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傾巢而出
「通知全軍收攏,迅速協防,同時派人火速前往灌江口,求聞太師與孔將軍援助,術士非普通軍士所能抗衡,只能求助於太師與將軍!」
黃飛虎沉著臉吩咐道。
「但願聞太師與孔將軍堅守灌江口,否則,陳塘關將危在旦夕。」黃飛虎輕聲嘆息,步履沉重地走出了營帳。...
他對東夷的普通戰士倒不甚懼怕,卻對那些神秘莫測的術士心存忌憚。
西岐。
姬發與伯邑考正密謀籌劃。
「東夷大軍已行進半月有餘,料想已逼近陳塘關。」
姬發含笑對伯邑考說道:「各地瘟疫之事亦已妥善處理,時機已成熟。」
「商王沉迷酒色,不知天下大亂,正是我們等待已久的良機!」伯邑考眼中閃過一絲精光。
……
灌江口。
「日前城內百姓之死,乃是這幾人暗中投毒所致,傳令下去,將他們斬首示眾,以慰無辜死難者的英靈!」
子受在灌江口城外,目光如炬,聲音如雷,命令執行者將罪犯斬首。
隨著他話音落下,刀光一閃,頭顱飛起。
「大王聖德,不怪罪草民之過,反賜甘霖,實乃明君!」百姓們紛紛跪地,高聲頌揚子受的恩德,而那幾個罪犯,自然免不了遭受百姓們的唾罵。
「不過是適逢其會,略盡綿薄之力罷了,何足掛齒!」子受擺手謙虛道。
百姓的熱情讓他有些受寵若驚,心中卻明白,這份淳樸的信任是他最大的財富。
子系統般的聲音在他耳邊響起:「恭喜您解決灌江口海雨之患,任務已完成,修為提升至金仙中期。」
子受心中暗喜,此次行動不僅除去了哪吒太乙這兩個強敵,還成功收服了楊戩,可謂收穫頗豐。
子受的目光投向遠方,輕聲說道:「那些因無辜受難的百姓,待我揪出幕後真兇,必當親自去祭奠。」
子受的行動,無不是在為未來鋪路。他心中清楚,紂王之所以末路無人可用,正是失了民心。因此,他此次最大的收穫,便是贏得了灌江口百姓的擁護。
經歷了幾輪百姓的跪拜之後,子受終於得以脫身,回到了楊府。
剛一落腳,孔宣、聞仲、楊戩三人便行色匆匆地走了過來,面色凝重,身後還跟著一名軍士。
「大王,出事了!」聞仲的聲音低沉,子受立刻緊張起來,連忙追問:「出了何事?」
「報!大王,東夷舉族而下,如狼似虎,陳塘關已是岌岌可危,黃總兵急求援軍!」三名甲冑鮮明的軍士,跌跌撞撞地跑進大帳,急切地稟報導。
子受端坐王位,眉梢一挑,眼中閃過一絲寒光,沉聲下令:「孔將軍,爾等兩千精兵,速速馳援陳塘關!」
「領命!」孔宣抱拳應諾,轉身離去,步履匆匆。
「楊卿,爾速去準備船隻,孤要親征東夷大本營!」子受的聲音冷冽如冰,透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威嚴。
四方蠻夷,屢犯邊疆,這次,他要給這些不安分的傢伙一個永生難忘的教訓。
與此同時,朝歌城內,一名侍從神色慌張地闖入比干府中:「大人,城衛軍急報,城內突發瘟疫,已有數十人倒下!」
「瘟疫?!」比干臉色大變,立刻起身,疾步走出府邸。
半個時辰後,灌江口岸邊,百艘木船齊聚,這些都是灌江口百姓們捐獻的漁船,有的船上甚至還掛著捕魚的漁網。
子受帶領著一千親衛,楊戩、聞仲緊隨其後,登上了船。東海龍王辦事效率果然了得,數百巡海夜叉早已潛伏水下,等待著出發的命令。
「出發!」子受神色一凜,大喝一聲。
話音剛落,水底的巡海夜叉們聞聲而動,兩兩一組,推動著船隻如箭矢般朝目的地疾馳而去。子受站在船頭,耳邊風聲呼嘯,心中竟無端想起了前世的快艇。
「這速度,怕是比快艇還要快上數倍吧?」他心中暗自驚嘆。
子受凝視著身邊那些被海風吹得搖擺不定的軍士,心中自有盤算。
這便是派遣孔宣前往東海龍王處的初衷——否則,如何談得上突襲東夷的大本營?難道僅憑划船之力?那等到抵達,恐怕黃花菜都涼透了。
當子受等人乘風破浪直指東夷背後,黃飛虎在陳塘關望著遠方浩蕩的船隊,心中卻是鎮定自若。
「只需有人能抗衡對方術士,我又有何懼?」他對身旁的孔宣將軍叮囑道,「孔將軍,留意敵方術士。」
孔宣笑著點頭,胸有成竹。
與此同時,東夷首領眼中閃過狂熱之光,望著近在咫尺的陳塘關,心想只要攻下此關,便可長驅直入中原,燒殺搶掠一番。
他得益於軍師的情報,得知中原近日將有大亂,於是決定傾巢而出。
在茫茫大海之上,子受不知航行了多久,腿麻臀痛,終於海天一線出現在眼前,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初次出海的新鮮與好奇早已蕩然無存,唯一的念頭便是登陸。
隨著巡海夜叉推動船速,子受、聞仲、楊戩以及一千軍士迅速上岸,數百名巡海夜叉緊隨其後。
在一眾軍士的驚訝目光中,這些水族背負著他們,如疾風般朝東夷部族的大本營疾馳而去。
對這些水族而言,短暫登陸並非難事,若換作軍士們徒步,恐怕早已經筋疲力盡。
子受率領著一眾軍士,如夜色中的幽魂,潛行至東夷部族的聚集地。
……
部族聚集之地。
姬昌之子姬旦正在篝火旁烤肉。
前面不遠,擺著幾尊大牢籠。
只見姬旦手臂一揮,將篝火上烤得香噴噴的食物拋向牢籠,被囚之人驚恐萬狀地盯著他。
這些可憐的村民,本在海難中僥倖逃生,卻被這位自稱大王之子的新任總兵姬旦,誆騙至此。
他在這裡以「紂王之子」的名頭為餌,欺壓百姓,然後再任由他們逃脫,敗壞商王的聲譽。
……
不久。
子受他們便遙遙望見了東夷部族的聚集地。
眾人悄無聲息地潛行接近。
或許是因為東夷族人紛紛被徵調去攻打陳塘關,整個聚集地外圍,竟無一人放哨。
黃飛虎沉著臉吩咐道。
「但願聞太師與孔將軍堅守灌江口,否則,陳塘關將危在旦夕。」黃飛虎輕聲嘆息,步履沉重地走出了營帳。...
他對東夷的普通戰士倒不甚懼怕,卻對那些神秘莫測的術士心存忌憚。
西岐。
姬發與伯邑考正密謀籌劃。
「東夷大軍已行進半月有餘,料想已逼近陳塘關。」
姬發含笑對伯邑考說道:「各地瘟疫之事亦已妥善處理,時機已成熟。」
「商王沉迷酒色,不知天下大亂,正是我們等待已久的良機!」伯邑考眼中閃過一絲精光。
……
灌江口。
「日前城內百姓之死,乃是這幾人暗中投毒所致,傳令下去,將他們斬首示眾,以慰無辜死難者的英靈!」
子受在灌江口城外,目光如炬,聲音如雷,命令執行者將罪犯斬首。
隨著他話音落下,刀光一閃,頭顱飛起。
「大王聖德,不怪罪草民之過,反賜甘霖,實乃明君!」百姓們紛紛跪地,高聲頌揚子受的恩德,而那幾個罪犯,自然免不了遭受百姓們的唾罵。
「不過是適逢其會,略盡綿薄之力罷了,何足掛齒!」子受擺手謙虛道。
百姓的熱情讓他有些受寵若驚,心中卻明白,這份淳樸的信任是他最大的財富。
子系統般的聲音在他耳邊響起:「恭喜您解決灌江口海雨之患,任務已完成,修為提升至金仙中期。」
子受心中暗喜,此次行動不僅除去了哪吒太乙這兩個強敵,還成功收服了楊戩,可謂收穫頗豐。
子受的目光投向遠方,輕聲說道:「那些因無辜受難的百姓,待我揪出幕後真兇,必當親自去祭奠。」
子受的行動,無不是在為未來鋪路。他心中清楚,紂王之所以末路無人可用,正是失了民心。因此,他此次最大的收穫,便是贏得了灌江口百姓的擁護。
經歷了幾輪百姓的跪拜之後,子受終於得以脫身,回到了楊府。
剛一落腳,孔宣、聞仲、楊戩三人便行色匆匆地走了過來,面色凝重,身後還跟著一名軍士。
「大王,出事了!」聞仲的聲音低沉,子受立刻緊張起來,連忙追問:「出了何事?」
「報!大王,東夷舉族而下,如狼似虎,陳塘關已是岌岌可危,黃總兵急求援軍!」三名甲冑鮮明的軍士,跌跌撞撞地跑進大帳,急切地稟報導。
子受端坐王位,眉梢一挑,眼中閃過一絲寒光,沉聲下令:「孔將軍,爾等兩千精兵,速速馳援陳塘關!」
「領命!」孔宣抱拳應諾,轉身離去,步履匆匆。
「楊卿,爾速去準備船隻,孤要親征東夷大本營!」子受的聲音冷冽如冰,透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威嚴。
四方蠻夷,屢犯邊疆,這次,他要給這些不安分的傢伙一個永生難忘的教訓。
與此同時,朝歌城內,一名侍從神色慌張地闖入比干府中:「大人,城衛軍急報,城內突發瘟疫,已有數十人倒下!」
「瘟疫?!」比干臉色大變,立刻起身,疾步走出府邸。
半個時辰後,灌江口岸邊,百艘木船齊聚,這些都是灌江口百姓們捐獻的漁船,有的船上甚至還掛著捕魚的漁網。
子受帶領著一千親衛,楊戩、聞仲緊隨其後,登上了船。東海龍王辦事效率果然了得,數百巡海夜叉早已潛伏水下,等待著出發的命令。
「出發!」子受神色一凜,大喝一聲。
話音剛落,水底的巡海夜叉們聞聲而動,兩兩一組,推動著船隻如箭矢般朝目的地疾馳而去。子受站在船頭,耳邊風聲呼嘯,心中竟無端想起了前世的快艇。
「這速度,怕是比快艇還要快上數倍吧?」他心中暗自驚嘆。
子受凝視著身邊那些被海風吹得搖擺不定的軍士,心中自有盤算。
這便是派遣孔宣前往東海龍王處的初衷——否則,如何談得上突襲東夷的大本營?難道僅憑划船之力?那等到抵達,恐怕黃花菜都涼透了。
當子受等人乘風破浪直指東夷背後,黃飛虎在陳塘關望著遠方浩蕩的船隊,心中卻是鎮定自若。
「只需有人能抗衡對方術士,我又有何懼?」他對身旁的孔宣將軍叮囑道,「孔將軍,留意敵方術士。」
孔宣笑著點頭,胸有成竹。
與此同時,東夷首領眼中閃過狂熱之光,望著近在咫尺的陳塘關,心想只要攻下此關,便可長驅直入中原,燒殺搶掠一番。
他得益於軍師的情報,得知中原近日將有大亂,於是決定傾巢而出。
在茫茫大海之上,子受不知航行了多久,腿麻臀痛,終於海天一線出現在眼前,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初次出海的新鮮與好奇早已蕩然無存,唯一的念頭便是登陸。
隨著巡海夜叉推動船速,子受、聞仲、楊戩以及一千軍士迅速上岸,數百名巡海夜叉緊隨其後。
在一眾軍士的驚訝目光中,這些水族背負著他們,如疾風般朝東夷部族的大本營疾馳而去。
對這些水族而言,短暫登陸並非難事,若換作軍士們徒步,恐怕早已經筋疲力盡。
子受率領著一眾軍士,如夜色中的幽魂,潛行至東夷部族的聚集地。
……
部族聚集之地。
姬昌之子姬旦正在篝火旁烤肉。
前面不遠,擺著幾尊大牢籠。
只見姬旦手臂一揮,將篝火上烤得香噴噴的食物拋向牢籠,被囚之人驚恐萬狀地盯著他。
這些可憐的村民,本在海難中僥倖逃生,卻被這位自稱大王之子的新任總兵姬旦,誆騙至此。
他在這裡以「紂王之子」的名頭為餌,欺壓百姓,然後再任由他們逃脫,敗壞商王的聲譽。
……
不久。
子受他們便遙遙望見了東夷部族的聚集地。
眾人悄無聲息地潛行接近。
或許是因為東夷族人紛紛被徵調去攻打陳塘關,整個聚集地外圍,竟無一人放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