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滄海桑田

  在古老的神話歲月里,仙界一片祥和。有兩位仙人,一位是瀟灑俊逸、頗具威嚴的王方平,另一位則是容貌清麗、宛如人間十八九歲少女模樣的麻姑。儘管麻姑已修行千百年,可歲月卻未曾在她臉上留下一絲痕跡,她始終保持著那副青春靚麗的容顏。

  一日,王方平與麻姑相約到蔡經家小聚飲酒。約定之日,王方平在一眾乘坐麒麟的吹鼓手和侍從的簇擁下,乘坐著龍拉的車駕,威風凜凜地朝著蔡經家飛去。只見他頭戴遠遊帽,身掛彩色綬帶,腰間佩著虎頭形箭袋,氣勢不凡。王方平一行穩穩降落在蔡經家的庭院裡後,簇擁他的那些人瞬間隱沒不見。王方平與蔡家的成員相互致意後,便獨自坐在那裡,靜靜等候麻姑的到來。

  然而,許久過去了,麻姑依舊沒有現身。王方平有些著急,便朝空中招了招手,吩咐使者去請麻姑。蔡經家的人滿心好奇,都在猜測麻姑究竟是天上哪位神秘的仙女,紛紛翹首以待。過了一會兒,使者在空中向王方平稟報:「麻姑命我先向您致意,她說已有五百多年沒有見到先生了。此刻,她正奉命巡視蓬萊仙島,稍待片刻,就會來和先生見面的。」王方平微微點頭,耐心地繼續等待著。

  沒多久,麻姑從空中緩緩降落下來。她的隨從人員僅有王方平的一半。蔡經家的人這才看清,麻姑蓄著一頭長到腰間的秀髮,身上的衣服不知是用何種奇異質料製成,上面繡著精美的花紋,光彩奪目,宛如人間最美麗的畫卷。麻姑輕盈地走到王方平面前,兩人相互行禮後,王方平便吩咐開宴。

  席上的用具全是用金和玉製成,每一件都精緻無比,珍貴異常;裡面盛放的菜餚,大多是世間罕見的奇花異果,香氣撲鼻,令人垂涎欲滴。這一切,蔡經家的人皆是從未見過。

  酒過三巡,麻姑不禁感慨道:「王兄,自從我得了道接受天命以來,已然親眼見證了東海三次變為桑田。就在剛才巡視蓬萊仙島時,我又發現海水比前一時期淺了一半,難道它又要變成陸地了嗎?」王方平聽聞,不禁嘆息道:「是啊,聖人們都說,大海的水在下降。看來不久之後,那裡又將揚起塵土了。滄海與桑田之間的轉換,不過是轉瞬之事,這世間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

  宴飲結束後,王方平與麻姑各自召來車駕,緩緩升天而去。他們離去後,蔡經家的人還在回味著兩位仙人的對話,對「滄海桑田」這奇妙的變化驚嘆不已。

  在現實世界中,「滄海桑田」的現象同樣真實存在。就拿喜馬拉雅山脈來說,科學家發現了被包裹在喜馬拉雅山脈礦物沉積中的水滴,這些水滴很可能是存在於6億年前的遠古海洋所留下的。曾經,這裡是一片汪洋大海,魚兒在其中暢遊,珊瑚肆意生長。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地殼運動悄然發生。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巨大的力量使得海底逐漸隆起,海水慢慢退去。經過漫長的歲月,這片海底最終變成了如今雄偉壯觀、高聳入雲的喜馬拉雅山脈,成為了世界屋脊。

  2.牛郎織女

  很久很久以前,有個苦命的孩子叫牛郎,爹娘走得早,他只能跟著哥嫂生活。哥嫂對他很不好,讓他吃剩飯、穿破衣,每天還得去山上放牛。好在有一頭老牛陪著他,一人一牛,日子雖清苦,倒也相互作伴。

  一天,牛郎像往常一樣在山上放牛,老牛突然口吐人言:「牛郎,明天湖邊會有仙女下凡洗澡,你把那件粉色衣裳藏起來,衣服的主人就會留下來做你的妻子。」牛郎又驚又喜,半信半疑。

  第二天,牛郎早早來到湖邊,躲在草叢後。不一會兒,一群仙女從天而降,輕盈地跳進湖裡嬉戲。牛郎看準時機,悄悄拿走了那件粉色衣裳。其他仙女洗完澡後紛紛穿上衣服飛走了,只剩下沒衣服的織女,又羞又急。牛郎趕忙從草叢裡出來,把衣服還給織女,紅著臉向她訴說自己的遭遇。織女被牛郎的善良和樸實打動,又見他生活孤苦,便決定留下來和他一起生活。

  從此,牛郎負責耕地,織女在家織布,日子過得簡單又幸福,還生下了一兒一女。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時,歡聲笑語迴蕩在小院,溫馨又美好。

  可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天庭的王母娘娘得知織女下凡與凡人成婚,大發雷霆,派天兵天將把織女強行抓回天庭。牛郎回家後,只看到兩個孩子哭著找娘,得知織女被抓走,悲痛欲絕。這時,老牛又開口了:「我死後,你把我的皮披上,就能帶著孩子去天上找織女。」說完,老牛便閉上了眼睛。

  牛郎忍痛剝下牛皮,用扁擔挑著兩個孩子,披上牛皮,瞬間飛了起來,向著天庭追去。眼看到了天庭,王母娘娘拔下金簪,在天空劃了一道銀河,波濤洶湧,阻斷了牛郎的去路。從此,牛郎和織女只能隔河相望,無法相見。

  他們的愛情感動了世間萬物,每年七月初七,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座鵲橋,讓牛郎織女一家得以團聚。這一天,人間的人們也會仰望星空,祝福這對有情人。


  3.吳剛伐桂

  在古老的傳說里,有個叫吳剛的年輕人,一心嚮往著修仙問道,渴望有朝一日能位列仙班,逍遙自在。他四處尋訪名師,刻苦鑽研法術,常常在山洞中閉關修煉,一待就是數月。

  一次,吳剛聽聞在一座高聳入雲的仙山上,住著一位法力高強的老仙人,便不辭辛勞,歷經千辛萬苦爬上了那座山。見到老仙人後,吳剛誠懇拜師,仙人被他的誠意打動,收他為徒,傳授他仙法。

  吳剛起初學得認真,進步也快。可日子一長,他漸漸耐不住寂寞,修煉時也開始分心。有一回,他在修煉關鍵時期,竟偷偷跑下山去玩耍。老仙人發現後,嚴厲斥責了他,可吳剛並未放在心上,依舊我行我素。

  終於,他的行為觸怒了天庭。天帝罰他到月宮砍伐桂樹,那桂樹高五百丈,枝葉繁茂,散發著奇異的光芒。天帝說,只要他砍倒桂樹,就能重返仙界。

  吳剛扛起巨斧,信心滿滿地開始砍伐。可剛砍下一斧,被砍的地方瞬間癒合,桂樹紋絲不動。吳剛不信邪,更加賣力地砍,一斧又一斧,累得氣喘吁吁,汗水濕透了衣衫,可桂樹依舊完好無損。

  日子一天天過去,吳剛依舊重複著伐桂的動作,每一下都帶著對往昔散漫的懊悔。他的手掌磨出了厚厚的繭子,斧刃也因頻繁揮動而變得鈍了幾分,可桂樹的癒合速度卻絲毫未減。

  有一天,一隻玉兔蹦蹦跳跳地來到吳剛身邊,睜著紅彤彤的大眼睛好奇地看著他。「吳剛,你為什麼要一直砍這棵樹呀?」玉兔歪著頭問道。吳剛停下手中動作,苦笑著將自己的經歷講給玉兔聽。

  玉兔聽後,心中滿是同情:「這可太難了,不過我知道有一種仙草,或許能讓桂樹的自愈能力減弱。」吳剛眼中燃起希望:「真的嗎?你快告訴我仙草在哪裡,我這就去尋!」

  玉兔帶著吳剛來到月宮的一處隱秘角落,那裡生長著幾株散發著微光的仙草。吳剛小心翼翼地採下,將仙草的汁液塗抹在斧刃上,再次揮斧砍向桂樹。這一次,桂樹被砍出的傷口癒合速度明顯變慢,吳剛大喜過望,更加賣力地砍伐。

  然而,沒過多久,天帝察覺了此事。他一揮衣袖,將仙草的力量盡數驅散,桂樹又恢復了快速自愈的能力。天帝冷冷道:「你的懲罰,豈是輕易能結束的。」

  吳剛雖滿心失望,卻沒有氣餒。他知道,唯有日復一日的堅持,才有可能改變現狀。此後,他不僅更加勤奮地伐桂,還利用閒暇時間,在月宮收集散落的仙法殘卷,靜下心來鑽研。他期望通過提升自身實力,讓伐桂之路能有新的轉機。

  在漫長的歲月里,吳剛逐漸領悟到,修煉的真諦不在於快速成仙,而在於內心的磨礪與沉澱。曾經那個浮躁的他,在這無盡的伐桂歲月中,變得沉穩堅毅。他不再抱怨命運的不公,而是將伐桂當成一場修行,等待著真正能彌補過錯、重獲新生的那一天。

  4.夸父逐日

  遠古時候,在北方荒野中,有一座巍峨雄偉的高山。在山林深處,生活著一群力大無窮的巨人。他們的首領,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孫兒,「信」的兒子,名字叫做夸父。

  夸父常常將捉到的兇惡的黃蛇,掛在自己的兩隻耳朵上作為裝飾,抓在手上揮舞,引以為榮。

  有一年的天氣非常熱,火辣辣的太陽直射在大地上,烤死莊稼,曬焦樹木,河流乾枯。人們熱得難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紛紛死去。

  夸父看到這種情景很難過,他仰頭望著太陽,告訴族人:「太陽實在是可惡,我要追上它,捉住它,讓它聽人的指揮。」族人聽後紛紛勸阻。

  有的人說:「你千萬別去呀,太陽離我們那麼遠,你會累死的。」

  有的人說:「太陽那麼熱,你會被烤死的。」

  夸父心意已決,他說:「為了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

  於是,夸父告別了族人,向著太陽升起的方向,邁開大步追去。

  太陽在空中飛快地移動,夸父在地上如疾風似的,拼命地追呀追。他穿過一座座大山,跨過一條條河流,大地被他的腳步震得「轟轟」作響,來回搖擺。

  夸父一直追著太陽跑,眼看離太陽越來越近,他的信心越來越強。但是,越接近太陽,就渴得越厲害,已經不是捧河水就可以止渴的了。

  但是,他沒有害怕,並且一直鼓勵著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陽了,人們的生活就會幸福了。」

  經過九天九夜,在太陽落山的地方,夸父終於追上了它。

  紅彤彤、熱辣辣的火球,就在夸父眼前,他的頭上,萬道金光,沐浴在他身上。


  夸父無比歡欣地張開雙臂,想把太陽抱住。可是太陽熾熱異常,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黃河邊,一口氣把黃河水之水喝乾;他又跑到渭河邊,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夸父又向北跑去,那裡有縱橫千里的大澤,大澤里的水足夠夸父解渴。

  但是,夸父還沒有跑到大澤,就在半路上被渴死了。

  夸父臨死的時候,心裡充滿遺憾,他還牽掛著自己的族人,於是將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頓時生出大片鬱鬱蔥蔥的桃林。這片桃林終年茂盛,為往來的過客遮蔭,結出的鮮桃,為勤勞的人們解渴,讓人們能夠消除疲勞,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

  5.精衛填海

  在遠古時代,炎帝有個小女兒,名叫女娃。她天生活潑好動,像春日裡的暖陽,渾身散發著蓬勃朝氣,對世間萬物都懷揣著無盡的好奇。

  一日,女娃聽聞東海波瀾壯闊,便迫不及待前往遊玩。站在海邊,望著無垠的大海,她滿心歡喜,當即乘船出海。海風輕柔,海浪輕拍,一切都美好得如同夢幻。

  但大海瞬息萬變,轉瞬之間,狂風裹挾著烏雲滾滾而來,海浪如猙獰的巨獸,洶湧咆哮。女娃的小船在波濤中搖搖欲墜,很快便被巨浪無情打翻。女娃拼命掙扎,卻依舊無法逃脫厄運,不幸溺水身亡。

  死後,女娃的怨念久久不散,她的靈魂化作了一隻精衛鳥。這隻鳥身形嬌小,羽毛烏黑髮亮,唯獨腦袋上有一圈醒目的花紋,還有那朱紅色的尖嘴,看起來格外引人注目。

  精衛鳥對大海奪走自己生命的事耿耿於懷,內心滿是不甘與憤怒。它立下堅定的誓言,一定要將大海填平。

  於是,從那天起,精衛鳥每天不辭辛勞地穿梭於山林與大海之間。它用小巧卻有力的爪子,從山上銜起小樹枝、小石子,再奮力振翅,飛向東海,將它們投入海中。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無論寒冬酷暑,還是風雨交加,精衛鳥從未有過一絲懈怠。

  大海察覺到了精衛鳥的舉動,忍不住發出陣陣嘲笑:「你這不自量力的小傻鳥,就憑你,哪怕銜上千年萬年,也別想把我填平!」

  精衛鳥卻毫不退縮,它在空中盤旋,用清脆而堅定的聲音回應:「哪怕真的要耗費千萬年,我也絕不放棄!我定要讓你不再危害他人!」

  儘管填平大海的希望十分渺茫,可精衛鳥始終堅持不懈。它的故事代代相傳,激勵著人們在面對困境時,要像精衛一樣,勇往直前,永不言敗。

  6.在遙遠的上古時代,華夏大地災禍橫行,一場罕見的洪水如脫韁的猛獸,洶湧肆虐,所到之處,良田被淹沒,房屋被衝垮,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這場洪水成為遠古先民們面臨的最大威脅,治理水患迫在眉睫,關乎著整個部落的生死存亡。

  彼時,部落聯盟首領堯憂心忡忡,他深知治水刻不容緩,於是召集四方部落聯盟代表「四岳」商議治水人選。眾人一致舉薦鯀,堅信他有能力解決這場災難。儘管堯對鯀的品性有所顧慮,認為他任性乖張,可能會不服從命令、危害族人,但在眾人的極力勸說下,最終還是將治水的重任託付給了鯀。

  鯀肩負使命,帶領民眾投入到治水工作中。他採用了圍堵的方法,組織大家用泥土堆砌堤壩,試圖將洪水阻擋在外。然而,洪水的力量遠超想像,鯀的努力並未取得預期的效果。隨著時間的推移,洪水非但沒有被控制住,反而越漲越高,百姓的處境愈發艱難。經過九年的漫長努力,治水依然毫無成效,鯀也因此被舜處死在羽山。

  水患問題依舊嚴峻,舜繼位後,再次向「四岳」徵詢治水的合適人選。這一次,眾人將目光投向了鯀的兒子——禹。大家紛紛稱讚禹為人謙遜、做事認真、生活簡樸,德行和能力都遠超其父。舜並未因禹是鯀的兒子而心存偏見,而是果斷地任命禹為司空,讓他繼續承擔治水的使命。

  禹深知治水責任重大,關乎著天下蒼生的安危。他化悲痛為力量,決心要完成父親未竟的事業,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禹並沒有盲目地開始治水工作,而是帶領著伯益、后稷等助手,跋山涉水,走遍了中原大地的每一個角落。他們翻越高山,趟過河流,實地勘察地形地貌,仔細研究水流走向。在陸地上,禹乘車趕路;遇到水路,便乘船前行;走在泥濘的道路上,就乘坐木橇;攀爬山路時,則穿上有齒的鞋子。禹左手拿著准和繩,右手拿著規和矩,對高山大川的形狀、地勢的高低進行精準測量,為治水工作收集了大量寶貴的資料。

  在勘察過程中,禹還根據各地不同的山川、物產、風俗等情況,將天下初步劃分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及雍州九州,並依據各州的土壤條件,制定了相應的田地和貢賦等級。同時,他讓伯益給民眾分發稻種,教導大家在低洼潮濕的土地上種植水稻;安排后稷賑濟那些吃糧困難的百姓,當糧食匱乏時,還組織各地進行餘糧調劑,確保各諸侯國都有足夠的糧食。

  經過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禹總結了父親鯀治水失敗的教訓,認識到單純的圍堵並不能解決洪水問題,必須採用疏導的方法,讓洪水順著河道流入大海。於是,他帶領著民眾,從西向東,開始了大規模的河道疏通工程。在西部,他們疏通了西河和漁竇,讓渠河、孫河、皇河的水得以順利排出;在北部,為了防止原水、狐水泛濫,他們將其疏導至昭余祁和濾沱河;在黃河的砥柱山進行分流,開鑿龍門,方便了燕地、代地、胡地、貉地以及河西百姓的生活;在東部,穿泄大陸的積水,防止孟諸湖澤的洪水泛濫;在南部,疏通長江、漢水、淮河、汝水,讓這些河流的水向東流入大海,造福了荊楚、吳越和南夷的民眾。

  在治水的十三年間,禹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一心只為早日平息水患,拯救萬民於洪流災禍之中。他風餐露宿,不辭辛勞,每日破曉便起身奔赴治水一線,直至夜幕深沉才稍作休憩。無論烈日炎炎,還是寒風凜冽,他的身影始終穿梭於山川河澤之間,那不知疲倦的步伐,丈量著大地的每一寸土地。

  為了精準規劃河道走向,他常常攀爬陡峭的山峰,在懸崖峭壁間尋找最佳的治水方案。有時,他在湍急的河流中,與洶湧的浪濤搏鬥,只為了確定河道的疏浚點。每一處艱難險阻,都無法阻擋他前進的腳步;每一次遭遇挫折,都只會讓他治水的信念更加堅定。他的心中只有一個信念:讓洪水不再肆虐,讓百姓重歸安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