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令人動容的台北圓山忠烈祠之行
早在來台灣之前,林曉蕾就精心做了旅行功課,與蔣偉線上溝通後,便將台北圓山忠烈祠確定為行程中的必去之地。這一次,在蔣偉的陪同下,曉蕾終於來到了忠烈祠。她笑著對蔣偉說:「來,我們見識一下台灣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吧。」蔣偉回應道:「忠烈祠體現著台灣歷史的厚重,如果你對台灣的歷史和政治感興趣,從參觀忠烈祠能了解到,兩岸在大多數情況下對歷史的認同是一致的,不過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解讀。」
這座忠烈祠坐落於圓山飯店旁,背依蔥鬱青山,前臨悠悠基隆河,始建於公元1969年,原稱國民革命忠烈祠,人們一般習慣稱它為圓山忠烈祠。其占地面積寬廣,主建築依照北京故宮太和殿的風格精心打造,飛檐斗拱,莊重而華麗。朱紅色的立柱堅實粗壯,穩穩地支撐著巍峨的殿頂,琉璃瓦在日光的照耀下閃爍著金色光芒,彰顯出無與倫比的尊貴與威嚴,象徵著烈士們成仁取義的大無畏精神。
環繞忠烈祠四周的是1萬餘坪的青草地,如同一塊巨大的綠色絨毯。在群山的環抱之中,微風拂過,青草輕輕搖曳,不僅營造出清幽而肅穆的氛圍,更將建築物的莊嚴烘托得淋漓盡致。步入祠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氣勢恢宏的牌坊,上面雕刻著精美的圖案,龍鳳呈祥、瑞獸奔騰,每一處細節都栩栩如生,訴說著對英烈的崇敬與緬懷。沿著寬闊的石板路前行,便能看到主殿。主殿大門高大厚重,門上的銅質門環散發著古樸的光澤。推開大門,殿內空間開闊,一根根紅柱整齊排列,撐起高高的穹頂。天花板上繪製著精美的彩繪,有英勇作戰的場景,也有象徵吉祥與正義的圖騰,色彩鮮艷,歷經歲月卻依舊奪目。
該祠奉祀殉職官兵共三十九萬餘人。1978年,台灣防務部門公布「國民革命忠烈祠入祀辦法」,得入祀者除國民革命各次起義烈士外,還包含討袁、護法、東征、北伐、剿匪、討逆、抗日及勘亂等各次戰役陣亡或殉職者。同年,台灣當局領導人蔣中正批示應將日據時期抗日的烈士也列入其中。
曉蕾和蔣偉步入祠內,認真了解祠堂的歷史淵源和蘊含的精神內涵,還現場觀看了駐守在忠烈祠內三軍儀隊擔任禮兵的儀隊交接儀式和操槍動作,整個儀式持續了約四十分鐘。禮兵們頭戴閃亮的銀色頭盔,身著筆挺帥氣的軍裝禮服,邁著堅毅整齊的步伐,熟練地操弄著手中的步槍,那氣勢絲毫不輸解放軍的三軍儀仗隊。禮兵的交接儀式雖帶有表演性質,卻讓整座忠烈祠顯得更加莊重肅穆、威武不凡,向世人展示著這裡是軍人烈士們的忠骨軍魂棲息之所。
在接下來的參觀過程中,發生了一件事,讓曉蕾和蔣偉無比動容,也給他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曉蕾二人正在祠內觀看軍人牌位,大殿四面牆上林立擺放著歷年忠勇犧牲的烈士牌位,展示著英勇烈士的遺照及事跡。這時,一對來自大陸的老年人(看起來像是夫妻)也在大殿另一邊查看牌位。忠烈祠的牌位按軍職分類,一個牌位上密密麻麻寫了好幾百人的名字。由於牌位上的字太小,老人看不清楚,而大殿內參觀的人不多,於是老人朝曉蕾她們這邊走來,在她們身邊猶豫徘徊了十幾分鐘後,其中的老大爺終於向曉蕾開口:「孩子啊,能耽誤你們一點時間嗎?這牌位上的人名字太小了,我們年紀大了,根本看不清,能不能請你們幫我們在牌位上找個人名?多謝啊。」曉蕾一聽是大陸口音,便說道:「老爺爺,我也是大陸來參觀的,您說吧,我們幫您找。」老爺子眼中閃過驚喜,說道:「真巧啊,能在這裡見到大陸老鄉。我們早就計劃來忠烈祠了,可這三年多的新冠疫情硬生生拖到了現在。所以,一聽說台灣重新接待大陸遊客,我們就第一時間申請過來了。」
老爺子穩了穩心神,接著說道:「我們找的牌位上的人名是我的親生父親。從我出生到現在都沒見過我父親,只聽說他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在原國軍服役時,與日軍的一場遭遇戰中犧牲的,屍首也找不到了,這是後來父親的一位戰友告訴我的。但這只是傳聞,無憑無據,後來又有不少人議論,說我父親是在解放前跟著國民黨逃到台灣去了。我不能讓父親死得不明不白,所以一直在尋找他犧牲的證據。」老爺子說著流下了眼淚,他抹了一把淚水,繼續說道:「我就想知道父親的名字到底在不在這裡,今天我們老兩口就來到了這座忠烈祠,如果這裡找不到,我們還準備再去台灣的其他幾座忠烈祠接著找。」
聽完老爺子的肺腑之言,曉蕾和蔣偉立刻在林立的牌位中努力尋找起來。他們在數不清的牌位上密密麻麻的名字里仔細搜尋,幸運的是,最後真的找到了那個名字。老爺子當時就失聲痛哭起來,他拎著個袋子,裡面裝著水果,手顫抖著從袋子裡一樣一樣往外掏,一邊掏一邊哭喊著「爸爸」。曉蕾和蔣偉趕忙上前攙扶住老兩口。這時,忠烈祠的工作人員被驚動,進來詢問情況,兩位老人有些驚慌,連聲說道:「我們是來這裡看望爸爸的,就想來給爸爸磕個頭。」忠烈祠的工作人員說:「你們兩位先別哭,我們這裡每張牌位都有電子檔案,你們可以去查閱一下,避免因同名同姓產生誤會。」老人這才止住哭聲。
台北圓山忠烈祠的所有牌位都已實現電子化檔案管理,只要提供被查人員的姓名、籍貫、年齡、陣亡地點等要素,就能查到相應結果,查到後,管理人員可以列印出一份《烈士資料祥表》,還能從牌位林中準確找出故人所在的牌位,放在桌前供遺屬祭拜。因為當時幫老兩口找牌位的是曉蕾和蔣偉,老爺子懇請他們也陪同去查電子檔案。結果真的查到了:那位曾經年輕的軍人,犧牲於1940年,在一場無名的與日軍的遭遇戰中,為掩護戰友撤離倒在了日軍的槍口下。
消息確認後,老爺子頓時像決堤一般痛哭起來。忠烈祠這邊迅速準備好了禮兵、花圈、祭祀品,還把刻有老爺子父親名字的牌位請了下來,單獨讓老爺子祭祀。當老爺子走出忠烈祠的管理辦公室時,禮儀兵邁著莊重的步伐在前面開路,進入大殿門時,全體禮儀兵立正敬禮。曉蕾和蔣偉這些晚輩,作為幫忙的小跟班,完全被這一幕震撼了。老爺子跪在那裡,不停地給父親的牌位磕頭,供桌上放著他從老家帶來的一袋子家鄉的土,那是從他母親墳墓上捧來的。老爺子哭著說了很多話,之後他說:「爸爸,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來看你了,我也老了,走不動了。今天,您的名譽終於得到證明了,總算了結了我壓在心裡幾十年的一樁夙願。」聽了這話,看著眼前的場景,曉蕾和蔣偉瞬間淚崩。
忠烈祠的工作人員對老夫妻說:「我們會盡力完整保管抗日戰爭中犧牲軍人的檔案,方便後來的人(不只是親屬遺屬)來這裡查詢和祭祀。」老爺子聽後,哭著說:「我媽媽一直擔心我爸爸犧牲後是個孤魂野鬼,沒人記得他。」工作人員一直安慰老爺子:「我們一直都在祭祀他們,請您放心。」老爺子感動地說:「感謝感謝,不然爸爸孤獨幾十年也沒人記得。」
曉蕾低頭默想:拋開政治不談,單看這個場景,實在令人淚目。白髮蒼蒼的兒子,照片中英氣勃發的父親,母親墳上的一捧土,幾十年的世事變遷,風雨飄搖的年代。她抬起頭對蔣偉說:「謝謝你,蔣同學,這次圓山忠烈祠之行,讓我難以忘懷,尤其是兩岸對這段歷史的認同。我打心底里衷心祝福,兩岸一家親。」
這座忠烈祠坐落於圓山飯店旁,背依蔥鬱青山,前臨悠悠基隆河,始建於公元1969年,原稱國民革命忠烈祠,人們一般習慣稱它為圓山忠烈祠。其占地面積寬廣,主建築依照北京故宮太和殿的風格精心打造,飛檐斗拱,莊重而華麗。朱紅色的立柱堅實粗壯,穩穩地支撐著巍峨的殿頂,琉璃瓦在日光的照耀下閃爍著金色光芒,彰顯出無與倫比的尊貴與威嚴,象徵著烈士們成仁取義的大無畏精神。
環繞忠烈祠四周的是1萬餘坪的青草地,如同一塊巨大的綠色絨毯。在群山的環抱之中,微風拂過,青草輕輕搖曳,不僅營造出清幽而肅穆的氛圍,更將建築物的莊嚴烘托得淋漓盡致。步入祠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氣勢恢宏的牌坊,上面雕刻著精美的圖案,龍鳳呈祥、瑞獸奔騰,每一處細節都栩栩如生,訴說著對英烈的崇敬與緬懷。沿著寬闊的石板路前行,便能看到主殿。主殿大門高大厚重,門上的銅質門環散發著古樸的光澤。推開大門,殿內空間開闊,一根根紅柱整齊排列,撐起高高的穹頂。天花板上繪製著精美的彩繪,有英勇作戰的場景,也有象徵吉祥與正義的圖騰,色彩鮮艷,歷經歲月卻依舊奪目。
該祠奉祀殉職官兵共三十九萬餘人。1978年,台灣防務部門公布「國民革命忠烈祠入祀辦法」,得入祀者除國民革命各次起義烈士外,還包含討袁、護法、東征、北伐、剿匪、討逆、抗日及勘亂等各次戰役陣亡或殉職者。同年,台灣當局領導人蔣中正批示應將日據時期抗日的烈士也列入其中。
曉蕾和蔣偉步入祠內,認真了解祠堂的歷史淵源和蘊含的精神內涵,還現場觀看了駐守在忠烈祠內三軍儀隊擔任禮兵的儀隊交接儀式和操槍動作,整個儀式持續了約四十分鐘。禮兵們頭戴閃亮的銀色頭盔,身著筆挺帥氣的軍裝禮服,邁著堅毅整齊的步伐,熟練地操弄著手中的步槍,那氣勢絲毫不輸解放軍的三軍儀仗隊。禮兵的交接儀式雖帶有表演性質,卻讓整座忠烈祠顯得更加莊重肅穆、威武不凡,向世人展示著這裡是軍人烈士們的忠骨軍魂棲息之所。
在接下來的參觀過程中,發生了一件事,讓曉蕾和蔣偉無比動容,也給他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曉蕾二人正在祠內觀看軍人牌位,大殿四面牆上林立擺放著歷年忠勇犧牲的烈士牌位,展示著英勇烈士的遺照及事跡。這時,一對來自大陸的老年人(看起來像是夫妻)也在大殿另一邊查看牌位。忠烈祠的牌位按軍職分類,一個牌位上密密麻麻寫了好幾百人的名字。由於牌位上的字太小,老人看不清楚,而大殿內參觀的人不多,於是老人朝曉蕾她們這邊走來,在她們身邊猶豫徘徊了十幾分鐘後,其中的老大爺終於向曉蕾開口:「孩子啊,能耽誤你們一點時間嗎?這牌位上的人名字太小了,我們年紀大了,根本看不清,能不能請你們幫我們在牌位上找個人名?多謝啊。」曉蕾一聽是大陸口音,便說道:「老爺爺,我也是大陸來參觀的,您說吧,我們幫您找。」老爺子眼中閃過驚喜,說道:「真巧啊,能在這裡見到大陸老鄉。我們早就計劃來忠烈祠了,可這三年多的新冠疫情硬生生拖到了現在。所以,一聽說台灣重新接待大陸遊客,我們就第一時間申請過來了。」
老爺子穩了穩心神,接著說道:「我們找的牌位上的人名是我的親生父親。從我出生到現在都沒見過我父親,只聽說他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在原國軍服役時,與日軍的一場遭遇戰中犧牲的,屍首也找不到了,這是後來父親的一位戰友告訴我的。但這只是傳聞,無憑無據,後來又有不少人議論,說我父親是在解放前跟著國民黨逃到台灣去了。我不能讓父親死得不明不白,所以一直在尋找他犧牲的證據。」老爺子說著流下了眼淚,他抹了一把淚水,繼續說道:「我就想知道父親的名字到底在不在這裡,今天我們老兩口就來到了這座忠烈祠,如果這裡找不到,我們還準備再去台灣的其他幾座忠烈祠接著找。」
聽完老爺子的肺腑之言,曉蕾和蔣偉立刻在林立的牌位中努力尋找起來。他們在數不清的牌位上密密麻麻的名字里仔細搜尋,幸運的是,最後真的找到了那個名字。老爺子當時就失聲痛哭起來,他拎著個袋子,裡面裝著水果,手顫抖著從袋子裡一樣一樣往外掏,一邊掏一邊哭喊著「爸爸」。曉蕾和蔣偉趕忙上前攙扶住老兩口。這時,忠烈祠的工作人員被驚動,進來詢問情況,兩位老人有些驚慌,連聲說道:「我們是來這裡看望爸爸的,就想來給爸爸磕個頭。」忠烈祠的工作人員說:「你們兩位先別哭,我們這裡每張牌位都有電子檔案,你們可以去查閱一下,避免因同名同姓產生誤會。」老人這才止住哭聲。
台北圓山忠烈祠的所有牌位都已實現電子化檔案管理,只要提供被查人員的姓名、籍貫、年齡、陣亡地點等要素,就能查到相應結果,查到後,管理人員可以列印出一份《烈士資料祥表》,還能從牌位林中準確找出故人所在的牌位,放在桌前供遺屬祭拜。因為當時幫老兩口找牌位的是曉蕾和蔣偉,老爺子懇請他們也陪同去查電子檔案。結果真的查到了:那位曾經年輕的軍人,犧牲於1940年,在一場無名的與日軍的遭遇戰中,為掩護戰友撤離倒在了日軍的槍口下。
消息確認後,老爺子頓時像決堤一般痛哭起來。忠烈祠這邊迅速準備好了禮兵、花圈、祭祀品,還把刻有老爺子父親名字的牌位請了下來,單獨讓老爺子祭祀。當老爺子走出忠烈祠的管理辦公室時,禮儀兵邁著莊重的步伐在前面開路,進入大殿門時,全體禮儀兵立正敬禮。曉蕾和蔣偉這些晚輩,作為幫忙的小跟班,完全被這一幕震撼了。老爺子跪在那裡,不停地給父親的牌位磕頭,供桌上放著他從老家帶來的一袋子家鄉的土,那是從他母親墳墓上捧來的。老爺子哭著說了很多話,之後他說:「爸爸,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來看你了,我也老了,走不動了。今天,您的名譽終於得到證明了,總算了結了我壓在心裡幾十年的一樁夙願。」聽了這話,看著眼前的場景,曉蕾和蔣偉瞬間淚崩。
忠烈祠的工作人員對老夫妻說:「我們會盡力完整保管抗日戰爭中犧牲軍人的檔案,方便後來的人(不只是親屬遺屬)來這裡查詢和祭祀。」老爺子聽後,哭著說:「我媽媽一直擔心我爸爸犧牲後是個孤魂野鬼,沒人記得他。」工作人員一直安慰老爺子:「我們一直都在祭祀他們,請您放心。」老爺子感動地說:「感謝感謝,不然爸爸孤獨幾十年也沒人記得。」
曉蕾低頭默想:拋開政治不談,單看這個場景,實在令人淚目。白髮蒼蒼的兒子,照片中英氣勃發的父親,母親墳上的一捧土,幾十年的世事變遷,風雨飄搖的年代。她抬起頭對蔣偉說:「謝謝你,蔣同學,這次圓山忠烈祠之行,讓我難以忘懷,尤其是兩岸對這段歷史的認同。我打心底里衷心祝福,兩岸一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