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穹頂吊裝
核建公司召開3Rx穹頂一體化吊裝專項研討會,會議由大劉總主持,新任裴總工闡述要點。
啥叫穹頂呢?
「就是燒水壺壺蓋。」張磊坐在台下,抬頭望向星空,試圖找點「靈感」。
核電站工作起來和『燒開水』的原理非常類似。
通俗地理解就是,我們通過核反應堆加熱水,產生水蒸氣,然後這些水蒸氣帶動汽輪機發電。核能就被轉化為了電能通過輸電線路輸送到千家萬戶。
將核電站比做「燒水壺」,那穹頂就是「壺蓋」。那核電站『燒開水』怎樣加『蓋子』呢?
這個『蓋子』全稱是安全殼鋼襯裡穹頂,它就像是核電站的『壺蓋』,將核反應堆『燒開水』的過程與外界隔離。這樣一來,就能保證反應堆廠房的完整性和密封性,對放射性物質進行包容。
為了保證安全,『燒開水』不能接觸燙傷,也不能讓水汽『潤了』其他地方。
那這個穹頂是怎麼安裝的呢?這個通常採用的是一體化吊裝的方法。
本質上就是將穹頂整體吊起,然後精確地放置在核反應堆的上方。
當然這是在60-70米高空,將近400噸的「壺蓋」蓋牢。
這個過程需要極高的技術水平和精準的操控能力,但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水壺」安全燒水。
研討會上,大劉總目光如炬,掃視著在座的每一個人。
他深知,這次3Rx穹頂一體化吊裝的任務非同小可,任何一點疏忽都可能導致不可估量的後果。
說到這,他看向了春哥:「我們決定成立一個吊裝專班」。
由春哥擔任鋼筋隊隊長助理,主持吊裝專班的工作,張磊擔任技術主管編制方案。
5月,風和日麗。
要蓋「壺蓋」先要造「壺蓋」。
「穹頂建造,啟動!」廖隊一聲令下,搭架子造「壺蓋」活動開始。
造「壺蓋」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首先要從搭骨架開始。
這個骨架,就是一個專用組合式支撐體系,它將成為穹頂吊裝的基礎。
這個支撐體系可不簡單,它由支撐立柱、環梁、環向走道平台和縱向走道平台等多個部分組成。每一個部分都承載著特定的功能,共同構成了一個穩固而靈活的工作平台。
支撐立柱,就像是大地的脊樑,它們深深地紮根在地面,為整個支撐體系提供了堅實的支撐。環梁則像是一條條堅固的腰帶,緊緊束縛在立柱之間,增強了整個體系的穩定性。
而環向走道平台和縱向走道平台,則是工作人員活動的舞台。環向走道用於環縫焊接及人員同行,它讓人們能夠在穹頂的邊緣自由行走,進行各種精細的操作。
縱向走道則用於縱縫焊接及人員上下通行,它像是一條通往天際的階梯,讓人們能夠輕鬆地到達穹頂的最高點。
在這個支撐體系的幫助下,工人們可以有序地進行穹頂的拼裝工作。
嗡嗡嗡!
他們就像是一群勤勞的蜜蜂,在巨大的「蜂巢」中忙碌著,將一塊塊精心打造的「壺蓋」組件拼接在一起,為核電站的「燒開水」過程加上一個堅實的「蓋子」。
隨著穹頂拼裝的穩步進行,接下來的重頭戲就是如何將這個龐然大物精準地蓋上。
這可不是簡單的「蓋蓋子」,而是要在幾百米外,像精準的外科手術一樣,將這個重達400噸的「壺蓋」穩穩地放置在核反應堆的上方。
伴隨著模塊化施工的發展,鋼結構吊裝的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從最初的幾噸重的鋼柱鋼樑,到幾十噸的小模塊,再到現在的百噸級、千噸級的穹頂與筒體的組對安裝,每一次跨越都凝聚著無數工程師和工人的智慧與汗水。
穹頂與筒體的組對安裝,就像「針尖」對「麥芒」,對穹頂整體剛度及安裝精度要求極高。
為了確保吊裝的順利進行,團隊採用了沙盤模擬、空鉤模擬、現場覆核、三維建模、專人看護等多重舉措,確保每一個點位之間「精準」。
在正式吊裝前,團隊還進行了多次練兵,通過導向柱、徑向限位裝置、環向限位裝置、倒鏈、螺旋千斤頂等設備,反覆模擬吊裝過程,確保每一個步驟都爛熟於心。
5月19日,微風撲面。
轟隆隆!
一陣轟鳴聲。
「起勾!」
早晨7時09分,隨著一聲清脆的鳴笛聲劃破晨曦,2000噸履帶式吊機在溫暖的陽光下緩緩啟動,將球帶吊離地面。
這一刻,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這個龐然大物上,氣氛緊張而肅穆。
「穩住。」張磊一個呼吸。
「16米,17米,停…」
「順時針!」對講機里聲音洪亮。
吊機首先將穹頂下口提升至距離地面17米的高度,然後順時針旋轉17度,行走了78.3米。
「大臂!大臂繼續提升!」
「逆時針旋轉。」
接著,再將穹頂下口提升至50.5米的高度,逆時針旋轉180度,繼續向前行走了18.3米。
「脫鉤!」
最後,順時針旋轉54度,落鉤就位。整個過程如同一場精心編排的舞蹈,「優雅精準」。
然而,這場「舞蹈」的背後,卻隱藏著無數的艱辛與汗水。
整個過程長達3個多小時,其中用時最長的就是行走環節。
吊機總共行走了96.6米,球帶的重量使得過程十分緩慢。吊機行走速度1小時不超過0.1公里,起降速度1分鐘不超過5米,迴轉速度1分鐘不超過10度。
為了確保吊裝平穩行進,我們早在14天前就開始監控天氣情況,當日風速必須控制在8.8米每秒以內。」
當球帶和筒體對接時,對施工精度的要求達到了極致。球帶下口和筒體上口周長偏差要控制在兩厘米以內,同一個角度半徑偏差要控制在2厘米以內。
為了保證這樣的精度要求,施工團隊在吊裝前已經反覆測量確認了多個數值。同時,穹頂下口及筒體上口也分布有環向限位、經向限位等裝置,確保對接能夠準確無誤。
上午10時19分,球帶精準落鉤,現場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
「成了。」張磊一臉興奮。
穹頂吊裝的起重機械、支撐系統和鋼筋焊接設備全部由國內自主研發生產。
啥叫穹頂呢?
「就是燒水壺壺蓋。」張磊坐在台下,抬頭望向星空,試圖找點「靈感」。
核電站工作起來和『燒開水』的原理非常類似。
通俗地理解就是,我們通過核反應堆加熱水,產生水蒸氣,然後這些水蒸氣帶動汽輪機發電。核能就被轉化為了電能通過輸電線路輸送到千家萬戶。
將核電站比做「燒水壺」,那穹頂就是「壺蓋」。那核電站『燒開水』怎樣加『蓋子』呢?
這個『蓋子』全稱是安全殼鋼襯裡穹頂,它就像是核電站的『壺蓋』,將核反應堆『燒開水』的過程與外界隔離。這樣一來,就能保證反應堆廠房的完整性和密封性,對放射性物質進行包容。
為了保證安全,『燒開水』不能接觸燙傷,也不能讓水汽『潤了』其他地方。
那這個穹頂是怎麼安裝的呢?這個通常採用的是一體化吊裝的方法。
本質上就是將穹頂整體吊起,然後精確地放置在核反應堆的上方。
當然這是在60-70米高空,將近400噸的「壺蓋」蓋牢。
這個過程需要極高的技術水平和精準的操控能力,但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水壺」安全燒水。
研討會上,大劉總目光如炬,掃視著在座的每一個人。
他深知,這次3Rx穹頂一體化吊裝的任務非同小可,任何一點疏忽都可能導致不可估量的後果。
說到這,他看向了春哥:「我們決定成立一個吊裝專班」。
由春哥擔任鋼筋隊隊長助理,主持吊裝專班的工作,張磊擔任技術主管編制方案。
5月,風和日麗。
要蓋「壺蓋」先要造「壺蓋」。
「穹頂建造,啟動!」廖隊一聲令下,搭架子造「壺蓋」活動開始。
造「壺蓋」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首先要從搭骨架開始。
這個骨架,就是一個專用組合式支撐體系,它將成為穹頂吊裝的基礎。
這個支撐體系可不簡單,它由支撐立柱、環梁、環向走道平台和縱向走道平台等多個部分組成。每一個部分都承載著特定的功能,共同構成了一個穩固而靈活的工作平台。
支撐立柱,就像是大地的脊樑,它們深深地紮根在地面,為整個支撐體系提供了堅實的支撐。環梁則像是一條條堅固的腰帶,緊緊束縛在立柱之間,增強了整個體系的穩定性。
而環向走道平台和縱向走道平台,則是工作人員活動的舞台。環向走道用於環縫焊接及人員同行,它讓人們能夠在穹頂的邊緣自由行走,進行各種精細的操作。
縱向走道則用於縱縫焊接及人員上下通行,它像是一條通往天際的階梯,讓人們能夠輕鬆地到達穹頂的最高點。
在這個支撐體系的幫助下,工人們可以有序地進行穹頂的拼裝工作。
嗡嗡嗡!
他們就像是一群勤勞的蜜蜂,在巨大的「蜂巢」中忙碌著,將一塊塊精心打造的「壺蓋」組件拼接在一起,為核電站的「燒開水」過程加上一個堅實的「蓋子」。
隨著穹頂拼裝的穩步進行,接下來的重頭戲就是如何將這個龐然大物精準地蓋上。
這可不是簡單的「蓋蓋子」,而是要在幾百米外,像精準的外科手術一樣,將這個重達400噸的「壺蓋」穩穩地放置在核反應堆的上方。
伴隨著模塊化施工的發展,鋼結構吊裝的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從最初的幾噸重的鋼柱鋼樑,到幾十噸的小模塊,再到現在的百噸級、千噸級的穹頂與筒體的組對安裝,每一次跨越都凝聚著無數工程師和工人的智慧與汗水。
穹頂與筒體的組對安裝,就像「針尖」對「麥芒」,對穹頂整體剛度及安裝精度要求極高。
為了確保吊裝的順利進行,團隊採用了沙盤模擬、空鉤模擬、現場覆核、三維建模、專人看護等多重舉措,確保每一個點位之間「精準」。
在正式吊裝前,團隊還進行了多次練兵,通過導向柱、徑向限位裝置、環向限位裝置、倒鏈、螺旋千斤頂等設備,反覆模擬吊裝過程,確保每一個步驟都爛熟於心。
5月19日,微風撲面。
轟隆隆!
一陣轟鳴聲。
「起勾!」
早晨7時09分,隨著一聲清脆的鳴笛聲劃破晨曦,2000噸履帶式吊機在溫暖的陽光下緩緩啟動,將球帶吊離地面。
這一刻,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這個龐然大物上,氣氛緊張而肅穆。
「穩住。」張磊一個呼吸。
「16米,17米,停…」
「順時針!」對講機里聲音洪亮。
吊機首先將穹頂下口提升至距離地面17米的高度,然後順時針旋轉17度,行走了78.3米。
「大臂!大臂繼續提升!」
「逆時針旋轉。」
接著,再將穹頂下口提升至50.5米的高度,逆時針旋轉180度,繼續向前行走了18.3米。
「脫鉤!」
最後,順時針旋轉54度,落鉤就位。整個過程如同一場精心編排的舞蹈,「優雅精準」。
然而,這場「舞蹈」的背後,卻隱藏著無數的艱辛與汗水。
整個過程長達3個多小時,其中用時最長的就是行走環節。
吊機總共行走了96.6米,球帶的重量使得過程十分緩慢。吊機行走速度1小時不超過0.1公里,起降速度1分鐘不超過5米,迴轉速度1分鐘不超過10度。
為了確保吊裝平穩行進,我們早在14天前就開始監控天氣情況,當日風速必須控制在8.8米每秒以內。」
當球帶和筒體對接時,對施工精度的要求達到了極致。球帶下口和筒體上口周長偏差要控制在兩厘米以內,同一個角度半徑偏差要控制在2厘米以內。
為了保證這樣的精度要求,施工團隊在吊裝前已經反覆測量確認了多個數值。同時,穹頂下口及筒體上口也分布有環向限位、經向限位等裝置,確保對接能夠準確無誤。
上午10時19分,球帶精準落鉤,現場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
「成了。」張磊一臉興奮。
穹頂吊裝的起重機械、支撐系統和鋼筋焊接設備全部由國內自主研發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