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勸進
大明有堡宗先例自不會因弘光被俘而受韃子半點威脅。
可話說回來,當時引起恐慌的其實是又一大城落入清軍之手,並非那個早已棄城而逃的皇帝。
對攻守雙方來說,弘光的出現除了證明多鐸所言非虛之外實際上並沒有太大用處。
至於朱慈烺為何會在弘光出現後才做出應對.......
大抵也只是因為他手裡僅有這一張可以穩定軍心的牌吧。
「拜見監國殿下。」
錢老先生已將于謙所做功業當成了目標,所以在朱慈烺話音剛落之時便第一個行了大禮。
隨即應天城上無論文臣勛貴還是武將士卒全都山呼不止,被打落深淵的士氣似乎又變得振奮了起來。
老實講,這一套操作的作用大約也就僅限於維持住場面,對這些消息所帶來恐慌並沒有太大的效果。
可朱慈烺需要的也只是暫時維持住場面而已,只要守軍士氣不至當場崩盤,他總有辦法將這些消息一個個「證偽」。
如此想來,似乎弘光的被俘卻又成了對守軍氣勢打擊最大的一個。
其後弘光在幾個韃子兵的護持之下入了一箭之地,可此時的應天城上不斷傳出陣陣山呼之聲,卻讓他連半點說話的空隙都沒有尋得。
再之後,多鐸見此法似乎沒有太大作用便命人將弘光帶回。
至此,這場鬧劇也便到了尾聲。
於旁人看來,一個才臨朝十餘日的「假太子」似乎不該有這麼高的威望,但若仔細參詳便能從其中發現一句話:全靠同行襯托。
當然應天是特殊的,在弘光短短的一年皇帝生涯里應天軍民早已對其厭煩至極,待到他棄城南逃之後應天人更是恨不得啖其血、食其肉。
史載:弘光以無幔小轎入城,首蒙包頭,身衣藍布衣,以油扇掩面。夾路百姓唾罵,有投瓦礫者。
可以想見,若是沒有清軍護持,弘光大約是沒法活著再入應天的。
放下閒話不表。
那日徐家叔侄在杭州城外一番鬧騰後,由於馬姓將軍的及時處置,應天仍在堅守的消息並未能傳開。
反倒是馬士英在第一時間便知曉了大體情形。
緣何?
大抵是兒子在和老子說話時不會有太多顧及吧。
否則這種明顯能證明馬士英錯誤的消息又有誰會冒著觸霉頭的風險報與他知呢?
無論如何,馬士英知道了應天還在堅守的消息,亦在之後的查證過程中知道了黃得功身死、弘光被俘。
隨後他將應天的情況徹底封鎖,但卻任由其他消息在城內傳播。
這樣一來他提早做好的諸般布置也便有了用武之地。
只是..........
「閣老,你就放過小王吧。」
就當馬士英領著一干在杭重臣將太后懿旨讀完之後,潞王朱常淓非但沒有遵旨監國,竟嚇得痛哭流涕,不斷對他們磕頭。
「王爺,您這是做什麼?」
這般情形馬士英哪裡見過,他想過潞王會按著故老傳下來的規矩再三推辭,可那等規矩是繼位者謙遜禮讓,為臣者行事溫潤,如何會如現在這般一邊哭爹喊娘,另一邊則生拉硬拽。
「王爺,起來說話,起來說話,這般樣子實在不成體統啊。」
「是啊王爺,監國之位非您莫屬啊。」
「閣老~~,諸位大人~~,小王德薄才疏,實當不得此大任,還望諸位高抬貴手另選賢明吧。」
一眾老臣勸來勸去,可朱常淓卻只是伏在地上哭告不已。
無奈之下,馬士英將捧在手中的懿旨交到旁人手中,隨後便趴在地上試圖和他來個面對面交流。
「王爺,您這是何故啊?若真是效仿先賢卻也有些過了。」
「閣老,論血脈,小王已能算是遠支,論賢能,小王更是拍馬也趕不上其他王爺,您如何單單就看上了我啊~~~~?」
見他這副樣子,馬士英心中也生了怒氣。
監國之後若無意外便可直接繼承皇位,這是多少人夢都夢不來的好事,怎麼到這裡反倒像是自己求著他來做一般?
若非韃子將臨,杭州這裡又沒有一個能夠頂缸的人,打死他也不會選這麼一個草包做監國。
只是這畢竟是在大庭廣眾之下,哪怕馬士英心中再是不滿卻也只能繼續和聲勸道。
「王爺,以您的血脈如何能算遠支?更何況大敵當前,國不可一日無主,為臣民百姓計,您就接了這監國之位吧。」
說著,馬士英改伏為拜,隨後一干朝臣便也跟著拜了下來。
「請王爺為臣民百姓計。」
「請王爺為臣民百姓計。」
這般情形換做旁人許也就應了,可朱常淓早在心中認定臨朝監國是死路一條又如何肯憑几句話就斷送了自家性命?
只是任由這般老貨如此逼迫卻也不是長久之計,他便想著不如和這些人撕破臉皮,也算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馬士英!我若監國,韃子必定全力來攻,到那時你等是降是逃都是兩便,我又哪裡來的活路?!」
聽到這話,馬士英立時反應了過來。
他考慮了各方想法,卻唯獨沒有站在朱常淓的角度想過。
陛下逃到蕪湖僅僅數日,韃子便派大軍尾隨而至,若他真的臨朝監國,那韃子自然會將其當做需要打擊的首要目標。
如此想來,馬士英立刻明白了朱常淓的想法。
只是.......誰說韃子一來杭州便要不保的?
「王爺,您多慮了。」
想通此節,馬士英自然也就淡定了許多,儘管朱常淓還是一副「要我監國便死給你看」的樣子,可他還是施施然站了起來。
「大明現在只是在連番打擊之下沒有回過勁來而已,若能爭取到喘息之機定能韃子趕回江北。」
「說得輕巧,年前緩了那麼長時間不也沒擋住韃子?更何況韃子又如何會給你喘息之機?」
朱常淓對馬士英的話嗤之以鼻,可馬閣老非但沒有因他的無禮而動怒,反而更加和顏悅色地解釋。
「江北之事全賴史可法舉措失當,現如今已有多支援軍趕來,只要布置得當定能讓韃子不得寸進!」
「可...........如何能爭得這喘息之機?」
「我意與清軍和談!」
可話說回來,當時引起恐慌的其實是又一大城落入清軍之手,並非那個早已棄城而逃的皇帝。
對攻守雙方來說,弘光的出現除了證明多鐸所言非虛之外實際上並沒有太大用處。
至於朱慈烺為何會在弘光出現後才做出應對.......
大抵也只是因為他手裡僅有這一張可以穩定軍心的牌吧。
「拜見監國殿下。」
錢老先生已將于謙所做功業當成了目標,所以在朱慈烺話音剛落之時便第一個行了大禮。
隨即應天城上無論文臣勛貴還是武將士卒全都山呼不止,被打落深淵的士氣似乎又變得振奮了起來。
老實講,這一套操作的作用大約也就僅限於維持住場面,對這些消息所帶來恐慌並沒有太大的效果。
可朱慈烺需要的也只是暫時維持住場面而已,只要守軍士氣不至當場崩盤,他總有辦法將這些消息一個個「證偽」。
如此想來,似乎弘光的被俘卻又成了對守軍氣勢打擊最大的一個。
其後弘光在幾個韃子兵的護持之下入了一箭之地,可此時的應天城上不斷傳出陣陣山呼之聲,卻讓他連半點說話的空隙都沒有尋得。
再之後,多鐸見此法似乎沒有太大作用便命人將弘光帶回。
至此,這場鬧劇也便到了尾聲。
於旁人看來,一個才臨朝十餘日的「假太子」似乎不該有這麼高的威望,但若仔細參詳便能從其中發現一句話:全靠同行襯托。
當然應天是特殊的,在弘光短短的一年皇帝生涯里應天軍民早已對其厭煩至極,待到他棄城南逃之後應天人更是恨不得啖其血、食其肉。
史載:弘光以無幔小轎入城,首蒙包頭,身衣藍布衣,以油扇掩面。夾路百姓唾罵,有投瓦礫者。
可以想見,若是沒有清軍護持,弘光大約是沒法活著再入應天的。
放下閒話不表。
那日徐家叔侄在杭州城外一番鬧騰後,由於馬姓將軍的及時處置,應天仍在堅守的消息並未能傳開。
反倒是馬士英在第一時間便知曉了大體情形。
緣何?
大抵是兒子在和老子說話時不會有太多顧及吧。
否則這種明顯能證明馬士英錯誤的消息又有誰會冒著觸霉頭的風險報與他知呢?
無論如何,馬士英知道了應天還在堅守的消息,亦在之後的查證過程中知道了黃得功身死、弘光被俘。
隨後他將應天的情況徹底封鎖,但卻任由其他消息在城內傳播。
這樣一來他提早做好的諸般布置也便有了用武之地。
只是..........
「閣老,你就放過小王吧。」
就當馬士英領著一干在杭重臣將太后懿旨讀完之後,潞王朱常淓非但沒有遵旨監國,竟嚇得痛哭流涕,不斷對他們磕頭。
「王爺,您這是做什麼?」
這般情形馬士英哪裡見過,他想過潞王會按著故老傳下來的規矩再三推辭,可那等規矩是繼位者謙遜禮讓,為臣者行事溫潤,如何會如現在這般一邊哭爹喊娘,另一邊則生拉硬拽。
「王爺,起來說話,起來說話,這般樣子實在不成體統啊。」
「是啊王爺,監國之位非您莫屬啊。」
「閣老~~,諸位大人~~,小王德薄才疏,實當不得此大任,還望諸位高抬貴手另選賢明吧。」
一眾老臣勸來勸去,可朱常淓卻只是伏在地上哭告不已。
無奈之下,馬士英將捧在手中的懿旨交到旁人手中,隨後便趴在地上試圖和他來個面對面交流。
「王爺,您這是何故啊?若真是效仿先賢卻也有些過了。」
「閣老,論血脈,小王已能算是遠支,論賢能,小王更是拍馬也趕不上其他王爺,您如何單單就看上了我啊~~~~?」
見他這副樣子,馬士英心中也生了怒氣。
監國之後若無意外便可直接繼承皇位,這是多少人夢都夢不來的好事,怎麼到這裡反倒像是自己求著他來做一般?
若非韃子將臨,杭州這裡又沒有一個能夠頂缸的人,打死他也不會選這麼一個草包做監國。
只是這畢竟是在大庭廣眾之下,哪怕馬士英心中再是不滿卻也只能繼續和聲勸道。
「王爺,以您的血脈如何能算遠支?更何況大敵當前,國不可一日無主,為臣民百姓計,您就接了這監國之位吧。」
說著,馬士英改伏為拜,隨後一干朝臣便也跟著拜了下來。
「請王爺為臣民百姓計。」
「請王爺為臣民百姓計。」
這般情形換做旁人許也就應了,可朱常淓早在心中認定臨朝監國是死路一條又如何肯憑几句話就斷送了自家性命?
只是任由這般老貨如此逼迫卻也不是長久之計,他便想著不如和這些人撕破臉皮,也算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馬士英!我若監國,韃子必定全力來攻,到那時你等是降是逃都是兩便,我又哪裡來的活路?!」
聽到這話,馬士英立時反應了過來。
他考慮了各方想法,卻唯獨沒有站在朱常淓的角度想過。
陛下逃到蕪湖僅僅數日,韃子便派大軍尾隨而至,若他真的臨朝監國,那韃子自然會將其當做需要打擊的首要目標。
如此想來,馬士英立刻明白了朱常淓的想法。
只是.......誰說韃子一來杭州便要不保的?
「王爺,您多慮了。」
想通此節,馬士英自然也就淡定了許多,儘管朱常淓還是一副「要我監國便死給你看」的樣子,可他還是施施然站了起來。
「大明現在只是在連番打擊之下沒有回過勁來而已,若能爭取到喘息之機定能韃子趕回江北。」
「說得輕巧,年前緩了那麼長時間不也沒擋住韃子?更何況韃子又如何會給你喘息之機?」
朱常淓對馬士英的話嗤之以鼻,可馬閣老非但沒有因他的無禮而動怒,反而更加和顏悅色地解釋。
「江北之事全賴史可法舉措失當,現如今已有多支援軍趕來,只要布置得當定能讓韃子不得寸進!」
「可...........如何能爭得這喘息之機?」
「我意與清軍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