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章 基礎和底層邏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想到要精確到納米級別,蔣耀祖就覺得不可思議,作為計算機和通信工程畢業的他,很專業的懂得各種電磁波波長關係:

  工頻電磁波>無線電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γ射線.

  …

  以無線電的波長最長,宇宙射線的波長最短.

  無線電波 3000米~0.3毫米.

  微波 0.1厘米,紅外線 0.3毫米~0.75微米.

  (其中:近紅外為0.76~3微米,中紅外為3~6微米,遠紅外為6~15微米,超遠紅外為15~300微米)

  可見光 0.7微米~0.4微米.

  紫外線 0.4微米~10毫微米

  X射線 10毫微米~0.1毫微米

  γ射線 0.1毫微米~0.001毫微米

  高能射線小於0.001毫微米

  傳真(電視)用的波長是3~6米

  雷達用的波長更短,3米到幾毫米。

  他們現在用大腦神經的互聯蛋白發出的電磁波屬於無線電波中的超短波,為了突破顱骨的屏蔽作用,選的電磁波具有很好的傳輸透過性,他們還不得不把波長弄得稍微長一點,波長大約5米,而短波的波長在10~100米之間,主要是手機信號等通信常用的波長。超短波是指波長為1~10m(頻率為30~300MHz)的無線電波。超短波的確定恰好能擺脫了手機電磁波輻射對大腦的影響,另外為了防止軍用超短波如雷達波等對大腦的信號的影響,蔣耀祖在頭戴設備設計的早期就考慮到了抗干擾作用的頭套。

  劉藝博的提出要接受到每個大腦神經細胞發出的信號以及的信號的三維空間位置和移動方向,然後才對每個區域的信號向量總和做計算。然而他初來乍到,實驗室里的基礎研究內容和底層邏輯他真的不明白,於是他本著不懂就要問的原則,向張佳琪、羅梭及蔣耀祖等問了很多問題。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問題如下:

  劉問:如何讓腦神經上生長出互聯蛋白?

  張答:利用改造後的噬腦神經病毒感染腦神經,其內攜帶互聯蛋白的DNA。感染腦神經後,便整合到腦神經的染色體上,然後利用神經細胞的細胞器經過一系列的基因表達在細胞膜上產生。

  劉問:互聯蛋白是如何設計和產生的?

  羅答:利用量子智能計算機,設定好條件,自動計算出最適合的蛋白質結構,然後再反推出能與之匹配的mRNA,然後用同樣的方法設計出維持蛋白質三維結構的酶。

  劉問:互聯蛋白是如何在神經細胞上產生電磁波的?

  羅答:神經衝動產生膜內鉀離子外流時自動給互聯蛋白一個勢能衝擊,讓在其沒有神經衝動時利用細胞內的ATP產生的勢能一下子釋放,這個過程利用LC震盪電路的原理產生電磁波。而且這個電磁波可以調頻,這個頻率和互聯蛋白的相應結構有關。

  ……

  理解了結構和相應功能之後,也就明白了腦機互聯的底層邏輯,劉藝博也改變了之前的想法,根據實際情況來破解大腦神經的信息。

  大約經過了一個月的大量的設計、採購和調試後,猴腦信息解碼的情況有了很大的進步,大致弄明白了一些猴子表達的意思,比如「餓了,想喝水,想吃香蕉,想出去玩,想馴養員了等等」,經過馴養員的對猴子肢體語言的交流後比對確認,在猴子大腦發出特定這樣的波形後,這些波形瞬時就能被計算機腦電解碼軟體翻譯成漢字。這讓所有團隊的人對這一神奇的一幕大為震撼,大家因此幹勁更足了。不過為了不被媒體打擾和被其他研究團隊竊取研究成果,他們幾人開會決定對研究成果保密,每個在研究所工作和實習的人都簽約了保密協定。

  當然這點小的進展,在羅梭看來並沒有什麼值得慶賀的,這離腦機互聯的最終實現還差的遠呢,而且這裡面還有個最後一環到目前為止沒有絲毫的進展,那就是王子昂負責的項目:讓信號傳輸給大腦,並且讓大腦能理解的信息輸入過程。如果這關鍵一環能打破,那腦機互聯項目才沒有戰略上的困難,剩下的就是按照大致規定豐富細節了,不過羅梭心裡明白,只要對大腦信號的輸出研究透徹,那麼輸入也就是其逆過程,可能就在互聯輸出蛋白的基礎上稍加改造就能設計出互聯輸入蛋白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