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行業衝擊
1906年,無驚又無險的過去了。
沒什麼好說的,好像除了楊小秋正式成為何崇樓的台柱子,其他的都非常的普通。
轉眼間到了1907年。
1907年,張維明以張憲邦的名字,寫給了何崇樓第一封信。
信裡面講述了這過去的一年裡面,自己所有的經歷,洋洋灑灑的足足寫了兩大篇。
楊小秋等人知道他好,便可以了。
主要人沒事兒,比什麼都好。
這一日,譚同飛進入園子,帶著的自然還有譚西西,說想要譚西西跟著學戲。
何崇樓聽完,直接就拒絕了。
譚同飛非常的不理解,現在西西如果學戲是最好的年齡段,他不太理解師父為什麼要拒絕。
而何崇樓給出的原因,是希望譚西西去讀書。
現在已經沒有什麼男子和女子不能夠去讀書這個說法了。
而且很多學校裡面,有男也有女。
譚西西如果去上學的話,那麼將來她就會是新時代的女性。
如果學戲的會,現在男女依舊不可以同台,還有就是戲子的身份依舊鄙賤,明明有更好的出路,為何要讓這個孩子來唱戲?
窮人家的孩子才唱戲!
現在有了這樣的條件,就不要讓孩子唱戲了。
譚同飛聽完以後,心情非常的複雜。
楊小秋也勸誡道:「大師兄,師父說的有道理。現在這個時代已經和以往不一樣了,女子能夠上學是多少人渴望的。西西現在去上學的話,等以後,就會有越來越多見識這個世界的機會。所以一定要讓她去上學,學到更多的東西,然後好好去看看這個世界。」
譚西西也抓著譚同飛的衣袖搖了搖說道:「爹爹,我想上學!」
譚同飛嘆息了一聲。
他其實這麼做,大家都明白是什麼意思。
是他現在已經大部分時間從上了,很多時候何崇樓忙不過來,他也沒有能夠幫忙。
可他現在要撐住的是一個家庭,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但他對此始終還是會感覺愧疚,畢竟是何崇樓和王玉珍將他給養大的,如果沒有何崇樓和王玉珍,他早就餓死了。
哪裡會有今天。
他送譚西西來學戲,就是為了報恩。
何崇樓自然明白自己這個徒弟的用意,但是完全沒有這個必要。
這個時代戲曲還能夠活下去,自己也還沒有到花甲之年,而楊小秋也接過了園子裡台柱子的重擔。
所以他的想法,他那種報恩的態度,何崇樓並不想要接受。
雖然譚西西姓譚,不是姓何,何崇樓卻一直把她當做親孫女一樣看待。
他怎麼人忍心自己的孫女有更好的出路,然後來學戲呢!
只有學過戲的人才知道這個行業有多苦。
雖然這麼多年楊小秋一直學戲沒有叫過苦,何崇樓明白那是楊小秋一直不說。
一個沒有童子功的人只用了幾年就趕上了別人半輩子,這付出的努力都是大家能夠用眼睛看到的。
譚同飛最後狠狠的點頭,然後對著譚西西說道:「囡囡乖,爹送你去上學,將來做一個新時代的人。」
那麼什麼是新時代?
其實這個很難以界定,因為這個新時代是在血與淚中建立起來的。
是一次又一次的改革,才實現的。
雖然袁世凱這個人為人讓人有所不恥,可他成為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以後,他辦的每一件事兒,都十分的有魄力。
這是外面那批流亡的人也不得不承認的。
這人就是亂世梟雄,雖然沒有曹操那般霸氣,可也有了七成的相似度。
好像也說過,像袁世凱這樣的人和安祿山是最為接近的。
譚同飛立刻了,往後譚西西就要去私塾了。
女子能夠讀書,能夠上學,確實是時代進步的一個標誌。
而且今年還廢除了女子纏足這個法案。
楊小秋有一次無意見過龔依依的小腳,非常的好看,可這不是她願意的,是纏足纏來的,而纏足也非常的殘忍。
這一年初春就開始有著變化,至於接下來,只怕變化還會更多。
再說回何崇樓的生意,何崇樓的生意是時好時壞。
大多數時候,何崇樓的生意都是非常壞的,只有少數幾場,才能夠盈利。
至於原由嘛,這兩年京城的變化實在是太多了。
各種稀奇古怪的玩意兒從西洋那邊流傳過來,讓人目不暇接,還有東西可以將人給框在一張圖裡面的。
那些人叫這個叫做照片。
何崇樓還提議,有時間去照一張,保存下來。
這是非常珍貴的回憶。
楊小秋和龔依依自然非常的響應,就連大師兄一家子都非常贊同,他還提前先去和徐家拍攝了一張。
只是何崇樓的人是聚不齊了,因為張維明不在。
他即便在,也不能夠出現在照片裡。
在1906年初春的時候,張維明便在秋刑場被砍頭了。
楊小秋他們自然知道那不是張維明,可他們還是要把他當成是自己的徒弟、師兄、師弟。
被砍頭那天,楊小秋他們還去送那個假的張維明了。
畢竟是演員,做戲還是要做全套,讓人分辨不出真假。
外面的人也在為張維明可惜,當然也只是可惜,若是要他們去做什麼,他們還不如先自己保住自己再說。
反正各種各樣的西洋玩意,再次衝擊了傳統戲曲行業。
何崇樓還是這樣,不著急,不過問,也不多說什麼。
生意照做,只要台下還坐著一個觀眾,那麼就要演下去。
最慘的一場,楊小秋只怕這一輩子都會記得,1907年,農曆的四月初七,這天只有三個觀眾在下面看戲。
楊小秋還是正常的表演。
即便這個三個人,在自己這整場的表演里,一句叫好都沒有喊。
可楊小秋知道,這三位買了票就是爺。
他們在這兒,自己就要演下去。
除非等他們都走了,自己就可以停下來。
演戲演戲,是演給別人看的。
要是真沒有了觀眾,你確實是可以不用演了。
這是行業的規矩,而楊小秋也時刻謹記著。
倒不是祖師爺告訴他的,祖師爺在的時候,楊小秋還沒出生呢!
沒什麼好說的,好像除了楊小秋正式成為何崇樓的台柱子,其他的都非常的普通。
轉眼間到了1907年。
1907年,張維明以張憲邦的名字,寫給了何崇樓第一封信。
信裡面講述了這過去的一年裡面,自己所有的經歷,洋洋灑灑的足足寫了兩大篇。
楊小秋等人知道他好,便可以了。
主要人沒事兒,比什麼都好。
這一日,譚同飛進入園子,帶著的自然還有譚西西,說想要譚西西跟著學戲。
何崇樓聽完,直接就拒絕了。
譚同飛非常的不理解,現在西西如果學戲是最好的年齡段,他不太理解師父為什麼要拒絕。
而何崇樓給出的原因,是希望譚西西去讀書。
現在已經沒有什麼男子和女子不能夠去讀書這個說法了。
而且很多學校裡面,有男也有女。
譚西西如果去上學的話,那麼將來她就會是新時代的女性。
如果學戲的會,現在男女依舊不可以同台,還有就是戲子的身份依舊鄙賤,明明有更好的出路,為何要讓這個孩子來唱戲?
窮人家的孩子才唱戲!
現在有了這樣的條件,就不要讓孩子唱戲了。
譚同飛聽完以後,心情非常的複雜。
楊小秋也勸誡道:「大師兄,師父說的有道理。現在這個時代已經和以往不一樣了,女子能夠上學是多少人渴望的。西西現在去上學的話,等以後,就會有越來越多見識這個世界的機會。所以一定要讓她去上學,學到更多的東西,然後好好去看看這個世界。」
譚西西也抓著譚同飛的衣袖搖了搖說道:「爹爹,我想上學!」
譚同飛嘆息了一聲。
他其實這麼做,大家都明白是什麼意思。
是他現在已經大部分時間從上了,很多時候何崇樓忙不過來,他也沒有能夠幫忙。
可他現在要撐住的是一個家庭,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但他對此始終還是會感覺愧疚,畢竟是何崇樓和王玉珍將他給養大的,如果沒有何崇樓和王玉珍,他早就餓死了。
哪裡會有今天。
他送譚西西來學戲,就是為了報恩。
何崇樓自然明白自己這個徒弟的用意,但是完全沒有這個必要。
這個時代戲曲還能夠活下去,自己也還沒有到花甲之年,而楊小秋也接過了園子裡台柱子的重擔。
所以他的想法,他那種報恩的態度,何崇樓並不想要接受。
雖然譚西西姓譚,不是姓何,何崇樓卻一直把她當做親孫女一樣看待。
他怎麼人忍心自己的孫女有更好的出路,然後來學戲呢!
只有學過戲的人才知道這個行業有多苦。
雖然這麼多年楊小秋一直學戲沒有叫過苦,何崇樓明白那是楊小秋一直不說。
一個沒有童子功的人只用了幾年就趕上了別人半輩子,這付出的努力都是大家能夠用眼睛看到的。
譚同飛最後狠狠的點頭,然後對著譚西西說道:「囡囡乖,爹送你去上學,將來做一個新時代的人。」
那麼什麼是新時代?
其實這個很難以界定,因為這個新時代是在血與淚中建立起來的。
是一次又一次的改革,才實現的。
雖然袁世凱這個人為人讓人有所不恥,可他成為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以後,他辦的每一件事兒,都十分的有魄力。
這是外面那批流亡的人也不得不承認的。
這人就是亂世梟雄,雖然沒有曹操那般霸氣,可也有了七成的相似度。
好像也說過,像袁世凱這樣的人和安祿山是最為接近的。
譚同飛立刻了,往後譚西西就要去私塾了。
女子能夠讀書,能夠上學,確實是時代進步的一個標誌。
而且今年還廢除了女子纏足這個法案。
楊小秋有一次無意見過龔依依的小腳,非常的好看,可這不是她願意的,是纏足纏來的,而纏足也非常的殘忍。
這一年初春就開始有著變化,至於接下來,只怕變化還會更多。
再說回何崇樓的生意,何崇樓的生意是時好時壞。
大多數時候,何崇樓的生意都是非常壞的,只有少數幾場,才能夠盈利。
至於原由嘛,這兩年京城的變化實在是太多了。
各種稀奇古怪的玩意兒從西洋那邊流傳過來,讓人目不暇接,還有東西可以將人給框在一張圖裡面的。
那些人叫這個叫做照片。
何崇樓還提議,有時間去照一張,保存下來。
這是非常珍貴的回憶。
楊小秋和龔依依自然非常的響應,就連大師兄一家子都非常贊同,他還提前先去和徐家拍攝了一張。
只是何崇樓的人是聚不齊了,因為張維明不在。
他即便在,也不能夠出現在照片裡。
在1906年初春的時候,張維明便在秋刑場被砍頭了。
楊小秋他們自然知道那不是張維明,可他們還是要把他當成是自己的徒弟、師兄、師弟。
被砍頭那天,楊小秋他們還去送那個假的張維明了。
畢竟是演員,做戲還是要做全套,讓人分辨不出真假。
外面的人也在為張維明可惜,當然也只是可惜,若是要他們去做什麼,他們還不如先自己保住自己再說。
反正各種各樣的西洋玩意,再次衝擊了傳統戲曲行業。
何崇樓還是這樣,不著急,不過問,也不多說什麼。
生意照做,只要台下還坐著一個觀眾,那麼就要演下去。
最慘的一場,楊小秋只怕這一輩子都會記得,1907年,農曆的四月初七,這天只有三個觀眾在下面看戲。
楊小秋還是正常的表演。
即便這個三個人,在自己這整場的表演里,一句叫好都沒有喊。
可楊小秋知道,這三位買了票就是爺。
他們在這兒,自己就要演下去。
除非等他們都走了,自己就可以停下來。
演戲演戲,是演給別人看的。
要是真沒有了觀眾,你確實是可以不用演了。
這是行業的規矩,而楊小秋也時刻謹記著。
倒不是祖師爺告訴他的,祖師爺在的時候,楊小秋還沒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