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作此書之緣由,已注於書前簡介,本不欲再作序,然終覺不妥,故綴文,願君莫惱煩。

  吾苟幸得生於今之太平盛世,然身無長物,一無所有,留一殘軀,不知所謂,故不求聞達,然終上天憫人,賜我書卷,撫我平生,扶我生平。

  吾雖天地一蜉蝣,本應隨風寥落,然既寄天書,實不當如此也,故欲見萬書且鑒萬理而薦於萬民。

  吾薦書,一見其文體脈絡,二鑒其智慧哲言。

  孔子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故吾先以見呈我所學,後以鑒顯我所思,見者應為草灰蛇線,鑒者更得是吉光片羽。

  天書雖寄,然吾實愚鈍,妄下筆於此,誠惶誠恐,故望諸君觀疑誤之處諫言於我,吾幸哉!

  吾雖不才,然以孟子好善之言為我生平第一要義(吾信服真理,君若覺我有誤,大可與小生一辯,相互研討而得真知),願以此可使卑軀與諸君暢談。

  《中庸》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吾不足也,故吾作此書,只為合我心意——觀前人哲言,心悅誠服,不忍蒙塵,故簡錄且申述而已。願諸君莫寄吾厚望而失望之,更莫失望於吾而失望乃忘前人也,此吾深以為忌。

  補:只記書中道理之淵厚,則失書中內容之精彩,此如吃維生素片不如吃水果本身之酣爽,中國傳統本就不喜純粹的營養(純粹的營養不易被人體所吸收),人亦不喜歡純粹的道理(故莊子多以寓之故事呈現真理,使人自思而明),然吾本就錄前人死句,少言喪其真,多言失其魂,實難為也。此古之聖賢皆畏也,故皆述而不作,釋迦摩尼更直言講道四十九年,未言一字(如來無所說),莊子亦嘆無言者為得道真人。而書藏名山,皆待智人傳也,成書不過因一片濟世之心,藏書亦是畏書被世人所劫。(此為大盜也,假借聖人之名而行禍世之舉,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管仲尊王攘夷,皆不過如此,魔王讓自己弟子入佛堂,釋迦摩尼畏也,也不過因此。莊子批孔儒之禮亦是如此,孔子尊仁義禮,後世假仁假義的偽君子假儒者多如牛毛。)

  唉乎嘆哉,吾行難矣,故吾願諸君可與吾相互研討而使得聖賢真意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