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爆發
醫館內,病患如潮水般湧來,呻吟聲、哭喊聲交織迴蕩。更令人唏噓的是,有些病床上躺著的,竟是前些日子氣勢洶洶前來鬧事之人,此時卻虛弱地一動不動,生命的脆弱在疫病面前展露無遺。
因醫館空間侷促,病患不得不被分散安置到相鄰的幾家醫館,但這仍無法緩解日益嚴峻的局勢。望著源源不斷被送來的患者,海棠心急如焚,她深知,若不迅速遏制疫病蔓延,整個京師都將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刻不容緩,海棠匆匆托可靠之人快馬加鞭給李執送口信。信中言辭懇切,懇請李執以患者活動區域為核心,實施全面封鎖,切斷疫病傳播途徑。
送走信使後,海棠轉身一頭扎進醫館的書房。這裡堆滿了歷代醫書典籍,她如饑似渴地翻閱著,不放過任何一絲可能與疫病相關的線索。然而,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醫書翻了一本又一本,卻始終沒有找到有效的應對之法。
就在海棠感到絕望之時,她的目光落在了父親留下的那疊手稿上。這手稿意義非凡,是李執在其母親拓跋盼歸全力協助下,費心謄抄而來的。雖說並不完整,但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卻如同一線曙光,照亮了黑暗。
海棠顫抖著手翻開手稿,逐字逐句研讀。紙張上,記錄著父親多年行醫的寶貴經驗,以及對各種疑難雜症的獨到見解。突然,她的目光定格在一頁紙上,上面記載著一種與當前疫病症狀極為相似的病症。
「以毒攻毒,輔以固本培元之法……」海棠輕聲念道,眼中燃起希望之火。根據父親的記載,這種病症是由一種特殊的毒邪入侵人體所致,必須採用幾種毒性強烈的草藥,巧妙配伍,方能化解。同時,還需用一些溫和的藥材來調養患者的身體,增強他們自身的抵抗力。
海棠不敢有絲毫耽擱,立刻召集醫館內的郎中們,詳細說明了治療方案。郎中們雖面露難色,但見海棠如此堅定,也紛紛點頭表示願意一試。
然而,新的難題接踵而至。藥方中的幾味草藥,極為罕見,在普通的藥鋪中根本難以尋覓。海棠深知,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每耽誤一刻,就可能有更多的生命消逝。
她再次懇請李執利用其人脈和資源,在城中乃至周邊地區尋找這些草藥。李執收到書信後,二話不說,立刻派出手下的士兵,四處奔波。
在等待草藥的過程中,海棠也沒有閒著。她親自為患者們進行針灸治療,以緩解他們的症狀。每一針落下,她都全神貫注,仿佛將自己的力量和希望一同注入患者體內。
在這緊張的局勢下,拓跋盼歸,這位專為皇后治病的女醫,正埋首於皇宮藏書閣那浩如煙海的古籍之中。她眉頭緊鎖,神色凝重,每一頁泛黃的紙張都承載著生的希望。終於,在一本落滿灰塵的宮廷密檔里,她發現了關於杏林峰老神醫的記載,其中詳細記錄了當年那場幾乎覆滅大宋的瘟疫。
令她震驚的是,藥方中不僅有解藥,還有一種名為「肆祭」的致瘟藥物。當年先皇在老神醫去世後,為避免災禍重演,果斷下令封鎖藥方,嚴查焚燒所有「肆祭」,並以誅殺三代的重刑威懾,杜絕瞞報。自那以後,民間再無此藥方流傳,「肆祭」也鮮為人知。然而,拓跋盼歸深知,先皇雖對外宣稱將「肆祭」盡數燒毀,實則私藏了不少。
這一發現,猶如一把雙刃劍,帶來希望的同時,也讓她陷入了兩難。如今疫病肆虐,「肆祭」或許是拯救蒼生的關鍵,但該如何向當今聖上開口提及此事?聖心難測,稍有不慎,不僅自己性命不保,還可能牽連家人。
回到自己的居所,拓跋盼歸在房中來回踱步,心中糾結萬分。深夜,月光透過雕花窗欞灑在地上,如霜似雪。她想起了街頭那些被疫病折磨的百姓,想起了兒子李執為抗疫奔波的身影,終於下定決心,無論如何,都要為拯救蒼生一試。
第二日,拓跋盼歸精心準備了一份詳盡的奏疏,將疫病的嚴峻形勢、古籍中的發現以及自己的擔憂一一闡述。她懷揣著奏疏,來到了御書房外,恭敬地等候召見。
許久,太監總管宣她入內。拓跋盼歸踏入御書房,只見聖上正坐在龍椅上,面容疲憊,案几上堆滿了各地送來的關於疫病的奏摺。
她跪地叩首,沉穩說道:「陛下,民女拓跋盼歸,今日有要事啟奏。關乎當下疫病,民女在宮中古籍中尋得一線生機。」接著,她將奏疏呈上,詳細講述了杏林峰老神醫的藥方以及「肆祭」的秘密。
聖上聽完,臉色陰沉,沉默良久。他緩緩開口:「此事關乎重大,先皇當年如此處置,必有深意。若重啟『肆祭』相關之事,萬一落入歹人之手,後果不堪設想。」
拓跋盼歸心中一緊,但仍鼓起勇氣說道:「陛下,如今疫病橫行,百姓苦不堪言。若有一線生機能拯救蒼生,還望陛下三思。民女願以性命擔保,定將此事妥善處理,絕不讓『肆祭』落入不法之徒手中。」
聖上站起身,走到窗前,望著窗外陰霾的天空,心中權衡利弊。良久,他轉身說道:「此事容朕再斟酌。你先退下吧。」
暮春的京城,疫病如烏雲壓頂,街頭巷尾瀰漫著死寂與恐懼。拓跋盼歸從御書房出來,腳步沉重,聖上對重啟「肆祭」一事的遲疑,如巨石般壓在她心頭。
恰在此時,一名侍衛匆匆上前,遞上一封書信。拓跋盼歸展開,見是兒子李執所寫。信中稱,女醫海棠已研究出治療疫病的方法,隨信附上的藥方,竟與當年杏林峰老神醫應對瘟疫的藥方毫無二致。
「這……」拓跋盼歸心中一震,她一直聽聞海棠來自杏林峰,如今這藥方更是鐵證。同為醫者,拓跋盼歸對海棠的醫術欽佩不已,這份惺惺相惜之情在這艱難時刻愈發濃烈。可聖上的態度,讓她們的努力可能付諸東流。
拓跋盼歸深知,要改變聖上的想法,必須另闢蹊徑。
因醫館空間侷促,病患不得不被分散安置到相鄰的幾家醫館,但這仍無法緩解日益嚴峻的局勢。望著源源不斷被送來的患者,海棠心急如焚,她深知,若不迅速遏制疫病蔓延,整個京師都將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刻不容緩,海棠匆匆托可靠之人快馬加鞭給李執送口信。信中言辭懇切,懇請李執以患者活動區域為核心,實施全面封鎖,切斷疫病傳播途徑。
送走信使後,海棠轉身一頭扎進醫館的書房。這裡堆滿了歷代醫書典籍,她如饑似渴地翻閱著,不放過任何一絲可能與疫病相關的線索。然而,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醫書翻了一本又一本,卻始終沒有找到有效的應對之法。
就在海棠感到絕望之時,她的目光落在了父親留下的那疊手稿上。這手稿意義非凡,是李執在其母親拓跋盼歸全力協助下,費心謄抄而來的。雖說並不完整,但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卻如同一線曙光,照亮了黑暗。
海棠顫抖著手翻開手稿,逐字逐句研讀。紙張上,記錄著父親多年行醫的寶貴經驗,以及對各種疑難雜症的獨到見解。突然,她的目光定格在一頁紙上,上面記載著一種與當前疫病症狀極為相似的病症。
「以毒攻毒,輔以固本培元之法……」海棠輕聲念道,眼中燃起希望之火。根據父親的記載,這種病症是由一種特殊的毒邪入侵人體所致,必須採用幾種毒性強烈的草藥,巧妙配伍,方能化解。同時,還需用一些溫和的藥材來調養患者的身體,增強他們自身的抵抗力。
海棠不敢有絲毫耽擱,立刻召集醫館內的郎中們,詳細說明了治療方案。郎中們雖面露難色,但見海棠如此堅定,也紛紛點頭表示願意一試。
然而,新的難題接踵而至。藥方中的幾味草藥,極為罕見,在普通的藥鋪中根本難以尋覓。海棠深知,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每耽誤一刻,就可能有更多的生命消逝。
她再次懇請李執利用其人脈和資源,在城中乃至周邊地區尋找這些草藥。李執收到書信後,二話不說,立刻派出手下的士兵,四處奔波。
在等待草藥的過程中,海棠也沒有閒著。她親自為患者們進行針灸治療,以緩解他們的症狀。每一針落下,她都全神貫注,仿佛將自己的力量和希望一同注入患者體內。
在這緊張的局勢下,拓跋盼歸,這位專為皇后治病的女醫,正埋首於皇宮藏書閣那浩如煙海的古籍之中。她眉頭緊鎖,神色凝重,每一頁泛黃的紙張都承載著生的希望。終於,在一本落滿灰塵的宮廷密檔里,她發現了關於杏林峰老神醫的記載,其中詳細記錄了當年那場幾乎覆滅大宋的瘟疫。
令她震驚的是,藥方中不僅有解藥,還有一種名為「肆祭」的致瘟藥物。當年先皇在老神醫去世後,為避免災禍重演,果斷下令封鎖藥方,嚴查焚燒所有「肆祭」,並以誅殺三代的重刑威懾,杜絕瞞報。自那以後,民間再無此藥方流傳,「肆祭」也鮮為人知。然而,拓跋盼歸深知,先皇雖對外宣稱將「肆祭」盡數燒毀,實則私藏了不少。
這一發現,猶如一把雙刃劍,帶來希望的同時,也讓她陷入了兩難。如今疫病肆虐,「肆祭」或許是拯救蒼生的關鍵,但該如何向當今聖上開口提及此事?聖心難測,稍有不慎,不僅自己性命不保,還可能牽連家人。
回到自己的居所,拓跋盼歸在房中來回踱步,心中糾結萬分。深夜,月光透過雕花窗欞灑在地上,如霜似雪。她想起了街頭那些被疫病折磨的百姓,想起了兒子李執為抗疫奔波的身影,終於下定決心,無論如何,都要為拯救蒼生一試。
第二日,拓跋盼歸精心準備了一份詳盡的奏疏,將疫病的嚴峻形勢、古籍中的發現以及自己的擔憂一一闡述。她懷揣著奏疏,來到了御書房外,恭敬地等候召見。
許久,太監總管宣她入內。拓跋盼歸踏入御書房,只見聖上正坐在龍椅上,面容疲憊,案几上堆滿了各地送來的關於疫病的奏摺。
她跪地叩首,沉穩說道:「陛下,民女拓跋盼歸,今日有要事啟奏。關乎當下疫病,民女在宮中古籍中尋得一線生機。」接著,她將奏疏呈上,詳細講述了杏林峰老神醫的藥方以及「肆祭」的秘密。
聖上聽完,臉色陰沉,沉默良久。他緩緩開口:「此事關乎重大,先皇當年如此處置,必有深意。若重啟『肆祭』相關之事,萬一落入歹人之手,後果不堪設想。」
拓跋盼歸心中一緊,但仍鼓起勇氣說道:「陛下,如今疫病橫行,百姓苦不堪言。若有一線生機能拯救蒼生,還望陛下三思。民女願以性命擔保,定將此事妥善處理,絕不讓『肆祭』落入不法之徒手中。」
聖上站起身,走到窗前,望著窗外陰霾的天空,心中權衡利弊。良久,他轉身說道:「此事容朕再斟酌。你先退下吧。」
暮春的京城,疫病如烏雲壓頂,街頭巷尾瀰漫著死寂與恐懼。拓跋盼歸從御書房出來,腳步沉重,聖上對重啟「肆祭」一事的遲疑,如巨石般壓在她心頭。
恰在此時,一名侍衛匆匆上前,遞上一封書信。拓跋盼歸展開,見是兒子李執所寫。信中稱,女醫海棠已研究出治療疫病的方法,隨信附上的藥方,竟與當年杏林峰老神醫應對瘟疫的藥方毫無二致。
「這……」拓跋盼歸心中一震,她一直聽聞海棠來自杏林峰,如今這藥方更是鐵證。同為醫者,拓跋盼歸對海棠的醫術欽佩不已,這份惺惺相惜之情在這艱難時刻愈發濃烈。可聖上的態度,讓她們的努力可能付諸東流。
拓跋盼歸深知,要改變聖上的想法,必須另闢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