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再也不去上學
其實,這是張大年謙虛了。
雪亮看這個菜園子,搭建得周周正正,一點也不比其他人家的差。
「雪亮同志,你請坐。」
張大年已經把肩上扛的編織袋放到一邊的地上,從屋子裡拿出一個圓形的塑料凳子來,用袖子擦了擦,遞給雪亮。
雪亮接過凳子坐下,張大年則坐在門前的一個樹墩上。
「張大哥,我要和你商量的這事,其實以前村委會也和你說過,你家的幫扶責任人想必應該也和你說了。就是關於你家搬遷的事。」
雪亮坐下後,就準備說事了。
張大年一聽「搬遷」的事,卻搖頭說:「雪亮同志,我已經在這裡住習慣了,真不想搬,這事啊,你就不要說了。」
「張大哥,你看,你的住房也不好,風大點,怕是都能把房子上的石棉瓦吹掉下來。吃的水,也不方便,要到山下去背。走的路,也是崎嶇坎坷的山路,車也不通。你何苦一定要住在這裡?搬到那邊去,住的是樓房,吃的是自來水,出門就有車坐,多好啊。」
雪亮繼續和張大年說。
「雪亮同志,你說的這些,我都知道。我也知道,你們是為我好,可是,我真的不想搬。你還是不要說了。」
在搬遷的這個問題上,好像,張大年是吃了秤砣鐵了心了。怎麼的也不願意搬遷。
雪亮說張大年不動,站起來,在地上踱步,耳朵里聽到山間鳥的鳴叫,身上感受到山裡微微的涼風,眼睛看到張大年院子裡那一堆廢棄塑料瓶,心裡一動。
「張大哥,你不願意搬遷到城裡去,是不是因為這些東西?」
雪亮突然停下來,手指那些廢棄塑料瓶問。
「哎,雪亮同志,我跟你實話說了吧。」
張大年終於說出了他不願意搬遷的原因。
沒有土地,對於一個農民來說,可以說是最悲催的事了。早些年來到這裡,張大年沒有土地,他已經嘗盡了沒有土地的苦頭,才一個人住到這小孤峰上來,遠離山下的村民。
這些年來,張大年好不容易開墾出幾塊荒地,儘管土地不肥沃,產出不高,可那也是他的土地,他也是有地的人了。
現在要張大年搬遷到城裡去,雖然說,土地仍然是他的,政府並沒有說要收了他的土地。可是,他卻想,搬到城裡去,離這裡老遠,他還怎麼回來種他的地?時間長了,這地,真還能是他的?
這是張大年的第一個顧慮。
張大年的第二個顧慮,就是他的這些廢棄塑料瓶了。
在這裡,張大年可以有地方來堆放這些塑料瓶,搬到城裡去,每個人就二十平方米的居住面積,廣場是公共的,哪裡有場地來給他堆放他的這些廢棄塑料瓶子?
張大年顧慮的第三層,就是空氣品質的問題。在這裡,空氣清新自然,鳥鳴花香,自由自在。搬到城裡去,人多嘈雜,空氣污染嚴重,還要受這樣那樣的約束。
這些,就是張大年不願意搬遷的真正原因。
雪亮還真沒有想到,像張大年這樣一個人,竟然會想到這麼深層次的問題。
不錯,政策上有規定,搬遷過去的,一戶人至少要解決一個就業崗位,以保障搬遷戶搬過去後,確實能夠定居下來。然而,在雪亮把這個政策給張大年說了後,張大年卻說:「政府給的工作,不就是一些保潔員之類的崗位嗎?一個月也就一千多塊錢,能做些什麼呀?而且,合同是一年一簽,又不是鐵打的飯碗,還不知道這工作能做多久?」
一個月一千多塊錢,一年,也就一萬多了,這裡的低保口徑,是每人每年3747元,那可是遠遠超過了低保口徑。
可是,一年一萬多的收入,在張大年的眼裡顯然不夠看。
「張大哥,你收這些廢棄塑料瓶賣,一年能有多少收入?」
雪亮突然問這麼一個問題。
「這個,不好說。人勤快一點,市場狀況好一些,每個月可以掙一兩千,要是人懶一些,市場情況又不太好,一個月也就幾百塊錢,夠買點油鹽醬醋和割幾斤肉吃。」
張大年隨口回答,並沒有隱瞞雪亮什麼。
「張大哥,你真不考慮搬遷嗎?」
雪亮還是有些不甘心,還想勸說一下張大年。
「雪亮同志,你說誰不想過好點的日子啊。可是,我又沒什麼技能,搬過去幹嗎?搬過去,就是為了去做一個保潔員、一個月拿一千多塊錢的工資嗎?在這裡,好歹我有地種,閒暇,再去撿點廢棄的塑料瓶賣,餵幾隻雞,養一兩頭豬,日子不也過得很好嗎?不瞞你說,這些年來,我也積攢了一些錢,正準備把我住的房子重新拾掇拾掇,那時,就會好看得多了。」
張大年這麼說,眼睛裡充滿熱望,仿佛已經看到他的新房子了。
聽了張大年的話,雪亮算是長見識了,這樣的一個農民,竟有如此長遠周全的想法,怕是真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他搬遷了。
既然如此,雪亮再不考慮勸說張大年搬遷。雪亮要考慮的,是如何解決張大年家的交通問題了。
因為像張大年這樣有想法又勤勞的人,倘若車路能夠通到他家門口,他買一年三輪車,既可以方便出行,又可以運輸他的那些廢棄塑料瓶,即便沒有搬遷到城裡去,他家的日子,也定會一天比一天更好,就是過上小康生活,也不會要很長時間。
雪亮計議既定,就打算離開,這時,一個孩子從張大年的屋子裡走出來。
孩子九歲多,打著哈欠,看樣子,剛睡醒起床來。
「這孩子沒有去讀書嗎?」
雪亮知道,這是張大年的孩子張小強,按理說,今天不是周末,張小強應該在學校。
「沒有,前兩天在學校和人吵了幾句,就回來了,說再也不去上學了。」
張大年對這個孩子,顯然有點恨鐵不成鋼,有點無奈。
張小強才十四歲,剛上初一,怎麼能夠不讀書了?這個可不行。即便是張小強心甘情願不想上學,政策也是不允許的。
雪亮看這個菜園子,搭建得周周正正,一點也不比其他人家的差。
「雪亮同志,你請坐。」
張大年已經把肩上扛的編織袋放到一邊的地上,從屋子裡拿出一個圓形的塑料凳子來,用袖子擦了擦,遞給雪亮。
雪亮接過凳子坐下,張大年則坐在門前的一個樹墩上。
「張大哥,我要和你商量的這事,其實以前村委會也和你說過,你家的幫扶責任人想必應該也和你說了。就是關於你家搬遷的事。」
雪亮坐下後,就準備說事了。
張大年一聽「搬遷」的事,卻搖頭說:「雪亮同志,我已經在這裡住習慣了,真不想搬,這事啊,你就不要說了。」
「張大哥,你看,你的住房也不好,風大點,怕是都能把房子上的石棉瓦吹掉下來。吃的水,也不方便,要到山下去背。走的路,也是崎嶇坎坷的山路,車也不通。你何苦一定要住在這裡?搬到那邊去,住的是樓房,吃的是自來水,出門就有車坐,多好啊。」
雪亮繼續和張大年說。
「雪亮同志,你說的這些,我都知道。我也知道,你們是為我好,可是,我真的不想搬。你還是不要說了。」
在搬遷的這個問題上,好像,張大年是吃了秤砣鐵了心了。怎麼的也不願意搬遷。
雪亮說張大年不動,站起來,在地上踱步,耳朵里聽到山間鳥的鳴叫,身上感受到山裡微微的涼風,眼睛看到張大年院子裡那一堆廢棄塑料瓶,心裡一動。
「張大哥,你不願意搬遷到城裡去,是不是因為這些東西?」
雪亮突然停下來,手指那些廢棄塑料瓶問。
「哎,雪亮同志,我跟你實話說了吧。」
張大年終於說出了他不願意搬遷的原因。
沒有土地,對於一個農民來說,可以說是最悲催的事了。早些年來到這裡,張大年沒有土地,他已經嘗盡了沒有土地的苦頭,才一個人住到這小孤峰上來,遠離山下的村民。
這些年來,張大年好不容易開墾出幾塊荒地,儘管土地不肥沃,產出不高,可那也是他的土地,他也是有地的人了。
現在要張大年搬遷到城裡去,雖然說,土地仍然是他的,政府並沒有說要收了他的土地。可是,他卻想,搬到城裡去,離這裡老遠,他還怎麼回來種他的地?時間長了,這地,真還能是他的?
這是張大年的第一個顧慮。
張大年的第二個顧慮,就是他的這些廢棄塑料瓶了。
在這裡,張大年可以有地方來堆放這些塑料瓶,搬到城裡去,每個人就二十平方米的居住面積,廣場是公共的,哪裡有場地來給他堆放他的這些廢棄塑料瓶子?
張大年顧慮的第三層,就是空氣品質的問題。在這裡,空氣清新自然,鳥鳴花香,自由自在。搬到城裡去,人多嘈雜,空氣污染嚴重,還要受這樣那樣的約束。
這些,就是張大年不願意搬遷的真正原因。
雪亮還真沒有想到,像張大年這樣一個人,竟然會想到這麼深層次的問題。
不錯,政策上有規定,搬遷過去的,一戶人至少要解決一個就業崗位,以保障搬遷戶搬過去後,確實能夠定居下來。然而,在雪亮把這個政策給張大年說了後,張大年卻說:「政府給的工作,不就是一些保潔員之類的崗位嗎?一個月也就一千多塊錢,能做些什麼呀?而且,合同是一年一簽,又不是鐵打的飯碗,還不知道這工作能做多久?」
一個月一千多塊錢,一年,也就一萬多了,這裡的低保口徑,是每人每年3747元,那可是遠遠超過了低保口徑。
可是,一年一萬多的收入,在張大年的眼裡顯然不夠看。
「張大哥,你收這些廢棄塑料瓶賣,一年能有多少收入?」
雪亮突然問這麼一個問題。
「這個,不好說。人勤快一點,市場狀況好一些,每個月可以掙一兩千,要是人懶一些,市場情況又不太好,一個月也就幾百塊錢,夠買點油鹽醬醋和割幾斤肉吃。」
張大年隨口回答,並沒有隱瞞雪亮什麼。
「張大哥,你真不考慮搬遷嗎?」
雪亮還是有些不甘心,還想勸說一下張大年。
「雪亮同志,你說誰不想過好點的日子啊。可是,我又沒什麼技能,搬過去幹嗎?搬過去,就是為了去做一個保潔員、一個月拿一千多塊錢的工資嗎?在這裡,好歹我有地種,閒暇,再去撿點廢棄的塑料瓶賣,餵幾隻雞,養一兩頭豬,日子不也過得很好嗎?不瞞你說,這些年來,我也積攢了一些錢,正準備把我住的房子重新拾掇拾掇,那時,就會好看得多了。」
張大年這麼說,眼睛裡充滿熱望,仿佛已經看到他的新房子了。
聽了張大年的話,雪亮算是長見識了,這樣的一個農民,竟有如此長遠周全的想法,怕是真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他搬遷了。
既然如此,雪亮再不考慮勸說張大年搬遷。雪亮要考慮的,是如何解決張大年家的交通問題了。
因為像張大年這樣有想法又勤勞的人,倘若車路能夠通到他家門口,他買一年三輪車,既可以方便出行,又可以運輸他的那些廢棄塑料瓶,即便沒有搬遷到城裡去,他家的日子,也定會一天比一天更好,就是過上小康生活,也不會要很長時間。
雪亮計議既定,就打算離開,這時,一個孩子從張大年的屋子裡走出來。
孩子九歲多,打著哈欠,看樣子,剛睡醒起床來。
「這孩子沒有去讀書嗎?」
雪亮知道,這是張大年的孩子張小強,按理說,今天不是周末,張小強應該在學校。
「沒有,前兩天在學校和人吵了幾句,就回來了,說再也不去上學了。」
張大年對這個孩子,顯然有點恨鐵不成鋼,有點無奈。
張小強才十四歲,剛上初一,怎麼能夠不讀書了?這個可不行。即便是張小強心甘情願不想上學,政策也是不允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