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滿城風雨(一)
五月,初一,新的一月開始的第一天。
今日涿州城有事發生。
昨日縣丞張榜告民,官差敲著鑼挨家挨戶的踹門說明日要交糧。
今日一早,百姓們便至縣衙處,在縣衙如城堡一樣的高牆之前,張榜處,貼著一張告示,告示上有縣丞大印在上。
百姓們縱然已經知道要交糧,卻還懷著一絲不交糧的希望,聚集在告示下,擁擠著探頭張望。
人群中,有一個小商販模樣肩上搭著褡褳的人,看著告示上的字,結結巴巴的念到。
「為……為討黃巾,各……各家征糧,每戶一人交糧三斗,違令者,刑處。」
令不長,言簡意賅。
百姓聽說讓按人頭一人得交三斗糧,百姓叫苦連天。
正此時,縣衙處,城門吱呀一聲開了,一聲鑼響,穿著官衣的縣丞走了出來,先虛偽的朝眾多百姓施了一禮。
然後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只說若不把黃巾剿清,如何能安心過活。
百姓熟練的呼啦一片跪倒一片,求天告地的,懇求縣丞體恤父老難處,少收兩斗。
縣丞面帶笑意,一開始還能裝的住,但百姓亂鬨鬨的告饒聲絲毫未有停下的意思。
縣丞見此情形,見的多了,早免疫了,不勝其煩,冷哼一聲,一甩袖子,「城中大戶也繳糧,你等刁民如何不交?膽敢少一斤糧,饒不得你等!」說完,只留下收糧官,縣丞拂袖而去。
收糧官吏十幾人,有人抬案,有人抱著大稱,提著框子,還有人抱著一堆麻袋就準備收糧。
縣丞那狗玩意兒走了,上一刻跪著哭天喊地的百姓,這下全起來了,跪的有多熟練,一骨碌爬起來一拍膝蓋就有多熟練。
一眼掃去,嗷嗷哭的百姓,竟無一人臉上有淚。
聽縣丞方才說,大戶也交糧,百姓交頭接耳的交談著,七嘴八舌。
「交糧,人介能交多(duo,四聲。音同剁,中原方言,duo就是多少的意思。)?大頭還不落咱們頭上!」
百姓憤憤不平。
正說話間,啪的一聲鞭子響。
「讓讓!」
後邊傳來一聲厲喝。
百姓回頭看去,便見是城中大戶,糧商趙二家的管家,牽著牛,拉著滿車糧食來了。
後邊還跟著許多車,拉著許多糧。
此時,糧官剛把矮几城門當口放好,趕忙點頭哈腰的跑過來,跟趙二家管家打招呼。
趙二管家是個滿臉橫肉的中年人,此人背著手,手裡鞭子背在身後,挺著肚子,頭昂著,鼻孔看人,目光左右掃了一圈,眼神極不屑,「我趙家交糧千石,以助討賊!」
管家高聲喊到。
千石!
百姓聞言,轟然炸開了鍋,忙就目光朝後看,看牛車拉的糧。
一輛,兩糧,三輛……
糧車二十幾輛,車車拉滿了糧。
百姓何曾見大戶納如此多的糧,皆是面有驚訝,以及深深地懷疑。
莫不是中間有詐?這些糧食袋子裡,都是石頭?
不止一個百姓這麼想著。
糧商趙二家的管家見驚住了這些泥腿子,哼了一聲,「卸車!」
便讓下人卸車。
下人聽令,便開始把糧車上的糧卸下。
一袋一袋糧食扛到城門前,就地堆著,糧官便招呼下屬,「制稱!」
眾目睽睽之下,百姓圍觀之中,趙二家交的的糧,一袋子一袋子倒入糧圍子之中,眾目所見,是黃澄澄的麥子還有黍子。
雜役們扛著木槓,一大筐一大筐的稱糧。
前邊的,一袋子一袋子糧,都是真的糧食,到後邊,依然竟也都是糧食。
趙二家交的千石糧稱完,時間已到上半午了。
百姓眾目所見,趙二家真的交了千石糧,糧多的一袋子一袋子堆起來,能堆城牆那麼高。
百姓疑慮已去大半。
何曾見大戶如此出血,此次當真是縣丞挑頭,發大軍去打黃巾去的。
趙家之後,私鹽販子李家,也交糧七百石,皮貨商石家糧三百石,餘下各個家中多田的大戶,都下血本一樣,拉來眾多的糧食。
百姓們漸漸都離開了,回家趕緊把糧從缸里倒出來,看夠不夠斗數,不夠看去借點糧,已五月,新糧快下來了,咬咬牙就是。
依然有謹慎的百姓,守著守到午時,守到下午,到最後,看到所有來交糧的大戶都拉著嘩嘩的糧食來交,連最機智的百姓,也不疑有他了。
交糧慌裡慌張的,早點交完,早點安生。
滿城百姓,全都忙碌起來。
可憐百姓家中本就不多的糧,在縣丞這一聲令下之後,或挑或背,交糧的隊伍,排了一條街未能排完。
一切順當,正如縣丞算計。
縣衙之內,官倉之中,糧食入庫,本來幾乎快空了的糧倉之中,糧食一袋袋運進來快速堆起,看架勢,能堆半倉不止。
一想到有多少糧要成自己的了,縣丞心情大好。
作為涿州豪強,張飛家自然也交糧。
張飛莊園在城外,下午,張飛帶著一隊糧車,拉五百石糧入城。
和糧車一同入城的,還有歷經兩戰的鄉勇五百。
百姓見到,城上守城老卒見到,只當是押送糧食的。
城上老卒還和劉備打招呼,看到為首的一輛高高的糧車上,坐著摳腳抬頭上看的一個小少年,老卒還多看了這娃娃兩眼。
無人注意,鄉勇入城之後,不聲不息,直接朝張飛家去了。
張飛家房子一大片,幾百人進去,有的地方躲著。
交糧如火如荼。
而古代的行政效率,著實低下了一些。
糧官只十幾個人,從早上忙到下午,要交糧的隊伍依然老長。
李孟羲悄悄過去,混在人群中看了許久,仔細觀察著交糧的細節,他看到,糧官把百姓交糧的數目,一一寫在單獨的散開的竹片之上的。
寫完一個,隨手便丟入筐中。
筐中竹片已三分之一滿。
此便為糧薄。
李孟羲一尋思,摸著下巴,歪頭一想,糧薄得想辦法弄到手。
看今日無法把糧收完,白興奮了昨天一天。
李孟羲又悄悄至一旁貼告示的地方。
告示是一張很毛糙的大紙,紙泛黃髮灰,上邊寫著古樸的隸書,字李孟羲倒是認識一些。
先前所思的借令之計,這告示之上,李孟羲便看到了告示右下角,一塊朱紅色的印痕。
今日涿州城有事發生。
昨日縣丞張榜告民,官差敲著鑼挨家挨戶的踹門說明日要交糧。
今日一早,百姓們便至縣衙處,在縣衙如城堡一樣的高牆之前,張榜處,貼著一張告示,告示上有縣丞大印在上。
百姓們縱然已經知道要交糧,卻還懷著一絲不交糧的希望,聚集在告示下,擁擠著探頭張望。
人群中,有一個小商販模樣肩上搭著褡褳的人,看著告示上的字,結結巴巴的念到。
「為……為討黃巾,各……各家征糧,每戶一人交糧三斗,違令者,刑處。」
令不長,言簡意賅。
百姓聽說讓按人頭一人得交三斗糧,百姓叫苦連天。
正此時,縣衙處,城門吱呀一聲開了,一聲鑼響,穿著官衣的縣丞走了出來,先虛偽的朝眾多百姓施了一禮。
然後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只說若不把黃巾剿清,如何能安心過活。
百姓熟練的呼啦一片跪倒一片,求天告地的,懇求縣丞體恤父老難處,少收兩斗。
縣丞面帶笑意,一開始還能裝的住,但百姓亂鬨鬨的告饒聲絲毫未有停下的意思。
縣丞見此情形,見的多了,早免疫了,不勝其煩,冷哼一聲,一甩袖子,「城中大戶也繳糧,你等刁民如何不交?膽敢少一斤糧,饒不得你等!」說完,只留下收糧官,縣丞拂袖而去。
收糧官吏十幾人,有人抬案,有人抱著大稱,提著框子,還有人抱著一堆麻袋就準備收糧。
縣丞那狗玩意兒走了,上一刻跪著哭天喊地的百姓,這下全起來了,跪的有多熟練,一骨碌爬起來一拍膝蓋就有多熟練。
一眼掃去,嗷嗷哭的百姓,竟無一人臉上有淚。
聽縣丞方才說,大戶也交糧,百姓交頭接耳的交談著,七嘴八舌。
「交糧,人介能交多(duo,四聲。音同剁,中原方言,duo就是多少的意思。)?大頭還不落咱們頭上!」
百姓憤憤不平。
正說話間,啪的一聲鞭子響。
「讓讓!」
後邊傳來一聲厲喝。
百姓回頭看去,便見是城中大戶,糧商趙二家的管家,牽著牛,拉著滿車糧食來了。
後邊還跟著許多車,拉著許多糧。
此時,糧官剛把矮几城門當口放好,趕忙點頭哈腰的跑過來,跟趙二家管家打招呼。
趙二管家是個滿臉橫肉的中年人,此人背著手,手裡鞭子背在身後,挺著肚子,頭昂著,鼻孔看人,目光左右掃了一圈,眼神極不屑,「我趙家交糧千石,以助討賊!」
管家高聲喊到。
千石!
百姓聞言,轟然炸開了鍋,忙就目光朝後看,看牛車拉的糧。
一輛,兩糧,三輛……
糧車二十幾輛,車車拉滿了糧。
百姓何曾見大戶納如此多的糧,皆是面有驚訝,以及深深地懷疑。
莫不是中間有詐?這些糧食袋子裡,都是石頭?
不止一個百姓這麼想著。
糧商趙二家的管家見驚住了這些泥腿子,哼了一聲,「卸車!」
便讓下人卸車。
下人聽令,便開始把糧車上的糧卸下。
一袋一袋糧食扛到城門前,就地堆著,糧官便招呼下屬,「制稱!」
眾目睽睽之下,百姓圍觀之中,趙二家交的的糧,一袋子一袋子倒入糧圍子之中,眾目所見,是黃澄澄的麥子還有黍子。
雜役們扛著木槓,一大筐一大筐的稱糧。
前邊的,一袋子一袋子糧,都是真的糧食,到後邊,依然竟也都是糧食。
趙二家交的千石糧稱完,時間已到上半午了。
百姓眾目所見,趙二家真的交了千石糧,糧多的一袋子一袋子堆起來,能堆城牆那麼高。
百姓疑慮已去大半。
何曾見大戶如此出血,此次當真是縣丞挑頭,發大軍去打黃巾去的。
趙家之後,私鹽販子李家,也交糧七百石,皮貨商石家糧三百石,餘下各個家中多田的大戶,都下血本一樣,拉來眾多的糧食。
百姓們漸漸都離開了,回家趕緊把糧從缸里倒出來,看夠不夠斗數,不夠看去借點糧,已五月,新糧快下來了,咬咬牙就是。
依然有謹慎的百姓,守著守到午時,守到下午,到最後,看到所有來交糧的大戶都拉著嘩嘩的糧食來交,連最機智的百姓,也不疑有他了。
交糧慌裡慌張的,早點交完,早點安生。
滿城百姓,全都忙碌起來。
可憐百姓家中本就不多的糧,在縣丞這一聲令下之後,或挑或背,交糧的隊伍,排了一條街未能排完。
一切順當,正如縣丞算計。
縣衙之內,官倉之中,糧食入庫,本來幾乎快空了的糧倉之中,糧食一袋袋運進來快速堆起,看架勢,能堆半倉不止。
一想到有多少糧要成自己的了,縣丞心情大好。
作為涿州豪強,張飛家自然也交糧。
張飛莊園在城外,下午,張飛帶著一隊糧車,拉五百石糧入城。
和糧車一同入城的,還有歷經兩戰的鄉勇五百。
百姓見到,城上守城老卒見到,只當是押送糧食的。
城上老卒還和劉備打招呼,看到為首的一輛高高的糧車上,坐著摳腳抬頭上看的一個小少年,老卒還多看了這娃娃兩眼。
無人注意,鄉勇入城之後,不聲不息,直接朝張飛家去了。
張飛家房子一大片,幾百人進去,有的地方躲著。
交糧如火如荼。
而古代的行政效率,著實低下了一些。
糧官只十幾個人,從早上忙到下午,要交糧的隊伍依然老長。
李孟羲悄悄過去,混在人群中看了許久,仔細觀察著交糧的細節,他看到,糧官把百姓交糧的數目,一一寫在單獨的散開的竹片之上的。
寫完一個,隨手便丟入筐中。
筐中竹片已三分之一滿。
此便為糧薄。
李孟羲一尋思,摸著下巴,歪頭一想,糧薄得想辦法弄到手。
看今日無法把糧收完,白興奮了昨天一天。
李孟羲又悄悄至一旁貼告示的地方。
告示是一張很毛糙的大紙,紙泛黃髮灰,上邊寫著古樸的隸書,字李孟羲倒是認識一些。
先前所思的借令之計,這告示之上,李孟羲便看到了告示右下角,一塊朱紅色的印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