執政班子也確定了下來。在國王成年之前,王國的大小事務將由「執政議會」代為負責,西方人和東方人的顯要都在議會中擁有席位,這個議會的領袖自然就是培提爾貝里席,他被任命為王國的「國相」——這個頭銜是議會多方考慮後,啟用的古吉斯帝國頭銜。
當培提爾·貝里席從年幼的國王手中接過了國相的任命書,海灣王國的「國相時代」就此拉開了帷幕。
而在上任伊始,培提爾·貝里席便下達了一項影響至今的政令。
對於剛剛走出混亂的海灣王國,托勒特王朝的威脅讓它感受到了極大的軍事壓力,為了快速恢復西征慘敗造成的軍事缺口,培提爾開啟了漫長且穩步推進的軍制改革。為了在有限的統治範圍里維持一支規模龐大且高素質的軍區軍隊,他將由瓦蘭提斯至淵凱間的大量土地國有化——即轉變為王室所屬的地產,然後將它們賜予給忠誠於王國的流亡貴族、自由民、圓顱黨與草原武士,由於特權與服役綁定的性質,這些人日後被統一稱為「服役貴族」。
為了保證服役貴族的忠誠和戰鬥力,培提爾進行賜土的標準非常豐厚,對於服役貴族們來說,困擾他們的從來都不是土地,而是上面耕種的農民從何而來。同時,海灣王朝的立法也偏向於這些軍兵,例如當時有一條法令規定服役貴族在債務超過占有土地價值總和前可以拒絕用土地償還欠款,後來這個標準甚至直接被調整到最高分配標準的價格,在很長的時間內基本避免了因債務問題導致的土地兼併。當多恩遠徵結束、托勒特王朝將注意力轉向東方時,國相甚至下令宣布永久免除所有服役貴族的農業稅負擔,放眼整個已知世界,這都是前所未有的政策。
不過,服役貴族享有的待遇如此優越,國相對他們的要求也是異常嚴格的。培提爾將土地的持有權和使用權與服役的義務綁定起來,每一等級的服役領地都有相對應的武藝、裝備和人數要求,若是無法完全考核,就會面臨嚴格的懲罰——這些懲罰的頂點乃是沒收服役領地。而如果家族無人能承擔兵役的義務,他們的土地也將被回收,重新授予給有能力服兵役的人。
同時,在兵制改革的過程中,隨著多恩戰事的白熱化,大量來自維斯特洛的貴族選擇向東方逃亡,許多騎士、侍從和領民也追隨他們而來。雖然這些人在托勒特王朝只是一群鬆散的喪家之犬,可在國相眼中,如果將他們整合起來對海國而言也是一支非常強力的力量。於是,國相放出了願意庇護維斯特洛流亡者的消息,也確實善待了每一個抵達王國的流亡者,這其中也不乏高門貴族,例如維拉斯·提利爾和加蘭·提利爾,他們的歸順也反過來鞏固了國相的權威。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為了組織這些新流亡者,國相也將他們納入了軍制改革的序列,後來這些新舊流亡者的封地被統稱為僑邑,專管他們的區劃則叫僑領。由於流亡者們以籍貫為單位集中賜土定居,這些僑領往往以原籍命名,管理體系也參考了流亡前當地的封建關係,就連頭銜也沿用著流亡前的名稱。例如彌林附近河灣人僑領被稱為河灣領,它的僑領守護則是曾經的高庭繼承人維拉斯·提利爾,仍使用高庭公爵的頭銜;即使是由培提爾·貝里席牢牢控制的山谷僑領,它名義上的僑領守護也是被裹挾到東方的鷹巢城公爵勞勃·艾林。
不過,為了拉攏這些帶著大量追隨者出逃的西方大家族,國相也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協,他劃分出了名為世襲領地的地產,把分封給這些貴族——在此之前,只有女王與國相最早最重要的那批支持者,才有這樣的待遇。
簡而言之,在製造了海量的地方領主後,培提爾終於在王國直轄面積急劇縮水的狀況下重新維持了一支強大的軍隊,截至第二次瓦蘭提斯圍城戰前,這支軍隊大約有服役貴族7萬人,禁衛軍1萬人,海軍2萬人,總計10萬人之眾。雖然海國王朝能夠動員的力量遠遜於它的對手托勒特王朝,但這支軍隊自上而下都是真正的精兵,會為了保護自己的土地對入侵者奮死作戰;在一系列對外遠征和與托勒特王朝之間的邊境衝突中,他們常常以很少的損失取得巨大的勝利,並且掠奪、繳獲海量的戰利品。
終於,在承擔了大量成本與代價後,海灣王國成功打造了一支強大的軍隊。隨後,國相便開始著手於收復王國的失地、擴大王國的力量,這一系列軍事行動被稱為「遠征」、延續了拜拉席恩王朝的稱謂,在這一時期,海灣王國一共進行了十次遠征。
以下是歷次遠征的簡要說明:
第一次遠征:海國軍隊重新控制了動搖的拉扎林,國相將土地賜予軍兵,富饒的拉扎林極大鞏固了服役貴族制度的存續。
第二次遠征:海國軍隊圍攻了不聽調令的阿斯塔波,最終將僭主克萊昂處死於土坑,抵抗者被剿滅,國相將土地與財產賜予軍兵和順從者。
第三次遠征:海國軍隊由吉斯卡進軍新吉斯,攻破並屠戮了城市,國相將土地與財產賜予軍兵。
第四次:海國軍隊進軍東方,攻破並屠戮了魁爾斯諸城,國相將土地與財產賜予軍兵,順從者則得到了赦免。
第五次和第六次:在鳩格斯奈諸部的配合下,海國軍隊拷打了桀驁不馴的多斯拉克部族,使他們重新順服於國王;國相在草海各地設置了部領管理事務,以更加順服王國的鳩格斯奈諸部作為統治核心,並重建了草原之城作為其治所。
第七次:重整了草海諸部後,海國軍隊遠征至北方海岸,薩洛爾和奧柏的城邦向國王順服,國相重建了數座高人的城市,將土地賜予軍兵和部領。
第八次:海國軍隊在艦隊協助下向南遠征,攻克大小莫拉克島、瓦哈爾島和大象島,反抗者被屠戮,東方商路已盡數控制。
第九次:海國軍隊擊敗了挑戰其北方霸權的伊班神王,屠戮了長毛人的軍隊,北國之王向海國之王屈服。
第十次:海國軍隊與托勒特之軍爭奪失落城邦愛薩莉亞,不分勝負。
總而言之,通過這十次遠征,國相不光征服了托勒特王朝以東的大片土地,還鞏固了對草原的控制、使周邊的勢力盡數臣服。
不過,在軍事上不斷勝利的背後,海國王朝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整個國家七至八成的土地被服役貴族們占據,並且他們對所在土地的掌控也越來越深,同時大量土地的免稅也導致王國需要通過控制商路和不斷對外戰爭來獲取足夠的收入,雖然如今服役貴族尚還在國相的掌控之中,但誰都說不好其日後會不會發展成維斯特洛那樣足以威脅君權的世襲大貴族,但對現在的國相來說,這是很遙遠的事情。
另一方面,托勒特王朝絕不會對海國的強盛視而不見,雖然胡戈一世在統治期間採取安民方針、將戰爭規模牢牢限制於邊境衝突,但他現在對東方邊疆的投入正在越來越高,當地的邊軍也在與海國軍隊的一次次戰鬥中逐漸嫻熟起來,漸漸地,海國軍隊在邊境衝突中的優勢被消解。
當然了,在這個人心歸鄉的時代,大多數人、尤其是那些來自維斯特洛的流亡者都只把這些王國的舉措和占領的東方土地當作反攻西方的策略和燃料,那些可預計的負面影響還沒有爆發出來。
而在不斷的遠征中,國相治下的海灣王國正愈發強大,他的威望也愈發不可動搖,但即便如此,培提爾也沒有立刻發動這場全國期待已久的「光復戰爭」,他在耐心等待著,等待著胡戈逝去,他自知胡戈對整個王國有非同尋常的號召力,所以便選擇新王即位時再進行反攻。
不過,事情可不會總是如人所願來發展的。
六、最後的遠征
即位十數年來,東方海國王朝的威脅一直被胡戈看在眼中、記在心裡,為了撫平王國的創傷,他放棄了速勝的計劃,只是加強了邊疆的防禦、把衝突限制在邊疆地區。但是,以瓦蘭提斯為駐地的海國軍隊一直在不斷製造邊境衝突,甚至深入東方腹地進行劫掠;漸漸地,當海國將勢力向北部的愛薩莉亞擴張、當王國維持邊疆防務的成本越來越高時,國王便明白現在要通過一場戰爭來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所以,為了解決海國王朝這個王國的巨大隱患,胡戈一世計劃了一場規模龐大的遠征,意在徹底摧毀這個敵人。
儘管已有心理準備,但王國大軍在集結階段便遇到了巨大問題,長久的承平讓王國大部分地區武備鬆懈,和平的時代雖養出了大量意圖效仿先輩的新一代,但如何組織他們卻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問題,此前對狹海兩岸各地的直轄已經讓國家王座的行政機構精疲力盡,這一場大規模動員更是讓他們超負荷運轉。
不過,此時王國上下對這一場遠征都是較為樂觀的,王國已經在之前十數年的和平中積累了數量驚人的財富和物資,即使遇到像勞勃那一次的漫長圍城戰也承受得起,所以,即便一些不妙的預兆已經顯現,但戰爭的動員仍然在國家王座的統攬下持續著。
當動員最終完成時,國家王座最後集結了足足三十萬大軍:狹海兩岸已經承平了太久,人們對獲取戰功充滿渴望,因此應徵者絡繹不絕。胡戈一世原本想要將軍隊規模控制在二十萬,但由於全國的遠征的熱情過於高漲和數次解散地方軍隊的失敗,他也只能接受了這個事實——就這樣,王國的第四次遠征開始了。
此次遠征首要的目標便是瓦蘭提斯,那座令勞勃折戟的大城。這些年來,這座城市就像插入王國身體的利刃,海國的軍隊不斷從這裡出發向王國腹地前進,令它血流不止。這次,胡戈一世打算將這個缺口堵上、一勞永逸地解決邊患問題。
但是,就在大軍開往瓦蘭提斯的過程中,軍隊極度臃腫的負面影響也自然而然地到來了,由於這次的遠征軍過於龐大,國家王座沒有足夠的軍士來帶領每一隊人向戰場行軍,於是大量混亂開始出現:許多部隊在行軍中莫名潰散,一些貴族子弟因為瑣事鬧出摩擦甚至火併,甚至還有不懂戰法的傢伙突然異想天開,把軍隊帶到了溝里去……這些突發事件雖沒有演變成什麼影響全軍的大混亂,但也警醒了處在樂觀中的國王,他開始調整計劃,有意識地讓那些經驗豐富的邊軍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事實將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
當大軍抵達洛恩河口,第二次瓦蘭提斯圍城戰也隨之開始了。針對這座坦格利安的重鎮的進攻很不順利,守城的海國軍隊奮力抵抗,城內充足的物資能夠支持他們堅持很久。遠征軍花費了兩個月的時間攻破了它的外城,但緊接著又要面對那道堅不可摧的內城黑牆,戰爭果然變成了拉鋸戰,不過國王對此也早有準備了,他很快下達了相應的命令,準備起長時間的圍攻。
漸漸地,對瓦蘭提斯的圍困已經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遠征軍起初士氣高昂,誓要將這座大城攻克,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黑牆依舊巍然聳立,遠征軍的警惕心卻在悄然間被消磨殆盡。
起初,士兵們輪流站崗,眼睛緊緊盯著任何可疑的地方、不放過一絲動靜。但隨著時間日復一日過去,守城軍隊的反擊逐漸減弱,預想中的解圍軍隊也沒有到來,一些將領開始放鬆警惕,士兵們也逐漸懈怠,越來越多的漏洞開始出現。終於,在又一個麻木無聊的夜晚,海國的援軍來了——他們藉助夜色在黑暗中悄然接近,悄無聲息地摸到了遠征軍綿延不絕的營地邊緣。
對於海灣王國而言,胡戈的遠征猶如一記重擊,萬不可直接抵擋,在經過仔細商議後,培提爾決定先依靠瓦蘭提斯的高牆擋住胡戈的兵鋒,等到他們在黑牆之下被消耗得疲憊、麻木不堪,王國的軍隊就可以從容地向西進軍、伺機突襲遠征軍的大營,讓他們陷入混亂、徹底崩潰。
最終,這場襲營戰持續了一整個晚上,當太陽重新升起時,瓦蘭提斯的城外早已屍橫遍野。海國軍隊的突襲起到了效果,大量遠征軍在睡夢中被殺,許多及時醒來的人也沒能逃過一劫,許多營區變成了一片修羅場。不過,當海國軍隊想要進一步往大營深處掩殺過去時,一道戰線擋住了他們的腳步——這些人是胡戈的親兵和洛恩河沿岸的邊軍。得益於遠征軍大營過於龐大,當海國軍隊在外圍進行殺戮時,這些經驗豐富的老兵率先反應了過來,他們在國王的命令下從多個方向開始反擊、並嘗試夾擊敵人;很快,兩股人馬便撞在一起。
接下來的戰鬥是一場徹底的混戰,海國軍隊和遠征軍不斷派出軍隊互相廝殺,當一切塵埃落定,終究是海國的解圍軍隊無法像遠征軍一樣承受慘烈的損失、主動撤離了戰場。在仔細清理戰場後,王國的官吏向胡戈呈上了自己的統計:約一萬人在夜晚的混戰中戰死,另有兩萬餘人因各種原因負傷,逃亡和被俘者無法計算,至於海國軍隊,他們在戰場上留下了七千多具屍體,推測負傷者在一萬五千到兩萬人,敵人無疑元氣大傷了。
不過,雖然擋住了敵人的突襲、甚至重創了敵人,但胡戈一世並未感到喜悅。他清楚這場勝利並非王國軍隊強大,若不是龐大的軍營規模讓自己和精銳來得及反應,這場夜襲只會以自己的慘敗告終:這不是軍隊的勝利,而是體量的勝利,體量固然是一項很大的優勢,但如果只依靠體量取勝,假設有一天王國再也無法集結大軍,那該怎麼辦?
此刻唯一能讓國王感到一絲高興的,大概只有瓦蘭提斯的開城了。作為大城的守軍,那些城牆上的海國軍隊自然圍觀了整場突襲戰,他們也嘗試過衝出去協助援軍,只不過胡戈已經在要處布置了軍隊,他們沒能成功。當太陽升起,守軍絕望地發現援軍被徹底擊退,而他們戰場上留下的遺體也意味著援軍在戰鬥中元氣大傷。
「我們不會再得到援兵了」,悲觀的情緒在守城將士們中快速傳播,最終,在數日的商議後,守軍打開了黑牆的城門、向胡戈獻出了儀式性的鑰匙,時隔約三十年,七芒星戰旗終於飄揚在這座大城之上。在大城的廣場上,國王宣布自此時起上下洛恩兩片大領地將合併為洛恩大領地,而瓦蘭提斯則會成為國家王座的直轄城市;同時,國王也保證自己會公正對待投降的守城者,但他們必須遷離城市、分散到新七國各地生活。
終於,在一系列慶祝攻克城市的慶典後,遠征軍離開了這片傷心之地,前往自己的第二個目標——瑪塔里斯。
在接下來的行軍中,胡戈一世吸取了圍攻瓦蘭提斯的教訓,他解散了多餘的遠征軍,開始採用穩紮穩打的戰略,一方面安排士卒在從瓦蘭提斯前往瑪塔里斯的道路沿線不斷修築兵站與據點、建立了穩定的補給線,另一方面還派出重兵清剿了道路沿線的潰兵和盜匪,一些從北方南下的多斯拉克人部族也被擊敗,徹底鞏固了這條道路。
由於吸取了瓦蘭提斯的教訓,遠征軍在路途中得以避免了許多問題,在經歷了許久的行軍後,他們終於抵達了瑪塔里斯城下。
在此前的解圍戰中,瑪塔里斯地區的服役貴族因為距離最近幾乎全部參戰,在戰後,他們的損失也是巨大的。如今,西方人大軍壓境,這座幾乎家家披麻戴孝的城市便在權衡一番後選擇了投降,遠征似乎又回到了正軌上。
只不過,到了這個時候,胡戈一世已經意識到瑪塔里斯就是這次遠征的極限。遠征軍在之前的戰爭中元氣大傷,惡魔之路的自然條件極其惡劣,大軍的花費遠超預期,更別提往後還有被培提爾打造得固若金湯的海灣地,從各個方面考慮,繼續遠征都已是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面對這種情況,胡戈一世最終做出了理智的決斷。在慶祝奪取瑪塔里斯的宴會上,他向剩餘的遠征軍宣布第四次遠征就此結束,同時,王國將圍繞瑪塔里斯組建東部邊區、派遣軍隊駐紮於此。
「邊疆的缺口已經封堵,敵人已經在戰鬥中遭遇重創,我們也已經走得比征服王更遠,是時候回家了。」
在這場宴會結束的第二日,大部分的遠征軍都啟程返鄉了,不過胡戈國王沒有立刻離開,他帶領一些官吏和士兵勘測了城市旁那條流入嘆息之海的河流,並宣布這條河流將成為王國的東方界河,它隨後被命名為抱憾河,這裡的河岸邊也立起了王國的界石。之後,胡戈一世還聘請工匠在瑪塔里斯城內製作了一座石碑,這座石碑的最上方雕刻著精美的七芒星圖案,其下記述了拜拉席恩和托勒特兩朝四次大規模遠征的概述和功績,在石碑的最後,則敘說著胡戈一世未能征服海國王朝的遺憾。
之後,國王離開了瑪塔里斯,他再沒有返回過這裡。而隨著第四次遠征落幕,日落王國的遠征時代也就此結束。
(本章完)
由此章開始,筆者將對王國在鐵王座內戰後的概況進行簡述,以幫助本書的讀者對此後的歷史擁有簡略但完整的了解。
一、王座新主
隨著曼德河畔的戰鬥在正午太陽的照耀下結束,王國的命運也最終被確定了。如今,發生在征服後第三百年年末的這場決戰被世人稱為「龍隕之戰」,它一方面述說了世界上最後三條巨龍的命運:兩條死亡、一條失蹤,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坦格利安家族徹底喪失了在西方復辟的可能;直至筆者擱筆截稿時,這片土地仍舊由托勒特家族的血脈統治。
不過,雖然龍女王的大軍已經在決戰後實質上崩潰,但自征服王逝世起便開始集中爆發的矛盾與對立只是暫時被壓制,它們還沒有被徹底解決,而胡戈面對的任務,便是撫平王國內部的傷痕,讓它能夠更好地面對新的時代——如何吸收偉大的過去而又不壓抑轉型,如何實行轉型而又不丟失根基。
一般而言,胡戈·托勒特在君臨舉行的加冕禮被認為是托勒特王朝的開始時間。而在此前,由於小國王喬佛里·拜拉席恩和王太弟托曼·拜拉席恩在南境失蹤,王國實際上存在一段空位時期,雖然胡戈·托勒特和丹妮莉絲·坦格利安都通過自己在長夜時期的功績和家族對鐵王座的繼承權(胡戈一方的繼承權來自與其子科爾隆聯姻的彌賽菈·拜拉席恩)自稱國王,但他們均沒有進行正式的加冕禮,因此,這段時間一般仍然劃入拜拉席恩王朝的歷史,不計入托勒特王朝的歷史中。
總之,在征服後第三百零一年的第三個月,隨著南境局勢已定,胡戈·托勒特在規劃好多恩攻略後便啟程返回君臨、籌備加冕事務。最終,在征服後第三百零一年的第七個月,胡戈·托勒特於王國的首都君臨正式加冕。這場典禮的規模比征服者伊耿的加冕式更加盛大,大約有三十萬人見證了這一時刻,主會場內更是匯集了來自狹海兩岸的上千名地方領主與權貴觀禮,在所有觀禮者的注視下,那位享有盛名的總主教親手把聖油塗抹在胡戈額上,為其加冕,宣布其為王國的胡戈·托勒特一世,全土之王與萬民之王,維斯特洛、厄索斯和索斯羅斯的統治者暨全境守護者,兩岸和平者。而在總主教宣告的那一刻,一束陽光自蒼穹灑下,匯集在胡戈安坐的純白王座上,世人將這一現象歸結為神意——胡戈不光獲得了世俗的認可,也被神祇認可,於是在凡世的加冕禮後,七神也在世人面前顯現、親手為自己最優秀的信士加冕。
自這一刻始,再沒有人能夠質疑胡戈·托勒特的統治,他的合法性也比已知世界有載的任何一位君王都要強大與穩固;從此以後,胡戈·托勒特便有了一個在世人中更為通行的尊稱,「聖王」。而托勒特王朝,或者說拜拉席恩-托勒特王朝的時代也就此拉開了帷幕。
胡戈·托勒特的加冕,是當今世人所熟悉的歷史或故事,有關它的論述已經浩如煙海,所以筆者僅在此進行簡述,不過,這次加冕中仍然有許多細節值得向諸位提及,例如胡戈一世的頭銜、冠冕與王座,從中我們可以一窺這位聖王的治國理念。
毋庸置疑,胡戈·托勒特的一些正式頭銜是已知世界中十分特殊的頭銜,此前的諸王沒有也不敢自稱這些頭銜,此後的諸王則不需要這些頭銜。
與傳統的國王或領主不同,胡戈·托勒特的統治不局限於一族一地,他的王國橫跨了眾多難以逾越的天塹,其上生活著眾多現狀各異的族群,如果要採取傳統的頭銜規範,將變得非常臃腫;因此,胡戈·托勒特大膽地採用了「全土之王與萬民之王」的頭銜,對王國概況進行了簡練精確的描述,在王國上下對腳下這邊土地形成新的整體概念前,這個頭銜將被托勒特列王沿用下去。
同時,胡戈一世也以自己結束王國內戰的功勞自封為「兩岸和平者」,這是國王實至名歸的功績,受到王國上下的認可;總的來說,它是獨屬於胡戈個人的頭銜,往後再無其他君王使用。
胡戈一世與之前列王唯一有所聯繫的頭銜便是「維斯特洛、厄索斯和索斯羅斯的統治者暨全境守護者」,該頭銜明顯遵循了坦格利安和拜拉席恩諸王的頭銜規範,並且有清晰的演變路線:在坦格利安時代,鐵王座諸王的頭銜為「七國統治者暨全境守護者」;在勞勃·拜拉席恩完成對東方的偉大征服後,他的頭銜是「新舊七國統治者暨全境守護者」。總的來說,該條頭銜所包含的區域是不斷增多的,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往後的托勒特列王們繼續開拓國土,這條頭銜將會變得更長。
在加冕式上,胡戈一世仿效先王的內容也不局限於頭銜,他在儀式中沒有使用自己加冕為安達斯公爵的銅鐵冠或先王勞勃·拜拉席恩使用的王冠,而是專門為此新鑄了一頂:這頂王冠在形制上異常簡潔,實際上是一輪簡潔的頭環,由青銅、鋼鐵和瓦雷利亞鋼融合鑄成,分別代表著組成王國臣民的先民、安達爾人、洛伊拿人和東方諸民;頭環上則鑲嵌有七顆寶石,每顆寶石對應著七芒星其中一角的顏色,這自然代表著七神與七神信仰。毋庸置疑,這頂冠冕與「征服者」伊耿那頂遺失的瓦雷利亞鋼冠冕異常相似,或許這是因為國王想讓國民們聯想到那位征服者在加冕為王后的勤政善治,事實上他確實貫徹了這一點。
與頭銜和冠冕上向諸位先王有所靠攏的意圖不同,胡戈一世在對待王座時的態度和之前截然不同。按照一些有幸被書吏記載的對話所述,胡戈一世對這座王座十分厭惡,他認為一座莊重嚴肅的王座更加符合自己的身份,而這座由惡龍龍焰胡亂鑄成的怪誕產物只會讓人感到不適,更何況,他也不需要繼承龍王的法統來穩定國土。按照國王原本的想法,他計劃將這座鏽鐵拖出王座間、沉入黑水灣,國王將使用安達斯山的純白大理石作為材料,以此製造新王朝的王座。
不過,具有戲劇性的是,在胡戈國王即將執行自己的計劃時,那位擔任了前朝情報大臣的太監瓦里斯(即瓦里斯·黑火)成功勸服國王停止了這項命令,他及時地提醒了國王兩位拜拉席恩國王也曾在鐵王座上加冕為王,而胡戈一世實質上承繼了勞勃·拜拉席恩的王國,如果粗暴地處置鐵王座,反倒對國王自身不利。因此,胡戈一世接受了瓦里斯的勸諫,他迅速改變了計劃,不再考慮丟棄鐵王座,而是將其熔鑄為新王座的地基,按照坊間流傳的說法,數百名工匠足足花費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時間才將其鑄成,而當那座大理石王座從東方運來、安放在鋼鐵地基上時,這座莊嚴肅穆的新王座才真正完成。最開始,它有許多名字,例如石鐵王座和白王座,但隨著時間慢慢推移,一個更受歡迎的名字得到了胡戈一世的認可,也如曾經的「鐵王座」一樣開始指代托勒特王廷乃至整個王國實體——「國家王座」。
在加冕為王后,胡戈一世便開始建築新王朝的新體制。首先,他宣布現在的王國將擁有兩個首都,它們分別是王國傳統政治中心君臨和七神信仰聖地胡戈之城;接著,國王便在王國大領地的管轄問題上就當前現狀進行了大量調整,國王的盟友,如河間、西境、鐵群島、風暴地這些大領地得以保持現狀,北境大領地的最高長官「守護」由史塔克家族世襲修改為史塔克、波頓、曼德勒三大家族間選出的領主推舉任命制,最重要的是,谷地與河灣兩塊大領地將納入國家王座的直接管理。
胡戈一世將這兩塊大領地納入直轄存在客觀原因。谷地在內戰時期經歷了兩次嚴重的內亂,期間培提爾·貝里席裹挾著大量領主和族長南下離開,雖然混亂在大軍開進後逐漸平息,但當地群龍無首的局面沒有得到改觀。為了穩定山谷,國王一方面派遣官吏前往各地管理,另一方面也提拔了許多貴族和騎士,再加上剩餘的高山氏族同樣被國王安撫,谷地的局勢迅速穩定下來,直轄政策也沒有引起多少混亂。
與谷地不同,國王對河灣直轄的主要緣由不是穩定時局,而是清算當地站隊坦格利安的領主,其中最重要的理由就是他們可能與前任國王,即喬佛里·拜拉席恩的失蹤有直接關係,而弒君是王國不能忍受的大逆行為。國王的引起了許多青手王后裔的反抗,但他們的舉動也反過來激怒了許多河灣民眾,很多人在騎士、士兵乃至修士的領導下反抗自己的領主,這致使大多數青手王后裔沒能在大軍壓境前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只有靠近多恩的領主才在昔日宿敵的幫助下成功組織起力量,與王國的軍隊開始了長時間的拉鋸戰。
而在河灣腹地,隨著大多數河灣貴族的叛亂被鎮壓,胡戈一世也將大量河灣地產轉變為國家王座的直轄領地,一批官吏和軍隊很快進駐河灣。此外,那些先前站隊胡戈和史坦尼斯一方的領主們因為正確的選擇得以擴大自己的領地,一些在戰場上立下功勳的騎士和士兵也被封為新的領主,在這些同盟者和受封者的拱衛下,國王的意志逐漸在整塊大領地中被貫徹。
就這樣,隨著西方六國如同「征服者」伊耿那樣被統一在一位王麾下,維斯特洛又一次迎來了新的時代。
二、多恩遠征與王國統一
河灣的平定不代表戰爭就此結束,分裂的問題依然困擾著王國。雖然丹妮莉絲已經在龍隕之戰中戰死,她的大軍也就此瓦解,但在女王戰死和提利爾投降的混亂後,多恩的馬泰爾家族成功統合了維斯特洛剩餘的坦格利安支持者,他們依靠邊境的險峻地形成功阻擋了追擊的王國軍隊,還恢復了對河灣和邊疆地的劫掠戰爭,拒不向王座新主投降。
在龍王們完成對多恩的統一之前,來自多恩的劫掠者便一直在與邊疆地領主進行激烈交戰,山間的每一個隘口都灑滿了雙方的鮮血,河灣國王和多恩親王也多次通過這些山間道路互相侵攻,在龍王們通過聯姻讓多恩併入維斯特洛後,這些邊境戰爭得以終止。
現在,由於王國對河灣清算式的直轄政策,那些因站錯隊而需要付出慘痛代價的河灣貴族們為了保住家堡和領地,不惜為多恩的劫掠者提供嚮導和支援,讓這些人進入河灣境內大開殺戒、在河灣製造嚴重的動盪,以此打擊國家王座的權威,甚至還有一些逃亡到多恩的河灣家族也藉助多恩人的軍隊重新在領地復辟,這一切都使河灣的邊疆地區愈發混亂。
所以,無論是出於何種需求,王國對多恩的戰事都是必須進行的。
於是,在經過半年的準備後,胡戈一世於征服後第三百零二年的年初再一次動員起狹海兩岸的力量。最終,大約有十五萬海陸軍隊壓向多恩,規模如此龐大的軍勢,早已超越之前歷次多恩戰爭,胡戈國王需要一支真正的大軍來壓服這片桀驁不馴的土地。
在戰爭開始前,胡戈一世總結了坦格利安諸王入侵多恩失敗的原因,他最終判斷控制綠血河乃是整場戰爭的關鍵,只要掌控了綠血河,就相當於扼住了多恩的咽喉。於是,國王將大軍盡數投入到兩個方向,由伊尼斯·佛雷、艾利斯特·佛羅倫和哈羅德·哈頓等人指揮的西路軍在高庭和角陵集結,他們先逐一清剿了各地叛亂的河灣貴族,然後在邊疆地貴族的幫助下進軍石路和親王隘口,控制了這兩條多恩向外的交通要道;而就在同一時間,由胡戈一世親自指揮的東路軍在綠血河口登陸,計劃進行得非常順利,東路軍在綠血河上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多恩領本就不以海軍著稱,當綠血河孤兒大舉東遷後,這裡的防禦也更加薄弱了。
隨著王國成功控制綠血河,河流沿岸的城堡與定居點也很快落入了王國的控制,就連陽戟城也被馬泰爾家族放棄,看起來多恩人選擇效仿第一次和第五次多恩戰爭,通過游擊戰和無盡的抵抗來拖垮王國的軍隊與統治。不過,胡戈一世對征服者和少龍主的失敗諳熟於心,在深思熟慮之後,國王做出了一個決定。
在占領了多恩領主遺棄的城堡和城市,控制了前往多恩的海陸要道,並且為戰爭功臣分配獎賞後,胡戈一世向全境宣下詔令,宣布全國所有貴族家族、騎士家族與顯貴家族中不是第一繼承人的家族成員都有權獲得多恩大領地中除陽戟城和板條鎮以外的任意土地與地產,即使來自那些因支持坦格利安而被剝奪領地的家族也是如此;但是,如果要得到國王的正式冊封,這些人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守衛住自我宣稱的土地,並且堅持到多恩叛亂平定的那一天。
「既然多恩人那麼喜歡團結起來反抗。」胡戈一世如此說道,「那我就給每一個多恩人都分配一位領主。」
國王的詔令獲得了他設想中的反饋。即使多恩十分貧瘠,但在爵位與土地的誘惑下,大量被稱為「冒險者」的武裝團體進入多恩,一開始是貴族與騎士領頭,後面連大量平民團體也加入了進來,胡戈國王的目的是摧毀多恩,對這些冒牌貨便選擇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很快,多恩大領地變成了一個殺戮場,一開始是多恩人與入侵者進行廝殺,但很快先來和後來的入侵者間也開始內鬥,漸漸地,大領地內每一處定居點、每一處地產甚至每一處水源地都變成了廝殺的修羅場,大量多恩人或死於戰亂、或選擇逃亡,那些堅持抵抗的領主們也相繼戰死;當一切都塵埃落定時,多恩已經被眾多小領主瓜分,原先抵抗王國的多恩貴族們盡數凋零,只剩下星墜城的戴恩家族藉助湍流河河谷較為獨立的地理環境成功抵擋了源源不斷的冒險者、在歸順後獲得了國王的寬恕,他們此後也被稱為「最後的多恩人」。
在確認大領地已經不存在對抗王國的叛軍後,胡戈一世履行了自己的詔令,他將大領地中的每一位新領主冊封為貴族,派遣官吏丈量了他們控制的領地,並要求他們依照多恩至高王的歷史先例選舉非世襲的大領地統領「沙漠守護」。就這樣,多恩重回了那個諸侯林立的時代——對於王國來說,多恩只要臣服於鐵王座、認可自己為王國的一部分就行,王國對他們的內務沒有絲毫興趣;除開固定稅收和陽戟城、板條鎮作為貿易節點的收益,國家王座不會期望從這片土地中獲得任何東西,讓這些領主們自個兒斗下去就挺不錯的。
這場對多恩原秩序造成毀滅性打擊的戰爭被國家王座稱為多恩遠征或第六次多恩戰爭,而在民間,它有一個更加貼切的名字:「清剿多恩」。自戰爭結束直至本書截稿時,多恩大領地已不再被王國看作一個威脅。
三、承平時代和期間的建設
總之,當新舊七國最終歸於一統後,狹海兩岸的絕大部分地區都迎來了一段和平的歲月,戰爭帶來的傷痛以較快的速度獲得恢復,狹海的繁榮也超越了征服王的時代,達到了又一個高峰。
在這樣的環境下,結束多恩遠征後的胡戈一世便沒有再進行什麼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或者大刀闊斧的改革,他主要的精力都專注於經濟與民生的發展,在胡戈一世接下來的統治時間中,他都貫徹了「安民」的方針,就連王國的稅賦也降低到了可允許的極限。國王對國內唯一一次大規模干涉,便是佛雷家族在家主繼承問題上爆發的危機,國王不能允許王國的腹地爆發一場小規模內戰,便強勢介入、親自仲裁了佛雷家族長的人選,並且將河間大領地也收回國家王座直轄直至今日。
總而言之,在這段和平的時光中,狹海兩岸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機,各地能夠投入進市場或再生產的人力、物資達到了一個遠超設想的數字,整個社會都煥發了生機與活力。亦是因此,雖然大舉減免了稅賦,但除了最初幾年財政較為窘迫,國家王座沒有出現收入不足的困境,市場的繁榮為政府提供了大量資金,而國王也將大量稅收反過來用於公共支出,狹海兩岸的社會進入了一個異常活躍的階段。
同時,王國富裕的社會也造就了文化的繁榮,各式各類的作品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各種各樣的奇人也得以展現自己的能力。許多人發現自己的未來並不是只能繼續父輩的道路,他們現在擁有了其他的選擇——但它最終導向何方,那就無人知曉了。
此前在戰爭中被摧毀的學城也在這個時期獲得了重建,倖存的學士們在國家王座的協助下重建了自己的學院——只不過它現在的地址在君臨。學士們明白這個時代必須靠近權力中心才能獲得更多的助力,而且他們也很牴觸教苑在學城毀滅期間大肆擴張影響力的舉動。就這樣,雖然擂台換地方了,但兩所學校的學術鬥爭仍然進行著。
在民間的傳說中,胡戈一世在返回君臨加冕時曾向一對同行的夫妻許下諾言,表示自己會將王國帶入安寧的太平時代。這雖然是一個無從查證的故事,但國王確實履行了自己的「承諾」,當後人回顧這一段和平歲月時,他們居然找不出多少大事,而在那為數不多的事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新曆的推行。
當之前王國的統治局限於維斯特洛時,全國使用的紀年是較為統一的,坦格利安近三百年的統治使得伊耿厲和征服紀年深入人心,即使那些遠古時代發生的事件,也一律採用配套的征服前紀事。而在厄索斯的廣大地區,情況則完全不同:每個城邦都擁有自己的建城歷,一些鄉村則使用瓦雷利亞建城歷或洛伊拿歷,甚至有地區以瓦雷利亞發生末日浩劫的年份作為曆法元年,就連近幾年都有新的曆法出現——一些學者設計了以長夜結束和龍隕之戰為參照點的曆法。
毫無疑問,這些曆法過分繁雜,許多也未必準確,如果如果多歷並行,只會為王國的信息傳遞徒增麻煩。因此,制定新曆的計劃很快被胡戈一世納上日程,由於新曆的元年被定為七神行走於世間的年份,所以這套紀年又被稱為「七神紀年」或者「安達爾紀年」。
不過,雖然曆法的參照點已經找到了,但就這一年的具體時間,七神教內的各派向來爭執不斷,尤其這些年來各支教派都因為社會的繁榮迎來大發展,他們之間的衝突也因為其影響力擴張而不斷加劇,甚至有新的修會因為對教義內容的爭議出現。
因此,在胡戈下令制定新曆時,各支教派間的論戰也達到頂峰,甚至有派系無所不用其極、造成了很惡劣的影響。無奈之下,胡戈一世只得召開了一次宗教大會,召集了已知世界所有七神教教派的主教、會長和長老,一同討論新曆的元年爭議。
這場大會持續了整整三天,剛開始各方代表還算心平氣和,但隨著討論的推進,交流演變成文斗,文斗又險些升級為武鬥,也幸得胡戈親自坐鎮這場會議,局面才沒有惡化到收拾不了的程度;最後,當會議結束時,胡戈向會場外等待了整整三天的信眾們宣布了新曆法的元年在2758年前,而王國將於第2759年全面推行這套新曆法。
此後,為了慶祝這歷史性的時刻,在國王的授意下,狹海兩岸舉行了長達七日的歡慶,對於每一個經歷了慶典的人來說,這七日都是十分令人難忘的。
四、女王的遺產
在敘述王國的發展時,我們也絕不能忽略它在未來的重要對手——王國東方的「鐵王座」。雖然丹妮莉絲·坦格利安在維斯特洛戰死,但她和丈夫卓戈卡奧一同建立的龐大國度並沒有隨著女王的離世和遠征的失敗徹底解體——至少在信息抵達前不會這樣;而這給予了有心人一個機會。
當巨龍馱著丹妮莉絲·坦格利安一同墜落時,她新任命的財政大臣培提爾·貝里席已經成功帶領所部脫離戰線,作為最早從戰場上撤出的軍隊,他們成功維持了完備的建制。隨後,當坦格利安支持者都因女王的戰死而不知所措時,培提爾培提爾卻在行動:他率軍抵達了預定的港口,在那裡組織軍隊登上船隻,接著命令艦隊向多恩駛去;當密爾艦隊出現在陽戟城附近時,多恩人還以為培提爾是因道朗親王的號召而來,他們派出快船歡迎,而艦隊回以箭矢。在隨後的突襲戰中,培提爾·貝里席親自帶隊沖入了流水花園,控制了丹妮莉絲的兒子雷戈·坦格利安。
在丹妮莉絲原本的計劃中,如果自己獲得了勝利,她將在君臨的加冕式上一道為雷戈加冕、向全國宣布王子為自己的繼承人,因此,她將雷戈一道帶到了維斯特洛,考慮到戰場危機四伏,女王將王子留在了多恩的流水花園,並指定女王鐵衛巴利斯坦·賽爾彌護衛他。
而現在,這位懵懂的王子也成為了野心家們接手女王遺產的重要工具。
不過,在控制了小王子後,培提爾·貝里席沒有肆意展現自己權臣的那一面,他善待了小王子,還允許巴利斯坦等人繼續侍衛這位主君。隨後,培提爾便在多恩人反應過來前護衛著他們快速登船、頭也不回地前往東方,他繞過里斯群島,直接抵達了瓦蘭提斯。在這裡,培提爾以雷戈的名義控制了當地因女王之死而不知所措的軍隊、穩定了這座大城,隨後,培提爾還說服了瓦蘭提斯的貴族們,他們一同向分散各地的舊臣宿將們發出號召,邀請他們前來瓦蘭提斯參加決定王國未來的會議。
培提爾·貝里席的號召確實起到了作用,許多坦格利安王國滯留在西方的貴族、將領和官吏都開始向瓦蘭提斯靠攏。這對於培提爾是個好消息,它意味著坦格利安王國的權威仍然被許多人承認,但是,如果自己無法在未來的會議中取得這些人的認可,那自己就將處於極其危險的境地。
與上文提及的那場國家王座舉辦的宗教會議一樣,這一場在瓦蘭提斯進行的會議同樣充斥著火藥味,所有參會者都繃緊著神經,緊張的局勢好幾次差點上升為火併,作為會議的支持者,培提爾·貝里席拼盡全力從中斡旋調和、竭力化解這場危機。
終於,這場會議安穩地著陸了,參會各方宣布共同推選丹妮莉絲女王的兒子雷戈為王國的新任國王與大草海的卡奧,即鐵王座的雷戈一世;同時,這些參會者也同樣認可了培提爾的能力,這位維斯特洛人將成為小國王的第一任國王之手。隨後,小國王的王廷便在各路人馬的共同護衛下,開始向東返回彌林。
在世人看來,這場會議標誌著王國重臣們完成了新時代的權力劃分,而其中最大的受益者莫過於培提爾·貝里席。達成這樣的結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培提爾的軍隊在遠征慘敗後依然大體完好,這些士兵給予了培提爾在會議中巨大的話語權;更重要的是,培提爾在新舊七國內擁有四通八達的關係網,比起那些異域的的東方人,來自維斯特洛的流亡者們最終選擇一致推舉他作為領袖,這也是培提爾能壓倒女王那些東方舊臣的一個主要原因。
不過,雖然女王原先的征服集團在瓦蘭提斯重新達成了一致,但在東方的奴隸灣,她構建的秩序已經開始崩塌:由於大量獲釋奴和農民加入了女王的遠征軍,女王在東方的統治實際上被削弱了,當丹妮莉絲戰死於苦橋後,這些人損失慘重,倖存者也被迫滯留在西方,藉此情況,那些臣服於女王的城邦、被女王壓制的市民和奴隸主階級的倖存者們都開始計劃對這個自由民國度進行反攻倒算。烈焰升起,只差了一絲火星。
動亂很快到來了:當女王在彌林留下的議會拒絕了最後通牒後,新吉斯、脫羅斯和埃利亞脫離了坦格利安的王國,它們與魁爾斯再度聯合,重建了對王國的包圍網;在淵凱和阿斯塔波,對女王不滿的市民聯合了一些倖存的奴隸主發起了暴動,雖然這兩處暴動被及時鎮壓,但「屠夫」克萊昂接機鞏固了自己在阿斯塔波的權位,他隨後自稱「阿斯塔波總督」,開始無視彌林的命令;在拉扎,當地的拉扎林人分成了兩派,一派選擇脫離王國,另一派則繼續聽從著彌林方面的統治;至於北方那廣闊無垠的大草海,許多之前被女王派去進攻新七國邊疆的馬人部族返回了這裡,卡奧們重新開始為爭奪草場和財富而相互廝殺,只有少數部族因為那支女王的工兵團的干涉選擇南下與培提爾的軍隊回合,依然忠於王國的鳩格斯奈諸部見此也舉棋不定,但還是有著部分鳩格斯奈部族前往奴隸灣對丹妮莉絲的後裔效忠;至於那些北岸的小城邦,他們徹底斷絕了與彌林本就脆弱的聯繫。
所幸,雖然混亂已經在東方蔓延,但小國王返回彌林的道路仍然是暢通的——位於必經之路上的瑪塔里斯恰好有一支自由民駐軍,他們原本是女王西征的後援軍隊,獲得女王死訊時正好抵達瑪塔里斯,隨即便占據了這座城市,當瓦蘭提斯會議的結果傳到瑪塔里斯時,這支駐軍的領袖莫羅諾·杜博宣誓向雷戈國王效忠、為大軍東進打開了道路,因此,他的軍隊被賜名為「堅盾軍」,意為「王國堅盾」。
在瑪塔里斯與堅盾軍會合後,培提爾便下令全軍立刻東進,在通往彌林的道路上,大軍遭遇了同樣正在前往彌林的埃利亞-脫羅斯聯軍,並且毫不費力地擊敗了他們;培提爾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他立馬調轉兵鋒圍攻位於大陸上的脫羅斯城,很快便攻陷了它,反抗王國的市民和權貴被大軍屠戮一空,當密爾艦隊繞過瓦雷利亞抵達脫羅斯後,島嶼上的埃利亞城也遭受了同樣的命運。
現在,大軍已不必沿著惡魔之路繼續前進,他們可以通過海路更加快速地將軍隊運往彌林,艦隊也不像兩座城邦那樣缺少船隻。一番周密的準備後,這支東行的大軍在兩座城邦被裝載上艦隊,就連小國王也在鐵衛們的保護下登上了艦隊的旗艦;隨著艦隊揚帆起航,再沒有什麼能阻擋他們返回彌林了。在那條褐水大河的河口處,艦隊收到了彌林船隻的歡迎;不久,約莫在胡戈·托勒特在君臨加冕的三個月後,雷戈·坦格利安國王在彌林大金字塔的覲見室正式加冕,他坐上了母親曾坐過的烏木長椅,王國大主教——即培提爾扶持的前任海鷗鎮主教——為他施了塗油禮,這個只有幾歲的孩童就此開始了自己漫長的統治生涯。
同時,由於維斯特洛流亡者們普遍厭惡「奴隸灣」這個名稱,同名的海灣被重新命名為「寧靜灣」,而地理意義上的奴隸灣地區則改名為「海灣地」;因此,雖然這個東方的王國依然以「鐵王座」自稱,但為了與之前維斯特洛的兩代鐵王座王朝做區分,筆者在下文中將以王國的其他通稱,如「海灣地王國」、「海灣王國」、「海國」、「海國王朝」來稱呼這個東方的坦格利安國度。
五、海國王朝的擴張
在小國王的加冕式後,海灣地王國的執政班子也確定了下來。在國王成年之前,王國的大小事務將由「執政議會」代為負責,西方人和東方人的顯要都在議會中擁有席位,這個議會的領袖自然就是培提爾貝里席,他被任命為王國的「國相」——這個頭銜是議會多方考慮後,啟用的古吉斯帝國頭銜。
當培提爾·貝里席從年幼的國王手中接過了國相的任命書,海灣王國的「國相時代」就此拉開了帷幕。
而在上任伊始,培提爾·貝里席便下達了一項影響至今的政令。
對於剛剛走出混亂的海灣王國,托勒特王朝的威脅讓它感受到了極大的軍事壓力,為了快速恢復西征慘敗造成的軍事缺口,培提爾開啟了漫長且穩步推進的軍制改革。為了在有限的統治範圍里維持一支規模龐大且高素質的軍區軍隊,他將由瓦蘭提斯至淵凱間的大量土地國有化——即轉變為王室所屬的地產,然後將它們賜予給忠誠於王國的流亡貴族、自由民、圓顱黨與草原武士,由於特權與服役綁定的性質,這些人日後被統一稱為「服役貴族」。
為了保證服役貴族的忠誠和戰鬥力,培提爾進行賜土的標準非常豐厚,對於服役貴族們來說,困擾他們的從來都不是土地,而是上面耕種的農民從何而來。同時,海灣王朝的立法也偏向於這些軍兵,例如當時有一條法令規定服役貴族在債務超過占有土地價值總和前可以拒絕用土地償還欠款,後來這個標準甚至直接被調整到最高分配標準的價格,在很長的時間內基本避免了因債務問題導致的土地兼併。當多恩遠徵結束、托勒特王朝將注意力轉向東方時,國相甚至下令宣布永久免除所有服役貴族的農業稅負擔,放眼整個已知世界,這都是前所未有的政策。
不過,服役貴族享有的待遇如此優越,國相對他們的要求也是異常嚴格的。培提爾將土地的持有權和使用權與服役的義務綁定起來,每一等級的服役領地都有相對應的武藝、裝備和人數要求,若是無法完全考核,就會面臨嚴格的懲罰——這些懲罰的頂點乃是沒收服役領地。而如果家族無人能承擔兵役的義務,他們的土地也將被回收,重新授予給有能力服兵役的人。
同時,在兵制改革的過程中,隨著多恩戰事的白熱化,大量來自維斯特洛的貴族選擇向東方逃亡,許多騎士、侍從和領民也追隨他們而來。雖然這些人在托勒特王朝只是一群鬆散的喪家之犬,可在國相眼中,如果將他們整合起來對海國而言也是一支非常強力的力量。於是,國相放出了願意庇護維斯特洛流亡者的消息,也確實善待了每一個抵達王國的流亡者,這其中也不乏高門貴族,例如維拉斯·提利爾和加蘭·提利爾,他們的歸順也反過來鞏固了國相的權威。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為了組織這些新流亡者,國相也將他們納入了軍制改革的序列,後來這些新舊流亡者的封地被統稱為僑邑,專管他們的區劃則叫僑領。由於流亡者們以籍貫為單位集中賜土定居,這些僑領往往以原籍命名,管理體系也參考了流亡前當地的封建關係,就連頭銜也沿用著流亡前的名稱。例如彌林附近河灣人僑領被稱為河灣領,它的僑領守護則是曾經的高庭繼承人維拉斯·提利爾,仍使用高庭公爵的頭銜;即使是由培提爾·貝里席牢牢控制的山谷僑領,它名義上的僑領守護也是被裹挾到東方的鷹巢城公爵勞勃·艾林。
不過,為了拉攏這些帶著大量追隨者出逃的西方大家族,國相也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協,他劃分出了名為世襲領地的地產,把分封給這些貴族——在此之前,只有女王與國相最早最重要的那批支持者,才有這樣的待遇。
簡而言之,在製造了海量的地方領主後,培提爾終於在王國直轄面積急劇縮水的狀況下重新維持了一支強大的軍隊,截至第二次瓦蘭提斯圍城戰前,這支軍隊大約有服役貴族7萬人,禁衛軍1萬人,海軍2萬人,總計10萬人之眾。雖然海國王朝能夠動員的力量遠遜於它的對手托勒特王朝,但這支軍隊自上而下都是真正的精兵,會為了保護自己的土地對入侵者奮死作戰;在一系列對外遠征和與托勒特王朝之間的邊境衝突中,他們常常以很少的損失取得巨大的勝利,並且掠奪、繳獲海量的戰利品。
終於,在承擔了大量成本與代價後,海灣王國成功打造了一支強大的軍隊。隨後,國相便開始著手於收復王國的失地、擴大王國的力量,這一系列軍事行動被稱為「遠征」、延續了拜拉席恩王朝的稱謂,在這一時期,海灣王國一共進行了十次遠征。
以下是歷次遠征的簡要說明:
第一次遠征:海國軍隊重新控制了動搖的拉扎林,國相將土地賜予軍兵,富饒的拉扎林極大鞏固了服役貴族制度的存續。
第二次遠征:海國軍隊圍攻了不聽調令的阿斯塔波,最終將僭主克萊昂處死於土坑,抵抗者被剿滅,國相將土地與財產賜予軍兵和順從者。
第三次遠征:海國軍隊由吉斯卡進軍新吉斯,攻破並屠戮了城市,國相將土地與財產賜予軍兵。
第四次:海國軍隊進軍東方,攻破並屠戮了魁爾斯諸城,國相將土地與財產賜予軍兵,順從者則得到了赦免。
第五次和第六次:在鳩格斯奈諸部的配合下,海國軍隊拷打了桀驁不馴的多斯拉克部族,使他們重新順服於國王;國相在草海各地設置了部領管理事務,以更加順服王國的鳩格斯奈諸部作為統治核心,並重建了草原之城作為其治所。
第七次:重整了草海諸部後,海國軍隊遠征至北方海岸,薩洛爾和奧柏的城邦向國王順服,國相重建了數座高人的城市,將土地賜予軍兵和部領。
第八次:海國軍隊在艦隊協助下向南遠征,攻克大小莫拉克島、瓦哈爾島和大象島,反抗者被屠戮,東方商路已盡數控制。
第九次:海國軍隊擊敗了挑戰其北方霸權的伊班神王,屠戮了長毛人的軍隊,北國之王向海國之王屈服。
第十次:海國軍隊與托勒特之軍爭奪失落城邦愛薩莉亞,不分勝負。
總而言之,通過這十次遠征,國相不光征服了托勒特王朝以東的大片土地,還鞏固了對草原的控制、使周邊的勢力盡數臣服。
不過,在軍事上不斷勝利的背後,海國王朝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整個國家七至八成的土地被服役貴族們占據,並且他們對所在土地的掌控也越來越深,同時大量土地的免稅也導致王國需要通過控制商路和不斷對外戰爭來獲取足夠的收入,雖然如今服役貴族尚還在國相的掌控之中,但誰都說不好其日後會不會發展成維斯特洛那樣足以威脅君權的世襲大貴族,但對現在的國相來說,這是很遙遠的事情。
另一方面,托勒特王朝絕不會對海國的強盛視而不見,雖然胡戈一世在統治期間採取安民方針、將戰爭規模牢牢限制於邊境衝突,但他現在對東方邊疆的投入正在越來越高,當地的邊軍也在與海國軍隊的一次次戰鬥中逐漸嫻熟起來,漸漸地,海國軍隊在邊境衝突中的優勢被消解。
當然了,在這個人心歸鄉的時代,大多數人、尤其是那些來自維斯特洛的流亡者都只把這些王國的舉措和占領的東方土地當作反攻西方的策略和燃料,那些可預計的負面影響還沒有爆發出來。
而在不斷的遠征中,國相治下的海灣王國正愈發強大,他的威望也愈發不可動搖,但即便如此,培提爾也沒有立刻發動這場全國期待已久的「光復戰爭」,他在耐心等待著,等待著胡戈逝去,他自知胡戈對整個王國有非同尋常的號召力,所以便選擇新王即位時再進行反攻。
不過,事情可不會總是如人所願來發展的。
六、最後的遠征
即位十數年來,東方海國王朝的威脅一直被胡戈看在眼中、記在心裡,為了撫平王國的創傷,他放棄了速勝的計劃,只是加強了邊疆的防禦、把衝突限制在邊疆地區。但是,以瓦蘭提斯為駐地的海國軍隊一直在不斷製造邊境衝突,甚至深入東方腹地進行劫掠;漸漸地,當海國將勢力向北部的愛薩莉亞擴張、當王國維持邊疆防務的成本越來越高時,國王便明白現在要通過一場戰爭來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所以,為了解決海國王朝這個王國的巨大隱患,胡戈一世計劃了一場規模龐大的遠征,意在徹底摧毀這個敵人。
儘管已有心理準備,但王國大軍在集結階段便遇到了巨大問題,長久的承平讓王國大部分地區武備鬆懈,和平的時代雖養出了大量意圖效仿先輩的新一代,但如何組織他們卻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問題,此前對狹海兩岸各地的直轄已經讓國家王座的行政機構精疲力盡,這一場大規模動員更是讓他們超負荷運轉。
不過,此時王國上下對這一場遠征都是較為樂觀的,王國已經在之前十數年的和平中積累了數量驚人的財富和物資,即使遇到像勞勃那一次的漫長圍城戰也承受得起,所以,即便一些不妙的預兆已經顯現,但戰爭的動員仍然在國家王座的統攬下持續著。
當動員最終完成時,國家王座最後集結了足足三十萬大軍:狹海兩岸已經承平了太久,人們對獲取戰功充滿渴望,因此應徵者絡繹不絕。胡戈一世原本想要將軍隊規模控制在二十萬,但由於全國的遠征的熱情過於高漲和數次解散地方軍隊的失敗,他也只能接受了這個事實——就這樣,王國的第四次遠征開始了。
此次遠征首要的目標便是瓦蘭提斯,那座令勞勃折戟的大城。這些年來,這座城市就像插入王國身體的利刃,海國的軍隊不斷從這裡出發向王國腹地前進,令它血流不止。這次,胡戈一世打算將這個缺口堵上、一勞永逸地解決邊患問題。
但是,就在大軍開往瓦蘭提斯的過程中,軍隊極度臃腫的負面影響也自然而然地到來了,由於這次的遠征軍過於龐大,國家王座沒有足夠的軍士來帶領每一隊人向戰場行軍,於是大量混亂開始出現:許多部隊在行軍中莫名潰散,一些貴族子弟因為瑣事鬧出摩擦甚至火併,甚至還有不懂戰法的傢伙突然異想天開,把軍隊帶到了溝里去……這些突發事件雖沒有演變成什麼影響全軍的大混亂,但也警醒了處在樂觀中的國王,他開始調整計劃,有意識地讓那些經驗豐富的邊軍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事實將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
當大軍抵達洛恩河口,第二次瓦蘭提斯圍城戰也隨之開始了。針對這座坦格利安的重鎮的進攻很不順利,守城的海國軍隊奮力抵抗,城內充足的物資能夠支持他們堅持很久。遠征軍花費了兩個月的時間攻破了它的外城,但緊接著又要面對那道堅不可摧的內城黑牆,戰爭果然變成了拉鋸戰,不過國王對此也早有準備了,他很快下達了相應的命令,準備起長時間的圍攻。
漸漸地,對瓦蘭提斯的圍困已經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遠征軍起初士氣高昂,誓要將這座大城攻克,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黑牆依舊巍然聳立,遠征軍的警惕心卻在悄然間被消磨殆盡。
起初,士兵們輪流站崗,眼睛緊緊盯著任何可疑的地方、不放過一絲動靜。但隨著時間日復一日過去,守城軍隊的反擊逐漸減弱,預想中的解圍軍隊也沒有到來,一些將領開始放鬆警惕,士兵們也逐漸懈怠,越來越多的漏洞開始出現。終於,在又一個麻木無聊的夜晚,海國的援軍來了——他們藉助夜色在黑暗中悄然接近,悄無聲息地摸到了遠征軍綿延不絕的營地邊緣。
對於海灣王國而言,胡戈的遠征猶如一記重擊,萬不可直接抵擋,在經過仔細商議後,培提爾決定先依靠瓦蘭提斯的高牆擋住胡戈的兵鋒,等到他們在黑牆之下被消耗得疲憊、麻木不堪,王國的軍隊就可以從容地向西進軍、伺機突襲遠征軍的大營,讓他們陷入混亂、徹底崩潰。
最終,這場襲營戰持續了一整個晚上,當太陽重新升起時,瓦蘭提斯的城外早已屍橫遍野。海國軍隊的突襲起到了效果,大量遠征軍在睡夢中被殺,許多及時醒來的人也沒能逃過一劫,許多營區變成了一片修羅場。不過,當海國軍隊想要進一步往大營深處掩殺過去時,一道戰線擋住了他們的腳步——這些人是胡戈的親兵和洛恩河沿岸的邊軍。得益於遠征軍大營過於龐大,當海國軍隊在外圍進行殺戮時,這些經驗豐富的老兵率先反應了過來,他們在國王的命令下從多個方向開始反擊、並嘗試夾擊敵人;很快,兩股人馬便撞在一起。
接下來的戰鬥是一場徹底的混戰,海國軍隊和遠征軍不斷派出軍隊互相廝殺,當一切塵埃落定,終究是海國的解圍軍隊無法像遠征軍一樣承受慘烈的損失、主動撤離了戰場。在仔細清理戰場後,王國的官吏向胡戈呈上了自己的統計:約一萬人在夜晚的混戰中戰死,另有兩萬餘人因各種原因負傷,逃亡和被俘者無法計算,至於海國軍隊,他們在戰場上留下了七千多具屍體,推測負傷者在一萬五千到兩萬人,敵人無疑元氣大傷了。
不過,雖然擋住了敵人的突襲、甚至重創了敵人,但胡戈一世並未感到喜悅。他清楚這場勝利並非王國軍隊強大,若不是龐大的軍營規模讓自己和精銳來得及反應,這場夜襲只會以自己的慘敗告終:這不是軍隊的勝利,而是體量的勝利,體量固然是一項很大的優勢,但如果只依靠體量取勝,假設有一天王國再也無法集結大軍,那該怎麼辦?
此刻唯一能讓國王感到一絲高興的,大概只有瓦蘭提斯的開城了。作為大城的守軍,那些城牆上的海國軍隊自然圍觀了整場突襲戰,他們也嘗試過衝出去協助援軍,只不過胡戈已經在要處布置了軍隊,他們沒能成功。當太陽升起,守軍絕望地發現援軍被徹底擊退,而他們戰場上留下的遺體也意味著援軍在戰鬥中元氣大傷。
「我們不會再得到援兵了」,悲觀的情緒在守城將士們中快速傳播,最終,在數日的商議後,守軍打開了黑牆的城門、向胡戈獻出了儀式性的鑰匙,時隔約三十年,七芒星戰旗終於飄揚在這座大城之上。在大城的廣場上,國王宣布自此時起上下洛恩兩片大領地將合併為洛恩大領地,而瓦蘭提斯則會成為國家王座的直轄城市;同時,國王也保證自己會公正對待投降的守城者,但他們必須遷離城市、分散到新七國各地生活。
終於,在一系列慶祝攻克城市的慶典後,遠征軍離開了這片傷心之地,前往自己的第二個目標——瑪塔里斯。
在接下來的行軍中,胡戈一世吸取了圍攻瓦蘭提斯的教訓,他解散了多餘的遠征軍,開始採用穩紮穩打的戰略,一方面安排士卒在從瓦蘭提斯前往瑪塔里斯的道路沿線不斷修築兵站與據點、建立了穩定的補給線,另一方面還派出重兵清剿了道路沿線的潰兵和盜匪,一些從北方南下的多斯拉克人部族也被擊敗,徹底鞏固了這條道路。
由於吸取了瓦蘭提斯的教訓,遠征軍在路途中得以避免了許多問題,在經歷了許久的行軍後,他們終於抵達了瑪塔里斯城下。
在此前的解圍戰中,瑪塔里斯地區的服役貴族因為距離最近幾乎全部參戰,在戰後,他們的損失也是巨大的。如今,西方人大軍壓境,這座幾乎家家披麻戴孝的城市便在權衡一番後選擇了投降,遠征似乎又回到了正軌上。
只不過,到了這個時候,胡戈一世已經意識到瑪塔里斯就是這次遠征的極限。遠征軍在之前的戰爭中元氣大傷,惡魔之路的自然條件極其惡劣,大軍的花費遠超預期,更別提往後還有被培提爾打造得固若金湯的海灣地,從各個方面考慮,繼續遠征都已是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面對這種情況,胡戈一世最終做出了理智的決斷。在慶祝奪取瑪塔里斯的宴會上,他向剩餘的遠征軍宣布第四次遠征就此結束,同時,王國將圍繞瑪塔里斯組建東部邊區、派遣軍隊駐紮於此。
「邊疆的缺口已經封堵,敵人已經在戰鬥中遭遇重創,我們也已經走得比征服王更遠,是時候回家了。」
在這場宴會結束的第二日,大部分的遠征軍都啟程返鄉了,不過胡戈國王沒有立刻離開,他帶領一些官吏和士兵勘測了城市旁那條流入嘆息之海的河流,並宣布這條河流將成為王國的東方界河,它隨後被命名為抱憾河,這裡的河岸邊也立起了王國的界石。之後,胡戈一世還聘請工匠在瑪塔里斯城內製作了一座石碑,這座石碑的最上方雕刻著精美的七芒星圖案,其下記述了拜拉席恩和托勒特兩朝四次大規模遠征的概述和功績,在石碑的最後,則敘說著胡戈一世未能征服海國王朝的遺憾。
之後,國王離開了瑪塔里斯,他再沒有返回過這裡。而隨著第四次遠征落幕,日落王國的遠征時代也就此結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