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李莊見聞
凌南至喇嘛洞陣地由國軍第108師防守,距離石頭村最近的國軍一部駐紮在大營鄉,陳政三人偽裝成普通老百姓,順利進入大營鄉。
這裡有國軍駐紮,把控並不嚴格,小鎮入口道路僅設有阻攔障礙,雖有國軍士兵站崗,卻對進來的人員不管不問,且站崗的時候抽菸,聊天,顯得十分隨意。
絲毫沒有風雨欲來的壓迫感。
鎮子不大,僅一條街道,瓦礫房屋錯落有致,鎮子以北是國軍營地,切換視角,陳政發現這個營地還不是特殊的營地。
營地內停靠著數輛卡車,往裡看不清楚,視野僅能看得到院子。
這難不倒陳政,來到鎮子以北的山坡,三人的視野隨著位置升高而向遠處擴散,營地的容貌清晰呈現。
「這裡居然是國軍的後勤補給站。」
營房內堆積著各種物資,嶄新的槍枝、糧食、彈藥,數量足以裝備一個滿編營,糧食足夠一個團吃上兩三個月。
陳政雖然眼饞,但心中十分清楚,堅守凌南至喇嘛洞一線的國軍108師在日軍大舉侵占熱河省的時候,打的相當英勇。
他干不出偷自己人後勤補給站這種事情。
一個後勤補給站,不算是什麼戰略重地,陳政把小鎮邊邊角角,以及附近地形點亮後,便帶著二人離開大營鄉。
接下來的時間,陳政早出晚歸,著重點亮大凌河東部地區,未來熱河淪陷,大凌河東部地區或許將成為救國軍打游擊戰的地方,容不得他有絲毫的馬虎。
陳政一邊跋山涉水,點亮山川河流,一邊繪製地圖,為此鞋子都跑壞了好幾雙,小本面子上畫滿了地形圖,此外還有一些地區標註特殊。
「沒想到這裡的土匪居然這麼多。」
在點亮地形過程中,陳政發現不少山匪的寨子。
多的一窩百十人,少的四五十人皆有。
「希望這些土匪有自知之明,不要來招惹我。」陳政把土匪山寨標註出來,只要這些山賊敢招惹他們,直接把部隊拉過去。
在此期間,一營二營暫編為一營,下轄一個加強連,一個多月的軍事訓練,一連戰士們掌握的軍事技能愈發過硬。
與陳政接觸,王洪昌的理論知識愈發豐富,實踐經驗愈發熟練,石頭村的村民對救國軍頗為愛戴,誇他們是仁義之師!
這種特殊的體驗,被人需要的感覺,每次都使得一連戰士們渾身熱烘烘的。
到後面,就算王洪昌不主動提醒,戰士們便開始自發的幫助村民鋪路修橋,久而久之,一部分村民選擇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後山操場。
救國軍毫不費力的招到新兵十七人,這說明了,石頭村村民對救國軍相當信任,才會把他們的孩子送到救國軍的部隊之中。
這種被人需要的感覺,使得王洪昌愈發肯定陳政的決策,愈發覺得陳政的決策才是真正的出路。
蘇區思想在石頭村進行的格外順利,順利的讓王洪昌有點無法想像,心潮澎湃的他愈發迫切想要把在石頭村的實踐成果,向李莊擴散。
這兩天,王洪昌開始對李莊進行考察,考察的方向和石頭村的一樣,主要調查李莊生活困難的百姓。
王洪昌來過一次李莊,對李莊的大致情況有所了解,困難家庭或許不少。
哪怕是他提前做好了心理準備,當真正開始深入調查的時候,依舊被李莊農民的生活困苦震撼到。
他去的第一家,房屋為黃土混合稻草建蓋,窗戶用一排排木棍封住,間隙漏風,屋內連家具都沒有,陶陶罐罐擺放在地上,一些罐子裡能看到黑乎乎,粘稠的東西。
裡屋更黑,空氣污濁,沒有衣服穿的李老四一家就用夏天的衣服塞上稻草避寒,其子枯瘦如柴,蜷縮在大炕的角落。
四十多歲的李老四身材不高,一米六七左右,頭上戴著頂破舊的黑色氈帽,飽經風霜的黝黑臉頰上溝壑縱,橫王洪昌問他:「你們過冬就往衣服里塞稻草?」
李老四顯得十分拘束,膽怯:「長官,哪裡有過冬的衣服,家裡就我身上穿的這件薄棉衣,誰出門幹活誰穿。」
王洪昌看著一貧如洗的家,嘆口氣,走到土炕邊,伸手摸了摸,「冬天冷,可以把炕燒熱一些。」
李老四說:「長官,那山上的柴火都是李家的,想要柴火,就要從十幾里外的山上去砍伐,大雪封山的時候,路更難走了,而且一天只吃一頓飯,哪能走個來回。」
王洪昌看了眼李老四,見他的神色除了些許的拘謹,似乎對這一切早已習以為常。
「李老四,李老四!」
門外來了幾個衣著厚實的地主爪牙,戴著灰黑色氈帽,手插在袖口裡,囂張跋扈的揣著木棍綁成的院門,弱不經風的院門向院內傾倒。
李老四卑躬著跑過去拉開木棍綁成的院門,低三下四的說了一通,那幾個地主爪牙瞧見王洪昌等人,便轉身離開了。
王洪昌問:「他們是來幹什麼的?」
李老四的身形似乎被壓的更低了:「要糧的,今年收成不好,糧食不夠交,我求他們緩兩天,可這家哪裡還有糧,家裡那點糧,都不夠我們一家五口過這個冬天的,我家老母親明天準備去刮點樹皮,興許還能撐幾天。」
王洪昌沉默,「你帶我在村子裡逛一逛,我可以給你些糧食,雖然不多,但足夠你們一家幾天的口糧。」
李老四連忙躬身,「多謝長官,多謝長官。」
出李老四家,往左走十餘步,見李老四鄰家房門緊閉,李老四說:「李有田家,一家六口,在村子裡賣兒二元,女一元,沒人要,就帶著一家子走了,不賣不行,活不下去。」
王洪昌透過窗戶縫隙往屋內看,房屋空蕩,什麼都沒有。
這時,不遠處傳來求救的呼聲,引得街坊鄰居放下手頭上的活,紛紛跑了過去。
破舊的小院子,里三層,外三層,李老四從人群里鑽出來,於心不忍的說道:「一家七口,沒了。」
王洪昌略微一怔,「怎麼回事兒?」
這裡有國軍駐紮,把控並不嚴格,小鎮入口道路僅設有阻攔障礙,雖有國軍士兵站崗,卻對進來的人員不管不問,且站崗的時候抽菸,聊天,顯得十分隨意。
絲毫沒有風雨欲來的壓迫感。
鎮子不大,僅一條街道,瓦礫房屋錯落有致,鎮子以北是國軍營地,切換視角,陳政發現這個營地還不是特殊的營地。
營地內停靠著數輛卡車,往裡看不清楚,視野僅能看得到院子。
這難不倒陳政,來到鎮子以北的山坡,三人的視野隨著位置升高而向遠處擴散,營地的容貌清晰呈現。
「這裡居然是國軍的後勤補給站。」
營房內堆積著各種物資,嶄新的槍枝、糧食、彈藥,數量足以裝備一個滿編營,糧食足夠一個團吃上兩三個月。
陳政雖然眼饞,但心中十分清楚,堅守凌南至喇嘛洞一線的國軍108師在日軍大舉侵占熱河省的時候,打的相當英勇。
他干不出偷自己人後勤補給站這種事情。
一個後勤補給站,不算是什麼戰略重地,陳政把小鎮邊邊角角,以及附近地形點亮後,便帶著二人離開大營鄉。
接下來的時間,陳政早出晚歸,著重點亮大凌河東部地區,未來熱河淪陷,大凌河東部地區或許將成為救國軍打游擊戰的地方,容不得他有絲毫的馬虎。
陳政一邊跋山涉水,點亮山川河流,一邊繪製地圖,為此鞋子都跑壞了好幾雙,小本面子上畫滿了地形圖,此外還有一些地區標註特殊。
「沒想到這裡的土匪居然這麼多。」
在點亮地形過程中,陳政發現不少山匪的寨子。
多的一窩百十人,少的四五十人皆有。
「希望這些土匪有自知之明,不要來招惹我。」陳政把土匪山寨標註出來,只要這些山賊敢招惹他們,直接把部隊拉過去。
在此期間,一營二營暫編為一營,下轄一個加強連,一個多月的軍事訓練,一連戰士們掌握的軍事技能愈發過硬。
與陳政接觸,王洪昌的理論知識愈發豐富,實踐經驗愈發熟練,石頭村的村民對救國軍頗為愛戴,誇他們是仁義之師!
這種特殊的體驗,被人需要的感覺,每次都使得一連戰士們渾身熱烘烘的。
到後面,就算王洪昌不主動提醒,戰士們便開始自發的幫助村民鋪路修橋,久而久之,一部分村民選擇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後山操場。
救國軍毫不費力的招到新兵十七人,這說明了,石頭村村民對救國軍相當信任,才會把他們的孩子送到救國軍的部隊之中。
這種被人需要的感覺,使得王洪昌愈發肯定陳政的決策,愈發覺得陳政的決策才是真正的出路。
蘇區思想在石頭村進行的格外順利,順利的讓王洪昌有點無法想像,心潮澎湃的他愈發迫切想要把在石頭村的實踐成果,向李莊擴散。
這兩天,王洪昌開始對李莊進行考察,考察的方向和石頭村的一樣,主要調查李莊生活困難的百姓。
王洪昌來過一次李莊,對李莊的大致情況有所了解,困難家庭或許不少。
哪怕是他提前做好了心理準備,當真正開始深入調查的時候,依舊被李莊農民的生活困苦震撼到。
他去的第一家,房屋為黃土混合稻草建蓋,窗戶用一排排木棍封住,間隙漏風,屋內連家具都沒有,陶陶罐罐擺放在地上,一些罐子裡能看到黑乎乎,粘稠的東西。
裡屋更黑,空氣污濁,沒有衣服穿的李老四一家就用夏天的衣服塞上稻草避寒,其子枯瘦如柴,蜷縮在大炕的角落。
四十多歲的李老四身材不高,一米六七左右,頭上戴著頂破舊的黑色氈帽,飽經風霜的黝黑臉頰上溝壑縱,橫王洪昌問他:「你們過冬就往衣服里塞稻草?」
李老四顯得十分拘束,膽怯:「長官,哪裡有過冬的衣服,家裡就我身上穿的這件薄棉衣,誰出門幹活誰穿。」
王洪昌看著一貧如洗的家,嘆口氣,走到土炕邊,伸手摸了摸,「冬天冷,可以把炕燒熱一些。」
李老四說:「長官,那山上的柴火都是李家的,想要柴火,就要從十幾里外的山上去砍伐,大雪封山的時候,路更難走了,而且一天只吃一頓飯,哪能走個來回。」
王洪昌看了眼李老四,見他的神色除了些許的拘謹,似乎對這一切早已習以為常。
「李老四,李老四!」
門外來了幾個衣著厚實的地主爪牙,戴著灰黑色氈帽,手插在袖口裡,囂張跋扈的揣著木棍綁成的院門,弱不經風的院門向院內傾倒。
李老四卑躬著跑過去拉開木棍綁成的院門,低三下四的說了一通,那幾個地主爪牙瞧見王洪昌等人,便轉身離開了。
王洪昌問:「他們是來幹什麼的?」
李老四的身形似乎被壓的更低了:「要糧的,今年收成不好,糧食不夠交,我求他們緩兩天,可這家哪裡還有糧,家裡那點糧,都不夠我們一家五口過這個冬天的,我家老母親明天準備去刮點樹皮,興許還能撐幾天。」
王洪昌沉默,「你帶我在村子裡逛一逛,我可以給你些糧食,雖然不多,但足夠你們一家幾天的口糧。」
李老四連忙躬身,「多謝長官,多謝長官。」
出李老四家,往左走十餘步,見李老四鄰家房門緊閉,李老四說:「李有田家,一家六口,在村子裡賣兒二元,女一元,沒人要,就帶著一家子走了,不賣不行,活不下去。」
王洪昌透過窗戶縫隙往屋內看,房屋空蕩,什麼都沒有。
這時,不遠處傳來求救的呼聲,引得街坊鄰居放下手頭上的活,紛紛跑了過去。
破舊的小院子,里三層,外三層,李老四從人群里鑽出來,於心不忍的說道:「一家七口,沒了。」
王洪昌略微一怔,「怎麼回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