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篇《三都新賦》
乾坤煥彩,歲月悠緬。溯華夏之遙緒,巴蜀、東吳、曹魏之域,皆為九州要樞,各呈其盛,於歷史長河,鏤刻不朽之章。今之成都、南京、洛陽,承千載之厚蘊,啟當代之新程,熠熠然輝光四溢,盡展大國之風華。余感懷往古,瞻矚今朝,鋪采摛文,作賦以紀三都之沿革與榮光。
蜀都新韻
昔之蜀都,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李冰治水,都江堰成。鑿離堆,引岷流,四六分水,二八排沙,自此水旱從人,饑饉無虞。其功也,澤被萬世,實彰古人順天應時、經世濟民之卓絕睿智。此水利之范,不僅為後世城市水利工程的規劃與建造提供靈感源泉與實踐依據,更以其歷經兩千餘年仍高效運行的奇蹟,彰顯出古人對自然規律的深刻洞察與巧妙運用。都江堰的歲修制度,以「深淘灘,低作堰」六字訣為核心,精準把握河道淤積與水流變化,保障水利設施長效運行,是古代水利工程可持續發展的典範,滋養著蜀地無數生靈,使其成為「天府之國」。武侯祠內,諸葛武侯羽扇綸巾,運籌帷幄,「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以忠貞與睿智,樹為人臣之楷模。其所秉持之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念,深植蜀地,化巴人精神之基,為後世所崇仰。武侯祠作為承載諸葛精神的聖地,不僅保存著眾多珍貴的歷史文物和碑刻,其建築風格與布局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三國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每年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超五百萬,人們在此緬懷先賢,傳承其忠義智慧,感受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錦官城中,蜀錦煥彩,機杼和鳴,彩絲飄颺,「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盡顯商肆繁榮、民生熙樂之象。蜀錦工藝傳承千年,以其獨特的挑花結本技藝,將複雜圖案編織於經緯之間,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如今,蜀錦不僅在國內高端絲綢市場獨占鰲頭,更遠銷至歐美、東南亞等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使者。蜀錦文創產品不斷推陳出新,融合現代設計理念,開發出時尚服飾、家居用品等,讓古老蜀錦走進現代生活,煥發出新的生機。
洎乎近代,世局變幻,蜀都歷經滄桑。川軍出川,誓曰「不滅倭寇,誓不回川」,奮身疆場,浴血奮戰,以血肉之軀,築民族禦侮之長城。在淞滬會戰中,川軍將士以簡陋武器對抗日軍精銳,傷亡慘重卻毫不退縮,用生命捍衛了民族尊嚴;台兒莊戰役里,川軍與友軍協同作戰,為戰役勝利立下赫赫戰功。其英勇無畏,若豐碑屹立,為蜀地兒女不屈精神之徵,永載史冊,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國家獨立和民族復興而奮鬥。
及新中國立,蜀都煥發生機,蓬勃以興。今之成都,西南之明珠,活力創新之城。科技潮湧,電子信息產業崛起,集成電路如星耀寰球,新型顯示似光映萬邦。作為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核心區域之一,成都匯聚了眾多行業領軍企業,集成電路設計水平達到國際先進,5納米製程技術實現量產突破。新型顯示產業也發展迅猛,柔性顯示屏技術廣泛應用於高端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占有率逐年攀升。5G通信技術與物聯網的融合應用成果顯著,已建成超兩萬個5G基站,實現全域覆蓋,智能工廠生產效率提升超40%,智慧城市管理在交通、能源、環境等領域實現智能化升級,大幅提升城市運行效率與產業競爭力。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如春筍競發,潛心鑽研,專利頻出。在人工智慧領域,成都的科研團隊研發的智能算法在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廣泛應用於安防、金融、教育等行業;生物醫藥領域針對腫瘤、心血管疾病的創新藥物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多家企業與國際知名科研機構合作,研發的新型抗癌藥物已進入三期臨床試驗,有望為全球患者帶來新的治療方案。
文創之域,成都獨具魅力。動漫、遊戲異軍突起,「王者榮耀」風靡全球,註冊用戶超十億,日活躍用戶達數千萬,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手遊之一,其賽事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吸引了無數電競愛好者。「成都造」文創產品,攜蜀地文化基因,遠銷異域,令古蜀都煥發時尚新顏。至於美食,更成成都之標識。火鍋熱辣,若川女之熱情,燃味蕾之狂歡;串串鮮香,似摯友之相伴,慰勞頓之靈魂;川菜百味,如神奇之幻術,演舌尖之奇幻,「舌尖上的成都」,實乃對外交流之獨特紐帶。成都打造國際美食文化節,匯聚全球美食,每年吸引來自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美食商家參展,遊客數量超兩百萬人次,成為全球美食愛好者的盛會。同時將川菜烹飪技藝申遺,已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提升了其在世界飲食文化中的地位。
國際舞台,成都亦嶄露頭角。國際賽事、展會紛至沓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之盛舉,吸引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參與,賽事規模和影響力創歷史新高。藉此盛會,成都廣聚四海賓朋,促體育文化交流融合,國際影響力日隆。經濟全球化之潮,成都企業踴躍參與,拓展海外市場,融入全球產業格局,影響深遠。成都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舉辦國際非遺節,讓蜀繡、蜀錦、川劇變臉等非遺項目走向世界,已在全球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非遺展覽和表演,使古老技藝在國際舞台綻放光彩;搭建國際科技合作平台,吸引全球頂尖科研機構與人才,已與二十多個國際知名科研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共同攻克技術難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進一步提升城市的科技實力與國際競爭力。成都還與全球五十多個城市建立友好合作關係,在城市規劃、環保、教育等領域開展深度交流,共享發展經驗,成為國際合作的典範城市。
吳都風華
吳都建業,虎踞龍盤,襟江帶湖,控扼江東。孫權立國,定都於此。東吳水師,橫江蹈海,艨艟巨艦,乘風破浪,威震八方,盡顯開疆拓土之壯志。其水師憑藉先進的造船技術,採用榫卯連接、水密隔艙等工藝,打造出堅固耐用的戰船,開闢了貫通東亞、東南亞的海上絲綢之路,不僅保障了東吳的領土安全,更促進了海上貿易與文化交流,為古代中國海洋文明的發展奠定基礎。秦淮河畔,墨客騷人咸集,詩詞歌賦,淺酌低吟,「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槳聲燈影間,孕育獨特之秦淮文化,為中華文化之瑰寶。建康城郭,坊市整飭,宮殿巍峨,「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盡顯古都之宏闊氣象,其建築規制、市井煙火,皆為後世考索古代城市之珍貴範式。南京古城牆作為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之一,全長25.1公里,由數百萬塊城磚築成,每塊城磚都刻有燒制地點、工匠姓名等信息,承載著千年歷史,見證朝代更迭與城市興衰。如今,古城牆已成為南京的標誌性景點,年接待遊客量超千萬人次,成為展示南京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然歷史滄桑,吳都歷經興衰。南朝更迭,繁華雖有起伏,然文脈不絕;近代罹亂,飽受兵燹,然吳都兒女,堅韌不拔,於廢墟中重建家園,承傳城市之文脈與精神。南京大屠殺的慘痛記憶,是民族之殤,更是激勵南京人民乃至全體中華兒女砥礪前行、捍衛和平的動力源泉。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每年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超八百萬,成為銘記歷史、警示未來的重要場所。通過舉辦國際和平論壇、燭光祭等活動,向世界傳遞和平理念,促進國際社會對歷史的反思與和平的珍視,已成為全球和平教育的重要基地。
今之南京,魅力古都,煥新姿而耀世。智能製造領域,風華正茂,成績卓著。汽車製造,疊代升級,緊跟時代;智能裝備,蓬勃發展,引領潮流;新能源汽車研發,走在前沿,推動綠色變革;智能工廠,賦能製造,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南京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在電池技術、自動駕駛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某企業研發的固態電池能量密度比傳統鋰電池提升50%,續航里程突破1200公里,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已實現L4級別的部分自動駕駛功能,廣泛應用於量產車型,市場占有率位居全國前列。
文化旅遊,南京之亮麗名片,蓬勃興盛。夫子廟古街古巷,青石板路,承載千年記憶,人文薈萃;中山陵莊嚴肅穆,翠柏環繞,緬懷先烈,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明孝陵歷史厚重,城垣殿宇,見證歲月滄桑。「南京博物院」,庋藏豐饒,擁有各類文物超42萬件,其中國寶級文物數十件,每一件文物,皆為歷史之緘默史官,訴說金陵往昔。南京利用數位化技術,對文化遺產進行全方位保護與展示,通過虛擬實境(VR)、增強現實(AR)等手段,讓遊客沉浸式體驗歷史文化,已開發出超百款AR導覽產品和數十款VR體驗項目。同時開發系列文創產品,讓文物「活」起來,走進大眾生活,文創產品銷售額連續多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長速度,深受遊客喜愛。
南京學府林立,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聲名遠播,學術成果斐然,培育棟樑無數,於前沿科學、人文社科領域,持續探索,推動科技進步、社會發展。在人工智慧算法優化、量子材料研究等前沿科學領域,南京高校科研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論文數量逐年遞增,近三年發表高影響力論文超五百篇,研究成果廣泛應用於實際生產生活,推動產業升級。如在量子通信領域,科研團隊成功實現百公里級別的量子密鑰分發,為信息安全提供了堅實保障。
生態建設,南京成效顯著。玄武湖波光瀲灩,魚戲其間;紫金山鬱鬱蒼蒼,翠影婆娑,為城市之綠肺。「美麗南京」,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城市處處洋溢宜人之韻。南京建立完善的生態監測體系,利用大數據、雲計算技術實時監測生態環境變化,精準施策,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已穩定在85%以上,PM2.5等主要污染物濃度大幅下降;玄武湖水質穩定保持在Ⅲ類標準,水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修復,魚類、鳥類等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
國際舞台,南京積極作為,舉辦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等盛事,展示深厚歷史文化底蘊,促進文化交流互鑒,提升國際影響力,成為國際交流之重要窗口。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南京產業深度融入,發揮重要作用,為世界經濟發展貢獻力量。南京深度參與國際環保合作,分享玄武湖生態修復經驗,與國際城市共同探索城市湖泊治理新模式,已與二十多個國際城市開展合作交流;在國際教育交流方面,推動高校間的學生交換、科研合作項目,每年輸送超千名優秀學子赴海外交流學習,促進多元文化融合,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提升南京在全球教育領域的知名度。南京還舉辦國際創新大賽,吸引全球創新創業項目落地,已成功舉辦六屆,累計吸引來自全球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0多個項目參賽,孵化出多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企業,打造國際化創新生態。
魏都新韻
魏都鄴城,歷史悠邈,文化積澱深厚。曹操定都,大興土木,銅雀台高聳入雲,氣勢恢宏,「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文人雅士常於此雅集,建安風骨,慷慨悲涼,以筆為劍,以詩言志,開後世文學之新風,影響深遠。鄴城城牆巍峨,宮殿軒昂,「三台列峙而崢嶸」,盡顯王者之氣,其城市規劃、建築風格,彰顯彼時政治理念、審美追求。鄴城遺址的考古發掘,為研究古代城市規劃、建築藝術、社會生活提供了豐富實物資料,已出土各類文物超萬件,還原了古代都城的繁華盛景。通過對鄴城遺址的考古研究,揭示了其城市規劃遵循中軸線對稱原則,宮殿、官署、民居布局有序,反映了當時嚴格的等級制度和社會秩序。
歲月遷延,朝代更迭,戰火頻仍,魏都歷經風雨。然深厚文化底蘊,如頑強之根,深植於斯,為中華民族文化傳承之重要根基。
今之洛陽,古都煥新,古韻新姿相彰。裝備製造領域,實力雄厚,堪稱翹楚。軌道交通裝備,若鋼鐵巨龍,縱橫大地,連綴城市脈絡;農業機械,如勤勞助手,服務鄉野,助力農業現代化。「洛陽製造」,以卓越品質、先進技術,享譽全球,彰顯強大工業製造實力。洛陽軌道交通裝備企業參與多個國際高鐵項目建設,其生產的高速列車以安全、高效、舒適的特點,獲得國際市場高度認可,已出口至「一帶一路」沿線二十多個國家,海外運營里程超萬公里。在農業機械領域,洛陽生產的大型聯合收割機、智能灌溉設備等,以其先進的技術和穩定的性能,助力全球農業現代化發展。
文旅產業,洛陽熠熠生輝。龍門石窟,佛像莊嚴,每一尊皆凝古代工匠之巧思,為藝術瑰寶;白馬寺梵音裊裊,千年古剎,見證佛教東傳;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重現盛世繁華,令人仿若穿越時空。「洛陽牡丹甲天下」,牡丹文化節時,洛陽城花海如潮,吸引全球遊客,文化旅遊成城市發展之亮麗名片。洛陽打造「夜遊龍門」項目,利用燈光藝術,展現龍門石窟獨特魅力,採用智能燈光控制系統,根據不同洞窟特點和佛像造型,營造出震撼的視覺效果,年接待遊客量超三百萬。同時開發牡丹主題文創產品,延伸牡丹文化產業鏈,已開發出牡丹籽油、牡丹花茶、牡丹工藝品等超百種文創產品,年銷售額超億元。
科技創新,洛陽亦不斷突破。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成果豐碩,高新技術企業蓬勃發展,以科技創新為引擎,賦能傳統產業,推動轉型升級,為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在新能源領域,洛陽研發的新型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達到28%以上,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廣泛應用於分布式能源項目,已在國內建設多個大型太陽能發電站,為節能減排做出重要貢獻。在新材料方面,研發的高性能碳纖維材料,強度和模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應用於航空航天、高端裝備製造等領域。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高樓林立,基礎設施完備,「宜居洛陽」,成市民幸福家園。城市功能日臻完善,交通便捷、教育優質、醫療健全、娛樂豐富,居民生活品質顯著提升。洛陽構建智慧交通體系,利用大數據優化交通信號控制,城市道路通行效率提高30%以上,擁堵指數大幅下降;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已完成改造項目超五百個,惠及十萬餘戶居民,提升居民居住環境,完善社區配套設施,打造15分鐘生活圈,讓居民生活更加便捷舒適。
新時代中,洛陽融入「一帶一路」,加強國際交流合作。舉辦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經貿洽談會,展示悠久歷史文化,贏得發展機遇,以開放包容之態,迎接世界挑戰,續寫輝煌篇章。洛陽依託「一帶一路」,打造國際文化旅遊精品線路,吸引沿線國家遊客,已推出「絲綢之路文化之旅」「隋唐洛陽城探秘之旅」等多條特色線路,年接待境外遊客超五十萬人次;推動裝備製造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大型基建項目,輸出「洛陽製造」與「洛陽技術」,拓展國際市場份額,提升城市的國際知名度與影響力。洛陽還與沿線國家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合作,共同守護人類文明瑰寶,已與中亞、西亞多個國家合作開展文物修復、考古研究等項目,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承,提升了洛陽在國際文化領域的影響力。
交融與展望
今之三都,與世界名城交相輝映,共繪多元共生之景。成都以獨特文化魅力、創新活力,若星辰耀空,吸引全球目光;南京憑深厚歷史底蘊、現代城市風貌,於國際舞台嶄露頭角,盡顯競爭實力;洛陽依悠久歷史文化、強大產業實力,如巨人屹立,展示古都新顏。
新時代潮湧,三都攜手共進。科技創新領域,加大研發投入,培育創新人才,以5G、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為強勁引擎,推動產業升級,構建協同創新生態。三都聯合打造科技創新聯盟,整合科研資源,共建共享實驗室和研發中心,已在人工智慧、新能源等領域取得多項關鍵技術突破。成都電子信息創新成果,為南京智能製造、洛陽裝備製造提供技術支撐;南京科研突破,為成都、洛陽產業升級注入活力;洛陽新材料、新能源探索,為三都可持續發展指明方向。三都聯合舉辦科技創新大賽,已成功舉辦五屆,累計吸引參賽項目超兩千個,促成產學研合作項目超五百個,共同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多項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文化傳承創新方面,三都深挖歷史文化資源,精塑國際影響力文化品牌。蜀文化、秦淮文化、河洛文化,各具特色,相互交融。舉辦國際文化活動,讓古老文明於新時代煥新活力,促進文化交流互鑒。成都美食文化節、南京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洛陽牡丹文化節等,為展示三都文化之窗,亦為世界了解中國文化之要徑。三都共同打造「中國古都文化之旅」品牌,整合歷史文化資源,推出跨區域旅遊線路,已吸引來自全球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遊客,通過串聯三都的歷史文化景點,為遊客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體驗,進一步提升了中國古都文化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同時,三都合作開發系列文創產品,融合三地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創品牌,已推出「三都印象」系列文創產品,涵蓋工藝品、服飾、食品等多個品類,暢銷國內外市場。
願三都繁榮恆永,華夏偉大復興。未來征程,三都並肩同行,共譜人類命運共同體和諧樂章。在全球可持續發展浪潮中,三都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協同推進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成都憑藉其在新能源汽車推廣和綠色建築發展方面的經驗,與南京、洛陽分享技術與管理模式,助力提升城市綠色出行比例和建築節能水平。南京在水資源保護和大氣污染防治上的先進技術與管理策略,為三都共同打造宜居環境提供支撐。洛陽在礦山生態修復和工業固廢利用方面的創新實踐,為三都的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
在國際教育合作領域,三都高校聯合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活動,舉辦全球性學術會議,吸引世界頂尖學者參與,促進學術思想碰撞與融合。共同推動學生交換項目,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三都在各領域的國際合作儲備力量。
於國際經貿合作中,三都整合優勢產業資源,組建跨國企業聯盟,共同開拓國際市場。以成都的電子信息、南京的智能製造、洛陽的裝備製造為核心,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參與全球產業鏈高端環節競爭,提升中國製造業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展望未來,三都將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根,以蓬勃的創新活力為翼,在世界舞台上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無可替代的中國力量,讓華夏大地的璀璨光輝,照亮全球發展之路,鑄就永恆的盛世華章。
蜀都新韻
昔之蜀都,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李冰治水,都江堰成。鑿離堆,引岷流,四六分水,二八排沙,自此水旱從人,饑饉無虞。其功也,澤被萬世,實彰古人順天應時、經世濟民之卓絕睿智。此水利之范,不僅為後世城市水利工程的規劃與建造提供靈感源泉與實踐依據,更以其歷經兩千餘年仍高效運行的奇蹟,彰顯出古人對自然規律的深刻洞察與巧妙運用。都江堰的歲修制度,以「深淘灘,低作堰」六字訣為核心,精準把握河道淤積與水流變化,保障水利設施長效運行,是古代水利工程可持續發展的典範,滋養著蜀地無數生靈,使其成為「天府之國」。武侯祠內,諸葛武侯羽扇綸巾,運籌帷幄,「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以忠貞與睿智,樹為人臣之楷模。其所秉持之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念,深植蜀地,化巴人精神之基,為後世所崇仰。武侯祠作為承載諸葛精神的聖地,不僅保存著眾多珍貴的歷史文物和碑刻,其建築風格與布局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三國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每年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超五百萬,人們在此緬懷先賢,傳承其忠義智慧,感受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錦官城中,蜀錦煥彩,機杼和鳴,彩絲飄颺,「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盡顯商肆繁榮、民生熙樂之象。蜀錦工藝傳承千年,以其獨特的挑花結本技藝,將複雜圖案編織於經緯之間,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如今,蜀錦不僅在國內高端絲綢市場獨占鰲頭,更遠銷至歐美、東南亞等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使者。蜀錦文創產品不斷推陳出新,融合現代設計理念,開發出時尚服飾、家居用品等,讓古老蜀錦走進現代生活,煥發出新的生機。
洎乎近代,世局變幻,蜀都歷經滄桑。川軍出川,誓曰「不滅倭寇,誓不回川」,奮身疆場,浴血奮戰,以血肉之軀,築民族禦侮之長城。在淞滬會戰中,川軍將士以簡陋武器對抗日軍精銳,傷亡慘重卻毫不退縮,用生命捍衛了民族尊嚴;台兒莊戰役里,川軍與友軍協同作戰,為戰役勝利立下赫赫戰功。其英勇無畏,若豐碑屹立,為蜀地兒女不屈精神之徵,永載史冊,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國家獨立和民族復興而奮鬥。
及新中國立,蜀都煥發生機,蓬勃以興。今之成都,西南之明珠,活力創新之城。科技潮湧,電子信息產業崛起,集成電路如星耀寰球,新型顯示似光映萬邦。作為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核心區域之一,成都匯聚了眾多行業領軍企業,集成電路設計水平達到國際先進,5納米製程技術實現量產突破。新型顯示產業也發展迅猛,柔性顯示屏技術廣泛應用於高端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占有率逐年攀升。5G通信技術與物聯網的融合應用成果顯著,已建成超兩萬個5G基站,實現全域覆蓋,智能工廠生產效率提升超40%,智慧城市管理在交通、能源、環境等領域實現智能化升級,大幅提升城市運行效率與產業競爭力。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如春筍競發,潛心鑽研,專利頻出。在人工智慧領域,成都的科研團隊研發的智能算法在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廣泛應用於安防、金融、教育等行業;生物醫藥領域針對腫瘤、心血管疾病的創新藥物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多家企業與國際知名科研機構合作,研發的新型抗癌藥物已進入三期臨床試驗,有望為全球患者帶來新的治療方案。
文創之域,成都獨具魅力。動漫、遊戲異軍突起,「王者榮耀」風靡全球,註冊用戶超十億,日活躍用戶達數千萬,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手遊之一,其賽事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吸引了無數電競愛好者。「成都造」文創產品,攜蜀地文化基因,遠銷異域,令古蜀都煥發時尚新顏。至於美食,更成成都之標識。火鍋熱辣,若川女之熱情,燃味蕾之狂歡;串串鮮香,似摯友之相伴,慰勞頓之靈魂;川菜百味,如神奇之幻術,演舌尖之奇幻,「舌尖上的成都」,實乃對外交流之獨特紐帶。成都打造國際美食文化節,匯聚全球美食,每年吸引來自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美食商家參展,遊客數量超兩百萬人次,成為全球美食愛好者的盛會。同時將川菜烹飪技藝申遺,已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提升了其在世界飲食文化中的地位。
國際舞台,成都亦嶄露頭角。國際賽事、展會紛至沓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之盛舉,吸引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參與,賽事規模和影響力創歷史新高。藉此盛會,成都廣聚四海賓朋,促體育文化交流融合,國際影響力日隆。經濟全球化之潮,成都企業踴躍參與,拓展海外市場,融入全球產業格局,影響深遠。成都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舉辦國際非遺節,讓蜀繡、蜀錦、川劇變臉等非遺項目走向世界,已在全球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非遺展覽和表演,使古老技藝在國際舞台綻放光彩;搭建國際科技合作平台,吸引全球頂尖科研機構與人才,已與二十多個國際知名科研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共同攻克技術難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進一步提升城市的科技實力與國際競爭力。成都還與全球五十多個城市建立友好合作關係,在城市規劃、環保、教育等領域開展深度交流,共享發展經驗,成為國際合作的典範城市。
吳都風華
吳都建業,虎踞龍盤,襟江帶湖,控扼江東。孫權立國,定都於此。東吳水師,橫江蹈海,艨艟巨艦,乘風破浪,威震八方,盡顯開疆拓土之壯志。其水師憑藉先進的造船技術,採用榫卯連接、水密隔艙等工藝,打造出堅固耐用的戰船,開闢了貫通東亞、東南亞的海上絲綢之路,不僅保障了東吳的領土安全,更促進了海上貿易與文化交流,為古代中國海洋文明的發展奠定基礎。秦淮河畔,墨客騷人咸集,詩詞歌賦,淺酌低吟,「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槳聲燈影間,孕育獨特之秦淮文化,為中華文化之瑰寶。建康城郭,坊市整飭,宮殿巍峨,「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盡顯古都之宏闊氣象,其建築規制、市井煙火,皆為後世考索古代城市之珍貴範式。南京古城牆作為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之一,全長25.1公里,由數百萬塊城磚築成,每塊城磚都刻有燒制地點、工匠姓名等信息,承載著千年歷史,見證朝代更迭與城市興衰。如今,古城牆已成為南京的標誌性景點,年接待遊客量超千萬人次,成為展示南京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然歷史滄桑,吳都歷經興衰。南朝更迭,繁華雖有起伏,然文脈不絕;近代罹亂,飽受兵燹,然吳都兒女,堅韌不拔,於廢墟中重建家園,承傳城市之文脈與精神。南京大屠殺的慘痛記憶,是民族之殤,更是激勵南京人民乃至全體中華兒女砥礪前行、捍衛和平的動力源泉。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每年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超八百萬,成為銘記歷史、警示未來的重要場所。通過舉辦國際和平論壇、燭光祭等活動,向世界傳遞和平理念,促進國際社會對歷史的反思與和平的珍視,已成為全球和平教育的重要基地。
今之南京,魅力古都,煥新姿而耀世。智能製造領域,風華正茂,成績卓著。汽車製造,疊代升級,緊跟時代;智能裝備,蓬勃發展,引領潮流;新能源汽車研發,走在前沿,推動綠色變革;智能工廠,賦能製造,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南京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在電池技術、自動駕駛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某企業研發的固態電池能量密度比傳統鋰電池提升50%,續航里程突破1200公里,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已實現L4級別的部分自動駕駛功能,廣泛應用於量產車型,市場占有率位居全國前列。
文化旅遊,南京之亮麗名片,蓬勃興盛。夫子廟古街古巷,青石板路,承載千年記憶,人文薈萃;中山陵莊嚴肅穆,翠柏環繞,緬懷先烈,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明孝陵歷史厚重,城垣殿宇,見證歲月滄桑。「南京博物院」,庋藏豐饒,擁有各類文物超42萬件,其中國寶級文物數十件,每一件文物,皆為歷史之緘默史官,訴說金陵往昔。南京利用數位化技術,對文化遺產進行全方位保護與展示,通過虛擬實境(VR)、增強現實(AR)等手段,讓遊客沉浸式體驗歷史文化,已開發出超百款AR導覽產品和數十款VR體驗項目。同時開發系列文創產品,讓文物「活」起來,走進大眾生活,文創產品銷售額連續多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長速度,深受遊客喜愛。
南京學府林立,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聲名遠播,學術成果斐然,培育棟樑無數,於前沿科學、人文社科領域,持續探索,推動科技進步、社會發展。在人工智慧算法優化、量子材料研究等前沿科學領域,南京高校科研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論文數量逐年遞增,近三年發表高影響力論文超五百篇,研究成果廣泛應用於實際生產生活,推動產業升級。如在量子通信領域,科研團隊成功實現百公里級別的量子密鑰分發,為信息安全提供了堅實保障。
生態建設,南京成效顯著。玄武湖波光瀲灩,魚戲其間;紫金山鬱鬱蒼蒼,翠影婆娑,為城市之綠肺。「美麗南京」,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城市處處洋溢宜人之韻。南京建立完善的生態監測體系,利用大數據、雲計算技術實時監測生態環境變化,精準施策,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已穩定在85%以上,PM2.5等主要污染物濃度大幅下降;玄武湖水質穩定保持在Ⅲ類標準,水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修復,魚類、鳥類等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
國際舞台,南京積極作為,舉辦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等盛事,展示深厚歷史文化底蘊,促進文化交流互鑒,提升國際影響力,成為國際交流之重要窗口。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南京產業深度融入,發揮重要作用,為世界經濟發展貢獻力量。南京深度參與國際環保合作,分享玄武湖生態修復經驗,與國際城市共同探索城市湖泊治理新模式,已與二十多個國際城市開展合作交流;在國際教育交流方面,推動高校間的學生交換、科研合作項目,每年輸送超千名優秀學子赴海外交流學習,促進多元文化融合,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提升南京在全球教育領域的知名度。南京還舉辦國際創新大賽,吸引全球創新創業項目落地,已成功舉辦六屆,累計吸引來自全球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0多個項目參賽,孵化出多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企業,打造國際化創新生態。
魏都新韻
魏都鄴城,歷史悠邈,文化積澱深厚。曹操定都,大興土木,銅雀台高聳入雲,氣勢恢宏,「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文人雅士常於此雅集,建安風骨,慷慨悲涼,以筆為劍,以詩言志,開後世文學之新風,影響深遠。鄴城城牆巍峨,宮殿軒昂,「三台列峙而崢嶸」,盡顯王者之氣,其城市規劃、建築風格,彰顯彼時政治理念、審美追求。鄴城遺址的考古發掘,為研究古代城市規劃、建築藝術、社會生活提供了豐富實物資料,已出土各類文物超萬件,還原了古代都城的繁華盛景。通過對鄴城遺址的考古研究,揭示了其城市規劃遵循中軸線對稱原則,宮殿、官署、民居布局有序,反映了當時嚴格的等級制度和社會秩序。
歲月遷延,朝代更迭,戰火頻仍,魏都歷經風雨。然深厚文化底蘊,如頑強之根,深植於斯,為中華民族文化傳承之重要根基。
今之洛陽,古都煥新,古韻新姿相彰。裝備製造領域,實力雄厚,堪稱翹楚。軌道交通裝備,若鋼鐵巨龍,縱橫大地,連綴城市脈絡;農業機械,如勤勞助手,服務鄉野,助力農業現代化。「洛陽製造」,以卓越品質、先進技術,享譽全球,彰顯強大工業製造實力。洛陽軌道交通裝備企業參與多個國際高鐵項目建設,其生產的高速列車以安全、高效、舒適的特點,獲得國際市場高度認可,已出口至「一帶一路」沿線二十多個國家,海外運營里程超萬公里。在農業機械領域,洛陽生產的大型聯合收割機、智能灌溉設備等,以其先進的技術和穩定的性能,助力全球農業現代化發展。
文旅產業,洛陽熠熠生輝。龍門石窟,佛像莊嚴,每一尊皆凝古代工匠之巧思,為藝術瑰寶;白馬寺梵音裊裊,千年古剎,見證佛教東傳;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重現盛世繁華,令人仿若穿越時空。「洛陽牡丹甲天下」,牡丹文化節時,洛陽城花海如潮,吸引全球遊客,文化旅遊成城市發展之亮麗名片。洛陽打造「夜遊龍門」項目,利用燈光藝術,展現龍門石窟獨特魅力,採用智能燈光控制系統,根據不同洞窟特點和佛像造型,營造出震撼的視覺效果,年接待遊客量超三百萬。同時開發牡丹主題文創產品,延伸牡丹文化產業鏈,已開發出牡丹籽油、牡丹花茶、牡丹工藝品等超百種文創產品,年銷售額超億元。
科技創新,洛陽亦不斷突破。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成果豐碩,高新技術企業蓬勃發展,以科技創新為引擎,賦能傳統產業,推動轉型升級,為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在新能源領域,洛陽研發的新型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達到28%以上,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廣泛應用於分布式能源項目,已在國內建設多個大型太陽能發電站,為節能減排做出重要貢獻。在新材料方面,研發的高性能碳纖維材料,強度和模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應用於航空航天、高端裝備製造等領域。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高樓林立,基礎設施完備,「宜居洛陽」,成市民幸福家園。城市功能日臻完善,交通便捷、教育優質、醫療健全、娛樂豐富,居民生活品質顯著提升。洛陽構建智慧交通體系,利用大數據優化交通信號控制,城市道路通行效率提高30%以上,擁堵指數大幅下降;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已完成改造項目超五百個,惠及十萬餘戶居民,提升居民居住環境,完善社區配套設施,打造15分鐘生活圈,讓居民生活更加便捷舒適。
新時代中,洛陽融入「一帶一路」,加強國際交流合作。舉辦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經貿洽談會,展示悠久歷史文化,贏得發展機遇,以開放包容之態,迎接世界挑戰,續寫輝煌篇章。洛陽依託「一帶一路」,打造國際文化旅遊精品線路,吸引沿線國家遊客,已推出「絲綢之路文化之旅」「隋唐洛陽城探秘之旅」等多條特色線路,年接待境外遊客超五十萬人次;推動裝備製造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大型基建項目,輸出「洛陽製造」與「洛陽技術」,拓展國際市場份額,提升城市的國際知名度與影響力。洛陽還與沿線國家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合作,共同守護人類文明瑰寶,已與中亞、西亞多個國家合作開展文物修復、考古研究等項目,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承,提升了洛陽在國際文化領域的影響力。
交融與展望
今之三都,與世界名城交相輝映,共繪多元共生之景。成都以獨特文化魅力、創新活力,若星辰耀空,吸引全球目光;南京憑深厚歷史底蘊、現代城市風貌,於國際舞台嶄露頭角,盡顯競爭實力;洛陽依悠久歷史文化、強大產業實力,如巨人屹立,展示古都新顏。
新時代潮湧,三都攜手共進。科技創新領域,加大研發投入,培育創新人才,以5G、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為強勁引擎,推動產業升級,構建協同創新生態。三都聯合打造科技創新聯盟,整合科研資源,共建共享實驗室和研發中心,已在人工智慧、新能源等領域取得多項關鍵技術突破。成都電子信息創新成果,為南京智能製造、洛陽裝備製造提供技術支撐;南京科研突破,為成都、洛陽產業升級注入活力;洛陽新材料、新能源探索,為三都可持續發展指明方向。三都聯合舉辦科技創新大賽,已成功舉辦五屆,累計吸引參賽項目超兩千個,促成產學研合作項目超五百個,共同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多項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文化傳承創新方面,三都深挖歷史文化資源,精塑國際影響力文化品牌。蜀文化、秦淮文化、河洛文化,各具特色,相互交融。舉辦國際文化活動,讓古老文明於新時代煥新活力,促進文化交流互鑒。成都美食文化節、南京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洛陽牡丹文化節等,為展示三都文化之窗,亦為世界了解中國文化之要徑。三都共同打造「中國古都文化之旅」品牌,整合歷史文化資源,推出跨區域旅遊線路,已吸引來自全球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遊客,通過串聯三都的歷史文化景點,為遊客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體驗,進一步提升了中國古都文化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同時,三都合作開發系列文創產品,融合三地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創品牌,已推出「三都印象」系列文創產品,涵蓋工藝品、服飾、食品等多個品類,暢銷國內外市場。
願三都繁榮恆永,華夏偉大復興。未來征程,三都並肩同行,共譜人類命運共同體和諧樂章。在全球可持續發展浪潮中,三都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協同推進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成都憑藉其在新能源汽車推廣和綠色建築發展方面的經驗,與南京、洛陽分享技術與管理模式,助力提升城市綠色出行比例和建築節能水平。南京在水資源保護和大氣污染防治上的先進技術與管理策略,為三都共同打造宜居環境提供支撐。洛陽在礦山生態修復和工業固廢利用方面的創新實踐,為三都的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
在國際教育合作領域,三都高校聯合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活動,舉辦全球性學術會議,吸引世界頂尖學者參與,促進學術思想碰撞與融合。共同推動學生交換項目,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三都在各領域的國際合作儲備力量。
於國際經貿合作中,三都整合優勢產業資源,組建跨國企業聯盟,共同開拓國際市場。以成都的電子信息、南京的智能製造、洛陽的裝備製造為核心,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參與全球產業鏈高端環節競爭,提升中國製造業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展望未來,三都將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根,以蓬勃的創新活力為翼,在世界舞台上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無可替代的中國力量,讓華夏大地的璀璨光輝,照亮全球發展之路,鑄就永恆的盛世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