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定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保持定力

  文/煒楓

  在這風雲詭譎、紛繁複雜的世界迷宮中,保持定力宛如在混沌黑暗裡緊握真理之光,於萬丈深淵之上穩行如履平地,是一種如稀世珍寶般珍貴且稀缺的品質。定力,是心靈於狂風巨浪中的定海神針,是精神在誘惑迷障前的金剛不壞之軀。它似那高聳入雲、直插霄漢的巍峨巨峰,任風雲如何翻覆、雷電如何肆虐,我自屹立不倒;仿若那浩渺宇宙中心的恆定之星,雖周邊星辰閃爍、萬象更迭,卻能始終散發著寧靜而堅定的光芒。而浩然正氣、文化底蘊、學識見解和無我之境,便是鑄就這定力之峰、穩固這心靈之星的基石,它們相互交織、彼此滲透,共同為我們在這充滿挑戰的人生征途上堅守本心注入了無窮無盡的力量源泉。

  浩然正氣,乃定力之根本,是道德律令在靈魂深處奏響的黃鐘大呂,是生命畫卷中最濃重且永不褪色的一抹底色。「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乃大丈夫立於天地之間的錚錚誓言,是浩然正氣的生動詮釋。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以浩然正氣為堅不可摧的護盾,守護內心那片純淨聖土。于謙在大明王朝風雨如晦、大廈將傾之時,挺身而出,挽狂瀾於既倒。面對權奸的威逼利誘,他正義凜然,高吟「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對正義的至死不渝,對邪惡的視若仇讎。正氣,是對道德原則的絕對忠誠,源於對善惡的慧眼如炬,對良知的虔誠敬畏。當我們心懷正氣,便如同在心靈深處種下了一棵盤根錯節、枝繁葉茂的參天古木,其根須深深扎入道德的廣袤厚土,無論外界的歪風邪氣如何如狂風暴雨般侵襲,都無法撼動它分毫。這正氣,不僅是個人操守的堅固防線,更是維護社會公正的中流砥柱。在困境的荊棘叢中,它是我們披荊斬棘的利劍;在誘惑的迷魂陣里,它是我們清醒頭腦的清泉。它讓我們在錯綜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有了永不迷失的北斗,有了堅定不移的方向和百折不撓的信念。當泰山壓頂般的艱難險阻來臨,正氣使我們面不改色,因為我們心中有正義的天平在精準衡量,有道德的律令在嚴正發聲,我們的行為遵循著內心的良知,不為外界的壓力所屈服,不為功名利祿所腐蝕。

  文化底蘊,是定力的智慧寶藏,是漫漫歷史長河中璀璨文明在我們心靈深處的精雕細琢與深刻沉澱。文化,宛如一座座跨越時空的神秘燈塔,其光芒穿透歲月的重重迷霧,持續照亮我們前行的曲折幽徑。從《論語》的「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到《莊子》的「外化而內不化」;從唐詩宋詞的高雅情韻,到明清小說的市井百態,這些文化瑰寶恰似宇宙中璀璨奪目的星辰,蘊含著深邃無垠的哲理和豐富多彩的人生智慧。當我們暢遊於文化的汪洋大海,我們的靈魂如同乾涸的土地得到甘霖滋潤,思想變得深邃遼闊、包羅萬象。文化底蘊賦予我們一種超越世俗的慧眼,讓我們能站在歷史巨人的肩膀上,以高瞻遠矚的視角審視世界的千變萬化。它使我們明晰,世間萬物皆在因果輪迴、興衰更替的規律中運行,功名利祿不過是轉瞬即逝的流星,榮華富貴恰似曇花一現的幻影。在面對生活的挫折與磨難、誘惑與干擾時,文化底蘊如同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寶庫,為我們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憑藉深厚的文化素養和對自然的鐘情熱愛,掙脫了官場的樊籠枷鎖,在田園生活中尋得了內心的寧靜淡泊、自由超脫。文化底蘊讓我們擁有了這種超凡入聖的選擇能力和無畏無懼的勇氣,它使我們在喧囂塵世中保持一份寵辱不驚的從容淡定,在大喜大悲面前保持一顆如止水般平靜的心。因為我們深知,人生如一場夢幻泡影般的戲劇,文化則是那幕後運籌帷幄的智慧大師,指引我們演繹出獨具韻味的精彩篇章,而不被一時的得失榮辱所左右。

  學識見解,是定力的銳利之刃,是我們在知識迷宮中披荊斬棘、上下求索後獲得的智慧之光,是我們洞察世界真相、穿透現象迷霧的慧眼金睛。在當今這個信息如洪水般泛濫、爆炸的時代,我們仿佛置身於信息的洶湧汪洋,每日被海量的數據、紛繁的觀點所無情淹沒。倘若沒有自己的學識見解,我們便如同失去航向的孤舟,在這波濤洶湧的信息浪潮中隨波逐流,最終被無盡的信息漩渦所吞噬。真正有學識見解的人,仿若擁有一把能開啟知識寶庫神秘大門的萬能鑰匙,更能深入其中,挖掘出隱藏於表象之下的稀世珍寶——事物的內在邏輯和本質規律。牛頓從蘋果落地這一司空見慣的平凡現象中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他憑藉深厚紮實的學識和獨具慧眼的見解,突破了常人思維的局限,宛如在黑暗混沌中點亮了一盞指引科學方向的明燈。在面對複雜多變的社會現象和艱難抉擇的人生十字路口時,學識見解能幫助我們撥開重重迷霧,宛如在荊棘密布的叢林中開闢出一條通往真理彼岸的康莊大道。它讓我們不被虛假的表象所迷惑,不被他人的片面之詞所誤導,不被似是而非的觀點所左右。學識見解是理性思維的至高體現,它基於對知識的廣泛涉獵、深度鑽研,對思維方式的精心錘鍊,以及對不同觀點的批判性吸收和創新性融合。在困難如泰山壓頂之際,學識見解使我們能夠冷靜沉著地分析局勢,運用所學知識制定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而不被情緒的波濤所左右;在誘惑如糖衣炮彈般襲來時,它讓我們看清其本質的虛偽和潛在的危害,堅守自己的道德原則和人生目標。這種能力讓我們在紛繁複雜、變幻莫測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守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不為外界的干擾和質疑所動搖,從而做到每逢大事有靜氣,在驚濤駭浪中穩如泰山,從容不迫地應對人生的種種挑戰。

  無我之境,則是定力的至高境界,是超越自我、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的精神升華,是一種靈魂的超脫解放與自由翱翔。「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當我們達到無我之境,便如同打破了束縛自我的重重枷鎖,掙脫了自我中心的狹隘牢籠,不再被個人的私慾、名利所羈絆束縛。無我並非是對自我的虛無否定,而是一種對自我與世界關係的深刻洞察與全新重構。在這種境界中,我們能放下自我中心的思維定式,以一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宏大視角和包容心態看待萬物。就像那些為了人類福祉而無私奉獻的科學家、慈善家,他們以天下為己任,將個人的利益得失置之度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毫無保留地投入到偉大的事業中。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無我之境讓我們不被個人的痛苦和煩惱所困擾,因為我們的關注點已經超越了自我的狹小範疇,我們將自己視為宇宙大我中的微小一員,困難只是宇宙運行過程中的一個小小漣漪,而我們的使命是順應這種變化,如同順應四季更替一般自然,而不是被其淹沒。在誘惑面前,無我之境使我們心如止水,因為我們的內心不再被欲望的火焰所炙烤,而是充滿了對更廣闊世界的慈悲關懷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這種境界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自我反思、自我修煉,通過對人生意義的深度探索,從對物質的盲目追求中解脫出來,從對功名利祿的痴迷中清醒過來,逐漸擺脫自我的局限。當我們達到無我之境,定力便不再是一種刻意為之的堅持,而是一種渾然天成、自然而然的狀態,我們的心靈如同澄澈空靈的天空,不受絲毫雜念的干擾,無論外界如何風雲變幻、波譎雲詭,我們都能保持從容淡定、寵辱不驚,展現出一種風輕雲淡、超凡脫俗的高雅姿態,真正做到心中溝壑萬千,面上卻風清雲淡。

  保持定力,是一場漫長而艱辛的心靈苦旅,是一次向著靈魂深處不斷掘進的修行。浩然正氣、文化底蘊、學識見解和無我之境,它們相互交融、相互輝映、相互促進,如同宇宙中璀璨交織的星辰之網,共同構成了我們在這紛繁複雜世界中堅守本心的銅牆鐵壁。我們應以浩然正氣為行為準則的基石,以文化底蘊為精神滋養的源泉,以學識見解為前行路上的明燈,以無我之境為終極追求的彼岸,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上披荊斬棘、砥礪前行,鑄就一顆如磐石般堅定不移的心,讓定力之光照亮我們靈魂的每一個角落,使我們在歲月的長河中永不迷失方向,無論面對何種艱難險阻、何種誘惑干擾,都能做到心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始終保持從容不迫、淡定自若、不急不躁的高雅姿態,書寫屬於自己的輝煌傳奇。

  我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培養這些品質,從而增強定力。在培養浩然正氣方面,要從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堅持正義,對不公之事敢於發聲,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從實踐中體會道德的力量,增強對善惡的判斷力。同時,多讀經典道德著作,深入理解其中蘊含的價值觀,與古聖先賢進行思想的對話,將正氣內化於心。

  對於文化底蘊的培養,制定系統的學習計劃,廣泛涉獵不同類型、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經典。可以參加文化講座、藝術展覽等活動,親身體驗文化的魅力。在學習過程中,注重思考文化與生活、社會的聯繫,將文化知識轉化為對世界的深刻理解。還可以嘗試創作,如寫作、繪畫等,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文化的感悟,進一步深化文化底蘊。

  在學識見解的培養上,建立跨學科的知識體系,不局限於單一領域。積極參與學術討論、研討會等,與同行交流思想,拓寬視野。培養批判性思維,對所學知識進行質疑和反思,不盲目接受既有觀點。同時,注重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在實踐中檢驗和完善自己的見解,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無我之境的培養,則需要我們在日常人際關係中學會換位思考,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減少自我中心的思維。積極參與志願者活動等社會服務,將個人的利益與社會的利益相結合,增強對社會整體的責任感。通過冥想、內省等方式,審視自己的內心,了解自己的欲望和動機,逐步放下不必要的執念,實現心靈的成長和超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