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篇《五斗米耀千秋,守節志貫古今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赫赫華夏,德風昭煥,賢才星燦,咸耀其芒。晉世陶淵明,秉不折五斗米之傲岸,卓立歲月長河,其志其節,若霄漢明星,朗照千古仁人之心,令吾傾慕之情,油然而生,常思其高風亮節,為吾輩於紛擾塵世中指引正途。

  晉祚傾頹,朝綱隳紊,奸佞盈朝,宦海沉濁難測。淵明初涉仕途,懷匡濟蒼生之宏志,欲挽狂瀾於既倒。奈權豪肆暴,鬻爵賣官,諂諛成風,公道泯然難覓。及督郵巡至,小吏惶遽傳告,稱其須整肅衣冠,卑躬屈膝以迎。淵明聞之,面赤目張,奮然投卷於案,喟然長嘆:「吾安能為區區五斗米,屈身事此齷齪小人!」言訖,解綬擲案,拂袖長往,自此絕意宦途,歸棲田園煙霞。每念及此,吾心潮澎湃,感慨其對高潔志節之堅守,真乃後世楷模。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此一浩嘆,若雷霆裂空,頓破官場之腐濁暗夜。歸臥南山之下,結草廬數椽,廬前植芳,廬後置柳。每值晨曦初露,荷鋤而出,深耕細作于田畝;至暮靄沉沉,戴月荷鋤而返。勞作之暇,于田畝間悠然佇立,觀桃李綻蕊,如綺霞煥彩;聞柳鶯囀啼,似仙樂悅耳;沐惠風輕拂,嗅草木與泥土之馨;冥目靜思,悟自然化育、生命輪迴之奧。「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其悠然之態,超脫之姿,盡展對自由本真之不懈追尋,宛如一幅寧靜致遠之畫卷,徐徐鋪展於吾心間,令吾對遠離塵囂、回歸本心之生活,充滿嚮往。

  洎乎李唐,李白深受其風。太白一生,逸興遄飛,志在報國,然權要當道,仕途蹇舛多艱。初入長安,欲展宏圖,卻見權貴驕奢淫逸,頤指氣使,諂媚之態令其作嘔。後賜金放還,仕途受挫,然其性愈灑脫。其「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與淵明不折五斗米之浩氣同出一轍。彼蔑視權貴,仗劍天涯,以酒為侶,以詩為刃,放歌於山川湖海。於廬山瀑布前,豪情激盪,揮筆書就「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借磅礴之景抒不羈之情;於桃花潭畔,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展誠摯之意。及供奉翰林,醉而使高力士脫靴、貴妃研墨,以放誕之行踐其蔑權之志,宛若淵明再世。李白之豪放灑脫,猶不羈之風,吹散世間庸俗與諂媚,令吾欽佩其對自由與尊嚴之執著追求,真乃豪情萬丈,氣貫長虹。

  歲月悠悠流轉,華夏曆經滄桑變革,有宋之時,蘇軾仕途偃蹇,屢遭遷謫。黃州之困,躬耕東坡,自號「東坡居士」。雖處困厄,猶能安貧樂生,融詩意於生活點滴。於東坡之上,親事稼穡,體勞作之辛,亦得質樸之趣。春賞「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夏觀「曲港跳魚,圓荷瀉露」,秋品「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冬感「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其詩詞之作,既含對生活之摯愛,又具超脫困境之曠達。如《定風波》中「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盡顯處逆境而從容之態。且蘇軾在惠州,見當地農耕維艱,當地保守勢力極力反對,以為傳統耕作之法不可輕改,然蘇軾不為所動,一心為民謀利,力推先進農具「秧馬」。其耐心為民眾闡釋、演示,終使「秧馬」得以廣傳。蘇軾此舉,盡顯其堅守為民之心,與陶淵明濟世情懷一脈相承。其如淵明,弗為逆境所拘,堅守內心之寧謐,於文學與人生之境,皆臻超凡之域。蘇軾於困境之中,盡顯智慧與擔當,令吾深深折服,亦讓吾體悟到在艱難處境中堅守精神之偉大力量。

  時光洪流奔涌至近代,國勢衰微,風雨如晦。仁人志士為民族獨立,守節不屈,不向強權屈膝。魯迅生於風雨飄搖之際,目睹國之沉淪、民之蒙昧,毅然棄醫從文。以筆為刃,直面社會之黑暗,於《狂人日記》中,借狂人之口,斥封建禮教「吃人」之本質;於《記念劉和珍君》里,含悲懷憤,撻伐帝國主義與反動勢力。猶記反動勢力威脅報社停發魯迅文章,且對其人身安全恐嚇不斷,然其毫無懼色,堅持發表《為了忘卻的記念》,以犀利文字控訴暴行,喚醒民眾。自初時對救國之路之迷茫探尋,至堅定以筆為戈,魯迅之情由憂國憂民之沉鬱悲憤,漸化為對革命勝利之篤定信念,其如淵明,堅守正義,於茫茫暗夜,以文字為炬,照民族前行之路,為民族之脊樑。魯迅之堅毅與勇敢,若巍峨之峰,予吾無盡精神支撐,使吾深知在黑暗時刻堅守正義之要義。

  時代浪潮滾滾,放眼域外,梭羅厭棄都市喧囂,獨棲瓦爾登湖畔。結廬而居,親伐薪木,精心構屋。屋前辟圃,春種秋收,自耕自食。漫步湖畔,察四時更迭,思生命真諦。梭羅棄世俗之功利,求精神之富贍,其於書中嘆曰:「欲活之深刻,取生命精華,故入叢林。」梭羅崇簡樸生活,歸自然本心,與陶淵明蔑世俗名利、求精神富足之念相通。然梭羅所處西方,受個人主義與自然主義哲學薰陶,更重個體對自然之探賾與自我精神之獨立建構;而陶淵明處中國傳統儒道思想交融之境,其行背後有深厚家國情懷與傳統士大夫氣節之堅守。今全球環境問題嚴峻,梭羅對自然之熱愛,可與陶淵明和諧共生理念相濟。陶淵明倡順應自然之規律,梭羅重個體對自然之尊重與守護,二者相融,為解環境之困提供新機。此跨文化之異同,為人類求精神自由提供多元視角,亦使吾見不同文化背景下高尚精神交融之可能。

  今之世,物慾橫流,誘惑紛紜。然仍有眾多守正之士。科研者隱於僻壤,於實驗室中宵旰鑽研,儀器為儔,數據作伴,雖經費匱乏、條件艱苦,亦不為名利所動,一心唯求科技興邦。吾見其於簡陋之所,為破技術之瓶頸,日夜堅守,恰似默默燃燒之燭,以自身奉獻,為國家科技之進帶來希望之光。師者紮根深山,於陋舍之中堅守杏壇,以粉筆書希望,用熱忱育桃李,雖薪資微薄、生活清苦,亦不被繁華所誘。其若明燈,照亮深山學子前行之路。彼等皆以己身,傳淵明不折五斗米之精神。自科研者之默默奉獻,至教師之無私耕耘,此精神於當代社會賡續不絕,其情由對職業理想之執著追求,漸匯為對社會進步、國家發展之深沉擔當。於職場,面對不正當競爭與利益誘惑,有人堅守職業操守,不為短期利益放棄原則,恰是此精神之彰顯;在學術領域,學者抵制學術造假,潛心鑽研,為真理不懈探索,亦是對這一精神之傳承。

  陶淵明不折五斗米,折卻者乃世俗之虛榮與貪鄙,挺起者為高尚之品格與操守。此精神,猶傲雪凌霜之蒼松,於歷史之狂風驟雨中,屹立不倒,縱貫千年,橫跨中外,啟迪無數仁人。其若熠熠燈塔,於紛擾世間,為世人照亮覓真我的征途;似巍峨豐碑,激勵眾人堅守正義,無畏追求自由。

  瞻望未來,於科技迅猛發展、全球化浪潮澎湃之時代,「不為五斗米折腰」之精神愈顯珍貴。當面臨人工智慧帶來之倫理挑戰,或國際競爭中之利益誘惑,此精神將引人們堅守道德底線,秉持正義。未來,因這一精神深入人心,不同國家攜手攻克能源危機,科研不為私利,而為全人類福祉;教育資源公平分配,教師皆以培育未來棟樑為己任,世界充滿和諧與希望。科研人員在基因編輯、大數據隱私等倫理困境前,秉持此精神,確保科技發展不偏離人道正軌;跨國合作中,商務人士堅守此精神,維護公平公正之商業秩序。於未來社會,不同文化背景之人將因這一精神產生更多共鳴,攜手共對全球性難題,共建更公正、和諧、美好的世界。願吾輩皆以淵明為范,於人生之途,不為物慾障目,不向困厄與誘惑屈膝。守清正之心,行正義之事,令不折五斗米之精神,於新時代煥燁燁華光,與山河同輝,共日月永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