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來自美利堅的困惑!
「羊城終於拿下了,接下來可以考慮清剿周圍的城市了。」聽聞此訊,陸裕華緊繃的臉上終於露出了一絲滿意的笑容。
這一次周衛國所率領的部隊在此次戰役中展現出了卓越的戰鬥力,交出的答卷遠超預期。
在這場激烈的戰鬥中,日軍遭受了沉重的打擊。
三個師團被捲入戰火,其中兩個師團遭受重創,戰鬥力急劇下降。
不過,第 104師團卻顯得有些「狡滑」。
在察覺到局勢對己方不利的瞬間,他們沒有絲毫猶豫,直接選擇了撤退。
儘管周衛國在戰前精心布置了重重防線,試圖將日軍一網打盡,但生死關頭,第 104師團收起了往日的傲慢與輕敵,以一種極為謹慎的態度全力突圍。
保安團雖然英勇奮戰,但面對日軍一個師團全力突圍的強大攻勢,兵力不足的短板逐漸凸顯。
即便戰士們拼盡全力,仍有些力不從心。
不過,總體而言,此次戰役的成果已經讓陸裕華欣喜不已。
戰場上殘餘的日軍已不成規模,難以再掀起大規模的風浪。
除非日軍願意從其他戰場抽調兵力進行增援,但就目前的局勢分析,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此時的日軍正深陷兩難的抉擇之中。
東南亞戰場的巨大利益讓他們沉醉其中,難以自拔。
在那裡,他們所獲取的資源與地盤,遠遠超過了在華夏戰場多年的征戰所得。
這使得日軍高層在戰略決策上陷入了糾結。
如果對華夏戰場的局勢放任不管,任由支那軍發起大規模反攻,無疑會對他們的整體戰略布局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華夏廣袤的土地和龐大的人口基數,一旦形成有效的抵抗力量,將對日軍的野心構成巨大阻礙。
然而,若要對華夏戰場進行大規模增援,日軍又面臨著兵力匱乏的困境。
他們在各個戰場都已投入了大量兵力,想要從其他地區抽調出足夠的兵力來扭轉華夏戰場的局勢,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除非他們願意捨棄一部分在東南亞的既得利益,但這對於剛剛成立並期望在東南亞大展宏圖的南方軍來說,是絕對無法接受的。
因此,日軍陷入了進退維谷的艱難境地。
而陸裕華能夠如此果斷地對羊城發起進攻,並且取得如此輝煌的戰果,離不開他精心布置的情報網絡。他派出的間諜們憑藉著過人的膽識與智慧,在日軍內部及周邊勢力中逐漸滲透,不少人已經在敵方陣營中混到了一定的位置。
雖然這些位置並非處於權力核心,但已經足以獲取一些至關重要的內幕消息。
正是基於這些情報,陸裕華才對羊城的戰局有了清晰的判斷,大膽地做出了進攻的決策。
至於下一步的戰略規劃,陸裕華選擇了暫時等待。
他的目光投向了遙遠的太平洋彼岸,期待著美軍的加入。
在他看來,美軍作為一股強大的軍事力量,其介入將極大地改變整個戰局的走向。
這種隔岸觀火的局面讓他感到憋屈,但在現階段,他也確實沒有更好的辦法來促使美軍儘快下場參戰。
與此同時,在遙遠的北非戰場,亞歷山大前線同樣戰火紛飛。
王軍率領的部隊正與英軍展開激烈的交鋒。
王軍深知這場戰役的重要性,回到前線後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指揮工作中,不斷督促部隊加大進攻的步伐,試圖突破英軍的防線。然而,英軍在這片土地上展現出了頑強的抵抗意志,如同瘋了一般死守陣地。
在英軍的陣地上,士兵們的呼喊聲此起彼伏。
「該死,這些敵人實在是太瘋狂了,我們需要援軍。」一名英軍士兵滿臉驚恐地大聲吼道,他的眼中充滿了對死亡的恐懼和對援軍的渴望。
「援軍呢,什麼時候才能抵達。」另一名士兵焦急地張望著遠方,仿佛希望能在瞬間看到援軍的身影。
「還沒有援軍,我們就要完蛋了。」
「混蛋,我快堅持不住了。」士兵們的聲音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曲充滿絕望與掙扎的悲歌。
英軍指揮官坎安寧上將同樣被眼前的戰局弄得焦頭爛額。
他站在指揮部內,緊鎖眉頭,雙眼緊盯著地圖上不斷閃爍的戰火標識,試圖從中找到破局的方法。
從本土調集援軍已經來不及了,漫長的路途和複雜的局勢使得這一方案無法實施。在反覆權衡之後,他的目光落在了遙遠的天竺。
天竺,這片被英國殖民統治的土地上,駐紮著幾十萬的英印軍。
在坎安寧上將看來,這裡是解決當前困境的唯一希望。
抽調一二十萬英印軍前來支援亞歷山大港,對於天竺的防禦力量來說並不會造成致命的影響,而且在必要的時候,甚至還能抽調更多的兵力。
畢竟,在上一次大戰中,英印軍就曾發揮過重要作用,為英軍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立刻從天竺抽調十萬英印軍支援亞歷山大港。」經過長時間的沉思,坎安寧上將終於下定決心,果斷地開口吩咐道。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嚴。「是,司令官。」通訊參謀迅速回應道,轉身便去執行這一緊急命令。
遠在天竺的總督林利斯戈侯爵,在收到坎安寧上將的電報後,並沒有表現出絲毫的猶豫。
他深知北非戰場對於大英帝國的重要性,如果亞歷山大港失守,將會對整個地中海地區的局勢產生深遠的影響。
因此,他立刻著手開始集結部隊。
在天竺的各個兵營中,軍號聲急促響起,英印軍士兵們迅速整理裝備,集合待命。
與此同時,林利斯戈侯爵還下令全力搜集船隻。
港口的官員們忙碌起來,四處尋找合適的運輸船隻,將這些船隻集中起來,準備將英印軍運往遙遠的北非戰場。
一時間,天竺的各個港口呈現出一片繁忙的景象。
工人們日夜不停地裝卸物資,為即將遠行的軍隊做著最後的準備。
在英印軍集結的過程中,各種問題也接踵而至。
部分士兵對遠赴北非作戰心存疑慮,他們擔憂自己的生命安全,也對異國他鄉的戰鬥環境感到陌生和恐懼。
一些軍官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來安撫士兵的情緒,向他們強調此次任務的重要性以及大英帝國的榮耀。
而在運輸船隻的準備方面,也並非一帆風順。
合適的船隻數量有限,有些船隻還需要進行緊急的維修和保養,以確保能夠在漫長的航程中安全航行。
此外,船隻的調度和協調也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要確保每一艘船都能按時到達指定地點,搭載士兵起航。
儘管面臨著諸多困難,但林利斯戈侯爵並沒有退縮。
他不斷督促手下的官員們加快進度,務必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十萬英印軍送往亞歷山大港。
在他的努力下,英印軍的集結和運輸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終於,在經過一番緊張的籌備後,第一批英印軍士兵登上了運輸船隻。
他們站在甲板上,望著逐漸遠去的天竺海岸,心中充滿了對未知戰鬥的忐忑。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船隻緩緩駛離港口,向著北非的方向破浪前行。
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這些船隻組成了一支龐大的艦隊,承載著英軍的希望,向著亞歷山大港進發。
而在亞歷山大前線,王軍的部隊依舊在持續進攻。
他們不斷發起衝鋒,試圖突破英軍的防線。每一次進攻都伴隨著激烈的槍炮聲和士兵們的吶喊聲。
戰場上硝煙瀰漫,火光沖天,雙方的士兵在這片土地上展開了殊死搏鬥。
英軍雖然頑強抵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防線逐漸出現了鬆動的跡象。
士兵們在長時間的戰鬥中已經疲憊不堪,彈藥也逐漸告罄。然而,他們仍然堅守著陣地,等待著援軍的到來。
坎安寧上將密切關注著戰場的局勢,他心中默默祈禱著英印軍能夠儘快抵達。
他知道,這場戰鬥的勝負不僅關係到亞歷山大港的得失,更關係到整個北非戰場的走向,甚至會對歐洲的戰局產生連鎖反應。
同時,陸裕華也在密切關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
他知道,北非戰場的局勢與華夏戰場雖然看似相隔甚遠,但實際上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每一場戰役的勝負都可能改變整個世界的格局。
他在等待著時機,等待著那個能夠讓他的部隊在更廣闊的舞台上發揮更大作用的時刻。
而在遙遠的太平洋彼岸,美軍高層也在密切關注著全球戰局的發展。
他們深知,無論是華夏戰場、東南亞戰場還是北非戰場的局勢,都將對美利堅的利益產生深遠的影響。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們也在逐漸調整著自己的戰略布局,準備在合適的時機介入這場全球性的戰爭。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個戰場的局勢愈發緊張。
華盛頓白宮那間橢圓形辦公室里,氣氛凝重得讓人喘不過氣。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這位肩負著美國命運的總統,眉頭緊鎖,目光直直地盯著眼前的幕僚們。
窗外,陽光透過斑駁的樹葉灑在地上,可屋內卻感受不到一絲暖意。
「局勢都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了麼?」羅斯福的聲音低沉而壓抑,像是從牙縫中擠出來的。
他看著眼前站成一排的幕僚,心中的焦慮愈發濃烈。
「那些叛軍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真的是蘇軍乾的麼?」羅斯福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疑惑與擔憂。
在羅斯福的認知里,蘇聯有著足夠的動機和能力在他國製造混亂,以達到其戰略目的。
然而,在沒有確鑿證據之前,一切都只是猜測。
對於總統的詢問,幕僚們面面相覷,沒有人敢貿然回答。
他們也同樣被北非這突如其來的叛軍問題弄得焦頭爛額,手中掌握的信息有限,根本無法給出一個令總統滿意的答案。
一時間,辦公室里安靜得只能聽到牆上掛鍾指針走動的滴答聲,每一聲都像是重重地敲在眾人的心上。
隨即,羅斯福那銳利的目光轉向了一旁沉默不語的約翰·埃德加·胡佛。
這位聯邦調查局第一任局長,如今負責情報工作的關鍵人物,在羅斯福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他深知胡佛在情報領域的專業能力和豐富經驗,此刻,他迫切希望胡佛能為他撥開這層層迷霧。
「從目前搜集到的情報來看,是蘇軍的手筆可能性不大。」胡佛微微低下頭,沉思了一番之後,緩緩開口說道。
他的聲音沉穩而堅定,但又帶著一絲難以察覺的猶豫。
在情報工作中,沒有絕對的肯定,每一個判斷都需要建立在大量可靠的信息基礎之上,而這次叛軍事件,實在是太過詭異,讓即便是經驗豐富的胡佛也不敢輕易下結論。
聞言,羅斯福微微歪著脖子,眼神緊緊地盯著胡佛。
他的眼神中既有對胡佛判斷的質疑,也有對真相的渴望。
「這麼說的話,那就不是蘇軍的手筆,這就奇怪了,這些土著沒有經過嚴格的培訓,是不可能擁有這麼強大的戰鬥力。」羅斯福一邊說著,一邊來回踱步。他的腦海中不斷浮現出關於叛軍的種種情報,那些叛軍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與他們原本被認為是「未經培訓的土著」形象截然不同。
「這正是我們也好奇的地方。」胡佛無奈地雙手一攤,臉上露出一絲苦笑。
他和他的情報團隊已經竭盡全力去搜集關於叛軍的情報,但得到的信息卻總是零零散散,無法拼湊出一個完整清晰的畫面。
這些叛軍就像是從黑暗中突然冒出來的幽靈,他們的背後似乎隱藏著一股神秘而強大的力量,在暗中操控著一切。
「我們必須加快情報搜集的速度,不惜一切代價弄清楚這些叛軍的背後到底是誰在支持。」羅斯福停下腳步,斬釘截鐵地說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不容置疑的決心。
「是,總統先生。」胡佛和幕僚們齊聲應道。(本章完)
這一次周衛國所率領的部隊在此次戰役中展現出了卓越的戰鬥力,交出的答卷遠超預期。
在這場激烈的戰鬥中,日軍遭受了沉重的打擊。
三個師團被捲入戰火,其中兩個師團遭受重創,戰鬥力急劇下降。
不過,第 104師團卻顯得有些「狡滑」。
在察覺到局勢對己方不利的瞬間,他們沒有絲毫猶豫,直接選擇了撤退。
儘管周衛國在戰前精心布置了重重防線,試圖將日軍一網打盡,但生死關頭,第 104師團收起了往日的傲慢與輕敵,以一種極為謹慎的態度全力突圍。
保安團雖然英勇奮戰,但面對日軍一個師團全力突圍的強大攻勢,兵力不足的短板逐漸凸顯。
即便戰士們拼盡全力,仍有些力不從心。
不過,總體而言,此次戰役的成果已經讓陸裕華欣喜不已。
戰場上殘餘的日軍已不成規模,難以再掀起大規模的風浪。
除非日軍願意從其他戰場抽調兵力進行增援,但就目前的局勢分析,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此時的日軍正深陷兩難的抉擇之中。
東南亞戰場的巨大利益讓他們沉醉其中,難以自拔。
在那裡,他們所獲取的資源與地盤,遠遠超過了在華夏戰場多年的征戰所得。
這使得日軍高層在戰略決策上陷入了糾結。
如果對華夏戰場的局勢放任不管,任由支那軍發起大規模反攻,無疑會對他們的整體戰略布局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華夏廣袤的土地和龐大的人口基數,一旦形成有效的抵抗力量,將對日軍的野心構成巨大阻礙。
然而,若要對華夏戰場進行大規模增援,日軍又面臨著兵力匱乏的困境。
他們在各個戰場都已投入了大量兵力,想要從其他地區抽調出足夠的兵力來扭轉華夏戰場的局勢,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除非他們願意捨棄一部分在東南亞的既得利益,但這對於剛剛成立並期望在東南亞大展宏圖的南方軍來說,是絕對無法接受的。
因此,日軍陷入了進退維谷的艱難境地。
而陸裕華能夠如此果斷地對羊城發起進攻,並且取得如此輝煌的戰果,離不開他精心布置的情報網絡。他派出的間諜們憑藉著過人的膽識與智慧,在日軍內部及周邊勢力中逐漸滲透,不少人已經在敵方陣營中混到了一定的位置。
雖然這些位置並非處於權力核心,但已經足以獲取一些至關重要的內幕消息。
正是基於這些情報,陸裕華才對羊城的戰局有了清晰的判斷,大膽地做出了進攻的決策。
至於下一步的戰略規劃,陸裕華選擇了暫時等待。
他的目光投向了遙遠的太平洋彼岸,期待著美軍的加入。
在他看來,美軍作為一股強大的軍事力量,其介入將極大地改變整個戰局的走向。
這種隔岸觀火的局面讓他感到憋屈,但在現階段,他也確實沒有更好的辦法來促使美軍儘快下場參戰。
與此同時,在遙遠的北非戰場,亞歷山大前線同樣戰火紛飛。
王軍率領的部隊正與英軍展開激烈的交鋒。
王軍深知這場戰役的重要性,回到前線後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指揮工作中,不斷督促部隊加大進攻的步伐,試圖突破英軍的防線。然而,英軍在這片土地上展現出了頑強的抵抗意志,如同瘋了一般死守陣地。
在英軍的陣地上,士兵們的呼喊聲此起彼伏。
「該死,這些敵人實在是太瘋狂了,我們需要援軍。」一名英軍士兵滿臉驚恐地大聲吼道,他的眼中充滿了對死亡的恐懼和對援軍的渴望。
「援軍呢,什麼時候才能抵達。」另一名士兵焦急地張望著遠方,仿佛希望能在瞬間看到援軍的身影。
「還沒有援軍,我們就要完蛋了。」
「混蛋,我快堅持不住了。」士兵們的聲音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曲充滿絕望與掙扎的悲歌。
英軍指揮官坎安寧上將同樣被眼前的戰局弄得焦頭爛額。
他站在指揮部內,緊鎖眉頭,雙眼緊盯著地圖上不斷閃爍的戰火標識,試圖從中找到破局的方法。
從本土調集援軍已經來不及了,漫長的路途和複雜的局勢使得這一方案無法實施。在反覆權衡之後,他的目光落在了遙遠的天竺。
天竺,這片被英國殖民統治的土地上,駐紮著幾十萬的英印軍。
在坎安寧上將看來,這裡是解決當前困境的唯一希望。
抽調一二十萬英印軍前來支援亞歷山大港,對於天竺的防禦力量來說並不會造成致命的影響,而且在必要的時候,甚至還能抽調更多的兵力。
畢竟,在上一次大戰中,英印軍就曾發揮過重要作用,為英軍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立刻從天竺抽調十萬英印軍支援亞歷山大港。」經過長時間的沉思,坎安寧上將終於下定決心,果斷地開口吩咐道。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嚴。「是,司令官。」通訊參謀迅速回應道,轉身便去執行這一緊急命令。
遠在天竺的總督林利斯戈侯爵,在收到坎安寧上將的電報後,並沒有表現出絲毫的猶豫。
他深知北非戰場對於大英帝國的重要性,如果亞歷山大港失守,將會對整個地中海地區的局勢產生深遠的影響。
因此,他立刻著手開始集結部隊。
在天竺的各個兵營中,軍號聲急促響起,英印軍士兵們迅速整理裝備,集合待命。
與此同時,林利斯戈侯爵還下令全力搜集船隻。
港口的官員們忙碌起來,四處尋找合適的運輸船隻,將這些船隻集中起來,準備將英印軍運往遙遠的北非戰場。
一時間,天竺的各個港口呈現出一片繁忙的景象。
工人們日夜不停地裝卸物資,為即將遠行的軍隊做著最後的準備。
在英印軍集結的過程中,各種問題也接踵而至。
部分士兵對遠赴北非作戰心存疑慮,他們擔憂自己的生命安全,也對異國他鄉的戰鬥環境感到陌生和恐懼。
一些軍官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來安撫士兵的情緒,向他們強調此次任務的重要性以及大英帝國的榮耀。
而在運輸船隻的準備方面,也並非一帆風順。
合適的船隻數量有限,有些船隻還需要進行緊急的維修和保養,以確保能夠在漫長的航程中安全航行。
此外,船隻的調度和協調也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要確保每一艘船都能按時到達指定地點,搭載士兵起航。
儘管面臨著諸多困難,但林利斯戈侯爵並沒有退縮。
他不斷督促手下的官員們加快進度,務必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十萬英印軍送往亞歷山大港。
在他的努力下,英印軍的集結和運輸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終於,在經過一番緊張的籌備後,第一批英印軍士兵登上了運輸船隻。
他們站在甲板上,望著逐漸遠去的天竺海岸,心中充滿了對未知戰鬥的忐忑。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船隻緩緩駛離港口,向著北非的方向破浪前行。
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這些船隻組成了一支龐大的艦隊,承載著英軍的希望,向著亞歷山大港進發。
而在亞歷山大前線,王軍的部隊依舊在持續進攻。
他們不斷發起衝鋒,試圖突破英軍的防線。每一次進攻都伴隨著激烈的槍炮聲和士兵們的吶喊聲。
戰場上硝煙瀰漫,火光沖天,雙方的士兵在這片土地上展開了殊死搏鬥。
英軍雖然頑強抵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防線逐漸出現了鬆動的跡象。
士兵們在長時間的戰鬥中已經疲憊不堪,彈藥也逐漸告罄。然而,他們仍然堅守著陣地,等待著援軍的到來。
坎安寧上將密切關注著戰場的局勢,他心中默默祈禱著英印軍能夠儘快抵達。
他知道,這場戰鬥的勝負不僅關係到亞歷山大港的得失,更關係到整個北非戰場的走向,甚至會對歐洲的戰局產生連鎖反應。
同時,陸裕華也在密切關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
他知道,北非戰場的局勢與華夏戰場雖然看似相隔甚遠,但實際上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每一場戰役的勝負都可能改變整個世界的格局。
他在等待著時機,等待著那個能夠讓他的部隊在更廣闊的舞台上發揮更大作用的時刻。
而在遙遠的太平洋彼岸,美軍高層也在密切關注著全球戰局的發展。
他們深知,無論是華夏戰場、東南亞戰場還是北非戰場的局勢,都將對美利堅的利益產生深遠的影響。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們也在逐漸調整著自己的戰略布局,準備在合適的時機介入這場全球性的戰爭。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個戰場的局勢愈發緊張。
華盛頓白宮那間橢圓形辦公室里,氣氛凝重得讓人喘不過氣。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這位肩負著美國命運的總統,眉頭緊鎖,目光直直地盯著眼前的幕僚們。
窗外,陽光透過斑駁的樹葉灑在地上,可屋內卻感受不到一絲暖意。
「局勢都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了麼?」羅斯福的聲音低沉而壓抑,像是從牙縫中擠出來的。
他看著眼前站成一排的幕僚,心中的焦慮愈發濃烈。
「那些叛軍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真的是蘇軍乾的麼?」羅斯福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疑惑與擔憂。
在羅斯福的認知里,蘇聯有著足夠的動機和能力在他國製造混亂,以達到其戰略目的。
然而,在沒有確鑿證據之前,一切都只是猜測。
對於總統的詢問,幕僚們面面相覷,沒有人敢貿然回答。
他們也同樣被北非這突如其來的叛軍問題弄得焦頭爛額,手中掌握的信息有限,根本無法給出一個令總統滿意的答案。
一時間,辦公室里安靜得只能聽到牆上掛鍾指針走動的滴答聲,每一聲都像是重重地敲在眾人的心上。
隨即,羅斯福那銳利的目光轉向了一旁沉默不語的約翰·埃德加·胡佛。
這位聯邦調查局第一任局長,如今負責情報工作的關鍵人物,在羅斯福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他深知胡佛在情報領域的專業能力和豐富經驗,此刻,他迫切希望胡佛能為他撥開這層層迷霧。
「從目前搜集到的情報來看,是蘇軍的手筆可能性不大。」胡佛微微低下頭,沉思了一番之後,緩緩開口說道。
他的聲音沉穩而堅定,但又帶著一絲難以察覺的猶豫。
在情報工作中,沒有絕對的肯定,每一個判斷都需要建立在大量可靠的信息基礎之上,而這次叛軍事件,實在是太過詭異,讓即便是經驗豐富的胡佛也不敢輕易下結論。
聞言,羅斯福微微歪著脖子,眼神緊緊地盯著胡佛。
他的眼神中既有對胡佛判斷的質疑,也有對真相的渴望。
「這麼說的話,那就不是蘇軍的手筆,這就奇怪了,這些土著沒有經過嚴格的培訓,是不可能擁有這麼強大的戰鬥力。」羅斯福一邊說著,一邊來回踱步。他的腦海中不斷浮現出關於叛軍的種種情報,那些叛軍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與他們原本被認為是「未經培訓的土著」形象截然不同。
「這正是我們也好奇的地方。」胡佛無奈地雙手一攤,臉上露出一絲苦笑。
他和他的情報團隊已經竭盡全力去搜集關於叛軍的情報,但得到的信息卻總是零零散散,無法拼湊出一個完整清晰的畫面。
這些叛軍就像是從黑暗中突然冒出來的幽靈,他們的背後似乎隱藏著一股神秘而強大的力量,在暗中操控著一切。
「我們必須加快情報搜集的速度,不惜一切代價弄清楚這些叛軍的背後到底是誰在支持。」羅斯福停下腳步,斬釘截鐵地說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不容置疑的決心。
「是,總統先生。」胡佛和幕僚們齊聲應道。(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