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李大峰入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張滿坑走後。

  李大峰問姜安:「老弟呀,你說這個項目能投嗎?」

  一張嘴,兩樣話。

  姜安有本事把剛才的商業計劃書批的比屎都不如,也可以讓它看起來前途一片光明。後人對前人指點江山,還是啥難事嗎?

  「你怎麼投我不管,如果我有錢,我投。」這就是姜安的答案。

  他可不想給張滿坑使什麼壞,還是讓網際網路三大門戶齊齊整整的出現比較好。他自己無意進入這個行業,把這灘水攪渾對他沒有好處。

  「這麼說,你是看好他嘍,有原因嗎?」

  這是在給姜安出考題。

  李大峰倒要看看,被陸明和蘇偉明誇成一朵花似的姜安,到底有幾斤幾兩。

  姜安怎能對此毫無準備,答案信手拈來。

  「多了不用說,就兩點,足矣。第一,他講了在米國拿到第一筆投資的經歷。他能拿到這筆錢,就證明他不是一般人。你可以去那邊求證一下,免得他編故事。」

  「第二,他選的創業方向,我認為是正確的。這點你肯定也認可,不然就不會見他。靠譜的人干靠譜的事,加之這條賽道上的人又不多。」

  姜安話沒說完,言下之意,投資不就是應該投這樣的嘛。

  可李大峰的關注點卻不在這番分析上。一個新詞,明顯吸引了他的注意。

  「賽道?這個詞我喜歡,很形象。」

  姜安無語。

  剛才他就發現,張滿坑似乎對他提出的很多詞彙感興趣,現在李大峰也是如此。

  你倆要是喜歡,我按那時候的套路給你倆講一遍,保管拆開看都是中文字,合在一起就算大廠出來的人也要動動腦子才能明白。

  「你看得那麼明白,自己為什麼不進賽道比一比?」

  李大峰現學現賣,這就用上了。

  「我這個人太貪玩,網際網路搞著又累又燒錢,不適合我。而且那條賽道未來會很擠,你對這個可要有心理準備。」姜安用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語氣回答。

  「你不是說賽道上沒人嗎?」

  「此一時彼一時,我的老哥哥,這事你應該比我看得更清楚才對。咱們不磨嘰了,剛才的項目你投嗎?」

  「投~當然要投。你都看好的,我為什麼不投。」

  李大峰特意拉長了「投」字的尾音,表示對張滿坑的項目早已成竹在胸。

  關於張滿坑項目的談話到此結束。

  姜安沒問,李大峰也沒說,投是投多少錢,又占了多少股份。

  餘下的時間就是談他二人之間的事情。

  李大峰想投資姜安的公司,姜安自然不同意。

  自己又是攻略,又是本地化,還有小說,後面還布局了好幾個其他方向,這些都是拼創意的非資本型業務,沒必要這個時候融資讓利出去。

  姜安也不隱瞞,把自己的想法說了。這時李大峰才知道,姜安的本地化業務又上了一個新台階,已經開始參與到Office這個級別的軟體。

  他很贊同姜安的說法,這些項目確實沒必要拿出來融資。

  那媒體業務呢?也就是還未成立的文化公司。

  你別說,這家公司,姜安還真缺錢。他自己的錢,勉強也能讓公司跑起來,但那樣縮手縮腳會嚴重影響公司的發展速度。

  他本想等包冠英入職後,兩人研究出一個具體數字,再去融資。而李大峰就是他的融資目標之一。

  現在竟然自己找上門來了。

  姜安也挖藕了一下,說自己最近能從薇軟那收入一大筆,再加上還有幾本攻略的發行計劃,然後還有自己小說的版稅收入。

  當著李大峰的面,一項一項大概算了,公司到明年這個時候,應該能有200多萬的利潤。有這個基礎,估計獨自支撐文化公司的運營,應該問題不大。

  這讓李大峰感覺非常被動。

  原本都是他看不上的小業務,在姜安手裡愣是很出利潤,搞得現金流很充沛的樣子,而且還未來可期。

  被動了,被動了。姜安根本就不差錢。

  李大峰可不是只會用錢的投資人,他更擅長資源互換做整合。


  他向姜安透露了一個消息。

  李大峰說,他參與了川省大型國有發行集團的組建,《電腦周報》等多家川省的報紙和雜誌都會被整合進這家新公司。由於牽涉太廣,這個過程很漫長。

  但是在早期,他們會將所有刊物的發行渠道先做整合,其中就以《電腦周報》的渠道為基礎,新公司很快就會成為具有覆蓋全國能力的發行巨頭。

  而他,作為新公司的投資者之一,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把姜安的那份報紙,發行到全國任何姜安想去的地方。

  姜安還能說什麼,他最開始就打算找《電腦周報》合作小報紙的,當時的想法就是因為《電腦周報》的發行渠道和他的目標用戶高度吻合。

  沒想到這事兜兜轉轉還能繞回來。

  「如果要合作,對方會有什麼條件嗎?」這是姜安最關心的問題。

  我只保證他們不會拒絕合作。至於具體合作條件,自己去談,你和《電腦周報》又不是不熟。我要一碗水端平的。

  在這個優勢的誘惑下,姜安終於咬牙,忍痛,割愛,答應從自己的股份里劃分出25%,也就是總股本的20%給李大峰。李大峰為此出資200萬。

  這裡要注意,李大峰的股權並沒有體現在文化公司上,而是體現在文化公司的控股公司上。

  這樣,控股公司姜安占股60%,李大峰占股25%,包冠英占股10%,李大偉占股5%。控股公司又占股文化公司的80%。

  當然,這個時候姜安還沒有收到社科所要占股30%通知。

  這種股權結構,李大峰開始並不同意,他要直接占文化公司的股份,不過姜安很堅持,理由也還算說得過去。他已經和社科所談好的,現在發生變故,可能會有想像不到風險。

  李大峰當然知道姜安打的什麼主意。

  現在等於李大峰在文化公司沒有董事會的席位,不能參與文化公司的經營決策,就是一個乾巴巴的財務小股東。這是真的被動了。

  而且未來如何退出,還要看姜安的臉色才行。

  姜安的態度很明確,想玩就必須這麼玩,對於公司除了業務層面的任何事情,包括如何退出,未來是否要引入新的投資者等類似的重大財務決策,他可以保證李大峰有相應的話語權,這點可以寫入投資協議。

  李大峰已經被搞得沒脾氣了,最後索性光棍了一把,放棄了這部分權利,乾脆就做財務投資人。

  他放棄,姜安可沒放棄。他要求李大峰必須保證川省新發行公司的合作,不然李大峰退出公司,損失自負。這個要寫入協議。

  「投了這麼多家企業,你這錢是我投的最少的一次,但卻是我最窩囊的一次。我倒要看看,你能搞出個什麼。」

  李大峰心有不甘。

  「我的老哥哥,你已經幫我打通了生態的最後一個環節,就請好吧!」

  「生態?這個詞用得妙呀。」

  李大峰仿佛發現了新大陸。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