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皇宮晚宴(二)
「回皇上,這第一首便是星河燦爛映湖光,山水交融夜未央。月下吟詩情難盡,千秋才子共文章。
第二首是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這第三是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第四首是金粉東南十五州,萬重恩怨屬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團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田橫五百人安在,難道歸來盡列侯?」
莊重而嚴肅的宴會上,李善長吟誦完四首佳作,殿內頓時鴉雀無聲,眾人如置身夢境,被詩詞的壯美意境所震撼。朱元璋雖早有耳聞,但親耳聆聽之下,亦不禁動容。
朱樉見此情景,忍不住上前道:「父皇!昨晚兒臣也在玄武湖中,此人的才學實可比肩誠意伯。」此言一出,眾人皆感驚異。朱元璋微微一笑,故作疑惑地看向劉伯溫:「哦?誠意伯,你怎麼看?」
劉伯溫鎮定自若,微微躬身:「聖上,這四首詩確有不凡之才,但是否真能比肩臣,還需聖上細細考量。」他巧妙地將問題推回給皇上,讓人無可挑剔。
朱元璋爽朗大笑,殿內眾人也隨之笑聲四起,氣氛愉悅和樂。然而,坐在后座的朱桓卻心生警覺,他感到這笑聲背後似有隱情。
忽然,朱元璋收斂笑意,輕輕咳嗽,兩聲過後,他轉向人群,微笑道:「龔自珍,你有何見解?不必多說,上前來。」
這一聲呼喚如驚雷炸響,殿內瞬時安靜,眾臣皆面露驚訝,紛紛側目,尋找這位名不見經傳的才子。徐妙雲和李祺心中翻湧複雜情感,前者懷有敬仰,後者心生舊怨。
朱桓聞聽此令,雖然心有意外,但他很快鎮定下來,緩步走上前,恭敬地向朱元璋行禮。
此刻,整個殿堂的目光都聚焦於他,竊竊私語聲漸起,議論這位被皇上親自點名的人物。
坐在一旁的詹徽尤為震驚,他萬萬沒料到,傳聞中的詩神竟是自己身邊之人。
徐達和李善長亦不免驚訝,心中猜測此人何以能入此宴會,難道是皇上特意召見?
在這眾人注視下,朱桓面露坦然,從容不迫地跪下,朗聲道:「稟父皇!兒臣有罪!」
這一聲「父皇」如同驚雷再響,讓在場大臣無不愕然。
此刻的宴會殿堂,因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而熱浪翻湧,註定將成為京城乃至大明最為津津樂道的話題。
「肅靜!「隨著雲奇那略帶沙啞的聲音在殿內響起,整個大廳瞬間安靜下來,仿佛時間也為這一刻停駐。
「龔自珍,這名字倒是不錯。起來吧,朱桓!「皇帝的話語如同一柄利劍,瞬間劃破了眾人心中的迷霧,將隱藏於名字背後的真實身份揭示出來。
殿內的群臣這才豁然開朗,意識到原來這位才子竟然是皇族之人。
然而,「朱桓「這個名字,他們多半聞所未聞,知情者寥寥無幾。
「他...他竟是皇子?「徐妙雲和李祺心中同樣掀起驚濤,二人面面相覷,不敢相信這意外的發現。
台上,馬皇后與皇上低聲交談,臉上洋溢著一絲淡淡的微笑。
忽然,皇上朗聲說道:「皇宮內,很久沒有如此熱鬧過了。
以往都是朕與眾臣共聚,而今日,則是與眾皇家之人及群臣家眷齊聚於此。這位『詩神』,不知可願為此次宴會作詩一首,以增添雅趣?「
朱桓起身後一直謙恭地微微躬身,聞聽此言,心中頓悟。
他暗自思忖,原來這是父皇的用意,借著讓自己在宴會上作詩,來考驗自己的才學,倒是好一番深思熟慮的安排。
而台上的朱元璋則微微露出意味深長的笑容,仿佛在無聲地說道:「我倒要看看,這位『詩神』是否真如傳聞中那般才華橫溢。」
「呵呵!父皇開口,兒臣定當竭盡全力,若是不如父皇之意,還望父皇......」
「不妨,作來!讓在座之人品鑑一番,若是不佳,自罰飲酒即可。」朱元璋微微一笑道,語氣中蘊含著幾分期待與寬容。
朱桓略顯猶豫,目光在四周掃視。未待他言語,皇上身旁的雲奇已上前一步,恭敬地說道:「龔才子——不,朱公子,是否在尋找文房四寶?小人樂意為公子記錄詩詞。」
朱桓輕笑,心中暗贊雲奇的不凡洞察力,不愧是皇上身邊之人。他微微頷首,道:「多謝!」
接著,朱桓臉上浮現出一抹淡淡的微笑,這讓在座的人更加疑惑不解。心中思索片刻,他決定不再拘束,盡情揮灑才情。
他緩步走到朱標的座位前,取起一壺酒,仰首暢飲,將一壺接一壺的玉釀送入口中,任憑微醺的醉意在體內瀰漫。
片刻間,朱桓已是步履蹣跚,身形微晃。他的目光堅定而明亮,望向太傅徐達之女徐妙雲所在之處,儘管在眾人看來,他似乎只是指向了太傅。滿臉含笑,朱桓朗聲吟道: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漿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奔。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焚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雲奇手下如有神助,快速落筆記錄這三首詩。儘管這些詩在這時並非原創,但以朱桓之口吟出,配合當下情境,已是絕佳之作。
殿內良久才恢復平靜,繼而爆發出熱烈的掌聲,眾人紛紛叫好:「好,好詩!好一個焚身碎骨渾不怕!」
朱元璋臉上顯露滿意之色,望向右側的三公和誠意伯劉伯溫,詢問道:「三公、誠意伯,認為這三首詩如何?」
四人面露微驚,旋即恢復如常。
第二首是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這第三是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第四首是金粉東南十五州,萬重恩怨屬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團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田橫五百人安在,難道歸來盡列侯?」
莊重而嚴肅的宴會上,李善長吟誦完四首佳作,殿內頓時鴉雀無聲,眾人如置身夢境,被詩詞的壯美意境所震撼。朱元璋雖早有耳聞,但親耳聆聽之下,亦不禁動容。
朱樉見此情景,忍不住上前道:「父皇!昨晚兒臣也在玄武湖中,此人的才學實可比肩誠意伯。」此言一出,眾人皆感驚異。朱元璋微微一笑,故作疑惑地看向劉伯溫:「哦?誠意伯,你怎麼看?」
劉伯溫鎮定自若,微微躬身:「聖上,這四首詩確有不凡之才,但是否真能比肩臣,還需聖上細細考量。」他巧妙地將問題推回給皇上,讓人無可挑剔。
朱元璋爽朗大笑,殿內眾人也隨之笑聲四起,氣氛愉悅和樂。然而,坐在后座的朱桓卻心生警覺,他感到這笑聲背後似有隱情。
忽然,朱元璋收斂笑意,輕輕咳嗽,兩聲過後,他轉向人群,微笑道:「龔自珍,你有何見解?不必多說,上前來。」
這一聲呼喚如驚雷炸響,殿內瞬時安靜,眾臣皆面露驚訝,紛紛側目,尋找這位名不見經傳的才子。徐妙雲和李祺心中翻湧複雜情感,前者懷有敬仰,後者心生舊怨。
朱桓聞聽此令,雖然心有意外,但他很快鎮定下來,緩步走上前,恭敬地向朱元璋行禮。
此刻,整個殿堂的目光都聚焦於他,竊竊私語聲漸起,議論這位被皇上親自點名的人物。
坐在一旁的詹徽尤為震驚,他萬萬沒料到,傳聞中的詩神竟是自己身邊之人。
徐達和李善長亦不免驚訝,心中猜測此人何以能入此宴會,難道是皇上特意召見?
在這眾人注視下,朱桓面露坦然,從容不迫地跪下,朗聲道:「稟父皇!兒臣有罪!」
這一聲「父皇」如同驚雷再響,讓在場大臣無不愕然。
此刻的宴會殿堂,因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而熱浪翻湧,註定將成為京城乃至大明最為津津樂道的話題。
「肅靜!「隨著雲奇那略帶沙啞的聲音在殿內響起,整個大廳瞬間安靜下來,仿佛時間也為這一刻停駐。
「龔自珍,這名字倒是不錯。起來吧,朱桓!「皇帝的話語如同一柄利劍,瞬間劃破了眾人心中的迷霧,將隱藏於名字背後的真實身份揭示出來。
殿內的群臣這才豁然開朗,意識到原來這位才子竟然是皇族之人。
然而,「朱桓「這個名字,他們多半聞所未聞,知情者寥寥無幾。
「他...他竟是皇子?「徐妙雲和李祺心中同樣掀起驚濤,二人面面相覷,不敢相信這意外的發現。
台上,馬皇后與皇上低聲交談,臉上洋溢著一絲淡淡的微笑。
忽然,皇上朗聲說道:「皇宮內,很久沒有如此熱鬧過了。
以往都是朕與眾臣共聚,而今日,則是與眾皇家之人及群臣家眷齊聚於此。這位『詩神』,不知可願為此次宴會作詩一首,以增添雅趣?「
朱桓起身後一直謙恭地微微躬身,聞聽此言,心中頓悟。
他暗自思忖,原來這是父皇的用意,借著讓自己在宴會上作詩,來考驗自己的才學,倒是好一番深思熟慮的安排。
而台上的朱元璋則微微露出意味深長的笑容,仿佛在無聲地說道:「我倒要看看,這位『詩神』是否真如傳聞中那般才華橫溢。」
「呵呵!父皇開口,兒臣定當竭盡全力,若是不如父皇之意,還望父皇......」
「不妨,作來!讓在座之人品鑑一番,若是不佳,自罰飲酒即可。」朱元璋微微一笑道,語氣中蘊含著幾分期待與寬容。
朱桓略顯猶豫,目光在四周掃視。未待他言語,皇上身旁的雲奇已上前一步,恭敬地說道:「龔才子——不,朱公子,是否在尋找文房四寶?小人樂意為公子記錄詩詞。」
朱桓輕笑,心中暗贊雲奇的不凡洞察力,不愧是皇上身邊之人。他微微頷首,道:「多謝!」
接著,朱桓臉上浮現出一抹淡淡的微笑,這讓在座的人更加疑惑不解。心中思索片刻,他決定不再拘束,盡情揮灑才情。
他緩步走到朱標的座位前,取起一壺酒,仰首暢飲,將一壺接一壺的玉釀送入口中,任憑微醺的醉意在體內瀰漫。
片刻間,朱桓已是步履蹣跚,身形微晃。他的目光堅定而明亮,望向太傅徐達之女徐妙雲所在之處,儘管在眾人看來,他似乎只是指向了太傅。滿臉含笑,朱桓朗聲吟道: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漿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奔。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焚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雲奇手下如有神助,快速落筆記錄這三首詩。儘管這些詩在這時並非原創,但以朱桓之口吟出,配合當下情境,已是絕佳之作。
殿內良久才恢復平靜,繼而爆發出熱烈的掌聲,眾人紛紛叫好:「好,好詩!好一個焚身碎骨渾不怕!」
朱元璋臉上顯露滿意之色,望向右側的三公和誠意伯劉伯溫,詢問道:「三公、誠意伯,認為這三首詩如何?」
四人面露微驚,旋即恢復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