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你準備好應對十年後的世界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如果一個擁有跟你的DNA 100%匹配並且有你從小至今所有記憶的人站在你面前,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意外、不知所措、你需要時間來捋捋內心的驚訝?還是喜出望外,因為這世上終於有一個跟你如出一轍的人?或是擔心害怕,質疑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東西,它可不符合大自然的進化規則?

  如果再告訴你他或她的身體正處於精力充沛的二十歲,假設此時的你正在病床上垂死掙扎,你願意把她或他當成你生命的延續嗎?這裡的延續不是指子孫後代繼承你的基因,也不是你的觀點理念通過傳道授業後得到傳承,而是你的靈魂在一副嶄新的身體裡重生。這裡我得補充一下對靈魂的闡釋,靈魂是一個主觀的概念,而非客觀存在的物質,這麼多年不管科學家們把人體解剖得多細緻也沒有任何儀器能檢測到可以稱為靈魂的物質。在大部分生物學家的眼裡,靈魂或意識就是人身體的一種生化反應。所以這個跟你一模一樣的人,是有可能擁有跟你相同的靈魂。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輕蔑一笑,覺得這不過是參考《生化危機》想像出來的場景,頂多就是加了有相同的記憶這一項,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我自己也是這系列電影的粉絲。但現在我更在意的是看《生化危機》時大部分人的關注點都不在生化人身上,而是在精彩的打鬥戲或是百折不撓、堅毅勇敢又美麗帥氣的正派角色身上。原因很大可能是在大家的潛意識裡生化人距離我們太遙遠,甚至有人覺得生化人的說法不過是天方夜譚。然而大家還是輕視了人類精英對抗死亡的勇氣跟聰明才智,更忽視了這項技術能帶來的巨大利潤,足以讓資本跟科學界為之瘋狂的利潤。事實上21世紀第二個十年開始就有全球排名前矛的幾家大公司紛紛斥巨資以這個為目標成立了專門的科研部門,從不同的方向來研究實現永生的途徑。所以在AI技術提高生物科技的實驗效率跟降低試錯成本多年後,2035年這項技術已經成熟落地。只是它在倫理、法律、宗教等方面都頗有爭議。特別是它對宗教的衝擊非常大,很多教義就是對人死後歸屬的承諾來引導或是限制教徒的行為,如果人都不死不滅,這些教義的吸引力可就大打折扣了。別忘了人類歷史上從不缺因為宗教信仰而引發的戰爭。所以參與這項技術研發的技術人員對自己的成果也是擔憂多於喜悅。這項技術何去何從,由社會精英們決定還是廣大群眾?也許這個話題太大了,我們換個簡單點的問題,你我會因為這項技術感到快樂嗎?我想這取決於2035年的你所處的狀態。

  2035年,隨著AI工具、物聯網、虛擬實境、納米科技、3D列印、生物科技的發展跟應用的推廣,人們的工作內容跟生活方式都出現了很大的改變。大量的工作被重新定義,甚至有的行業被淘汰,市場布局出現大幅度的洗牌。十多年前A國的套利模式隨著人力資源成本的增加而沒了優勢。比如早些年商品利潤光靠兩地差價的公司舉步維艱,給外企代工的工廠也大受影響。所幸A國的領導人提前預知到這種形勢,在問題出現之前大力發展教育、營造創新文化並給相應的企業提供政策、資金、技術支持,同時完勝對產權的保護制度,使A國的高新科技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經濟發展逐漸從套利模式轉向創新。

  科技發展帶來機遇,新的行業異軍突起,嶄新的崗位如新筍破土而出。大公司積極應用新的技術,壓對賽道的公司股價在股市上水漲船高。最近的五年又迎來新的一輪牛市,A國人均GDP逐年以10%的幅度遞增,老百姓過上了更加舒適的生活。

  然而福兮禍之所倚。經濟上行階段投資人對A國的市場行情一片看好,貪婪、跟風等心理導致人們對投資風險的容忍度過高而推高了金融品的價格,導致價格大大超越實際的價值。加上近幾年持續的低利率和信貸擴張扭曲了市場信號讓A國不少企業家們誤以為很多項目都可以產生經濟利潤而過度投資。再加上00、10後這些新的消費主力對富裕悠閒的生活早就習以為常,對未來的評估趨向於美好,深信貨幣貶值的道理,習慣通過借貸來享受優越的生活從而導致物價上漲。這又間接地提高了A國的人力資源成本,而其他廉價勞動力的國家複製了A國的發展模式跟技術,進一步降低了A國的國際競爭力。國外資本率先逃離A國去往更高利潤的地方。

  此時部分企業難以找到新的資金支撐未完成的項目,或是無法給到期的債務找到新的融資,因為不少企業經常用借新債還舊債的方式來購買長期資產,畢竟短期債務的借貸成本最低。於是出現很惋惜的局面,不管這些項目最終是否有利可圖都只能被強行中斷,也就無法產生預期的收益,這導致企業無法如期償還投資方跟銀行的債務而違約。進而又影響到投資人的心理,在恐懼、悲觀、跟風的心理作用下,投資人為了規避風險紛紛賣出手上的投資,把資金重倉在稀缺的貴金屬或是現金等短期投資,更有甚者流向國外更可觀的項目,導致A國內的經濟受損程度更嚴重。

  先是重資產行業比如房地產因資金流動性差債務高首當其衝,影響逐漸擴散到其他行業。因為分工合作如此發達的今天,各行各業息息相關,一個大企業的崩潰勢必波及它的上下游企業,並於此拓展開。舉國上下出現普遍的錢荒,債務危機悄然來臨。大公司紛紛採取開源節流的策略,新的裁員潮出現。即使A國央行繼續降低利率、增加貨幣供給、賣出證券以增加市面貨幣流通量,政府也加大對相關行業跟消費者的資金補貼力度,但複雜的地緣政治局面跟消費者在悲觀時過度謹慎的心理還是讓這場經濟恢復成了持久戰。

  以上這一幕在歷史上並不陌生,因為科技在進步,經濟在上行,而人性基本沒變。於是經濟出現周期性起伏。但生物科技的發達讓這次的危機比以往更危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