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不學儒術,亦為俊才
「哈哈!」
那人好像聽到了什麼可笑至極的事,忍不住手拍矮几,邊拍邊哈哈大笑,笑的前仰後合。
「玄德啊玄德,不是我說你,縱是缺人,也不能拉個娃娃充數啊!
論語尚不能熟背,學問好到哪去。
玄德,眼拙了!」
那人對劉備少了些尊重,更是輕視起了李孟羲起來。
這人越說越過分,李孟羲倒是還能忍,只是低著頭,以眼觀鼻,安心當鴕鳥,並不言語。
面子丟盡了,在旁人面前丟面子,李孟羲臉皮厚,並不會像古人那樣,臉面一失就拔劍自裁那樣的壯烈。
唯獨,李孟羲生怕今次露餡,讓劉備看輕。
李孟羲急思對策,不管如何,把臉面找出來。
「玄德,你要真是缺人,跟我說啊,我有兩三子侄,飽讀聖賢書,比此子,豈不好了許多……」那人仍在出言挖苦,這是一點不把李孟羲看在眼裡了。
「將軍此言差矣。」李孟羲突然抬頭,目光凝然,聲音清亮的說到。
話說了半截,這人微愣,愕然的看著李孟羲。
不等此人再問,李孟羲先反駁到,「某雖不讀聖賢之言,將軍當真以為,某是誇誇其談之輩?」
「將軍只說聖人之言。
可孔孟二聖,為春秋戰國時人。
孔孟之說,皆欲復周時之治。
想必,二聖以為,周時治世,為大治之世。
可周時,又何有孔孟二聖,又何來孔孟二聖所謂之聖人之言?
又何來論語?
某確不讀論語,然將軍怎知,某不會周時文王之治世之術?」
李孟羲反駁一通,完美駁斥了這人因為自己不懂論語,說自己不是人才的言論。
並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李孟羲也拿《論語》說事。
你說不讀論語,某就不是人才,更不可能是治世之才。
那麼,儒家所推崇的東西兩周,那時,又何來論語。
當時的治世之人,文王武王,沒看孔聖之言,卻能創八百年東周西周,這就成功反駁了,不讀論語,不是人才的說法。
李孟羲伶牙俐齒,一番話說完,將軍模樣的人,直撓頭。
想說話,又不知該如何反駁李孟羲。
此時,上座之上,縣丞聽李孟羲這一番話,便雙眼睜大兩分,他饒有趣味的看著李孟羲,覺得此子,言辭機敏,有點意思。
「小兄弟,」縣丞朝李孟羲拱了拱手,「小兄弟自言知周時治世之術,可當真?」
怎麼可能當真。
要是說當真了,就得給人解釋周時治世是啥,與今時又有何不同。
解釋不了。
故,李孟羲搖了搖頭,「大人切莫當真,某無有周時治世之術。」
縣丞訝然,更是好奇,「那為何方才小兄弟……」
「這位將軍把某說的不值一提,更說玄德公無識人之能,某不喜,故駁斥之,好讓其知曉,讀不讀《論語》,是不是人才,無必然之關係,某縱非人才,玄德公也必有識人之能。
只此而已。」
縣丞聽明白過來了,呵呵一笑。
矮几對面那將軍,面色發囧。
好了,扳回到平局了。
李孟羲又略做沉思,說到,「好叫大人(此處大人們,成年人,不是官職那個大人。)知曉,《論語》某也讀過。」
「只是,儒家之術,實非經世致用之術,某求學之時,不願多讀。」
「將軍若不信,我可道來幾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三人行,可以為師矣,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廳堂中,便只聽到李孟羲不停的子曰子曰子曰。
李孟羲腦筋急轉,把腦海中有關孔子曰所有能想起的內容,一股腦全說了出來。
雖然,這些東西雜亂無章,一個長段沒有,東一句西一句。
但是,李孟羲背的熟練至極,一點不帶卡殼。
而且,背的抑揚頓挫,停頓精準,在內行人聽來,一聽,就和那些剛學書的頑童們死記硬背下來的不同。
古人說,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也。
句讀是指給文章斷句。
李孟羲背這一通,斷句精準。
故,他一通亂背,在座眾人聽來,信了李孟羲讀過論語,信了十分。
而絲毫不會懷疑,李孟羲會的論語,就他背的這些亂七八糟的短句,會的就這麼多而已。
李孟羲停下不背了,縣丞笑著指責那個將軍,「看,人不可貌相,讓你小看人家,這下懂了吧,人雖年幼,亦有學問。」
將軍汗顏稱是。
這算,混過去了。
李孟羲心裡長舒了一口氣。
這還不行,只是把不讀論語,不學無術的這一點混過去了。
但,若就此為止,效果不好,會讓在座的人以為,自己就是個確實讀過書的小娃娃。
雖出彩,卻也無太過人之處。
外人李孟羲不在乎,就怕在劉備這露餡。
當李孟羲有心事時,他就感覺,劉備看向自己的目光,滿是懷疑。
而實則,劉備根本就沒質疑李孟羲的智謀。
日前李孟羲斷論天下大勢,言曰漢室積重難返,禍之不遠。
從那時,劉備早已心折。
天色漆黑了,廳堂之中,燈火明亮。
有僕人端著類似李孟羲前世所見農村宴席上的那種長方形的大木盤,盤上放著一隻肥鴨子端了過來。
僕人把食盤放下,彎腰後退。
「多謝!」
李孟羲朝端食物的僕人道謝。
面目憨厚的僕人愣了一下,然後朝李孟羲嘿嘿一笑。
接著,又是另外的僕人進來,有人端酒,有人拿碗筷過來。
「多謝!」
李孟羲又對僕人道謝。
縣丞笑了,「小兄弟,何多禮也!」
縣丞笑李孟羲還對下人多禮,沒得見識。
李孟羲正色朝縣丞拱手一禮,而後答到,「某聽聖人之言,言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彼之尊長,亦我之尊長。
孟羲年幼,彼雖是僕役,然其年歲,與我父相當。
彼為長輩,某為晚輩,縱我坐席上,他為僕役,又怎可失卻禮數?」
一番話,眾人不由側目,目視李孟羲,皆暗暗讚嘆。
那人好像聽到了什麼可笑至極的事,忍不住手拍矮几,邊拍邊哈哈大笑,笑的前仰後合。
「玄德啊玄德,不是我說你,縱是缺人,也不能拉個娃娃充數啊!
論語尚不能熟背,學問好到哪去。
玄德,眼拙了!」
那人對劉備少了些尊重,更是輕視起了李孟羲起來。
這人越說越過分,李孟羲倒是還能忍,只是低著頭,以眼觀鼻,安心當鴕鳥,並不言語。
面子丟盡了,在旁人面前丟面子,李孟羲臉皮厚,並不會像古人那樣,臉面一失就拔劍自裁那樣的壯烈。
唯獨,李孟羲生怕今次露餡,讓劉備看輕。
李孟羲急思對策,不管如何,把臉面找出來。
「玄德,你要真是缺人,跟我說啊,我有兩三子侄,飽讀聖賢書,比此子,豈不好了許多……」那人仍在出言挖苦,這是一點不把李孟羲看在眼裡了。
「將軍此言差矣。」李孟羲突然抬頭,目光凝然,聲音清亮的說到。
話說了半截,這人微愣,愕然的看著李孟羲。
不等此人再問,李孟羲先反駁到,「某雖不讀聖賢之言,將軍當真以為,某是誇誇其談之輩?」
「將軍只說聖人之言。
可孔孟二聖,為春秋戰國時人。
孔孟之說,皆欲復周時之治。
想必,二聖以為,周時治世,為大治之世。
可周時,又何有孔孟二聖,又何來孔孟二聖所謂之聖人之言?
又何來論語?
某確不讀論語,然將軍怎知,某不會周時文王之治世之術?」
李孟羲反駁一通,完美駁斥了這人因為自己不懂論語,說自己不是人才的言論。
並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李孟羲也拿《論語》說事。
你說不讀論語,某就不是人才,更不可能是治世之才。
那麼,儒家所推崇的東西兩周,那時,又何來論語。
當時的治世之人,文王武王,沒看孔聖之言,卻能創八百年東周西周,這就成功反駁了,不讀論語,不是人才的說法。
李孟羲伶牙俐齒,一番話說完,將軍模樣的人,直撓頭。
想說話,又不知該如何反駁李孟羲。
此時,上座之上,縣丞聽李孟羲這一番話,便雙眼睜大兩分,他饒有趣味的看著李孟羲,覺得此子,言辭機敏,有點意思。
「小兄弟,」縣丞朝李孟羲拱了拱手,「小兄弟自言知周時治世之術,可當真?」
怎麼可能當真。
要是說當真了,就得給人解釋周時治世是啥,與今時又有何不同。
解釋不了。
故,李孟羲搖了搖頭,「大人切莫當真,某無有周時治世之術。」
縣丞訝然,更是好奇,「那為何方才小兄弟……」
「這位將軍把某說的不值一提,更說玄德公無識人之能,某不喜,故駁斥之,好讓其知曉,讀不讀《論語》,是不是人才,無必然之關係,某縱非人才,玄德公也必有識人之能。
只此而已。」
縣丞聽明白過來了,呵呵一笑。
矮几對面那將軍,面色發囧。
好了,扳回到平局了。
李孟羲又略做沉思,說到,「好叫大人(此處大人們,成年人,不是官職那個大人。)知曉,《論語》某也讀過。」
「只是,儒家之術,實非經世致用之術,某求學之時,不願多讀。」
「將軍若不信,我可道來幾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三人行,可以為師矣,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廳堂中,便只聽到李孟羲不停的子曰子曰子曰。
李孟羲腦筋急轉,把腦海中有關孔子曰所有能想起的內容,一股腦全說了出來。
雖然,這些東西雜亂無章,一個長段沒有,東一句西一句。
但是,李孟羲背的熟練至極,一點不帶卡殼。
而且,背的抑揚頓挫,停頓精準,在內行人聽來,一聽,就和那些剛學書的頑童們死記硬背下來的不同。
古人說,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也。
句讀是指給文章斷句。
李孟羲背這一通,斷句精準。
故,他一通亂背,在座眾人聽來,信了李孟羲讀過論語,信了十分。
而絲毫不會懷疑,李孟羲會的論語,就他背的這些亂七八糟的短句,會的就這麼多而已。
李孟羲停下不背了,縣丞笑著指責那個將軍,「看,人不可貌相,讓你小看人家,這下懂了吧,人雖年幼,亦有學問。」
將軍汗顏稱是。
這算,混過去了。
李孟羲心裡長舒了一口氣。
這還不行,只是把不讀論語,不學無術的這一點混過去了。
但,若就此為止,效果不好,會讓在座的人以為,自己就是個確實讀過書的小娃娃。
雖出彩,卻也無太過人之處。
外人李孟羲不在乎,就怕在劉備這露餡。
當李孟羲有心事時,他就感覺,劉備看向自己的目光,滿是懷疑。
而實則,劉備根本就沒質疑李孟羲的智謀。
日前李孟羲斷論天下大勢,言曰漢室積重難返,禍之不遠。
從那時,劉備早已心折。
天色漆黑了,廳堂之中,燈火明亮。
有僕人端著類似李孟羲前世所見農村宴席上的那種長方形的大木盤,盤上放著一隻肥鴨子端了過來。
僕人把食盤放下,彎腰後退。
「多謝!」
李孟羲朝端食物的僕人道謝。
面目憨厚的僕人愣了一下,然後朝李孟羲嘿嘿一笑。
接著,又是另外的僕人進來,有人端酒,有人拿碗筷過來。
「多謝!」
李孟羲又對僕人道謝。
縣丞笑了,「小兄弟,何多禮也!」
縣丞笑李孟羲還對下人多禮,沒得見識。
李孟羲正色朝縣丞拱手一禮,而後答到,「某聽聖人之言,言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彼之尊長,亦我之尊長。
孟羲年幼,彼雖是僕役,然其年歲,與我父相當。
彼為長輩,某為晚輩,縱我坐席上,他為僕役,又怎可失卻禮數?」
一番話,眾人不由側目,目視李孟羲,皆暗暗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