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老蔣嘗到甜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南京,國民政府。

  「校長,這是吉林副司令長官公署發布全國通電,請您過目!」

  說話的是老蔣的貼身秘書鄧文儀,小心翼翼的將電文呈上,然而老蔣看過電文之後,臉色表情喜憂參半。

  「東北軍倒是又打了一個大勝仗,我之前倒是沒有這種預料!」

  鄧文儀聞言心中便開始仔細揣摩,作為一個秘書當然要時時刻刻領會領導的意圖。

  果然,老蔣接下來便問道:「雪冰,你對東北戰局有什麼看法?」

  鄧文儀站直身子,輕聲道:「我觀看近半月來往之電報,東北軍初期接連以巧取勝,其關鍵點在於日方準備並不妥善,而東北軍暫時擁有東北地區的制空權,此乃勝利之所在。」

  「然而以東北軍的實力是決計難以抵擋日軍,日軍兵分四路掠近瀋陽,接下來東北軍將會陷入困戰之中,勝負沒有懸念,只是時間的問題!」

  老蔣聞言點了點頭,此言正合他意,不過他當下倒是更希望東北軍多堅持一段時間,這樣才符合大局利益。

  當前國民政府有三件要務,其一是剿共,其二是東北戰事,一遍抵抗,一遍交涉,其三是寧粵對峙。

  這三件事表面上看沒什麼關聯,但實際上內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寧粵對峙的根源是國黨內部的矛盾紛爭,直接導火索卻是老蔣在1931年2月軟禁了立法院院長胡漢民,導致國民政府內部群情激奮,各個反蔣派系雲集於廣州。

  政治方面有汪兆銘的改組派,孫科的太子派,鄒魯的西山會議派,軍事方面有陳濟棠的粵系、李白的桂系作為支撐。

  廣州國民政府成立之後,要錢有錢,要人有人,最關鍵的是擁有一個合理反蔣的政治藉口,一時間聲勢浩大。

  雙方在九月初在湖南境內交戰,直至九一八之時,東北突傳巨變,雙方才各自開始克制。

  因而在1931年這一時間段,紅軍的發展出現前所未有之壯大,尤其是在閩西、湘南地區。

  老蔣此時的狀況要比歷史同一時期好上不少,因為趙維漢在東北的所作所為,使得東北局勢得到緩和,因而影響到全國的局勢。

  目前東北雖然燃起戰火,但畢竟沒有丟失,老蔣也提出一邊交涉一邊抵抗的策略,廣州國民政府沒有攻訐老蔣的藉口,反觀老蔣則是提出「團結禦侮,共赴國難」的口號。

  在這口號的作用之下,廣州國民政府在政治上失去主動,並且處於孤立位置,內部已然出現分化的跡象,

  同時,張少帥為表示對老蔣的支持,以國民革命軍副總司令身份在天津召開記者發布會,聯合黑、吉、遼、熱、察、綏、晉、冀、魯等九省軍政要員發布聯合通電,旗幟鮮明的支持南京國民政府。

  另一方面,數日前,天津衛戍司令部參謀長徐祖貽秘密南下聯絡桂系白崇禧,隨行攜帶關東軍之來往電文、材料。

  桂系李白看過之後,才發現是讓小日本給利用了,此時已有停止軍事行動,和平解決爭端的想法。

  寧粵對峙逐漸向寧粵和談的格局轉變,雙方和談地點定在上海,並由保持中立的第十九路軍擔任寧瀘警備部隊,第一次合談時間為十月一日。

  老蔣此時此刻是真的嘗到了甜頭,當初與張少帥在石家莊密談之時,迫於無奈表示支持東北軍,但萬萬沒想到會因此而迎來寧粵對峙的轉機。

  由於東北局勢變化和張少帥的支持,廣州國民政府的態度逐漸軟化,要求老蔣下野的呼聲也持續低落。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老蔣臉上突然浮現笑意,他想到了遠在瀋陽的趙維漢,這步棋走的實在是太妙了,真乃他平生最得意之舉。

  然後又想到被發配到瀋陽的戴笠,於是問道:「這個戴笠有什麼進展傳來?」

  鄧文儀對上躥下跳的戴笠還是有些印象,只是感觀不太好:「並無消息傳來!」

  「這個小赤佬,安拉怎麼搞的嘛?讓交涉公署在瀋陽找一找!」

  「是!」

  ......

  延吉。

  「聯隊長,旅團部發來電報,長春的第4聯隊覆滅,如我部不能推進,則應以聲勢吸引長春的東北軍增援。」副官匯報導。

  「八嘎,關東軍都是一群蠢豬嗎?竟然讓支那人如此之快的取得勝利?」


  混成三十八旅團第73聯隊聯隊長鶴見俊太郎怒罵一聲,他這一支日軍才在延吉交上手,然後卻被告知等待解圍的第4聯隊沒了。

  「聯隊長,我部現今已推進至距離延吉縣城不足二十里,此地的支那人駐軍戰鬥力薄弱,預計今日天黑之前將攻占延吉!」

  「只是根據情報顯示,位於依蘭的東北軍24旅正在陸續乘坐火車南下,是否可以向武藤司令官申請進行空中轟炸!」一旁的參謀長建議道。

  「這個想法我早就想過,朝鮮境內的飛機都集中在鳳凰城機場,而我73聯隊只是偏師之中的偏師,上峰是不會調動飛機支援的。」鶴見俊太郎搖了搖頭。

  「不過,此戰我是有信心的,我朝鮮駐屯軍與關東軍可不一樣。」

  按照武藤信義制定的作戰部署,混成三十八旅團兵分兩路,一路在吉林永吉,一路在遼寧通化。

  每一路日軍均以步兵聯隊為主,以炮兵大隊、騎兵中隊和工兵中隊,紙面上兵力在3000人以上。

  朝鮮駐屯軍組建的混成旅團與日本本土的混成旅團雖然紙面上的人員編制是一樣的,但是,還是但是,實際兵力有較大出入。

  第73聯隊從朝鮮羅山出發之前,預定計劃是一個大隊留守,兩個大隊出動,然後偷摸補充了一個朝鮮人組建的步兵大隊,所以第73聯隊是滿編狀態,兵力超過4000人。

  甫一進入延吉進入,日軍迅速沿著吉長鐵路推進,延吉鎮守使吉興麾下的27旅節節敗退,一路退至延吉城。

  當然,也可以美曰其名用空間換取時間,試圖以此等待南下增援的24旅到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