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籌備物資
此時,躺在椅子上的朱桓聽到馬上就來到,嚇得他立馬起來。「什麼?那個...見才你快些去備些十兩錢和上好的吃食。」
李公公奉旨來到定遠縣,朱桓早已在朱府門前等候,他身後是滿臉恭敬的家人和僕從。
雖說朱桓身為朱元璋的侄子,身份尊貴,但在他眼中,這位李公公可是皇上身邊最為親近的太監,地位舉足輕重,連應天府的官員也要敬讓三分。
「李公公大駕光臨,實是令小府蓬蓽生輝!」朱桓見李公公從馬車上下來,連忙上前行禮。
李公公微微頷首,目光在朱桓身上停留片刻,似乎在打量這位傳聞中桀驁不馴、仗勢欺人的皇侄。
他初次見朱桓,心中不免好奇,傳言是否與事實相符。
「這位便是朱桓公子了?」李公公開口,語氣中透出幾分揣度。
「正是晚輩,不知李公公此番前來,有何貴幹?」朱桓忙不迭地答道,「不如先移步府中,已備下薄酒粗飯,為公公接風洗塵。」
李公公心中略感意外,傳聞中的朱桓並非如此周到懂事。他搖了搖頭,道:「多謝公子美意,只是皇上旨意在身,不敢稍有耽擱。」
說罷,他整了整衣襟,肅然宣讀聖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年關將至,闔家團圓。朕設家宴,著朱桓攜父於歲除前進京,共聚天倫。」
朱桓聞言,心領神會。
所謂「家宴」,不過是皇上在京中孤寂之時,思念親人子侄罷了。
朱元璋一生有二十六個兒子,十六個女兒,但許多兒子早已封王,自然是不能常見朱元璋。
而最為疼愛的長子朱標在洪武二十五年早早辭世,唯余皇太孫,朱元璋次子朱允炆,即位為帝,承繼大統。
朱桓畢恭畢敬,雙手接過聖旨,口中高呼:「兒臣領旨,父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然後轉身做出請的姿勢,笑道:「李公公,快請進府小酌幾杯。」
入席後,朱桓不動聲色地將十兩銀子塞入李公公手中。
李公公接過銀子,眉開眼笑,連聲稱讚:「朱公子果然識時務,通達人情,難得難得。」
「李公公客氣了!希望公公不嫌棄!」朱桓說道。
朱桓有上萬輛銀子,但不會傻傻地將錢送出去,況且十兩銀子雖不多,但在李公公聽聞定遠是貧困之地,所以也是高興的收起來了。
生活過的如此艱苦,還會如此做事的人可不多了!
李公公以為朱桓對他掏心掏肺,實則朱桓是讓其看到表面,回去也好和朱元璋稟告,讓後面朱桓向朱元璋訴苦,要一些東西!
這十兩銀子,在李公公這等經常接觸世家之人看來,雖不算巨資,卻已抵得上朱桓一個多月的俸祿。
但見李公公如此歡喜,朱桓心中也覺幾分得意。
席間兩人推杯換盞,談笑風生,李公公漸漸意識到,朱桓似乎並非如傳言中那般不堪。
次日,李公公啟程回京,他手中尚有聖旨需送至皇上其他兒子手中,有幾位已被封王,需一一拜訪。
臨別時,下人牽著馬漫步,朱桓二人在其馬車中親自送至城門,依依惜別:「李公公,應天府再見,屆時少不得還要叨擾公公。」
李公公微笑頷首,目光中帶著幾分欣賞:「屆時應天再會,到時恐怕不能稱呼朱公子為公子了。」
兩人相視而笑,馬車緩緩駛出城門,朱桓凝視良久,方才轉身歸去。
距歲除尚有餘月,寒冬愈顯凜冽,李公公不辭辛勞,卻是肩負聖命。
此道旨意自應天府先行兩月下發,旨在確保沿途無虞,絕不敢有誤皇命之虞,否則禍及九族,悔之晚矣。
李公公雖為宦官,然入宮之前,亦乃有家之人。
今踏冰雪而行,心中唯恐稍有疏失,辜負皇恩浩蕩。
此行艱辛,然其心意虔誠,盡顯忠誠之志。
在剩餘的一個多月的忙碌中,朱桓肩上的責任愈發沉重,許多事務等待著他去完成。
今日,他坐於定遠商會三層主位,俯矚下方眾多商賈,見他們神情凝重,面色不悅,心中不免生出幾分憂慮。
「諸位!」朱桓開口,聲音擲地有聲,宛若春雷,響徹四方,「想必諸位已然瞧見縣府所張貼的告示。欲求更為富裕,首要之務,便是修路!經過本官與主簿等人密切商討,縣裡已決定修建兩條要道:一條自定城通往東邊之池河鎮,另一條則自定城通往南邊之張橋鎮。」
他頓了頓,目光環視眾人,見他們神色各異,心中隱約明白,他們或許心存疑慮,或感憂慮重重。
朱桓緩緩繼續道:「在此之前,本官已遣勘察隊深入定遠縣境內,對全縣地形進行了詳盡測繪,現已劃分出區域。我等所處之定遠縣城,乃中心所在,定為定城,而從定城出發,向東為通往池河鎮之道、向南則為前往張橋鎮之路、向西為通往爐橋鎮、向北則是通向范港鎮。此四條主路,乃是本官目前所確定之根基,其他支路則待日後逐步發展而修建。」
朱桓語氣漸重,言辭懇切:「然則根據本官詳細的計算,現階段之經濟實力,若欲一口氣修建所有道路,實屬不可能。經過深思熟慮,唯有自定城至池河鎮與自定城至張橋鎮兩條主路,全長約八十五里,可供修建。」
說罷,一陣竊竊私語隨之而起,商賈們開始討論修路的可行性和潛在收益和風險,但也明白只要是朱桓確定的事,就是板上釘釘的事,叫他們過來也就是給他們面子,通知他們僅此而已。
「當然,」朱桓提高了聲調,以增強說服力,「修路的過程並不容易,我們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與支持。資金的籌集、勞動力的組織、材料的採購,這些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挑戰。」
停頓了片刻後,最終還是王志和率先開口,「朱大人,我等自知修路對於定遠縣乃是好事,但不知朱大人所說的挑戰現如今還是挑戰嗎?」
眾商賈聽完王志和話語後,紛紛附和道,「對啊!不知朱大人?」
朱桓坐在主位上,但其實心裡如明鏡般,眼前的十來人就是定遠縣最有錢之人,明眼人都知道修路利己利民,但眾人會如此一問,還不是擔心朱桓會掏空他們的金庫。
李公公奉旨來到定遠縣,朱桓早已在朱府門前等候,他身後是滿臉恭敬的家人和僕從。
雖說朱桓身為朱元璋的侄子,身份尊貴,但在他眼中,這位李公公可是皇上身邊最為親近的太監,地位舉足輕重,連應天府的官員也要敬讓三分。
「李公公大駕光臨,實是令小府蓬蓽生輝!」朱桓見李公公從馬車上下來,連忙上前行禮。
李公公微微頷首,目光在朱桓身上停留片刻,似乎在打量這位傳聞中桀驁不馴、仗勢欺人的皇侄。
他初次見朱桓,心中不免好奇,傳言是否與事實相符。
「這位便是朱桓公子了?」李公公開口,語氣中透出幾分揣度。
「正是晚輩,不知李公公此番前來,有何貴幹?」朱桓忙不迭地答道,「不如先移步府中,已備下薄酒粗飯,為公公接風洗塵。」
李公公心中略感意外,傳聞中的朱桓並非如此周到懂事。他搖了搖頭,道:「多謝公子美意,只是皇上旨意在身,不敢稍有耽擱。」
說罷,他整了整衣襟,肅然宣讀聖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年關將至,闔家團圓。朕設家宴,著朱桓攜父於歲除前進京,共聚天倫。」
朱桓聞言,心領神會。
所謂「家宴」,不過是皇上在京中孤寂之時,思念親人子侄罷了。
朱元璋一生有二十六個兒子,十六個女兒,但許多兒子早已封王,自然是不能常見朱元璋。
而最為疼愛的長子朱標在洪武二十五年早早辭世,唯余皇太孫,朱元璋次子朱允炆,即位為帝,承繼大統。
朱桓畢恭畢敬,雙手接過聖旨,口中高呼:「兒臣領旨,父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然後轉身做出請的姿勢,笑道:「李公公,快請進府小酌幾杯。」
入席後,朱桓不動聲色地將十兩銀子塞入李公公手中。
李公公接過銀子,眉開眼笑,連聲稱讚:「朱公子果然識時務,通達人情,難得難得。」
「李公公客氣了!希望公公不嫌棄!」朱桓說道。
朱桓有上萬輛銀子,但不會傻傻地將錢送出去,況且十兩銀子雖不多,但在李公公聽聞定遠是貧困之地,所以也是高興的收起來了。
生活過的如此艱苦,還會如此做事的人可不多了!
李公公以為朱桓對他掏心掏肺,實則朱桓是讓其看到表面,回去也好和朱元璋稟告,讓後面朱桓向朱元璋訴苦,要一些東西!
這十兩銀子,在李公公這等經常接觸世家之人看來,雖不算巨資,卻已抵得上朱桓一個多月的俸祿。
但見李公公如此歡喜,朱桓心中也覺幾分得意。
席間兩人推杯換盞,談笑風生,李公公漸漸意識到,朱桓似乎並非如傳言中那般不堪。
次日,李公公啟程回京,他手中尚有聖旨需送至皇上其他兒子手中,有幾位已被封王,需一一拜訪。
臨別時,下人牽著馬漫步,朱桓二人在其馬車中親自送至城門,依依惜別:「李公公,應天府再見,屆時少不得還要叨擾公公。」
李公公微笑頷首,目光中帶著幾分欣賞:「屆時應天再會,到時恐怕不能稱呼朱公子為公子了。」
兩人相視而笑,馬車緩緩駛出城門,朱桓凝視良久,方才轉身歸去。
距歲除尚有餘月,寒冬愈顯凜冽,李公公不辭辛勞,卻是肩負聖命。
此道旨意自應天府先行兩月下發,旨在確保沿途無虞,絕不敢有誤皇命之虞,否則禍及九族,悔之晚矣。
李公公雖為宦官,然入宮之前,亦乃有家之人。
今踏冰雪而行,心中唯恐稍有疏失,辜負皇恩浩蕩。
此行艱辛,然其心意虔誠,盡顯忠誠之志。
在剩餘的一個多月的忙碌中,朱桓肩上的責任愈發沉重,許多事務等待著他去完成。
今日,他坐於定遠商會三層主位,俯矚下方眾多商賈,見他們神情凝重,面色不悅,心中不免生出幾分憂慮。
「諸位!」朱桓開口,聲音擲地有聲,宛若春雷,響徹四方,「想必諸位已然瞧見縣府所張貼的告示。欲求更為富裕,首要之務,便是修路!經過本官與主簿等人密切商討,縣裡已決定修建兩條要道:一條自定城通往東邊之池河鎮,另一條則自定城通往南邊之張橋鎮。」
他頓了頓,目光環視眾人,見他們神色各異,心中隱約明白,他們或許心存疑慮,或感憂慮重重。
朱桓緩緩繼續道:「在此之前,本官已遣勘察隊深入定遠縣境內,對全縣地形進行了詳盡測繪,現已劃分出區域。我等所處之定遠縣城,乃中心所在,定為定城,而從定城出發,向東為通往池河鎮之道、向南則為前往張橋鎮之路、向西為通往爐橋鎮、向北則是通向范港鎮。此四條主路,乃是本官目前所確定之根基,其他支路則待日後逐步發展而修建。」
朱桓語氣漸重,言辭懇切:「然則根據本官詳細的計算,現階段之經濟實力,若欲一口氣修建所有道路,實屬不可能。經過深思熟慮,唯有自定城至池河鎮與自定城至張橋鎮兩條主路,全長約八十五里,可供修建。」
說罷,一陣竊竊私語隨之而起,商賈們開始討論修路的可行性和潛在收益和風險,但也明白只要是朱桓確定的事,就是板上釘釘的事,叫他們過來也就是給他們面子,通知他們僅此而已。
「當然,」朱桓提高了聲調,以增強說服力,「修路的過程並不容易,我們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與支持。資金的籌集、勞動力的組織、材料的採購,這些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挑戰。」
停頓了片刻後,最終還是王志和率先開口,「朱大人,我等自知修路對於定遠縣乃是好事,但不知朱大人所說的挑戰現如今還是挑戰嗎?」
眾商賈聽完王志和話語後,紛紛附和道,「對啊!不知朱大人?」
朱桓坐在主位上,但其實心裡如明鏡般,眼前的十來人就是定遠縣最有錢之人,明眼人都知道修路利己利民,但眾人會如此一問,還不是擔心朱桓會掏空他們的金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