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誤殺
崇禎甲申?!
「轟」的一聲,韓復感覺自己腦袋似要炸開。
那胖道士如果寫崇禎丙子,崇禎丁丑什麼的,他一時肯定換算不過來,但是崇禎甲申年實在是太過有名了。
他前世做過導遊,走遍了西南的千山萬水,而西南很大一部分旅遊資源和人文典故,都是明末,尤其是南明時期流傳下來的。
許多故事韓復簡直是滾瓜爛熟。
而南明的這些事跡,又全都起於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
崇禎十七年,歲在甲申,正月,大順天子李自成發兵東征,一路上明朝官紳軍民人等望風而降,不消兩月就打進了京畿一帶。
三月,大軍圍逼京師。
崇禎皇帝急令各地勤王,同時傳檄吳三桂,令其盡棄關外之地,火速入圍京師。
十七日,大順軍兵鋒抵京師城下。
十八日,外城告破。
十九日拂曉,崇禎皇帝召集內閣議事,而內閣已空無一人。
帝入坤寧宮,告皇后曰:【大事去矣,爾為天下母,宜死!】
皇后自盡之後,崇禎手持御劍,在東西六宮大開殺戒,並遣散太子和永王、定王。
而後,崇禎帶著心腹太監,換上平民衣裳,準備出城,結果連續在齊化門、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等處被擋了回來,甚至還差點被守城的士兵亂炮打死。
如無頭蒼蠅般亂轉了一圈後,只得無奈放棄了出城的打算。
回宮之時,恰好經過成國公朱純臣府邸,崇禎想要和朱純臣商量一下對策,結果竟被門子告知,老爺赴宴去了。
崇禎徘徊門外,一時沒了奈何。
堂堂大明天子,竟淪落至此!
回到宮中,崇禎又親自撞鐘召集百官,然無一人至。
萬般絕望之下,崇禎帶著心腹太監王承恩,從玄武門出宮,上了萬歲山,自縊於皇壽亭中。
(以上見於《甲申傳信錄》《小腆紀年》《明史紀事本末》《明季北略》等。)
而這一切,韓復記得清清楚楚,就是發生在崇禎甲申年三月十九日!
在傳統的官方敘事裡面,這一天之後,明朝就結束了。
現在。
你告訴我,今天就是崇禎十七年,還特喵的就是三月十九日?!
韓復看了看地上的日期,又看了看不遠處那個墓穴,甚至有一種想要重新躺回去的衝動。
一上來就先亡個大明,死個天子,這開局也太地獄了吧?
此時是上午,天光大亮,按照時間算的話,崇禎皇帝朱由檢這會兒已經自掛東南枝了,而大順永昌天子也應該由德勝門入城了。
如果李自成真的能夠在北京站穩腳跟,取代朱家天下的話,那韓復其實也不介意,拉起一支人馬,投效順朝,在南方建功立業,當個開國勳爵啥的。
可作為穿越者,他知道事情並不是這樣的。
歷史和所有人開了一個大大玩笑。
李自成進北京以後沒多久,平西伯吳三桂降而復叛,迅速殺回了山海關,並暗中聯絡多爾袞。
得知此事後,大順方面一開始還打算繼續勸降,為此把吳三桂在北京的老爹吳襄都給拉了出來。
這位大順天子的想法很簡單,你吳三桂的親爹親媽和全家上百口都在京師,你總不能連爹媽家小都不要了吧?
結果沒想到,欸,吳三桂還真就不要了。
等到李自成發現勸降無果,打算武力解決吳三桂問題的時候,已經耽誤了太多的時間。
這一耽誤,輸掉的不僅僅是他大順王朝的天下。
更是中華三百年的氣數啊!
現在是三月十九日,根據史料記載,三月二十二日正在進京勤王途中的吳三桂宣布投降大順,並在沿途張貼告示說「本鎮率所部朝見新主。」
結果三月二十六日快到北京的時候,不知什麼原因,吳三桂忽然降而復叛,全軍急速殺回山海關。
得知這一消息後,大順朝廷拖了二十多天,四月十三日才從北京出兵,到四月二十一日抵達山海關,隨即爆發激戰。
兩軍戰至酣處,早已在此埋伏等候的清軍忽然向大順軍發起進攻。
戰局就此逆轉。
四個字:大事去矣!
這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帝都風雲變幻,形勢變化的非常快。
韓復現在身在湖廣,就算是想要告訴李自成,先下手為強,時間上也來不及了。
以現在的交通條件,等自己到了北京,說不定正好能夠趕上滿清剃髮易服的「新朝雅政」。
也就是說,這天下之事,依舊要沿著歷史的軌跡發展下去。
操,這種明知道要發生悲劇,但卻無法改變的感覺,有點難受啊!
韓復在心中吐槽了一句。
不過這個時候,北方雖然糜爛,但是南方還是大有可為的,像是南明王朝,就一直勉力維持了好多年。
而南明的末代天子永曆帝朱由榔,更是當了十幾年的皇帝,最後才在緬甸被吳三桂給抓住。
而在這十幾年的拉扯當中,南明勢力也並不是一直被動挨打,還掀起過好幾次反清高潮。
也就是說。
自己哪怕什麼都不做,只要跑到雲南、廣西苟起來,也還是能當個十幾年的大明百姓的。
更不要說,現在自己所在的位置是湖廣的襄陽府!
這個地方是大順政權起家的地方,如今主力部隊都被李自成帶去了北方,現在地方守備非常的空虛,府城之外,幾乎處於無政府的狀態。
而此時龜縮在距離襄陽不遠的武昌左良玉部在幹嗎?
史料記載:良玉老且病,法令不偏。及居武昌,諸將日燕樂、娼優達旦,良玉塊然於一榻。
翻譯過來就是,老子打了一輩子的仗,享受享受怎麼了?接著奏樂,接著舞!
不過,這種短暫的平衡,在李自成兵敗山海關,退出北京的消息傳來以後,就被打破了。
原本已經效忠大順王朝的地方政權迅速崩潰,而像是左良玉這樣的軍閥,又一下子支棱了起來。
這其中,未嘗沒有自己的機會。
收回思緒,韓復認真地打量起那胖道士所寫的信息。
那胖道士說他是太岳太和山玉虛宮提點座下弟子,道號沖虛子。
呃,爛大街的道號,屬於往道觀茅坑裡扔個炮仗,能夠炸出十幾個沖虛子那種。
本名叫做石玄清,也是很典型的道家起名風格。
太岳太和山就是武當山,一般人如果要冒充的話,可能直接就寫武當山了,根本不會知道這種細節。
韓復腳上一滑一抖,掉落在地上的包鐵扁擔便騰空而起,伸手握住之後,韓復拿它捅了捅那胖道士,問道:「度牒帶了沒有?」
「帶……帶了。」沖虛道人石玄清也不知道真武帝君上身的效果,有沒有有效期,現在過了沒有,反正不敢對韓復有絲毫的忤逆。
明代對於僧道管理很嚴,凡僧道出寺院、宮觀行走,必隨身攜帶度牒,否則以罪論處。
因此,在明代判斷一個僧侶道士是不是真的很簡單,就是看你有沒有度牒。
有就是真的,沒有就是假的。
當然了,這個制度也和明朝所有制度一樣,到了後期基本上就崩壞的差不多了。
比如說武當山上,就有好多道士,就根本沒有度牒。
不過,如果有,那肯定是真的,而且,應該還是屬於地位不低的那種。
「唔……」
韓復接過胖道士遞過來的度牒,裝模作樣看了兩眼,一邊看,一邊點了點頭。
隨後順手揣到了自己兜里。
胖道士沖虛子石玄清眼巴巴的看著,他現在確定了,真武帝君應該是走了。
不然的話,他老人家絕對不可能,連自己的度牒都看得上的。
韓復倒是表情自然,仿佛那件度牒就是自己的東西,他又拿包鐵扁擔捅了捅胖道士:「我且問你,這裡緣何起了刀兵?」
胖道士雖然生的人高馬大,但口舌遲鈍,不善與人爭執,本來正在腦海里組織語言,要如何把度牒討回來呢。
被對面這麼一捅,剛組織了一半的話語瞬間也忘了。
只得順著韓復的問題,老實回答起來。
原來這裡廝殺起來的人馬至少有三伙,送葬的是一夥,攻擊送葬的是一夥,而從太和山上下來的道士屬於是恰逢其會,正好趕上了。
至於前面的兩伙人馬為什麼會打起來,胖道士也不清楚。
他們師兄弟本是要到襄陽府北面的泰山廟,請主持和尚到玉虛宮給師父過壽,途經此地的時候,正好看到有人下葬,出於職業道德和職業本能,胖道士幾人便駐足留下,想要簡單的做個法事。
誰知棺材剛放下去,另外一伙人馬沖了過來,不由分說,見人就殺。
這種情況下,胖道士等人自然無法抽身事外,也被迫捲入其中。
另外兩個師兄弟沒堅持太久就被殺了,石玄清依靠噸位和武器的優勢,勉強堅持到了剛才,如果不是被眼前這個真武帝君上身之人所救的話,這會兒應該也死了。
「我被埋起來的時候,你看到了?」韓復直勾勾的盯著胖道士。
胖道士不敢和他對視,眼瞼向下,老老實實回答道:「看到了。我當時就感覺,他們好像被什麼事情追著一樣,匆匆忙忙的,沒想到你還真活著。可,你,你還活著,他們為什麼要埋你?」
好問題,我也想知道。
不過胖道士前面的描述,倒是和自己猜測的如出一轍。
自己這個稀里糊塗的葬禮,就好像是被趕著完工的一樣。
「你和送葬的隊伍交流過沒有?」韓復又問道。
「沒有。」胖道士有問必答:「我們師兄幾人,幾乎是剛剛駐足,那伙人馬就殺了上來,根本沒時間交談。」
光從這些信息,韓復還沒辦法從中還原事情的真相。
緊接著,他又問道:「那送葬的那些人呢,全都被殺死了?」
「其實,本來還有一個。」
胖道士看著躺在大槐樹下,血肉模糊,已經死得不能再死的軍士說道:「但是剛剛被你一刀砍死了。」
「轟」的一聲,韓復感覺自己腦袋似要炸開。
那胖道士如果寫崇禎丙子,崇禎丁丑什麼的,他一時肯定換算不過來,但是崇禎甲申年實在是太過有名了。
他前世做過導遊,走遍了西南的千山萬水,而西南很大一部分旅遊資源和人文典故,都是明末,尤其是南明時期流傳下來的。
許多故事韓復簡直是滾瓜爛熟。
而南明的這些事跡,又全都起於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
崇禎十七年,歲在甲申,正月,大順天子李自成發兵東征,一路上明朝官紳軍民人等望風而降,不消兩月就打進了京畿一帶。
三月,大軍圍逼京師。
崇禎皇帝急令各地勤王,同時傳檄吳三桂,令其盡棄關外之地,火速入圍京師。
十七日,大順軍兵鋒抵京師城下。
十八日,外城告破。
十九日拂曉,崇禎皇帝召集內閣議事,而內閣已空無一人。
帝入坤寧宮,告皇后曰:【大事去矣,爾為天下母,宜死!】
皇后自盡之後,崇禎手持御劍,在東西六宮大開殺戒,並遣散太子和永王、定王。
而後,崇禎帶著心腹太監,換上平民衣裳,準備出城,結果連續在齊化門、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等處被擋了回來,甚至還差點被守城的士兵亂炮打死。
如無頭蒼蠅般亂轉了一圈後,只得無奈放棄了出城的打算。
回宮之時,恰好經過成國公朱純臣府邸,崇禎想要和朱純臣商量一下對策,結果竟被門子告知,老爺赴宴去了。
崇禎徘徊門外,一時沒了奈何。
堂堂大明天子,竟淪落至此!
回到宮中,崇禎又親自撞鐘召集百官,然無一人至。
萬般絕望之下,崇禎帶著心腹太監王承恩,從玄武門出宮,上了萬歲山,自縊於皇壽亭中。
(以上見於《甲申傳信錄》《小腆紀年》《明史紀事本末》《明季北略》等。)
而這一切,韓復記得清清楚楚,就是發生在崇禎甲申年三月十九日!
在傳統的官方敘事裡面,這一天之後,明朝就結束了。
現在。
你告訴我,今天就是崇禎十七年,還特喵的就是三月十九日?!
韓復看了看地上的日期,又看了看不遠處那個墓穴,甚至有一種想要重新躺回去的衝動。
一上來就先亡個大明,死個天子,這開局也太地獄了吧?
此時是上午,天光大亮,按照時間算的話,崇禎皇帝朱由檢這會兒已經自掛東南枝了,而大順永昌天子也應該由德勝門入城了。
如果李自成真的能夠在北京站穩腳跟,取代朱家天下的話,那韓復其實也不介意,拉起一支人馬,投效順朝,在南方建功立業,當個開國勳爵啥的。
可作為穿越者,他知道事情並不是這樣的。
歷史和所有人開了一個大大玩笑。
李自成進北京以後沒多久,平西伯吳三桂降而復叛,迅速殺回了山海關,並暗中聯絡多爾袞。
得知此事後,大順方面一開始還打算繼續勸降,為此把吳三桂在北京的老爹吳襄都給拉了出來。
這位大順天子的想法很簡單,你吳三桂的親爹親媽和全家上百口都在京師,你總不能連爹媽家小都不要了吧?
結果沒想到,欸,吳三桂還真就不要了。
等到李自成發現勸降無果,打算武力解決吳三桂問題的時候,已經耽誤了太多的時間。
這一耽誤,輸掉的不僅僅是他大順王朝的天下。
更是中華三百年的氣數啊!
現在是三月十九日,根據史料記載,三月二十二日正在進京勤王途中的吳三桂宣布投降大順,並在沿途張貼告示說「本鎮率所部朝見新主。」
結果三月二十六日快到北京的時候,不知什麼原因,吳三桂忽然降而復叛,全軍急速殺回山海關。
得知這一消息後,大順朝廷拖了二十多天,四月十三日才從北京出兵,到四月二十一日抵達山海關,隨即爆發激戰。
兩軍戰至酣處,早已在此埋伏等候的清軍忽然向大順軍發起進攻。
戰局就此逆轉。
四個字:大事去矣!
這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帝都風雲變幻,形勢變化的非常快。
韓復現在身在湖廣,就算是想要告訴李自成,先下手為強,時間上也來不及了。
以現在的交通條件,等自己到了北京,說不定正好能夠趕上滿清剃髮易服的「新朝雅政」。
也就是說,這天下之事,依舊要沿著歷史的軌跡發展下去。
操,這種明知道要發生悲劇,但卻無法改變的感覺,有點難受啊!
韓復在心中吐槽了一句。
不過這個時候,北方雖然糜爛,但是南方還是大有可為的,像是南明王朝,就一直勉力維持了好多年。
而南明的末代天子永曆帝朱由榔,更是當了十幾年的皇帝,最後才在緬甸被吳三桂給抓住。
而在這十幾年的拉扯當中,南明勢力也並不是一直被動挨打,還掀起過好幾次反清高潮。
也就是說。
自己哪怕什麼都不做,只要跑到雲南、廣西苟起來,也還是能當個十幾年的大明百姓的。
更不要說,現在自己所在的位置是湖廣的襄陽府!
這個地方是大順政權起家的地方,如今主力部隊都被李自成帶去了北方,現在地方守備非常的空虛,府城之外,幾乎處於無政府的狀態。
而此時龜縮在距離襄陽不遠的武昌左良玉部在幹嗎?
史料記載:良玉老且病,法令不偏。及居武昌,諸將日燕樂、娼優達旦,良玉塊然於一榻。
翻譯過來就是,老子打了一輩子的仗,享受享受怎麼了?接著奏樂,接著舞!
不過,這種短暫的平衡,在李自成兵敗山海關,退出北京的消息傳來以後,就被打破了。
原本已經效忠大順王朝的地方政權迅速崩潰,而像是左良玉這樣的軍閥,又一下子支棱了起來。
這其中,未嘗沒有自己的機會。
收回思緒,韓復認真地打量起那胖道士所寫的信息。
那胖道士說他是太岳太和山玉虛宮提點座下弟子,道號沖虛子。
呃,爛大街的道號,屬於往道觀茅坑裡扔個炮仗,能夠炸出十幾個沖虛子那種。
本名叫做石玄清,也是很典型的道家起名風格。
太岳太和山就是武當山,一般人如果要冒充的話,可能直接就寫武當山了,根本不會知道這種細節。
韓復腳上一滑一抖,掉落在地上的包鐵扁擔便騰空而起,伸手握住之後,韓復拿它捅了捅那胖道士,問道:「度牒帶了沒有?」
「帶……帶了。」沖虛道人石玄清也不知道真武帝君上身的效果,有沒有有效期,現在過了沒有,反正不敢對韓復有絲毫的忤逆。
明代對於僧道管理很嚴,凡僧道出寺院、宮觀行走,必隨身攜帶度牒,否則以罪論處。
因此,在明代判斷一個僧侶道士是不是真的很簡單,就是看你有沒有度牒。
有就是真的,沒有就是假的。
當然了,這個制度也和明朝所有制度一樣,到了後期基本上就崩壞的差不多了。
比如說武當山上,就有好多道士,就根本沒有度牒。
不過,如果有,那肯定是真的,而且,應該還是屬於地位不低的那種。
「唔……」
韓復接過胖道士遞過來的度牒,裝模作樣看了兩眼,一邊看,一邊點了點頭。
隨後順手揣到了自己兜里。
胖道士沖虛子石玄清眼巴巴的看著,他現在確定了,真武帝君應該是走了。
不然的話,他老人家絕對不可能,連自己的度牒都看得上的。
韓復倒是表情自然,仿佛那件度牒就是自己的東西,他又拿包鐵扁擔捅了捅胖道士:「我且問你,這裡緣何起了刀兵?」
胖道士雖然生的人高馬大,但口舌遲鈍,不善與人爭執,本來正在腦海里組織語言,要如何把度牒討回來呢。
被對面這麼一捅,剛組織了一半的話語瞬間也忘了。
只得順著韓復的問題,老實回答起來。
原來這裡廝殺起來的人馬至少有三伙,送葬的是一夥,攻擊送葬的是一夥,而從太和山上下來的道士屬於是恰逢其會,正好趕上了。
至於前面的兩伙人馬為什麼會打起來,胖道士也不清楚。
他們師兄弟本是要到襄陽府北面的泰山廟,請主持和尚到玉虛宮給師父過壽,途經此地的時候,正好看到有人下葬,出於職業道德和職業本能,胖道士幾人便駐足留下,想要簡單的做個法事。
誰知棺材剛放下去,另外一伙人馬沖了過來,不由分說,見人就殺。
這種情況下,胖道士等人自然無法抽身事外,也被迫捲入其中。
另外兩個師兄弟沒堅持太久就被殺了,石玄清依靠噸位和武器的優勢,勉強堅持到了剛才,如果不是被眼前這個真武帝君上身之人所救的話,這會兒應該也死了。
「我被埋起來的時候,你看到了?」韓復直勾勾的盯著胖道士。
胖道士不敢和他對視,眼瞼向下,老老實實回答道:「看到了。我當時就感覺,他們好像被什麼事情追著一樣,匆匆忙忙的,沒想到你還真活著。可,你,你還活著,他們為什麼要埋你?」
好問題,我也想知道。
不過胖道士前面的描述,倒是和自己猜測的如出一轍。
自己這個稀里糊塗的葬禮,就好像是被趕著完工的一樣。
「你和送葬的隊伍交流過沒有?」韓復又問道。
「沒有。」胖道士有問必答:「我們師兄幾人,幾乎是剛剛駐足,那伙人馬就殺了上來,根本沒時間交談。」
光從這些信息,韓復還沒辦法從中還原事情的真相。
緊接著,他又問道:「那送葬的那些人呢,全都被殺死了?」
「其實,本來還有一個。」
胖道士看著躺在大槐樹下,血肉模糊,已經死得不能再死的軍士說道:「但是剛剛被你一刀砍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