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高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人活一口氣,樹活一張皮。

  刁家最風光的時候,也僅在琅玡王氏之下。

  其祖刁協輔佐元帝建康登基,歷任左僕射、尚書令,恢復朝廷的典章制度,後與劉隗推行「刻碎之政」,抑制門閥豪強,維護皇權,也算一時良臣。

  荒誕的是,刁逵這一代,刁家已然成了京口的蠹弊,變成了刁協打壓的豪強,為害鄉里。

  劉道規這句話直接戳中了刁逵的心肺。

  司馬家的口號便是以孝治國,刁展可以不要自己的臉面,但不能不要先祖的臉面。

  「彩!」

  賭徒們頓時大聲喝彩,連二樓雅間的人都走出來觀看。

  劉裕身上的氣勢也泄去了大半。

  受玄學清談影響,江左盛行以理服人,劉道規的話簡直是殺人誅心。

  眾目睽睽之下,刁展滿臉通紅,卻又沒有辦法辯駁。

  輸了不丟人,賭桌上原本就有輸有贏,但五對一,就為人所不齒了。

  與劉裕的從容應戰相比,兩邊高下立判。

  「大膽,爾等莫非要與刁家為敵乎?」

  刁展身邊的幾個家奴卻還像以前一樣咋咋呼呼。

  劉道規心中一樂,就喜歡刁家的這種猖狂勁兒,「怎麼,你刁家連話都不讓人說了嗎?」

  正堂內的人大多無權無勢,不敢說話,但二樓不一樣,終於有人說了一句公道話:「昔者刁令君抗志高亮,才鑒博朗,中興制度,名垂江左,為士人之典範,未想子孫跋扈如斯。」

  「京口還輪不到刁家一手遮天,今日到此為止。」

  刁展掃一眼二樓,臉色青一陣白一陣,卻不敢反駁。

  但那家奴平日猖狂慣了,指著二樓狂吠:「誰,是誰!」

  「啪」的一聲,刁展反手就是一耳光,將那家奴扇了一個趔趄,滿口流血,嗚嗚的慘叫。

  能在二樓玩樂的人非富即貴,在他們眼中,刁家也沒什麼了不起。

  刁家已經從上品高門滑落到了中品,家中至今還未出過兩千石的高官。

  「得罪、得罪。」刁展畢竟是見過世面的人物,知道輕重,沖二樓拱手,又沖劉裕和劉道規皮笑肉不笑,「今日之事暫且記下,日後再來理會,走!」

  幾個家奴跟在後面,狼狽逃竄。

  「唉,寄奴雖敗猶榮,沒丟我們京口的臉面。」

  「以三對一,刁家勝之不武。」

  刁展離去後,眾人又七嘴八舌的奉承起來,比方才還熱鬧。

  「哈哈,多虧諸位壯聲勢。」劉裕興高采烈。

  劉道規卻並沒有這麼樂觀,事情肯定不會這麼算了,刁展今日丟了臉面,肯定不會善罷甘休。

  不過水來土掩兵來將擋,看不慣刁家的大有人在,仇家也不少,不敢太肆無忌憚。

  「兄長,今日不早了。」劉道規出言提醒。

  真出了事,這些人一個都靠不住,賭徒之間的交情比露水還要單薄。

  這一局是贏了,但還有下一局。

  「今日到此為止,告辭。」劉裕一拱手,與劉道規一同離開博坊……

  二樓的雅間內,三雙眼睛盯著兄弟二人在長街上的背影。

  「賭品亦人品,這對兄弟倒也有趣,可惜不肯為我所用。」桓玄極擅樗蒲,在江陵時,遇見書法名畫及佳園華宅,皆以樗蒲取之。

  方才的言行,全都是試探和拉攏。

  雖然態度有些傲慢,但欣賞的卻是真的,奈何劉裕寧願輸光,也不肯向他低頭。

  對於他這種高門公子而言,越是得不到的東西,便越是心癢難耐。

  劉敬宣道:「得罪刁氏,只怕日後還要生出事端。」

  「他既然骨頭這麼硬,不妨給他些教訓,到時候自會搖尾乞憐。」桓玄轉身,拿起一支細矢,隨意拋出,正好命中投壺。

  劉敬宣眉頭一皺,心中頓時不快,只要狗才會搖尾乞憐,桓玄對劉裕兄弟的態度,其實就是對他的態度。

  劉敬宣父子也非士族出身,曾經靠山謝玄倒了,需要尋找新的靠山,能讓他參與這種聚會,已經很給面子了。


  「哈哈,南郡公好手段。」雅間內的那名儒士拍手陳贊。

  「雕蟲小技,王兄見笑了。」桓玄此來京口,除了拉攏劉牢之父子,還有其他士族。

  皇帝即位之初,沉迷酒色,整日醉生夢死,司馬道子、王國寶、王緒擅權,官以賄遷,政刑謬亂,朝政日非,幾人又崇尚佛門,動輒耗費億萬修建佛寺莊園,民不堪命,怨聲載道。

  連司馬道子門人爵千秋,捕賊吏出身,都能賣官鬻爵,斂財億萬,成了建康巨富。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司馬道子一黨的種種惡行還是傳入皇帝耳中。

  遂扶持王恭、王珣、殷仲堪、郗恢等高門士族,對抗司馬道子一黨。

  朝廷陷入新一輪的內鬥之中。

  王恭出身太原王氏,素來看不上同族兄弟王國寶、王緒,不顧王氏顏面,去阿諛奉承司馬道子。

  王珣則是琅玡王氏出身,丞相王導之孫、中領軍王洽之子,還是桓溫的故交,與郗超並稱當世奇才,都曾輔佐過桓溫。

  而站在桓玄面前三十多歲的文士,正是王珣的堂弟王謐,車騎將軍王劭之子。

  桓玄積極與琅玡王氏親近,正是此行的最大目的。

  對於王恭一黨而言,桓氏仍有巨大利用價值,手中捏著三萬荊州西府軍,亦是多年征戰的精銳。

  「南郡公此來京口,用心良苦。」

  琅玡王氏與桓氏一向親近,王謐與桓玄關係也不錯。

  「桓氏一門忠心耿耿,有大功於社稷,玄空有報國之心,始終不得門徑,空有一身才學,虛度年華,每每思之,不覺羞愧。」桓玄一臉認真的自吹自擂。

  他雖承襲了桓溫的南郡公,但今年已經二十一,至今卻無官職在身。

  桓家與司馬道子不對付,王國寶之弟王忱督鎮荊州,最大的目的便是壓制桓氏,一心一意跟跟桓氏過不去,幾乎壓的桓家喘不過氣來。

  所以桓玄自然想拉近與王恭、王珣、殷仲堪一黨的關係。

  王謐便是最好的敲門磚。

  王謐和劉敬宣眼神古怪起來。

  不過桓玄也並非全是吹噓,博通雜藝,亦善寫文章,自幼聰慧過人,非常得桓溫寵愛,即便其母是舞姬,還是以庶子出身繼承了桓溫的爵位。

  「既有報國之心,某當稟於陛下,南郡公不必多慮。」王謐官居秘書丞,乃皇帝近臣,身後還有擔任侍中、輔國將軍的王珣,深得皇帝信任。

  「多謝王兄!」桓玄大喜過望,這次來京口總算找對人了,收穫巨大。

  只是王謐有些心不在焉,時常望向窗外,若有所思……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