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本事平庸輩 亦懷愛國情
農曆北方三四月,正是乍暖還寒時。余振生轉身坐在冰冷的石凳上,坐了一會微微覺得有些涼意便又起身。他他脫去外面粗布褂,隨手抖了抖隨手疊方正放在石凳。活動著手臂踢著腿朝院正中走去,站在院中一套長拳行雲流水般的就打了下來。
打著打著就覺得身邊有人影在晃動,耳邊也似乎聽到衣袂帶起的風聲,不用看他也知道是誰,便和那人一起沖拳,推掌,擺腿,騰空....或是許久沒這麼舒展筋骨了,一趟長拳下來二人一個對視一眼,又極默契的舞起了二龍出水的秧歌兩個領隊的套路。
院中兩人舞動翻騰,最後兩個人打了個迎面,接著分頭側翻落地一個亮相,兩個人中間便騰出一個空場。月光如水,院燈打在那空地上,仿佛馬上就會出來一名吐著千丈凌雲之志氣武將立在當場。
安靜而又沉默的片刻,兩個少年相視笑了,栓子抬起左手臂用袖子擦了擦額頭,右手指著他們中間那塊空地:「你說,咱們會不會將來有一天像雷老爺那樣扮著狄青站在那裡?」
余振生微微仰起頭想了想:「我想我可能不會吧。」他其實想說,那麼出風頭的事,他是不大想的。
栓子卻一撇嘴:「瞧你,一點膽子都沒有,至少得有想一想的膽子。」說完他朝余振生走過來,一攬余振生的肩頭兩人一遍朝廊檐走一邊低聲問:「嗨,剛才你跟大小姐嘀嘀咕咕說的什麼啊?」
「沒什麼什麼,他問我詩經里的《蓼莪》」
「《蓼莪》又是什麼?」栓子站定一臉茫然的看著余振生。
余振生是沒打算再給他背誦一遍,只是淡淡的說道:「《小雅·蓼莪》一詩所表達的孝念父母之情的詩。詩人藉以自責不成材又不能終養盡孝。」
「那詩人是不是個為國捐軀的大英雄?」栓子閃動著一雙大眼問道。
「也不是,這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大概正是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意思吧。」
余振生說著準備去拿自己的外套,身後院門咯吱打開的聲音,回頭看去張春明邁過台階走進了院子,他身後跟著的是崔衛。
「說的不錯!」張春明的頭上帶著一頂禮帽,一身長衫趁著他高挑的身材,只差手上一個文明棍,便妥妥的一副世紳的樣子。他走到余振生面前從頭到腳審視般的打量了一眼余振生。
余振生和栓子都有點緊張,栓子在衣服上摸著手心出的汗,這些汗是剛才打拳出的,本來已經擦淨了,但現在看張春明這麼看余振生便覺得汗又出來了。
余振生站直這身子,頭微微低了下來眼帘垂著,他不喜歡和張春明對視,本來說不上喜歡這個人,而且對視的時候他就會想到張春明和張芳的眼睛都一樣,時而是冰冷的好像要把一個人從頭看到腳從外看到內。
然而,張春明沒在說什麼,余振生便看到他的身影從自己面前走過朝內院走去。
「你們現在還沒體會到什麼叫子欲養而親不待吧!」崔衛坐到了廊下剛剛張芳做的地方,一隻腳踩在石凳上身子靠著廊柱,目光卻盯著院門。
他說的沒錯,兩個少年還沒切身的體會,他們也知道人有生老病死,也見過那些失去親人悲天愴地,卻能感同而未必能身受,所以余振生嗯了一聲下意識的也朝院門方向望去。
院門開著,兩個人影一高一矮一個大一小,一個裊娜一個輕盈的邁進了門檻。
張嚴氏手裡拄著張春明的文明棍,小小的張蕊反而努力的支著身子托著張嚴氏另一邊的手臂:「娘,到家了。」
兩人走過余振生他們身邊的時候,張嚴氏沖他們淡淡的笑了笑:「院子裡冷,多加件衣!」
余振生看到張嚴氏的背影,她步行的樣子時長讓他想起一個人,那是誰呢?他看了看栓子,想從栓子那得到點答案,忽然就覺得心裡一亮。是的雷鈺,那個纏了足又被放開的雷家小姐。
雷鈺走路也是這樣,仿佛生怕踩到髒東西,腳上又沒多少力氣,尤其是怕人家知道她纏過足,故意穿著大一些的鞋子,又在裡面塞了很多東西,所以走起路來人發飄,看上去很彆扭。只是這種變扭在成熟的女人身上就顯得有些裊裊婷婷的嫵媚了。
余振生沒見過女人纏足的樣子,只是聽姐姐們和母親說閒話才知道這些。
「你兩歇著吧,我等門!」身後崔衛的話打斷了余振生的遐思。
余振生朝崔衛點點頭,夜色中他覺得崔衛的神情有些異樣,院燈正在他頭頂照射下來,他的臉色竟能看出來如同渲染了一樣發紅,眼皮微垂著目光一側斜傾著,嘴抿著嘴角垂著似乎用壓咬著下唇。
這副放在普通人身上應該肯出來是在下著某種決心作著某種決定的神情,竟讓他那雙時刻像在笑的眼睛的襯托下看上去像個委屈巴巴生悶氣的小孩子。
余振生便想到:一定是自己剛才解釋詩詞時候的一席話,觸動了崔衛,畢竟他跟自己提過的某些身世的。他伸手去拿放在石凳上的外套,卻覺得外套下面好像有什麼東西,拿起來一看竟然是那份報紙。
張芳什麼時候出來過?他怎麼一點都沒察覺到。
張群青和張春明因為人力車的紛爭終於結束,張群青是死活不肯做栓子拉的車的。張群青上的北洋大學在西沽,以往他都住校一周才回家一次,每次都是老孫頭趕著騾車接送。現在不讓軍訓了,應該是要上課的,但學校突然就不許學生,說是上面不許學生非授課時間聚集,於是張群青就有了一輛自行車。
胡大胡二和張群青年紀差不多,他們不用死盯著柜上,他們年紀也差不多。有時候張群青吃過晚飯想出去遛彎,或者是去海河那邊游泳,張嚴氏便讓胡大或者胡二跟著去。
張群青對這種有家人跟著的事,不贊同但也不反對,反著是出去玩有個伴兒,有人幫著提包拿東西也方便。
倒是余振生並不太喜歡和這位大公子多摻和,儘管有時崔衛也提醒他,多跟大公子親近。可余振生覺得,跟他玩不到一起去,街上的景致剛來時候看的新鮮,看多了便也覺得就那麼回事。除了偶爾打打拳,看看報余振生對其他事好像提不起多少興致。
唯獨幾次劉超來的時候,余振生倒是願意陪著張群青。不知道為什麼他對劉超有種特別的好感。劉超家裡是票號錢莊,生意要比余家的鋪子大很多倍。但劉超身上反而沒有那種有錢人家公子的架子,他經常一個人來,來了就先在鋪子裡和余振生聊會兒天,扯東扯西的問問山西那邊的情況。
而且余振生還發現,劉超幾乎總是隔三天來一趟他家,而且每次都是快上門板的時候。
今天差不多天擦黑,余振生盤好了柜上的貨和浮淺,他走到門口看了一眼帶著一縷紅暈的殘陽,天邊火燒雲一片紅彤彤的。街上人來人往,卻已然和白天那些逛街悠閒的不同,多時行色匆匆的路人。
「賣報,賣報《新生晚報》,快看北門大新聞,洋貨街大宅有人靠人。」一個報童手裡舉著報一邊喊一邊朝洋貨街跑。
余振生來了有些日子,儘管不怎麼出門,但也認識了一些附近生意鋪子的夥計和周圍的街坊。跑著的報童十一二歲,是住在老孫頭隔壁的楊家的五兒子,那家人可是窮夠勁了,一家五口住在一間屋裡。雖然他是叫楊五,上面夭折了兩個,還有一個瞎哥哥和一個沒出嫁的姐姐。
「小五,你慢點跑,今天有粉色的新聞還不怕賣不動?」對面祥德齋的夥計沖楊五喊著。
「我才不怕呢,我得快跑,跑到洋貨街那家老媽子能把我今天報紙全包圓了。」楊五笑著小臉上露出狡黠的得意。
余振生一邊上著門板,一邊看著楊五跑遠,再轉身看到劉超果然來了,一如既往的在何叔的報攤上買了份《國民報》。
別人賣報紙每天去和平路的報館,等晚報三點一出來,就夾著報紙朝勸業場那邊跑,誰跑的快就能先賣出去投一份。再有就是想楊五這樣的,這楊五有點蔫壞損,每次拿到抱他不急著跑,先找人問有沒有桃色新聞,然後瞅著哪家出事就朝哪跑,往往就讓他說中了,人家能全買下他手裡的報紙。
何叔的報攤是個常攤,他的家就在兩個鋪子中間一條兩米寬細的過道里,前面是個報攤,颳風下雨也不怕,報紙似乎也不著急賣,白天沒買到報的人晚上下班經過也就知道這裡有帶走一份。除了報紙,他的攤上還賣些舊書。
余振生停了下來,站在鋪子門口看著劉超買了報紙,然後朝他這邊走來。余振生朝劉超笑了笑,劉超朝他揮了揮報紙。接著余振生看到在離劉超身後不遠的地方,一隊軍人正整齊闊步的走了過來,那隊軍人耀武揚威,每個人都背著一柄大刀,路上的行人紛紛閃避開。
劉超緊走兩步來到余振生身邊,他們目送著這對軍人走過。
「這是什麼隊伍這麼威風?」余振生小聲問道。
「這是二十九軍張自忠師長的大刀隊!塘沽協定之後大刀隊都被迫徹到蘆台,寶坻。咱們已經很久沒看到了大刀隊了。」
「塘沽協定?」
劉超幫著余振生上好了門板,左右看看確認沒有朝店裡來的人,關上了店鋪門這才說道:「三年前,張師長的二十九軍主力奉命由山西陽泉開赴通州、三河、薊縣、玉田待同日軍交戰。這次我們打贏了日本。但由於蔣介石此時的主要注意力仍放在圍剿共|產|黨和紅軍上,長城防線兵力薄弱,日軍從冷口突破商震部防線,攻入長城以內,繼而占領遷安,二十九軍陷於腹背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被迫放棄喜峰口、羅文峪陣地,向西南方向退卻。國民政|府加緊向日軍謀求停戰,最終被迫同日方簽訂了屈辱的《塘沽協定》。」
他走到櫃檯邊報紙放在櫃檯上,放下時候重重的一拍:「日本人狼子野心,這個協定等於默認了日本侵占東北三省和熱河的合法性。」
「超哥,日本人會真的打過來嗎?」這個問題他問過崔衛,但是崔衛的回到還是讓余振生不放心。
「我看,早晚的事!去年北平的學生就進行了抗日示|威遊行,一二九運動極大的鼓舞了我們抗日的決心和勇氣,我們正策劃天津的學生也組織起來。」他忽然盯著余振生笑了起來:「哦,你不是學生。」
余振生低下頭。
「可你也是年輕人,要是有這麼個運動你會參加嗎?」
少年是血氣方剛的,余振生明白他身上沒有劉超那血性漢子的氣魄,但他也是少年,雖然平時用崔衛的話說有點蔫,卻也有著一腔的正義感。
「我聽林先生說過,日本佬土地少,所以總惦記我泱泱中華的土地。咱家的地憑什麼讓他們占著,還聽說他們殺中國人,打日本佬,龜兒子才不參加呢!」余振生抬起頭應著劉超的目光鼓著腮幫子說道。
打著打著就覺得身邊有人影在晃動,耳邊也似乎聽到衣袂帶起的風聲,不用看他也知道是誰,便和那人一起沖拳,推掌,擺腿,騰空....或是許久沒這麼舒展筋骨了,一趟長拳下來二人一個對視一眼,又極默契的舞起了二龍出水的秧歌兩個領隊的套路。
院中兩人舞動翻騰,最後兩個人打了個迎面,接著分頭側翻落地一個亮相,兩個人中間便騰出一個空場。月光如水,院燈打在那空地上,仿佛馬上就會出來一名吐著千丈凌雲之志氣武將立在當場。
安靜而又沉默的片刻,兩個少年相視笑了,栓子抬起左手臂用袖子擦了擦額頭,右手指著他們中間那塊空地:「你說,咱們會不會將來有一天像雷老爺那樣扮著狄青站在那裡?」
余振生微微仰起頭想了想:「我想我可能不會吧。」他其實想說,那麼出風頭的事,他是不大想的。
栓子卻一撇嘴:「瞧你,一點膽子都沒有,至少得有想一想的膽子。」說完他朝余振生走過來,一攬余振生的肩頭兩人一遍朝廊檐走一邊低聲問:「嗨,剛才你跟大小姐嘀嘀咕咕說的什麼啊?」
「沒什麼什麼,他問我詩經里的《蓼莪》」
「《蓼莪》又是什麼?」栓子站定一臉茫然的看著余振生。
余振生是沒打算再給他背誦一遍,只是淡淡的說道:「《小雅·蓼莪》一詩所表達的孝念父母之情的詩。詩人藉以自責不成材又不能終養盡孝。」
「那詩人是不是個為國捐軀的大英雄?」栓子閃動著一雙大眼問道。
「也不是,這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大概正是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意思吧。」
余振生說著準備去拿自己的外套,身後院門咯吱打開的聲音,回頭看去張春明邁過台階走進了院子,他身後跟著的是崔衛。
「說的不錯!」張春明的頭上帶著一頂禮帽,一身長衫趁著他高挑的身材,只差手上一個文明棍,便妥妥的一副世紳的樣子。他走到余振生面前從頭到腳審視般的打量了一眼余振生。
余振生和栓子都有點緊張,栓子在衣服上摸著手心出的汗,這些汗是剛才打拳出的,本來已經擦淨了,但現在看張春明這麼看余振生便覺得汗又出來了。
余振生站直這身子,頭微微低了下來眼帘垂著,他不喜歡和張春明對視,本來說不上喜歡這個人,而且對視的時候他就會想到張春明和張芳的眼睛都一樣,時而是冰冷的好像要把一個人從頭看到腳從外看到內。
然而,張春明沒在說什麼,余振生便看到他的身影從自己面前走過朝內院走去。
「你們現在還沒體會到什麼叫子欲養而親不待吧!」崔衛坐到了廊下剛剛張芳做的地方,一隻腳踩在石凳上身子靠著廊柱,目光卻盯著院門。
他說的沒錯,兩個少年還沒切身的體會,他們也知道人有生老病死,也見過那些失去親人悲天愴地,卻能感同而未必能身受,所以余振生嗯了一聲下意識的也朝院門方向望去。
院門開著,兩個人影一高一矮一個大一小,一個裊娜一個輕盈的邁進了門檻。
張嚴氏手裡拄著張春明的文明棍,小小的張蕊反而努力的支著身子托著張嚴氏另一邊的手臂:「娘,到家了。」
兩人走過余振生他們身邊的時候,張嚴氏沖他們淡淡的笑了笑:「院子裡冷,多加件衣!」
余振生看到張嚴氏的背影,她步行的樣子時長讓他想起一個人,那是誰呢?他看了看栓子,想從栓子那得到點答案,忽然就覺得心裡一亮。是的雷鈺,那個纏了足又被放開的雷家小姐。
雷鈺走路也是這樣,仿佛生怕踩到髒東西,腳上又沒多少力氣,尤其是怕人家知道她纏過足,故意穿著大一些的鞋子,又在裡面塞了很多東西,所以走起路來人發飄,看上去很彆扭。只是這種變扭在成熟的女人身上就顯得有些裊裊婷婷的嫵媚了。
余振生沒見過女人纏足的樣子,只是聽姐姐們和母親說閒話才知道這些。
「你兩歇著吧,我等門!」身後崔衛的話打斷了余振生的遐思。
余振生朝崔衛點點頭,夜色中他覺得崔衛的神情有些異樣,院燈正在他頭頂照射下來,他的臉色竟能看出來如同渲染了一樣發紅,眼皮微垂著目光一側斜傾著,嘴抿著嘴角垂著似乎用壓咬著下唇。
這副放在普通人身上應該肯出來是在下著某種決心作著某種決定的神情,竟讓他那雙時刻像在笑的眼睛的襯托下看上去像個委屈巴巴生悶氣的小孩子。
余振生便想到:一定是自己剛才解釋詩詞時候的一席話,觸動了崔衛,畢竟他跟自己提過的某些身世的。他伸手去拿放在石凳上的外套,卻覺得外套下面好像有什麼東西,拿起來一看竟然是那份報紙。
張芳什麼時候出來過?他怎麼一點都沒察覺到。
張群青和張春明因為人力車的紛爭終於結束,張群青是死活不肯做栓子拉的車的。張群青上的北洋大學在西沽,以往他都住校一周才回家一次,每次都是老孫頭趕著騾車接送。現在不讓軍訓了,應該是要上課的,但學校突然就不許學生,說是上面不許學生非授課時間聚集,於是張群青就有了一輛自行車。
胡大胡二和張群青年紀差不多,他們不用死盯著柜上,他們年紀也差不多。有時候張群青吃過晚飯想出去遛彎,或者是去海河那邊游泳,張嚴氏便讓胡大或者胡二跟著去。
張群青對這種有家人跟著的事,不贊同但也不反對,反著是出去玩有個伴兒,有人幫著提包拿東西也方便。
倒是余振生並不太喜歡和這位大公子多摻和,儘管有時崔衛也提醒他,多跟大公子親近。可余振生覺得,跟他玩不到一起去,街上的景致剛來時候看的新鮮,看多了便也覺得就那麼回事。除了偶爾打打拳,看看報余振生對其他事好像提不起多少興致。
唯獨幾次劉超來的時候,余振生倒是願意陪著張群青。不知道為什麼他對劉超有種特別的好感。劉超家裡是票號錢莊,生意要比余家的鋪子大很多倍。但劉超身上反而沒有那種有錢人家公子的架子,他經常一個人來,來了就先在鋪子裡和余振生聊會兒天,扯東扯西的問問山西那邊的情況。
而且余振生還發現,劉超幾乎總是隔三天來一趟他家,而且每次都是快上門板的時候。
今天差不多天擦黑,余振生盤好了柜上的貨和浮淺,他走到門口看了一眼帶著一縷紅暈的殘陽,天邊火燒雲一片紅彤彤的。街上人來人往,卻已然和白天那些逛街悠閒的不同,多時行色匆匆的路人。
「賣報,賣報《新生晚報》,快看北門大新聞,洋貨街大宅有人靠人。」一個報童手裡舉著報一邊喊一邊朝洋貨街跑。
余振生來了有些日子,儘管不怎麼出門,但也認識了一些附近生意鋪子的夥計和周圍的街坊。跑著的報童十一二歲,是住在老孫頭隔壁的楊家的五兒子,那家人可是窮夠勁了,一家五口住在一間屋裡。雖然他是叫楊五,上面夭折了兩個,還有一個瞎哥哥和一個沒出嫁的姐姐。
「小五,你慢點跑,今天有粉色的新聞還不怕賣不動?」對面祥德齋的夥計沖楊五喊著。
「我才不怕呢,我得快跑,跑到洋貨街那家老媽子能把我今天報紙全包圓了。」楊五笑著小臉上露出狡黠的得意。
余振生一邊上著門板,一邊看著楊五跑遠,再轉身看到劉超果然來了,一如既往的在何叔的報攤上買了份《國民報》。
別人賣報紙每天去和平路的報館,等晚報三點一出來,就夾著報紙朝勸業場那邊跑,誰跑的快就能先賣出去投一份。再有就是想楊五這樣的,這楊五有點蔫壞損,每次拿到抱他不急著跑,先找人問有沒有桃色新聞,然後瞅著哪家出事就朝哪跑,往往就讓他說中了,人家能全買下他手裡的報紙。
何叔的報攤是個常攤,他的家就在兩個鋪子中間一條兩米寬細的過道里,前面是個報攤,颳風下雨也不怕,報紙似乎也不著急賣,白天沒買到報的人晚上下班經過也就知道這裡有帶走一份。除了報紙,他的攤上還賣些舊書。
余振生停了下來,站在鋪子門口看著劉超買了報紙,然後朝他這邊走來。余振生朝劉超笑了笑,劉超朝他揮了揮報紙。接著余振生看到在離劉超身後不遠的地方,一隊軍人正整齊闊步的走了過來,那隊軍人耀武揚威,每個人都背著一柄大刀,路上的行人紛紛閃避開。
劉超緊走兩步來到余振生身邊,他們目送著這對軍人走過。
「這是什麼隊伍這麼威風?」余振生小聲問道。
「這是二十九軍張自忠師長的大刀隊!塘沽協定之後大刀隊都被迫徹到蘆台,寶坻。咱們已經很久沒看到了大刀隊了。」
「塘沽協定?」
劉超幫著余振生上好了門板,左右看看確認沒有朝店裡來的人,關上了店鋪門這才說道:「三年前,張師長的二十九軍主力奉命由山西陽泉開赴通州、三河、薊縣、玉田待同日軍交戰。這次我們打贏了日本。但由於蔣介石此時的主要注意力仍放在圍剿共|產|黨和紅軍上,長城防線兵力薄弱,日軍從冷口突破商震部防線,攻入長城以內,繼而占領遷安,二十九軍陷於腹背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被迫放棄喜峰口、羅文峪陣地,向西南方向退卻。國民政|府加緊向日軍謀求停戰,最終被迫同日方簽訂了屈辱的《塘沽協定》。」
他走到櫃檯邊報紙放在櫃檯上,放下時候重重的一拍:「日本人狼子野心,這個協定等於默認了日本侵占東北三省和熱河的合法性。」
「超哥,日本人會真的打過來嗎?」這個問題他問過崔衛,但是崔衛的回到還是讓余振生不放心。
「我看,早晚的事!去年北平的學生就進行了抗日示|威遊行,一二九運動極大的鼓舞了我們抗日的決心和勇氣,我們正策劃天津的學生也組織起來。」他忽然盯著余振生笑了起來:「哦,你不是學生。」
余振生低下頭。
「可你也是年輕人,要是有這麼個運動你會參加嗎?」
少年是血氣方剛的,余振生明白他身上沒有劉超那血性漢子的氣魄,但他也是少年,雖然平時用崔衛的話說有點蔫,卻也有著一腔的正義感。
「我聽林先生說過,日本佬土地少,所以總惦記我泱泱中華的土地。咱家的地憑什麼讓他們占著,還聽說他們殺中國人,打日本佬,龜兒子才不參加呢!」余振生抬起頭應著劉超的目光鼓著腮幫子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