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春日的陣雨來的急,傍晚時就停了,整個世界晶瑩剔透,猶如一塊光華流轉的琉璃石。薛芳華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檢查盆子裡的幼苗。幼芽開始漸漸地長高了。不過數日工夫,原本葉片幼嫩得像嬰兒的小拳頭,莖稈也十分細嫩,但此時的葉片已經完全舒展開來,朝著陽光筆直地生長,好像是為了汲取更多的光和熱。每片葉子上都凝結著晶瑩的小水滴,寶光璀璨。薛芳華數了一數,葉片的數量已經翻了一倍,並且變得更加強韌。它身體上稚嫩的黃綠色退去了,青色不斷加重,這表明肌膚開始強健起來,學會保護著流淌汁液的內部脈絡。
這個時候,它的種皮像胎衣一樣已經逐漸脫落了,被拋棄在泥土上,逐漸就腐爛,變成了肥料,就像蛇脫下的皮一樣,每一次都是為了新生。新生的葉片在陽光下像翡翠一樣,薛芳華甚至能聽到它們旺盛生長的聲音,溫暖的陽光和及時雨給它們提供了充足的養分,表面微微地彎曲,細軟的絨毛密密麻麻地鋪滿了整個葉面,就像是無數招引著陽光過來的小手。
薛芳華拿出手機,把自己和這株植物拍了合照,背景是天邊的夕陽,隨後發了朋友圈。她剛發出去,就跳出了消息提示,趙文瓊給她點了個贊。她抿嘴一笑,給他發微信問道:「這到底是什麼植物?」
「我也不知道,等它長高了就能看出來了吧。」
薛芳華每天都好好記錄著它的生長情況,從它破土冒出嫩芽,到褪去種皮,生長為有著七八片葉子的小草,她抱著花盆問了村里從事花木種植的鄰居,對方也只猜測它可能是一棵花樹。
薛芳華回到房間裡,起身打開了窗戶。她的房間對著庭院,正好可以看到那株生長的植物。為了儲備寫作的資料,她把閣樓里的書都搬了下來,隨後打開了電腦,朝著庭院的方向寫作。
雖然小說是以陶家姐妹為原型,但薛芳華把故事往前推了幾十年,從晚清時開始寫作。晚清時的揚州充斥著靡靡之音,由於鹽業政策變化和鹽商揮霍過度等原因,乾嘉時期興盛一時的揚州走向衰落,昔日過江名士,如過江之鯽,醉生夢死於其間者,不能屈指數,如今繁華夢已經破滅,太平天國運動和英軍攻城進一步加速了揚州的衰落,隔江而南的上海卻以驚人的速度崛起。
以陶家為原型的王家祖籍揚州,祖輩都是手工匠人,以做絨花為業,但國破山河尚存,清廷都搖搖欲墜,徒有變革之志而無變革之本事,底層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誰還有心思成日簪花戴玉,招搖過市呢?王家的生意慘澹,想著上海如今是租界,十里洋場,說不定能靠著絨花技藝養活自己,便舉家遷到了上海。姐姐王芍深受上海當地進步青年的影響,拒絕纏足,還幫妹妹放了足,上了新學堂,並以蓬勃的熱情投入到學生運動之中,屬於當時的進步女青年,妹妹王瓊體弱多病,生性溫柔懦弱,父母眼看著把王瓊培養成待嫁淑女的夢想無望,只好嚴格管教王瓊,希望她能成長為一個「標準」的揚州女人。
芍藥和瓊花,是揚州的市花,如同這對王家的雙生姐妹花,一個溫婉清麗,一個熱烈似火,辛亥革命前夜,王芍獨自在庭院中舞劍,美人如玉劍如虹,劍氣青光如水,年幼的王瓊卻深深記得,她的眼裡有劍光。她一邊舞劍,一邊吟著一首詩:
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薛芳華寫到這裡,忽然想起了「鑑湖女俠」秋瑾。年少時期,薛芳華偶然一瞥,便牢牢記住了這位辛亥革命的烈士,為中國女性解放做出巨大貢獻的英雄。都說女人如花,秋瑾綻開的卻是血一般絢爛的煙花。她仿佛煙花綻放在黑暗的夜空中,即使瞬間歸於寂滅,也照亮了漫漫長夜。在她的故事裡,揚州巾幗王芍就是秋瑾志同道合的戰友。
她寫得很快,仿佛她的寫作在跟那株生長的幼苗比賽,每多一個字就像一次細胞分裂。那些衝破了內殼的絲正在以蓬勃的姿態壯大,努力的撬動她的內心,讓她忘記了這些日子的擔憂和焦慮,甚至連之前的心悸和過呼吸的症狀都仿佛減輕了。她的手指敲擊鍵盤的聲響,就好像是種子破土的聲音,連同桌上紙張被風吹得掀動起來時的聲音,都如同弦樂一樣動聽。於是再往後,那些絲線已經鑽進了她的肌肉和神經,操縱著她的手不停地寫下去。
王瓊看著姐姐義無反顧地投入革命的戰火中,她會作何感想?王瓊和王芍不同,一直被禁錮在家中的院子裡,無論外面的世道如何動盪,清廷覆滅,國民政府成立,她的生活猶如一潭死水,只有絨花是她生命中明亮的色彩。煉絲、染色、晾曬、勾條、燙絨、打尖、傳花、粘花,她在父親的教導下,一絲不苟地重複著這些步驟,將一朵朵鮮亮的絨花送到客人手中,民國年間,絨花技藝仍然很興盛,上海名門淑女一向走在時尚前沿,她們褪去了寬大的旗裝,換上了輕盈的旗袍,把身姿勾勒得曲線畢露,最愛在發間簪上一朵絨花,踩著高跟鞋走過上海的大街小巷。平民女性即使囊中羞澀,每逢婚嫁等重要場合,也會出錢請求王瓊的父親為家中女眷打造絨花,點綴她們的青春芳華。
王瓊站在門口,看著客人們來來去去,直到她那作為辛亥英雄的姐姐終於回到家。父母不肯認她,覺得她敗壞了名聲,一個女人不僅在外舞刀弄劍,參加革命,還在革命成功後積極投身婦女解放運動,出版新書刊。父母不讓她進門,王芍失望離去,王瓊卻追了上來,把一朵親手做的絨花交給了姐姐。王芍捧著那朵鮮紅的芍藥,就像捧著一團火一樣。
「瓊兒,你一定要好好讀書,讀書才能識禮,才能了解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事,從深宅大院裡走出去,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否則就只能像過去的『瘦馬』一樣,當作貨物被人挑揀。」
薛芳華寫到這句話時停了下來,陷入了思索。在了解了歷史以後,她十分同情「瘦馬」的遭遇,也非常欽佩陶瑾願意挺身而出,做自己命運的主人,不肯被人挑挑揀揀。
陶念娣生活的年代已經是抗日戰爭時期,但她仍然沒能讀完中學,很多像她一樣歲數的老太太都是文盲,一輩子都圍著家庭打轉,陶瑾給妹妹讀書留下的銀元,最終成了弟弟娶媳婦的彩禮,這是陶念娣一生的遺憾。
招娣,念娣,就像她們的名字一樣,她們一生都在為了別人活著。如今兒孫們都已經獨立,薛芳華希望陶念娣能為自己好好活一次,這也是她選擇絨花創業的目的之一。薛芳華買了一台老式印表機,打算把這本書一章一章列印下來,再交給陶念娣過目。
這個時候,它的種皮像胎衣一樣已經逐漸脫落了,被拋棄在泥土上,逐漸就腐爛,變成了肥料,就像蛇脫下的皮一樣,每一次都是為了新生。新生的葉片在陽光下像翡翠一樣,薛芳華甚至能聽到它們旺盛生長的聲音,溫暖的陽光和及時雨給它們提供了充足的養分,表面微微地彎曲,細軟的絨毛密密麻麻地鋪滿了整個葉面,就像是無數招引著陽光過來的小手。
薛芳華拿出手機,把自己和這株植物拍了合照,背景是天邊的夕陽,隨後發了朋友圈。她剛發出去,就跳出了消息提示,趙文瓊給她點了個贊。她抿嘴一笑,給他發微信問道:「這到底是什麼植物?」
「我也不知道,等它長高了就能看出來了吧。」
薛芳華每天都好好記錄著它的生長情況,從它破土冒出嫩芽,到褪去種皮,生長為有著七八片葉子的小草,她抱著花盆問了村里從事花木種植的鄰居,對方也只猜測它可能是一棵花樹。
薛芳華回到房間裡,起身打開了窗戶。她的房間對著庭院,正好可以看到那株生長的植物。為了儲備寫作的資料,她把閣樓里的書都搬了下來,隨後打開了電腦,朝著庭院的方向寫作。
雖然小說是以陶家姐妹為原型,但薛芳華把故事往前推了幾十年,從晚清時開始寫作。晚清時的揚州充斥著靡靡之音,由於鹽業政策變化和鹽商揮霍過度等原因,乾嘉時期興盛一時的揚州走向衰落,昔日過江名士,如過江之鯽,醉生夢死於其間者,不能屈指數,如今繁華夢已經破滅,太平天國運動和英軍攻城進一步加速了揚州的衰落,隔江而南的上海卻以驚人的速度崛起。
以陶家為原型的王家祖籍揚州,祖輩都是手工匠人,以做絨花為業,但國破山河尚存,清廷都搖搖欲墜,徒有變革之志而無變革之本事,底層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誰還有心思成日簪花戴玉,招搖過市呢?王家的生意慘澹,想著上海如今是租界,十里洋場,說不定能靠著絨花技藝養活自己,便舉家遷到了上海。姐姐王芍深受上海當地進步青年的影響,拒絕纏足,還幫妹妹放了足,上了新學堂,並以蓬勃的熱情投入到學生運動之中,屬於當時的進步女青年,妹妹王瓊體弱多病,生性溫柔懦弱,父母眼看著把王瓊培養成待嫁淑女的夢想無望,只好嚴格管教王瓊,希望她能成長為一個「標準」的揚州女人。
芍藥和瓊花,是揚州的市花,如同這對王家的雙生姐妹花,一個溫婉清麗,一個熱烈似火,辛亥革命前夜,王芍獨自在庭院中舞劍,美人如玉劍如虹,劍氣青光如水,年幼的王瓊卻深深記得,她的眼裡有劍光。她一邊舞劍,一邊吟著一首詩:
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薛芳華寫到這裡,忽然想起了「鑑湖女俠」秋瑾。年少時期,薛芳華偶然一瞥,便牢牢記住了這位辛亥革命的烈士,為中國女性解放做出巨大貢獻的英雄。都說女人如花,秋瑾綻開的卻是血一般絢爛的煙花。她仿佛煙花綻放在黑暗的夜空中,即使瞬間歸於寂滅,也照亮了漫漫長夜。在她的故事裡,揚州巾幗王芍就是秋瑾志同道合的戰友。
她寫得很快,仿佛她的寫作在跟那株生長的幼苗比賽,每多一個字就像一次細胞分裂。那些衝破了內殼的絲正在以蓬勃的姿態壯大,努力的撬動她的內心,讓她忘記了這些日子的擔憂和焦慮,甚至連之前的心悸和過呼吸的症狀都仿佛減輕了。她的手指敲擊鍵盤的聲響,就好像是種子破土的聲音,連同桌上紙張被風吹得掀動起來時的聲音,都如同弦樂一樣動聽。於是再往後,那些絲線已經鑽進了她的肌肉和神經,操縱著她的手不停地寫下去。
王瓊看著姐姐義無反顧地投入革命的戰火中,她會作何感想?王瓊和王芍不同,一直被禁錮在家中的院子裡,無論外面的世道如何動盪,清廷覆滅,國民政府成立,她的生活猶如一潭死水,只有絨花是她生命中明亮的色彩。煉絲、染色、晾曬、勾條、燙絨、打尖、傳花、粘花,她在父親的教導下,一絲不苟地重複著這些步驟,將一朵朵鮮亮的絨花送到客人手中,民國年間,絨花技藝仍然很興盛,上海名門淑女一向走在時尚前沿,她們褪去了寬大的旗裝,換上了輕盈的旗袍,把身姿勾勒得曲線畢露,最愛在發間簪上一朵絨花,踩著高跟鞋走過上海的大街小巷。平民女性即使囊中羞澀,每逢婚嫁等重要場合,也會出錢請求王瓊的父親為家中女眷打造絨花,點綴她們的青春芳華。
王瓊站在門口,看著客人們來來去去,直到她那作為辛亥英雄的姐姐終於回到家。父母不肯認她,覺得她敗壞了名聲,一個女人不僅在外舞刀弄劍,參加革命,還在革命成功後積極投身婦女解放運動,出版新書刊。父母不讓她進門,王芍失望離去,王瓊卻追了上來,把一朵親手做的絨花交給了姐姐。王芍捧著那朵鮮紅的芍藥,就像捧著一團火一樣。
「瓊兒,你一定要好好讀書,讀書才能識禮,才能了解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事,從深宅大院裡走出去,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否則就只能像過去的『瘦馬』一樣,當作貨物被人挑揀。」
薛芳華寫到這句話時停了下來,陷入了思索。在了解了歷史以後,她十分同情「瘦馬」的遭遇,也非常欽佩陶瑾願意挺身而出,做自己命運的主人,不肯被人挑挑揀揀。
陶念娣生活的年代已經是抗日戰爭時期,但她仍然沒能讀完中學,很多像她一樣歲數的老太太都是文盲,一輩子都圍著家庭打轉,陶瑾給妹妹讀書留下的銀元,最終成了弟弟娶媳婦的彩禮,這是陶念娣一生的遺憾。
招娣,念娣,就像她們的名字一樣,她們一生都在為了別人活著。如今兒孫們都已經獨立,薛芳華希望陶念娣能為自己好好活一次,這也是她選擇絨花創業的目的之一。薛芳華買了一台老式印表機,打算把這本書一章一章列印下來,再交給陶念娣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