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回京
等到八月初,王復回京述職,此時的京城已進入夏末。王復是拄著拐杖帶著小狗回京的,他的腿在治理河道時不小心被石頭砸了,傷筋動骨一百天,為了在皇帝面前裝勞苦功高拐杖暫時是不能丟的,還說以後就算好了,有可能會是個跛腳的。
回京的王復發現京中內閣大換血,徐呈將陳理,江澤,朱商等內閣老人統統趕了出去,留下兩個老實人劉意、朱燦兩個人,又安排了自己的親信許平、高元入閣,至此他完全控制了內閣和朝政大權。
皇帝朱祺新也在神秘莫測的追道成仙的道路上一跑狂奔,皇帝在西苑專門開闢了一個道場,時常下朝後就待在道場,王復被如召見時也去了西苑,看著牆上掛著的三清祖師的畫像,王復不禁想不會是自己獻的瑞獸和吹捧讓他信以為真了?
皇帝對王復還是很滿意的,這樣的一位福將,他是打心底里的認同。王復原想申請回去繼續修理河道,但是這個工作現在是個香餑餑,一個申請了三十萬兩白銀項目的工程自然是很多雙眼睛盯上了。皇帝準備派了一位監工,這位監工名字為陳果,是皇帝新提拔的一位太監。皇帝身邊第一得寵的自然還是曹公公,大部份太監的提拔當然都是要經過曹公公,但總有時候會有那麼一兩條漏網之魚,這位陳果就是,因為他的特長一般人沒有,他識字。於是他就在西苑幫皇帝抄抄經書,他經書抄得好便得到了皇帝的重用,他知道這個修河道的監工是個肥差,自告奮勇便要去了。
所以到九月份,突然皇帝把去河南監督修復河道的工作派給了另一位工部的一位官員時王復不算很驚訝。這位官員是曹國舅的侄子,前面已經鋪好路,大家都看得出來這是一個摘果子的工作。大家都興味地看著王復的反應,但是王復一如既往的工作,好似沒有發生一樣。
皇帝認為王復是他的福星和福將,而換個去修河渠但在他看來這就是一件小事,曹貴妃開口了他就哄美人高興了。但是對這員福將他自然還是要重用的,於是皇帝便問他接下來想做些什麼。
王復思索片刻回答:」臣想去錦衣衛,可以幫錦衣衛整理信息呈報皇上,二則也順帶還可以收集一些關於道家成仙之類的信息。因之前在河南四川破除謠言和出現祥瑞時他與當地道觀的道長有過交流。而且自己之前就是幫皇帝整理奏摺的,這事自己也擅長。」皇帝一聽很有道理,而且對於他的第二點更是滿意。於是王復便進了錦衣衛當了一名文書,為了搜集道家成的消息,皇帝還讓錦衣衛專門給他撥了一隊人馬,方便他指揮。
皇帝與宮中貴妃說起公主人選,提起了王復。但是宮中貴妃聽聞他以後有可能跛腳而反對。王復就此錯過攀龍附鳳當附馬的機會。
八月時,皇后建議入冬前選秀以充實後宮,宮中年紀大的也可以放出宮。皇帝繼位後還是第一次徵選秀女入宮,且皇帝正值壯年,宮中后妃又不多,故大家紛紛響應,積極備選。
但也有不想入宮門的,比如對深宮中的爾虞我詐深有了解,不捨得女兒進入宮中的陳淵,陳淵也是一位有累累戰功的老將軍,他也不需要女兒去錦上添花。王復因為宮中選秀,突然腦子一個閃光,便對京中武將適婚女子都關注了一下。
於是在八月十五中秋節賞燈時節,他特意挑了一件銀絲竹飾長袍,整個人英挺出眾。原本長得就清俊挺拔,現在更是惹人注目。
他靠在長勝橋頭,引得周遭妙齡女子頻頻注視。他瀟灑的搖著一把扇子問劉輝:「怎麼樣,她過來了嗎?」
「過來了,過來了,你往右側一點。」
劉輝見這位舅哥非常瀟灑的往右一轉問道:「你這什麼時候看上人家的?我怎麼從來沒聽你說過?」
「哎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嘛」
「你確定?」劉輝看著走過來相貌平平的陳淵之女陳玉蘭。
陳玉蘭自然是注意到橋上的王復,但是她不以為意的從他面前走了過去。
「人家好像對大舅哥你不感興趣。」劉輝揶揄道。
王復雖然一直比較淡漠,但是憑著他的長相,也是有女子跟他示好。現在這種情況他還真是有點抓瞎。
王復忙拉著劉輝跟了上去,女子和家人在一猜燈謎前停下,饒有興致的猜起了燈謎。燈掛在一個竹架上,前面有人讀謎語,如果猜中可以在燈架上選一盞燈,每人可領一盞。
王復聽著她們在那裡討論哪盞最可愛,陳玉蘭指著一隻兔子燈。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遲浪,入竹萬竿斜。」讀謎人剛讀完便有人答出。
「未游滄海早知名,有骨還從肉上生。莫道無心畏雷電,海龍王處也橫和。」這個謎好幾人沒猜對,王復看陳玉蘭一幅皺眉思索的模樣,大聲的報了謎底,螃蟹!果然讓他猜對了。他也看到陳玉蘭投向他的目光,很好,成功讓她記住了。他毫不猶豫地要了那盞兔燈,然後頭也不回地讓劉輝扶著他鑽到人群里。然後開始跛著腳走開。然後他就坐在馬車上等著散場後托小侍將燈送給了陳玉蘭。
第二天,他就要讓母親給他找個媒人上將軍府給他提親!如月聽了大吃一驚,自己的兒子跟將軍府的女兒好上了,她居然不知道!但是自己這個兒子從小主意大而且這麼多年了,他現在終於又有感興趣的女子自然是好奇非常。如月趕緊找人去打聽了一下,這個陳玉蘭是陳淵的小女兒。長得很普通,但是身份很尊貴,父親是將軍,母親是誥命夫人。外祖父還曾經是鎮邊大將軍。原有兩個哥哥,但是兩位哥哥均戰死沙場,他是陳將軍五十多才生下的女兒,故甚是寵愛。陳家滿門忠烈,門前是祖皇帝賜的匾「忠信」,陳家這個幼女也被賜「縣主」之名,地位很高啊,陳淵年歲已高,對朝中諸事均置身事外。但是皇帝每年年節禮都不會忘記這位已經到了三代的老臣。
回京的王復發現京中內閣大換血,徐呈將陳理,江澤,朱商等內閣老人統統趕了出去,留下兩個老實人劉意、朱燦兩個人,又安排了自己的親信許平、高元入閣,至此他完全控制了內閣和朝政大權。
皇帝朱祺新也在神秘莫測的追道成仙的道路上一跑狂奔,皇帝在西苑專門開闢了一個道場,時常下朝後就待在道場,王復被如召見時也去了西苑,看著牆上掛著的三清祖師的畫像,王復不禁想不會是自己獻的瑞獸和吹捧讓他信以為真了?
皇帝對王復還是很滿意的,這樣的一位福將,他是打心底里的認同。王復原想申請回去繼續修理河道,但是這個工作現在是個香餑餑,一個申請了三十萬兩白銀項目的工程自然是很多雙眼睛盯上了。皇帝準備派了一位監工,這位監工名字為陳果,是皇帝新提拔的一位太監。皇帝身邊第一得寵的自然還是曹公公,大部份太監的提拔當然都是要經過曹公公,但總有時候會有那麼一兩條漏網之魚,這位陳果就是,因為他的特長一般人沒有,他識字。於是他就在西苑幫皇帝抄抄經書,他經書抄得好便得到了皇帝的重用,他知道這個修河道的監工是個肥差,自告奮勇便要去了。
所以到九月份,突然皇帝把去河南監督修復河道的工作派給了另一位工部的一位官員時王復不算很驚訝。這位官員是曹國舅的侄子,前面已經鋪好路,大家都看得出來這是一個摘果子的工作。大家都興味地看著王復的反應,但是王復一如既往的工作,好似沒有發生一樣。
皇帝認為王復是他的福星和福將,而換個去修河渠但在他看來這就是一件小事,曹貴妃開口了他就哄美人高興了。但是對這員福將他自然還是要重用的,於是皇帝便問他接下來想做些什麼。
王復思索片刻回答:」臣想去錦衣衛,可以幫錦衣衛整理信息呈報皇上,二則也順帶還可以收集一些關於道家成仙之類的信息。因之前在河南四川破除謠言和出現祥瑞時他與當地道觀的道長有過交流。而且自己之前就是幫皇帝整理奏摺的,這事自己也擅長。」皇帝一聽很有道理,而且對於他的第二點更是滿意。於是王復便進了錦衣衛當了一名文書,為了搜集道家成的消息,皇帝還讓錦衣衛專門給他撥了一隊人馬,方便他指揮。
皇帝與宮中貴妃說起公主人選,提起了王復。但是宮中貴妃聽聞他以後有可能跛腳而反對。王復就此錯過攀龍附鳳當附馬的機會。
八月時,皇后建議入冬前選秀以充實後宮,宮中年紀大的也可以放出宮。皇帝繼位後還是第一次徵選秀女入宮,且皇帝正值壯年,宮中后妃又不多,故大家紛紛響應,積極備選。
但也有不想入宮門的,比如對深宮中的爾虞我詐深有了解,不捨得女兒進入宮中的陳淵,陳淵也是一位有累累戰功的老將軍,他也不需要女兒去錦上添花。王復因為宮中選秀,突然腦子一個閃光,便對京中武將適婚女子都關注了一下。
於是在八月十五中秋節賞燈時節,他特意挑了一件銀絲竹飾長袍,整個人英挺出眾。原本長得就清俊挺拔,現在更是惹人注目。
他靠在長勝橋頭,引得周遭妙齡女子頻頻注視。他瀟灑的搖著一把扇子問劉輝:「怎麼樣,她過來了嗎?」
「過來了,過來了,你往右側一點。」
劉輝見這位舅哥非常瀟灑的往右一轉問道:「你這什麼時候看上人家的?我怎麼從來沒聽你說過?」
「哎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嘛」
「你確定?」劉輝看著走過來相貌平平的陳淵之女陳玉蘭。
陳玉蘭自然是注意到橋上的王復,但是她不以為意的從他面前走了過去。
「人家好像對大舅哥你不感興趣。」劉輝揶揄道。
王復雖然一直比較淡漠,但是憑著他的長相,也是有女子跟他示好。現在這種情況他還真是有點抓瞎。
王復忙拉著劉輝跟了上去,女子和家人在一猜燈謎前停下,饒有興致的猜起了燈謎。燈掛在一個竹架上,前面有人讀謎語,如果猜中可以在燈架上選一盞燈,每人可領一盞。
王復聽著她們在那裡討論哪盞最可愛,陳玉蘭指著一隻兔子燈。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遲浪,入竹萬竿斜。」讀謎人剛讀完便有人答出。
「未游滄海早知名,有骨還從肉上生。莫道無心畏雷電,海龍王處也橫和。」這個謎好幾人沒猜對,王復看陳玉蘭一幅皺眉思索的模樣,大聲的報了謎底,螃蟹!果然讓他猜對了。他也看到陳玉蘭投向他的目光,很好,成功讓她記住了。他毫不猶豫地要了那盞兔燈,然後頭也不回地讓劉輝扶著他鑽到人群里。然後開始跛著腳走開。然後他就坐在馬車上等著散場後托小侍將燈送給了陳玉蘭。
第二天,他就要讓母親給他找個媒人上將軍府給他提親!如月聽了大吃一驚,自己的兒子跟將軍府的女兒好上了,她居然不知道!但是自己這個兒子從小主意大而且這麼多年了,他現在終於又有感興趣的女子自然是好奇非常。如月趕緊找人去打聽了一下,這個陳玉蘭是陳淵的小女兒。長得很普通,但是身份很尊貴,父親是將軍,母親是誥命夫人。外祖父還曾經是鎮邊大將軍。原有兩個哥哥,但是兩位哥哥均戰死沙場,他是陳將軍五十多才生下的女兒,故甚是寵愛。陳家滿門忠烈,門前是祖皇帝賜的匾「忠信」,陳家這個幼女也被賜「縣主」之名,地位很高啊,陳淵年歲已高,對朝中諸事均置身事外。但是皇帝每年年節禮都不會忘記這位已經到了三代的老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