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六 家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成梁在談到奇襲部隊的選擇時,自然而然地提到了家丁部隊。他深知,在眾多的軍隊中,家丁部隊無疑是最具戰鬥力的。這些家丁不僅身經百戰,訓練有素,而且對他忠心耿耿,願意為他赴湯蹈火。

  「家丁部隊,那是我們的精銳之師。」李成梁語氣堅定地說,「他們作戰勇猛,機智過人,常常能在關鍵時刻出奇制勝。這次奇襲任務,非他們莫屬。」

  他接著解釋道,家丁部隊與他之間有著深厚的私人隸屬關係,這種關係使得他們在戰場上更加團結,更加有凝聚力。而且,家丁部隊的待遇優厚,裝備精良,這也為他們在戰場上取得勝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明朝建國之初,為了鞏固政權和維護國家安全,實行了衛所兵制。在這一制度下,全國的軍隊被整齊地編入衛所,當兵成為了一種終生的職業,士兵的身份也因此被固定化、世襲化,被稱為「軍戶」,並需入軍籍。這種制度在初期確實為明朝提供了穩定的兵源和有力的軍事保障。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正統二年,明朝的軍事形勢發生了變化。邊境形勢日益緊張,兵力不足的問題逐漸凸顯。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朝廷開始實行募兵制,即以一種僱傭的形式來招募士兵,並要求他們長期在軍中服役。這一制度的推行,無疑是明朝軍事體系的一次重大變革,也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被迫做出的選擇。

  家丁制度則是在衛所制向募兵制轉變的過程中逐漸出現的。明朝中葉以後,土地兼併現象嚴重,衛所制原先賴以生存的軍屯制度遭到了破壞。軍隊收入銳減,士兵的待遇也因此進一步降低,導致軍士大量逃亡。同時,統治階級的國防觀念逐漸弱化,邊疆(尤其是遼東)的軍事形勢持續惡化,這些都加速了衛所制的崩潰。

  在衛所軍隊既不能有效殺敵,又不足以自守的情況下,將帥們開始私人招募士兵,以增強自己的軍事力量。這一做法逐漸得到了推廣,將帥手中的軍權也越來越大,他們個人擁有的家丁規模也隨之膨脹起來。與此同時,普通的衛所士兵由於待遇極差,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出路,也紛紛「投充家人」,成為將帥的私人武裝。

  各級將帥,上至總兵、下至千戶,都存在收納「家人」的情況。儘管朝廷屢次明令禁止這一行為,但收效甚微。就這樣,家丁制度在明朝軍事體系中逐漸確立起來,並成為了一種重要的軍事力量來源。

  嘉靖中期以後,家丁制度逐漸在明朝軍事體系中嶄露頭角,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不僅文臣出行、京營軍隊調動,甚至是太監外出,都常有家丁隨行左右。這些家丁與傳統的衛所兵和募兵截然不同,他們與將帥之間建立了一種私人隸屬關係,宛如將帥的「家奴」,其地位與清朝的「包衣奴才」頗為相似。

  作為將帥的私人武裝,家丁的待遇自然遠超普通士兵。他們不僅享有更優厚的薪餉,甚至在生活物資、裝備武器等方面也享有特殊待遇,其待遇之優厚,往往「過額兵十倍」。這樣的高待遇,自然要求家丁們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尤其是軍事能力。他們必須能夠「以一當十,摧鋒陷陣」,在戰場上成為將帥的得力助手。

  家丁的來源相當複雜,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由衰敗的衛所士兵轉化而來。隨著衛所制度的衰敗,許多士兵無法維持生計,於是紛紛轉投將帥私人,以期獲得更好的待遇和前途。第二類是家丁的主要來源,即通過招募百姓而來。歷史上著名的戚家軍,就是戚繼光從農村中招募的壯士組成的。這些人或是為了生計,或是為了光宗耀祖,或是為了報效國家,選擇投身將帥門下,成為家丁。第三類則是由降卒轉化而來。朝廷為了「以夷制夷」,常會選擇邊境地區有能力又有降服意願的少數民族部落,給予敕書、印信,使之投降大明。這些地方將領甚至主要倚靠這些「夷人」來衝鋒陷陣,將他們稱為「夷丁」。

  明後期,將帥家丁制度在遼東地區達到了鼎盛,其中尤以李成梁任總兵時的家丁規模最大,影響也最為深遠。這些家丁不僅作戰勇猛,身懷絕技,而且在戰場上常常能夠發揮出奇制勝的作用,宛如明朝的「特種部隊」,成為將帥們倚重的得力助手。

  據《明史》記載,「成梁諸戰功率籍健兒」,這裡的「健兒」指的就是家丁。由此可見,家丁在李成梁屢立戰功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不僅是戰場上的殺敵利器,更是鼓舞士氣、穩定軍心的重要力量。

  從數量上來看,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對遼東總兵直轄的部隊進行了詳細的統計。結果顯示,家丁的數量遠遠超過了普通士兵,約占總數的六成。這一數據足以說明,在當時的遼東地區,家丁已經成為作戰的中堅力量,是明朝軍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家丁制度的盛行,既反映了明朝軍事體系的變革和適應,也揭示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等多方面的深刻問題。在土地兼併、軍屯破壞、士兵待遇低下等背景下,家丁制度為將帥提供了一種新的軍事力量來源,也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軍事權力和資源。然而,家丁制度的存在也加劇了軍事力量的私人化和割據化趨勢,對明朝的中央集權構成了一定的挑戰。儘管如此,家丁在明朝後期的軍事鬥爭中仍然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了歷史上一段獨特的軍事現象。

  就這樣,遼東鎮的防禦策略在丁渭的建議下發生了重大的調整。他們放棄了第一線盤山驛的防禦,轉而在第二線卓山構築了堅實的阻擊陣地,準備給蒙古軍隊來一個出其不意的打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