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我們都是群星之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且以現在火箭的飛行速度,從地球到火星要飛將近一年的時間。」

  「這一年哪怕你火箭沒問題,人的生命保障也是相當困難的,畢竟人是生活在重力環境下的生物,無重力的空間會對人體的各種機能產生嚴重的影響。」

  「載人空間站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了研究這種人體長時間生活在太空中的情況。」

  聊著聊著,話題很快就從伊卡洛斯計劃聊到了負責這項計劃的X公司和馬里斯。

  「馬里斯這個人也很有意思,當年為了發射火箭,火箭發射需要場地嘛,他就去找白鷹國的官方發射場地和空軍基地。」

  「你想想,白影國官方的發射基地和空軍基地,那裡面都是爺啊,腐朽不堪,根本鳥都不鳥他。」

  「後來他就想做個總包商,反正白鷹國那麼多航空公司給空軍和NAAS供貨,後來發現一個零件價格直接干到四倍。」

  「這樣他乾脆一咬牙,自己干,自己給研發了一套,獨立於軍方和NAAS的產業鏈。後來自己建了一套之後發現很便宜,也就是四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價格。」

  「所以現在是怎麼個情況呢,就是馬里斯把他其他產業賺到的錢,投入到航天之中來,但是你搞航天就離不開NAAS,你用地方用設備用資料就得花錢,於用自己的錢補給了NAAS,相當於和NAAS合作一個公私合營的形式。」

  又聊了一段時間之後,主持人問道:「周教授,白鷹國的情況我們都大概了解了,那麼我國的航天情況又是怎麼樣的呢?」

  周然想了一下,說道:「我國的情況就比較複雜了,如果要是往深了說時間就太久了。」

  「就簡單說一點吧,除了大家一眼能夠看到火箭和航天的發展,一些大家關注不到的配套設備和設施,我們也在快速發展。」

  「也許有人注意到過,從很久之前開始,我國的火箭直徑就一直保持在3.35米,直到從前幾年開始,我們才開始建造大型運載火箭。」

  「這是因為以前我們的火箭發射場都是在內陸,火箭不得不受到鐵路運輸尺寸的限制。直到我們在南海的發射場建立完成,才得以通過海運突破尺寸的限制,建造更大的火箭。」

  周然說著喝了一口水,接著說道。

  「另外一個就是海洋測控船,我們幕後的無名英雄。火箭發射之後,後續的測量、通訊、控制,大部分都是由測控系統的人來完成的,這些人的工作真的是沒日沒夜,一秒鐘都不能拉下的。」

  「大家都知道,火箭衛星等等太空飛行器的跟蹤,在高軌的時候還好,但是低軌的時候」,因為地球是有曲率的,我們的天線不可能一直能夠盯著太空飛行器。」

  「一般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火箭發射之後就結束了,但是直播結束之後火箭還會有大段的時間在低軌繞圈,那時候可能我們本土的測控站是看不到的,在地球的另外一側。」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有更多的測控點部署在地球的另外一面。」

  「怎麼部署過去呢,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和人家別國領土協商好,你這地方借我用用,我建個測控站。」

  「但是這種情況還是有風險的,曾經我們就吃過虧,某個國家和我們斷交的,導致測控站就沒辦法繼續工作了,這個地方就出現了一個空白。」

  「到時候太空飛行器飛過去,這時候就是個空白期,這時候我們就要把遠洋測控船派過去填補這個空白。」

  「這個低軌的控制率,也就是轉一圈有多少航段是我們能夠測控的,這個控制率越高,不管是民用還是軍用,安全係數就會越高。」

  這時候主持人問道:「那麼周教授,為什麼感覺沒怎麼聽說過白鷹國用遠洋測控船呢?」

  周然解釋道:「這其實是個誤區,實際上白鷹國是全球造遠洋測控船最多的,高峰的時候有一百多艘。」

  「只不過一是因為它現在在地面上部署的測控站比較多。除了NAAS之外,海軍空軍還有其他部門都有自己的航天測控站,大大小小加起來有上百個。」

  「第二是因為航天技術的增強,它部署的衛星比較多,靠在軌衛星就可以無漏洞的進行測控。」

  「其實還有一點原因,當年白鷹國測控船多,因為當年它的任務不只是航天測控,當年叫做飛彈控制船,是要承擔一些軍事任務的。」

  主持人:「既然遠洋測控船這麼重要,那肯定是克服了很多技術難點吧。」


  「是這樣,一個困難就是小型化,大家在地面上看到的很多天線都非常大的,要把它小型化搬到船上是非常困難的。」

  「另外一個就是海面上的始終處於一個顛簸狀態,當你要跟蹤太空飛行器的時候必須要穩定跟蹤,但是你不知道當天的海況會是什麼樣子。」

  「這就對穩定機構,也就是伺服機構有非常高的要求,不管風浪再大,你都必須要保持一個穩定。」

  「其實除了太空飛行器的跟蹤之外,航天測控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對軌道上那些殘骸也好碎片也好太空垃圾也好,以萬為單位進行跟蹤進行跟蹤。」

  「通過連續跟蹤一旦發現哪個東西的軌道變了,都會進入預警,然後計算會不會和其他的東西產生軌道交匯,會不會兩個垃圾碰撞產生更多的垃圾,這些都是非常麻煩的。」

  隨著時間流逝,節目也臨近尾聲,主持人說道:「好的,那麼我們的時間也差不多,就請周教授給我們介紹一下航空航天領域對我們的意義,來作為一個結尾吧。」

  周然:「為國為家之類的道理大家都應該聽過很多,我也就不老生常談了,我就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吧。」

  「像地球這樣的行星是沒有辦法自身產出重元素的,那麼地球上的那些重元素都是哪裡來的呢?」

  「地球上的重元素都是通過超新星爆發之後靠引力擾動,以及地球形成過程中的伴隨著各種隕石星塵匯聚而來的。之後一些重元素通過裂變衰變又變成了『輕一些』的重元素。」

  「也就是說,形成我們人體的元素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宇宙之中的,人類和星辰的組成元素有97%是相同的。」

  「我們每個人都是星辰之子。」

  「所以,也許探索宇宙探索星辰,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