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世界盡頭的咖啡館
如果只能選擇一本書送給我的好朋友們,我會毫不猶豫選擇這本世界盡頭的咖啡館。其一,是因為是時候搞清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是什麼了,而整本書就回答了了這麼一個問題「你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是什麼」。此外,送這本書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它很薄,基本一兩個鐘頭就能讀完。
這是一本小書,據說是讀完後離職率超高的一本書。探討了人生最重要的命題:你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這是一本又薄又輕的書。卻也是一本又厚又重的書。
說它的薄與輕,是指表面;
說它的厚與重,是指內涵。
讀這本書,我只花了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品味它的內涵,卻需要很久很久,可能吧,我需要大半生那麼久。
作者寫的沒有什麼難懂的,不很高深,關鍵還是行動、勇氣和堅持,可是啊,可笑的是作為個人,被時代的大潮裹挾著,連滾帶爬地往前趕,別提什麼治國平天下,就連把修身齊家做好,就已經用盡了洪荒之力。爬起來,也只是能爬起來,爬的還很起勁,一個接一個,前面笑後面爬的多醜陋,不一會兒堵住了,爭先恐後的搶著、爭著,活生生一幅動物世界的模樣。哦!原來這就是褪了人皮的人。
算了,扯遠了,回到正題,說說書吧。
首先講之前,我把這三個問題也送出來,看看,想想,寫下所想。
你為什麼來這裡?——我為什麼來這裡?
你害怕死亡嘛?——我害怕死亡嘛?
你滿足嗎?——我滿足嗎?
本書提到,人們往往在與凡塵俗事的糾纏中,耗盡了所有的精力,等到某一天真正去做想做的事情時,卻沒有了時間和力氣。因為大部分人在按外界的標準生活,這種生活所附帶的欲望,正是煩惱和痛苦的根源。如果想知道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沒有標準和普適的答案,只能自己去找。這本書里將一步一步的給出引導。
如果想弄清楚什麼是「存在的意義」,就需要從現實中抽離。去貼近自然,去環遊世界,又或者去冥想。總之,用你自己的方式,讓身心從雜事中解脫出來,去思考、感悟或分辨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你可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可以擔心自己能否找到它,但你不能放棄尋找。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後,不要顧慮太多,別操心生存問題,順其自然。投入一件事時所散發出的熱情,會調動神奇的力量,讓你順風順水。因為當你走在正確的路上時,總會得到鼎力相助。那些你覺得一直運氣很好的人,只是在正確的路上行走罷了,哪有那麼多的理所應當,只不過是天道酬勤。
愛默生說:「我們對生活有種種期許,卻從未真正生活過。人們認為,擁有一些東西,達到某些條件後,生活才能圓滿。而達到一個目標後,新的目標又冒出來,物質越來越豐富,欲望卻越來越多,人的不滿也越來越多。在與欲望糾纏的日子裡,焦慮如影隨形,年華也漸漸老去。」
這就讓我想到了書中說到的案例關於GG商。「GG商早就明白,如果你的信息直接針對人們內心的恐懼和欲望,你就能刺激他們去行動。只要你找對了恐懼點或者欲望點,就能促成他們購買特定商品或服務。」這不和今天的賣貨營銷手段一模一樣嘛!每天都暴露在大量營銷信息中,如果不謹慎點兒,肯定會把自己的幸福和滿足寄托在某樣產品或服務上。最後,就會陷入一種財務困境,持續不斷去做事情掙錢,儘管那些事情不是我們真正想做的。活在自己不喜歡的時間越多,越會產生越多不滿,因為想做真正喜歡做的事情的時間寥寥無幾。我覺得之前的我像個傻子,可我還覺得合理。這也就是存在即合理吧。畢竟人總在最清醒的時候最後悔。
因此,與其終生忙忙碌碌,只為退休後去做想做的事。不如即刻轉變,而不是花大半生在準備工作上。而且在過去的人生中,我認真想了下下,我所做出的大部分決定都是為了回應他人的期待,比如家人的建議、文化環境帶來的壓力和別人的看法。我不清楚我來到這世上到底為了什麼,也不知道我想做什麼,對!我只是在重複大多數人在做的事。僅此而已,不,這不是我的答案,也亦不是所有人的答案。
人為什麼害怕死亡?其實並不是害怕死亡本身。從深層次來說,人更怕的,是沒有找到自身的價值和追求,從而荒廢了一生,死的糊塗又窩囊。如果人胸懷堅定的信念,並為之努力拼搏,一生也就了無遺憾,死亡也就不那麼可怕了。可這個世上總有那麼一些人傳播著成功、幸福和圓滿的定義,這些又有多少是受他人影響的呢?我也很難說清。只是下定決心,從今以後謹慎對待人們話語背後傳遞的深層信息。害人!且不淺!
高曉松曾經說過一句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當然,這句話曾在網絡上引發過狂潮般的熱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思緒也慢慢平復了下來,並漸漸地認識到:「詩和遠方」與「眼前的苟且」都沒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一份生活都有自己的無奈。雖然如此,但憑心而論,誰不想去過那種「詩與遠方」的生活,但人得活著就要吃飯、穿衣,就需要柴米油鹽,而這一切都需要錢,就需要用「眼前的苟且」來賺錢。所以,明知道「詩和遠方」,卻只能選擇「眼前的苟且」,那些蠢蠢欲動的「突然自我」,只能和「詩與遠方」一同捨棄。而在這裡,小說借安妮之口道出了其中的邏輯錯誤:並不是生存絆住了通往「詩和遠方」的雙腳,而是腦中的思維定式困住了一個個本應幸福自由的靈魂。
當然,目前人都要為了生活而拼了命的活著,好像這個世界似乎只有拼了命才能證明你活著,所以說什麼「突然自我」會覺得遙不可及,確實,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告訴我,「詩和遠方」永遠是海市蜃樓,「生活的苟且」才是我的現實。看過之後,作者用自己改變後的新生活對這個觀點進行了佐證:「我的生活從一些小事開始慢慢改變,我開始每周為自己多留出一點時間。我再也不用物質獎勵拼命工作的自己,而是開始做自己想做的事。每天,我都花至少一個小時做我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有時候,我會讀一本讓我熱血沸騰的小說,有時候,我會出門遠足或者做做運動。後來,一個小時變成了兩個小時,兩個小時又發展到三個小時,等我回過神來,我已經把精力全都放在我想做的事上了」。
我意識到這個時代是給我那麼一絲機會的,比如讀書,所以我想說我不會永遠停留在「眼前的苟且」,只要我努力堅持每日短暫的「突然自我」,總有一天,我一定抵達彼岸永恆的「詩和遠方」。
分享點這本書里的句子吧,挺好,看看。
「你很快會就會發現,自己在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或者別人想讓你做的事。」
「從不同的視角看待事物,有時候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轉變心態的重點在於'你要清楚,某樣東西是否能讓你的生活更圓滿,由你自己說了算,和別人告訴你它圓不圓滿無關。」
「有的人意識到了問題,就想知道答案,但他們只想在其他人或者其他事物的引導下找到答案。」
「生活本來就很精彩,只不過有人沒發現自己是作者,沒發現他們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創作。」
「如果你已經做成了想做的事,或者每天都在做想做的事,那你沒有理由害怕失去做那些事的機會。」
這本書很短,但是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會跟著文中的問題停下來思考。最近因為疫情的原因,一直居校未出,我偶爾也會問自己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似乎自己對什麼都很有興趣,但是又沒有找到讓我真正有興趣的地方。約翰的文章在很多地方用最簡短的故事或者經歷給了我很多新的思考,比如和小海龜比賽游泳,為什麼有人會喜歡花錢購買很多東西等。想了很久,覺得寫下來吧,僅我的拙見,看看唄。
如果想要全新的生活,首先花時間想清楚,那是什麼?想不清楚就換一種環境,讓內心遠離干擾。找到答案後,不要等待,也不用準備,直接去做。與此同時,一切擔心和疑慮會在全情投入中悄然化解。
沒想到一本如此薄的書,我能有如此多的所想所悟,寫了這麼多了,罷了,不寫了,該去做了。
最後還是以我熟悉的方式結尾吧,寫上一段話,無關此篇文章,僅個人拙見,與你共勉。
我越來越發現現在的文字交流,即遠隔兩地去用文字交流,越來越代替不了去交談,哪怕是說句問候裡面好歹是帶感情的,不像如今發一條文字消息我要想「會不會生氣、會不會不好……「,哪有那麼多的會不會!反正我越來越不喜這種方式,帶給我的只有失去,一步步失去,其實知道失去的是啥,不過只是揣著糊塗裝明白,騙自己還在,說來也挺有趣的,習慣這樣,大都這樣!
這是一本小書,據說是讀完後離職率超高的一本書。探討了人生最重要的命題:你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這是一本又薄又輕的書。卻也是一本又厚又重的書。
說它的薄與輕,是指表面;
說它的厚與重,是指內涵。
讀這本書,我只花了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品味它的內涵,卻需要很久很久,可能吧,我需要大半生那麼久。
作者寫的沒有什麼難懂的,不很高深,關鍵還是行動、勇氣和堅持,可是啊,可笑的是作為個人,被時代的大潮裹挾著,連滾帶爬地往前趕,別提什麼治國平天下,就連把修身齊家做好,就已經用盡了洪荒之力。爬起來,也只是能爬起來,爬的還很起勁,一個接一個,前面笑後面爬的多醜陋,不一會兒堵住了,爭先恐後的搶著、爭著,活生生一幅動物世界的模樣。哦!原來這就是褪了人皮的人。
算了,扯遠了,回到正題,說說書吧。
首先講之前,我把這三個問題也送出來,看看,想想,寫下所想。
你為什麼來這裡?——我為什麼來這裡?
你害怕死亡嘛?——我害怕死亡嘛?
你滿足嗎?——我滿足嗎?
本書提到,人們往往在與凡塵俗事的糾纏中,耗盡了所有的精力,等到某一天真正去做想做的事情時,卻沒有了時間和力氣。因為大部分人在按外界的標準生活,這種生活所附帶的欲望,正是煩惱和痛苦的根源。如果想知道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沒有標準和普適的答案,只能自己去找。這本書里將一步一步的給出引導。
如果想弄清楚什麼是「存在的意義」,就需要從現實中抽離。去貼近自然,去環遊世界,又或者去冥想。總之,用你自己的方式,讓身心從雜事中解脫出來,去思考、感悟或分辨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你可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可以擔心自己能否找到它,但你不能放棄尋找。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後,不要顧慮太多,別操心生存問題,順其自然。投入一件事時所散發出的熱情,會調動神奇的力量,讓你順風順水。因為當你走在正確的路上時,總會得到鼎力相助。那些你覺得一直運氣很好的人,只是在正確的路上行走罷了,哪有那麼多的理所應當,只不過是天道酬勤。
愛默生說:「我們對生活有種種期許,卻從未真正生活過。人們認為,擁有一些東西,達到某些條件後,生活才能圓滿。而達到一個目標後,新的目標又冒出來,物質越來越豐富,欲望卻越來越多,人的不滿也越來越多。在與欲望糾纏的日子裡,焦慮如影隨形,年華也漸漸老去。」
這就讓我想到了書中說到的案例關於GG商。「GG商早就明白,如果你的信息直接針對人們內心的恐懼和欲望,你就能刺激他們去行動。只要你找對了恐懼點或者欲望點,就能促成他們購買特定商品或服務。」這不和今天的賣貨營銷手段一模一樣嘛!每天都暴露在大量營銷信息中,如果不謹慎點兒,肯定會把自己的幸福和滿足寄托在某樣產品或服務上。最後,就會陷入一種財務困境,持續不斷去做事情掙錢,儘管那些事情不是我們真正想做的。活在自己不喜歡的時間越多,越會產生越多不滿,因為想做真正喜歡做的事情的時間寥寥無幾。我覺得之前的我像個傻子,可我還覺得合理。這也就是存在即合理吧。畢竟人總在最清醒的時候最後悔。
因此,與其終生忙忙碌碌,只為退休後去做想做的事。不如即刻轉變,而不是花大半生在準備工作上。而且在過去的人生中,我認真想了下下,我所做出的大部分決定都是為了回應他人的期待,比如家人的建議、文化環境帶來的壓力和別人的看法。我不清楚我來到這世上到底為了什麼,也不知道我想做什麼,對!我只是在重複大多數人在做的事。僅此而已,不,這不是我的答案,也亦不是所有人的答案。
人為什麼害怕死亡?其實並不是害怕死亡本身。從深層次來說,人更怕的,是沒有找到自身的價值和追求,從而荒廢了一生,死的糊塗又窩囊。如果人胸懷堅定的信念,並為之努力拼搏,一生也就了無遺憾,死亡也就不那麼可怕了。可這個世上總有那麼一些人傳播著成功、幸福和圓滿的定義,這些又有多少是受他人影響的呢?我也很難說清。只是下定決心,從今以後謹慎對待人們話語背後傳遞的深層信息。害人!且不淺!
高曉松曾經說過一句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當然,這句話曾在網絡上引發過狂潮般的熱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思緒也慢慢平復了下來,並漸漸地認識到:「詩和遠方」與「眼前的苟且」都沒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一份生活都有自己的無奈。雖然如此,但憑心而論,誰不想去過那種「詩與遠方」的生活,但人得活著就要吃飯、穿衣,就需要柴米油鹽,而這一切都需要錢,就需要用「眼前的苟且」來賺錢。所以,明知道「詩和遠方」,卻只能選擇「眼前的苟且」,那些蠢蠢欲動的「突然自我」,只能和「詩與遠方」一同捨棄。而在這裡,小說借安妮之口道出了其中的邏輯錯誤:並不是生存絆住了通往「詩和遠方」的雙腳,而是腦中的思維定式困住了一個個本應幸福自由的靈魂。
當然,目前人都要為了生活而拼了命的活著,好像這個世界似乎只有拼了命才能證明你活著,所以說什麼「突然自我」會覺得遙不可及,確實,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告訴我,「詩和遠方」永遠是海市蜃樓,「生活的苟且」才是我的現實。看過之後,作者用自己改變後的新生活對這個觀點進行了佐證:「我的生活從一些小事開始慢慢改變,我開始每周為自己多留出一點時間。我再也不用物質獎勵拼命工作的自己,而是開始做自己想做的事。每天,我都花至少一個小時做我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有時候,我會讀一本讓我熱血沸騰的小說,有時候,我會出門遠足或者做做運動。後來,一個小時變成了兩個小時,兩個小時又發展到三個小時,等我回過神來,我已經把精力全都放在我想做的事上了」。
我意識到這個時代是給我那麼一絲機會的,比如讀書,所以我想說我不會永遠停留在「眼前的苟且」,只要我努力堅持每日短暫的「突然自我」,總有一天,我一定抵達彼岸永恆的「詩和遠方」。
分享點這本書里的句子吧,挺好,看看。
「你很快會就會發現,自己在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或者別人想讓你做的事。」
「從不同的視角看待事物,有時候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轉變心態的重點在於'你要清楚,某樣東西是否能讓你的生活更圓滿,由你自己說了算,和別人告訴你它圓不圓滿無關。」
「有的人意識到了問題,就想知道答案,但他們只想在其他人或者其他事物的引導下找到答案。」
「生活本來就很精彩,只不過有人沒發現自己是作者,沒發現他們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創作。」
「如果你已經做成了想做的事,或者每天都在做想做的事,那你沒有理由害怕失去做那些事的機會。」
這本書很短,但是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會跟著文中的問題停下來思考。最近因為疫情的原因,一直居校未出,我偶爾也會問自己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似乎自己對什麼都很有興趣,但是又沒有找到讓我真正有興趣的地方。約翰的文章在很多地方用最簡短的故事或者經歷給了我很多新的思考,比如和小海龜比賽游泳,為什麼有人會喜歡花錢購買很多東西等。想了很久,覺得寫下來吧,僅我的拙見,看看唄。
如果想要全新的生活,首先花時間想清楚,那是什麼?想不清楚就換一種環境,讓內心遠離干擾。找到答案後,不要等待,也不用準備,直接去做。與此同時,一切擔心和疑慮會在全情投入中悄然化解。
沒想到一本如此薄的書,我能有如此多的所想所悟,寫了這麼多了,罷了,不寫了,該去做了。
最後還是以我熟悉的方式結尾吧,寫上一段話,無關此篇文章,僅個人拙見,與你共勉。
我越來越發現現在的文字交流,即遠隔兩地去用文字交流,越來越代替不了去交談,哪怕是說句問候裡面好歹是帶感情的,不像如今發一條文字消息我要想「會不會生氣、會不會不好……「,哪有那麼多的會不會!反正我越來越不喜這種方式,帶給我的只有失去,一步步失去,其實知道失去的是啥,不過只是揣著糊塗裝明白,騙自己還在,說來也挺有趣的,習慣這樣,大都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