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這到底是要搞哪樣啊?
「唉,道友,你為何還是看不透,這天命難違啊。你的童子,命中注定有此一劫!」太乙真人搖頭嘆息,九龍神火罩應聲而出,將石磯困於其中。
石磯目眥欲裂,盯著哪吒遠去的背影,心中怒火與委屈交織,她在想,自己究竟錯在哪裡?
童子無辜被殺,連一句道歉都換不來?
這天命,真的如此無情?
子受迷迷糊糊中醒來,一臉驚異地盯著系統面板,乾元山發生的事他自然不知情。
另一邊,子受意外獲得系統任務,面對需擊殺哪吒的困惑,心中矛盾不已。
「這……系統指令不會出錯了吧?讓我去打死哪吒?」子受嘀咕著,心中滿是疑惑。
這到底是要搞哪樣啊?
…………
沒過多久,哪吒去而復返,手中提著石磯另一童子的頭顱,那模樣,仿佛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哪吒豪氣干雲,將頭顱隨意擲於塵埃,嘴角勾起一抹不屑,朗聲道:「多謝師父成全,徒兒三下五除二,就將那老婦人的童子料理了,還順帶把她的洞府燒了個一乾二淨!」
「徒兒累了,先回去歇息,師父您自便。」
話音未落,哪吒便打了個大大的哈欠,對石磯視若無睹,腳踩祥雲,直奔陳塘關而去。
「啊!欺人太甚!」
石磯目睹自家如子般的童子頭顱滾至腳下,雙眼欲裂,憤怒的火焰在眸中燃燒。
「道友,你為何還是看不透,此乃天命啊!」
太乙真人輕捻長須,淡然笑道。
石磯怒目而視,胸中怒火與委屈交織,幾何倍增。
她非通天教主親傳,法寶不如太乙,只能眼睜睜看著仇人揚長而去,無力報仇。
「罷了罷了,上天有好生之德。我念你從一塊頑石修道至今實屬不易,便饒你性命,希望你經過今日之事,可以看透一些東西,遵循天命。」
太乙搖頭嘆息,揮手撤去九龍神火罩,一副悲天憫人的模樣,轉身返回洞府。
石磯氣得渾身顫抖,曾幾何時,她對商王的天命論嗤之以鼻,認為過於天真。
但現在,如果天命就是殺人不償命,那她石磯也不信這天命了!
石磯顫抖著手,取出傳訊玉簡,向通天教主傳信:
「弟子在老師門下聽道千年,感激涕零。然而坐下童子無辜遭人毒手,賊人稱之為天命,弟子索性便逆了這天命,弟子不願牽連門中,今日便脫離截教。」
消息一發,石磯調轉雲頭,直奔朝歌而去!
她要投靠商王,從今往後,做那不受天命束縛之人!
…………
子受立於九間殿,聲若洪鐘,宣布出行之事。此次隨行,文武不跟,只率孔宣、黃飛虎等驍將,輕車簡從,直搗陳塘關。
取哪吒首級的任務,他還沒有明說,畢竟現在還沒有找到殺哪吒的理由。
聞仲心中憂慮,堅持尾隨,子受無奈,只得應允。待一切出行事宜安排妥當,正欲屏退百官,卻聞殿外軍士來報,有一道人石磯,斗膽求見。
子受心中好奇,莫非又是哪位仙家前來挑釁?便令帶入。不久,一位身披道袍,丰姿綽約的女道士款步走入,一見面便躬身行禮:「貧道石磯,見過大王。」
子受一愣,石磯?她來朝歌作甚?忙客氣問道:「石磯道長免禮,不知此來朝歌,有何貴幹?」...
孔宣身旁,手已按在刀柄上,警惕之意溢於言表。石磯卻語出驚人:「貧道願投大王麾下,聽憑差遣!」
子受驚詫之餘,心中生疑,石磯此舉,難道別有用心?他謹慎問道:「道長何出此言?子受不過一介凡人,道長仙法非凡,為何屈就?」
石磯不慌不忙,翻手取出太阿劍,舉過頭頂:「貧道敬佩大王膽識,願以此劍為證,獻上投名狀,絕無二心。」
子受愈發迷惑,這石磯,不是後世動畫片中的大反派嗎?怎的如今卻如受了委屈的女子一般?他試探問道:
「道長可是遇上了什麼不順心之事?若孤治下有人衝撞了道長,直言無妨,孤必嚴懲不貸!」
子受輕嗤一聲,暗道:石磯啊石磯,你這是何苦?
他可是情聖轉世,最懂得察言觀色,石磯那紅透的眼眶,險些滴落的淚珠,哪像是沒事之人?
「大王,我石磯前來投靠,不過是仰慕您的風采,與其他無關。」石磯勉強收斂情緒,聲音微顫。
子受微微一笑,心中明了,這可是收服石磯的絕佳時機。
他沉聲答道:「道長有何委屈,儘管道來,孤定為道長做主!」
他心中盤算,如今正是擴充勢力的好時機。
雷震子尚且年幼,聞仲需在外征戰,此時不正是吸納英才之機?
石磯聞言,美眸中水霧再起,她忍住淚,將過往苦難一一道來。
九間殿上,只剩下石磯悲切的餘音裊裊。
待石磯訴說完遭遇,文武大臣無不動容,黃飛虎更是按捺不住,怒聲請命:「大王,李靖教子無方,我黃飛虎願往陳塘關,斬殺哪吒,為石磯道長報仇!」
滿朝文武,一時激憤填膺,哪吒之過,怎麼會輕饒?
子受心中冷笑,這場戲,正合他意。
子受聞言,心中掀起了波瀾,暗道:系統不久是讓我斬殺哪吒嗎?
他心中有所覺悟,口中卻是一派莊重:「道長的心情,我自是理解。」
他似是深有感觸,續道:「我正有意巡遊各地,體察民情,道長若不嫌棄,可隨我同行,屆時,我必親往陳塘關,為道長做主!」
石磯聞言,心中一暖,已知子受之意,遂決意相投:「至於投靠之意,非是戲言。」
她一臉堅定,心中卻是感動萬分。
子受見狀,臉上為難之色一閃而過,心中卻是暗喜:石磯這下怕是要死心塌地跟隨我了吧!
他心中早有決斷,口中卻吩咐道:「既如此,道長且在朝歌安頓,明日我將出發,道長可一同前往。」
次日,旌旗招展,子受率領孔宣、黃飛虎、石磯及數千近衛,浩浩蕩蕩離了朝歌,直奔陳塘關。
石磯目眥欲裂,盯著哪吒遠去的背影,心中怒火與委屈交織,她在想,自己究竟錯在哪裡?
童子無辜被殺,連一句道歉都換不來?
這天命,真的如此無情?
子受迷迷糊糊中醒來,一臉驚異地盯著系統面板,乾元山發生的事他自然不知情。
另一邊,子受意外獲得系統任務,面對需擊殺哪吒的困惑,心中矛盾不已。
「這……系統指令不會出錯了吧?讓我去打死哪吒?」子受嘀咕著,心中滿是疑惑。
這到底是要搞哪樣啊?
…………
沒過多久,哪吒去而復返,手中提著石磯另一童子的頭顱,那模樣,仿佛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哪吒豪氣干雲,將頭顱隨意擲於塵埃,嘴角勾起一抹不屑,朗聲道:「多謝師父成全,徒兒三下五除二,就將那老婦人的童子料理了,還順帶把她的洞府燒了個一乾二淨!」
「徒兒累了,先回去歇息,師父您自便。」
話音未落,哪吒便打了個大大的哈欠,對石磯視若無睹,腳踩祥雲,直奔陳塘關而去。
「啊!欺人太甚!」
石磯目睹自家如子般的童子頭顱滾至腳下,雙眼欲裂,憤怒的火焰在眸中燃燒。
「道友,你為何還是看不透,此乃天命啊!」
太乙真人輕捻長須,淡然笑道。
石磯怒目而視,胸中怒火與委屈交織,幾何倍增。
她非通天教主親傳,法寶不如太乙,只能眼睜睜看著仇人揚長而去,無力報仇。
「罷了罷了,上天有好生之德。我念你從一塊頑石修道至今實屬不易,便饒你性命,希望你經過今日之事,可以看透一些東西,遵循天命。」
太乙搖頭嘆息,揮手撤去九龍神火罩,一副悲天憫人的模樣,轉身返回洞府。
石磯氣得渾身顫抖,曾幾何時,她對商王的天命論嗤之以鼻,認為過於天真。
但現在,如果天命就是殺人不償命,那她石磯也不信這天命了!
石磯顫抖著手,取出傳訊玉簡,向通天教主傳信:
「弟子在老師門下聽道千年,感激涕零。然而坐下童子無辜遭人毒手,賊人稱之為天命,弟子索性便逆了這天命,弟子不願牽連門中,今日便脫離截教。」
消息一發,石磯調轉雲頭,直奔朝歌而去!
她要投靠商王,從今往後,做那不受天命束縛之人!
…………
子受立於九間殿,聲若洪鐘,宣布出行之事。此次隨行,文武不跟,只率孔宣、黃飛虎等驍將,輕車簡從,直搗陳塘關。
取哪吒首級的任務,他還沒有明說,畢竟現在還沒有找到殺哪吒的理由。
聞仲心中憂慮,堅持尾隨,子受無奈,只得應允。待一切出行事宜安排妥當,正欲屏退百官,卻聞殿外軍士來報,有一道人石磯,斗膽求見。
子受心中好奇,莫非又是哪位仙家前來挑釁?便令帶入。不久,一位身披道袍,丰姿綽約的女道士款步走入,一見面便躬身行禮:「貧道石磯,見過大王。」
子受一愣,石磯?她來朝歌作甚?忙客氣問道:「石磯道長免禮,不知此來朝歌,有何貴幹?」...
孔宣身旁,手已按在刀柄上,警惕之意溢於言表。石磯卻語出驚人:「貧道願投大王麾下,聽憑差遣!」
子受驚詫之餘,心中生疑,石磯此舉,難道別有用心?他謹慎問道:「道長何出此言?子受不過一介凡人,道長仙法非凡,為何屈就?」
石磯不慌不忙,翻手取出太阿劍,舉過頭頂:「貧道敬佩大王膽識,願以此劍為證,獻上投名狀,絕無二心。」
子受愈發迷惑,這石磯,不是後世動畫片中的大反派嗎?怎的如今卻如受了委屈的女子一般?他試探問道:
「道長可是遇上了什麼不順心之事?若孤治下有人衝撞了道長,直言無妨,孤必嚴懲不貸!」
子受輕嗤一聲,暗道:石磯啊石磯,你這是何苦?
他可是情聖轉世,最懂得察言觀色,石磯那紅透的眼眶,險些滴落的淚珠,哪像是沒事之人?
「大王,我石磯前來投靠,不過是仰慕您的風采,與其他無關。」石磯勉強收斂情緒,聲音微顫。
子受微微一笑,心中明了,這可是收服石磯的絕佳時機。
他沉聲答道:「道長有何委屈,儘管道來,孤定為道長做主!」
他心中盤算,如今正是擴充勢力的好時機。
雷震子尚且年幼,聞仲需在外征戰,此時不正是吸納英才之機?
石磯聞言,美眸中水霧再起,她忍住淚,將過往苦難一一道來。
九間殿上,只剩下石磯悲切的餘音裊裊。
待石磯訴說完遭遇,文武大臣無不動容,黃飛虎更是按捺不住,怒聲請命:「大王,李靖教子無方,我黃飛虎願往陳塘關,斬殺哪吒,為石磯道長報仇!」
滿朝文武,一時激憤填膺,哪吒之過,怎麼會輕饒?
子受心中冷笑,這場戲,正合他意。
子受聞言,心中掀起了波瀾,暗道:系統不久是讓我斬殺哪吒嗎?
他心中有所覺悟,口中卻是一派莊重:「道長的心情,我自是理解。」
他似是深有感觸,續道:「我正有意巡遊各地,體察民情,道長若不嫌棄,可隨我同行,屆時,我必親往陳塘關,為道長做主!」
石磯聞言,心中一暖,已知子受之意,遂決意相投:「至於投靠之意,非是戲言。」
她一臉堅定,心中卻是感動萬分。
子受見狀,臉上為難之色一閃而過,心中卻是暗喜:石磯這下怕是要死心塌地跟隨我了吧!
他心中早有決斷,口中卻吩咐道:「既如此,道長且在朝歌安頓,明日我將出發,道長可一同前往。」
次日,旌旗招展,子受率領孔宣、黃飛虎、石磯及數千近衛,浩浩蕩蕩離了朝歌,直奔陳塘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