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可以安排上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數日之後,返回艙帶著三名航天員和樣本數據返回地面,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航天員從一面燒成黑色一面燒成金色的返回艙中成功出艙,獲得了英雄般的待遇。

  為了防止前庭功能失調和立耐力不良而導致的暈眩和昏迷,在攙扶下出艙的航天員們被安置在特製的椅子上,由醫護人員在旁邊進行各種檢查,以及進行獻花拍照等。之後便會立刻被送到專用的醫保車上進行詳細的檢查。

  根據現有的研究數據,在4-18的天的短期飛行後,出現立位耐力不良的概率有20%到30%,19天以上的長期飛行中出現立位耐力不良的概率高達80%以上。

  除此之外,如果人類長期在太空中生活,還會導致肌肉萎縮,骨質疏鬆等一系列的變化,會使得身體全方位的變弱。

  如果周然想要讓空間站真正的成為空間樞紐,那就必須要考慮這種情況下對空間站內部人員的影響,並且儘可能地消除對人類產生的不良後果。

  最常見的方法就是通過像車輪一樣的轉動產生的離心力來模擬重力,也是目前最有可行性的方法。

  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種方式生成的重力會產生重力階梯。

  如果想要達到一個G的重力,在半徑16米的時候需要一分鐘轉8圈,如果半徑100米需要一分鐘轉3圈,而到了半徑1000米,只需要一分鐘轉1圈。

  另外如果半徑16米,一個一米八的人,腳的位置產生1g的重力,那麼頭的位置重力只有0.88g,這個差距還是挺大的。

  如果半徑100米,頭的位置就是0.98g,如果是1000米則是0.99g。

  也就是如果想要使用這種方式方式產生重力,那麼至少半徑要到100米以上才不會產生不舒適的感覺。

  不過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種方式減弱這種不舒適的感覺,那就是減小重力。

  如果旋轉所產生的離心力不是1g,而是和月球相當的六分之一g,這種重力梯度就會進一步減弱。

  當然,這些都是從設計的角度考慮,如果從實用角度考慮的話,這類問題可以通過吃藥來克服這種暈眩感。

  另外這些都是通過各種手段來使空間站模擬地球上的環境,如果真正的想要長期在太空之中航行,除非把星艦做成空間站這種規模,或者參透了引力的奧秘,不然就必須要進行基因調整使得人類能夠適應太空中的生活。

  將航天員護送走之後,落地的返回艙被裝上吊車,然後運回基地進行各種數據分析。

  一個多月之後,國家新聞頻道做了一檔節目,邀請了航天員們給大家分享一些太空中的小故事。

  其中航天員程風在節目裡分享了這樣一個事情,在和月球軌道艙會合的時候,曾經在鏡頭中出現了兩個同樣清晰並且完全對稱的軌道艙。

  眾所周知,月球軌道上的軌道艙只有一個,所以鏡頭中出現的另外一個軌道艙,必然是一道『鬼影』!

  如果不排除鬼影的干擾,航天員在進行對接操作的時候必然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甚至導致艙毀人亡。

  於是航天員聯繫地面控制中心:「請問一下這時候有鬼影,上面是真的還是下面是真的?」

  「控制中心明白,請稍等。」

  後來在採訪中,調度人員表示,這時候說明白的意思就是我知道你說的是什麼,但是我不明白,確實不太清楚該怎麼處理,聽這個名字還挺嚇人的。

  不過在答這個調度的時候,耳機里已經收到了指示,需要航天員手動進行調光。

  於是航天員收到的指示就是:「請航天員自行調光。」

  這裡的自行調光,就是減少圖像亮度,減少曝光量,這樣鬼影的亮度也會隨之降低,直到降低到忽略不計。

  這時候彈幕飄過一大片的哈哈哈哈哈。

  「地面:不懂!自己搞!」

  「果然還是要靠自己」

  「已經是成熟的航天員了,要學會自食其力」

  「總感覺和我想像中的航天有很大差距呢!」

  就在這種全民關注航空的熱度之中,白鷹國宣布伊卡洛斯計劃的火箭將於年底完工,將於明年年初進行第一次發射,屆時將會攜帶一些建立火星根據地的設備,以便於為後續載人登陸做準備。

  對此,周然將重心從空間站轉移到了月球計劃上。這次的載人登月獲得了非常寶貴的數據,也將大大提高月球計劃的進度。

  加上愚公系列火箭多次地月往返,對於向月亮上運輸設備,從技術上說已經非常稱成熟了。

  為了建立月球前沿基地,周然決定採用工業機器人和無人機的形式進行自動化建設,以目前月球的環境,使用機器人和無人機建設無疑是更加方便和快捷的方式,而且一旦出現問題,付出的代價也要小很多。

  如果要在月球使用機器人和無人機,需要先在月球組建網絡,以及需要增強和地球的通訊帶寬。

  不過在此之前,先需要解決能源的問題。

  如果是少量的設備,可以通過攜帶超導電池和通過太陽能板來解決,在前期可以通過愚公一號和二號火箭來進行運輸,但是後續必須建立一個長久的發電廠。

  最方便的無疑就是使用月球土壤提煉氦三直接進行核聚變發電,雖然早已經有了使用氦三進行核聚變發電的技術,但是在月球上搭建大型托卡馬克裝置的難度非常大。

  不過得益於程陳教授的仿星器研製成功,倒是可以直接將小型仿星器直接發射到月球上作為前期的能源來使用,一些攜帶的燃料就足夠滿足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使用。

  另外一種一勞永逸的方法就是通過雷射直接從地球上向月球發射電力,後期也可以通過雷射,將月球的聚變反應堆生產的電力返回到地球上來。

  只不過目前在月球建好聚變反應堆之前,倒是不用考慮那麼久遠的事情,眼前個重要的還是和白鷹國的賽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