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日月所照,皆為明土,自此而始!
待三兄弟離開後,朱元璋微微站起身來,望向外面,嘴裡喃喃道:「日月所照,皆為明土,自此而始!」
朱棣三人皆是馬皇后所出,乃嫡親皇子,地位超然。
派他們三人打頭陣,朱元璋自是希望能給其他皇子,乃至後世宗親立個榜樣,自此而後,皇室宗親要走出中原,前往異國他鄉開疆拓土。
你若有本事打天下,爭得的地盤自歸你所有;你若當真窩囊,只想混吃等死,就只能接受降等襲爵制度,幾代之後逐漸沒落。
說白了,朱元璋是在逼著子孫後代出去闖蕩。
只要這條路能走通,那「日月所照,皆為明土」的願望,就不是一句空言。
「父皇,你覺得三弟四弟會選什麼地方?」朱元璋的背後,朱標好奇的聲音傳來。
朱元璋想了想道:「老四生性好戰,他估計會選個百戰之地,西域地處商貿要道,諸方勢力錯綜複雜,即便經蒙古人察合台汗國整合,仍是群雄紛爭,最是兵家紛沓征伐之地。」
朱標點了點頭道:「老四的性子,倒真可能被西域混亂所吸引。」
「至於老三嘛!或許是南洋,或許是西洋哪處,具體倒不得而知了,不過只要他們三兄弟能勇於出去闖蕩,給身後的兄弟們立下榜樣,便已足矣!」朱元璋也懶得再去揣度,擺了擺手無所謂道。
「從今往後,咱老朱家再沒有吃乾飯的人,子子孫孫都是一方雄主!」朱元璋說這話的時候,抬眼遠眺殿外空曠處
受朱元璋情緒感染,朱標也興奮地攥起拳道:「父皇英明!」
身為太子,朱標幾乎要舉雙手雙腳贊同這一政策,畢竟這些藩王兄弟離開中原,他朱標的收益最大。
日後再不用應對這些手握重兵的皇族親兄弟的威脅,如此輕而易舉地削了藩,他朱標甚至都不用擔上個薄待兄弟的罵名。
「對了,還有件事。」
稍作遠眺休整,朱元璋又收回目光,從身前桌子上翻出一份奏摺:「這戶部的差事是怎麼辦的,怎叫保兒催錢催到咱這裡來了?」
李文忠即將前往東南剿寇,雖然沒有建造水軍,但同樣需要錢糧。
按理說,這種例行軍務,五軍都督府早該跟兵部、戶部之間磋商協調,輕而易舉便給辦了,畢竟此番剿寇已不必興建水師,只需維持小股部隊東南巡防,所耗錢糧並不算多,然而戶部那邊撥款遲遲沒有到帳,李文忠無奈便只能上奏找皇帝要錢了。
朱標負責日常政務,一看那奏摺當即苦笑起來:「這件事……兒臣其實早已知曉,先前兒臣已去催過戶部好幾次,可戶部一直說,讓兒臣再等一等……」
「等?等到什麼時候?等到那群倭寇再度來襲,我剿寇大軍因缺銀少糧難以招架嗎?」
不等朱標將話說完,朱元璋已瞪圓了眼,怒而拍桌,呼嗤直喘粗氣道:「夏稅這才剛入國庫,怎麼可能會缺少錢糧?咱看這些戶部官員就是想故意拖延,想看咱的笑話!」
畢竟討伐倭寇是朱元璋一力主張,又都是武將們力挺支持,與那些文臣毫無干聯。
拖延下去,李文忠剿寇不力,武將們丟臉,他朱元璋作為始作俑者也一併成了笑話。
朱標苦嘆口氣:「郭尚書說,夏稅已被折算成銀錢,發放給全國士子們了,兒臣也曾親去戶部查核,帳上的確沒剩多少錢了,其所剩銀餉,怕還要留待不時之需,不敢再撥出去……」
朱元璋一愣,仔細想來,這事倒要歸咎到自己的頭上,前番取消免稅田制度,自己的確提出主動發放錢糧補償。
這麼說來,戶部推說沒錢,倒也算有個合理的由頭了。
雖他還認為戶部有推諉之嫌,可朱元璋實在不好再行責怪,他恨恨的說道:「那還要等到何事?」
「郭尚書說,待秋糧入庫就可了。」朱標苦著個臉答道。
「秋糧入庫,這麼說,他讓咱要等到明年?」朱元璋瞪大個眼睛,有些不可思議道。
大明朝廷的收入,主要靠的田賦,而田賦實行兩稅制,分夏稅和秋糧,夏稅無過八月征齊,而秋糧卻要拖到來年二月。
也即是說,要等秋糧稅賦入庫,得到明年開春了。
等明年,倭寇指不定又要劫掠多少回了,難道要等東南沿海倭寇成災,再進行剿寇嗎?
朱元璋自不願意等這麼久,也沒法等這麼久,他思慮了一會兒,然後說道:「要不……讓提舉司再印些寶鈔來,充抵軍餉?」
所謂「寶鈔」,即是大明寶鈔,這是朱元璋仿效宋朝發行的紙幣,旨在促進商品流通,緩解朝廷財政壓力。
對自己發行的這紙幣,朱元璋格外重視,強令朝廷推廣,以流通民間。
現如今銀庫吃緊,他自然往這紙幣上打主意,先「印」出些軍餉來。
可朱標一聽「寶鈔」,嚇得臉色大變,連連擺手道:「父皇,萬萬不可啊!」
「怎麼不行了?」朱元璋眉頭一皺,在他看來,大明寶鈔也是錢,國庫拿不出錢來,便印些寶鈔當軍餉,再正常不過了。
朱標卻支支吾吾起來:「這個……這個……」
猶豫許久,他才瑟縮道:「兒臣近來發現,寶鈔貶值得相當厲害,初發之時,原本一貫寶鈔能抵換一千文錢,現如今只能換六百文了。」
「怎麼會這樣?」朱元璋登時大驚。
朱標搖頭道:「兒臣也不清楚,更糟的是,現今不少商鋪都拒收寶鈔,視之如洪水猛獸,生恐爛在手裡花不出去。」
「這群該死的奸商,竟然敢拒收咱的寶鈔。」一聽這話,朱元璋勃然大怒,大明寶鈔可是他得意之作,眼看自己的寶貝被人厭棄,他豈能不怒?
其實最早發明大明寶鈔之時,寶鈔也的確出現過幣值波動的問題,可朱元璋只當這是寶鈔推行時必要的陣痛期,不以為意。
現今寶鈔推行已有幾年時間,狀況非但沒好,反而愈演愈烈……
細一想來,朱元璋越發擔憂,眉頭已深深鎖死起來。
朱棣三人皆是馬皇后所出,乃嫡親皇子,地位超然。
派他們三人打頭陣,朱元璋自是希望能給其他皇子,乃至後世宗親立個榜樣,自此而後,皇室宗親要走出中原,前往異國他鄉開疆拓土。
你若有本事打天下,爭得的地盤自歸你所有;你若當真窩囊,只想混吃等死,就只能接受降等襲爵制度,幾代之後逐漸沒落。
說白了,朱元璋是在逼著子孫後代出去闖蕩。
只要這條路能走通,那「日月所照,皆為明土」的願望,就不是一句空言。
「父皇,你覺得三弟四弟會選什麼地方?」朱元璋的背後,朱標好奇的聲音傳來。
朱元璋想了想道:「老四生性好戰,他估計會選個百戰之地,西域地處商貿要道,諸方勢力錯綜複雜,即便經蒙古人察合台汗國整合,仍是群雄紛爭,最是兵家紛沓征伐之地。」
朱標點了點頭道:「老四的性子,倒真可能被西域混亂所吸引。」
「至於老三嘛!或許是南洋,或許是西洋哪處,具體倒不得而知了,不過只要他們三兄弟能勇於出去闖蕩,給身後的兄弟們立下榜樣,便已足矣!」朱元璋也懶得再去揣度,擺了擺手無所謂道。
「從今往後,咱老朱家再沒有吃乾飯的人,子子孫孫都是一方雄主!」朱元璋說這話的時候,抬眼遠眺殿外空曠處
受朱元璋情緒感染,朱標也興奮地攥起拳道:「父皇英明!」
身為太子,朱標幾乎要舉雙手雙腳贊同這一政策,畢竟這些藩王兄弟離開中原,他朱標的收益最大。
日後再不用應對這些手握重兵的皇族親兄弟的威脅,如此輕而易舉地削了藩,他朱標甚至都不用擔上個薄待兄弟的罵名。
「對了,還有件事。」
稍作遠眺休整,朱元璋又收回目光,從身前桌子上翻出一份奏摺:「這戶部的差事是怎麼辦的,怎叫保兒催錢催到咱這裡來了?」
李文忠即將前往東南剿寇,雖然沒有建造水軍,但同樣需要錢糧。
按理說,這種例行軍務,五軍都督府早該跟兵部、戶部之間磋商協調,輕而易舉便給辦了,畢竟此番剿寇已不必興建水師,只需維持小股部隊東南巡防,所耗錢糧並不算多,然而戶部那邊撥款遲遲沒有到帳,李文忠無奈便只能上奏找皇帝要錢了。
朱標負責日常政務,一看那奏摺當即苦笑起來:「這件事……兒臣其實早已知曉,先前兒臣已去催過戶部好幾次,可戶部一直說,讓兒臣再等一等……」
「等?等到什麼時候?等到那群倭寇再度來襲,我剿寇大軍因缺銀少糧難以招架嗎?」
不等朱標將話說完,朱元璋已瞪圓了眼,怒而拍桌,呼嗤直喘粗氣道:「夏稅這才剛入國庫,怎麼可能會缺少錢糧?咱看這些戶部官員就是想故意拖延,想看咱的笑話!」
畢竟討伐倭寇是朱元璋一力主張,又都是武將們力挺支持,與那些文臣毫無干聯。
拖延下去,李文忠剿寇不力,武將們丟臉,他朱元璋作為始作俑者也一併成了笑話。
朱標苦嘆口氣:「郭尚書說,夏稅已被折算成銀錢,發放給全國士子們了,兒臣也曾親去戶部查核,帳上的確沒剩多少錢了,其所剩銀餉,怕還要留待不時之需,不敢再撥出去……」
朱元璋一愣,仔細想來,這事倒要歸咎到自己的頭上,前番取消免稅田制度,自己的確提出主動發放錢糧補償。
這麼說來,戶部推說沒錢,倒也算有個合理的由頭了。
雖他還認為戶部有推諉之嫌,可朱元璋實在不好再行責怪,他恨恨的說道:「那還要等到何事?」
「郭尚書說,待秋糧入庫就可了。」朱標苦著個臉答道。
「秋糧入庫,這麼說,他讓咱要等到明年?」朱元璋瞪大個眼睛,有些不可思議道。
大明朝廷的收入,主要靠的田賦,而田賦實行兩稅制,分夏稅和秋糧,夏稅無過八月征齊,而秋糧卻要拖到來年二月。
也即是說,要等秋糧稅賦入庫,得到明年開春了。
等明年,倭寇指不定又要劫掠多少回了,難道要等東南沿海倭寇成災,再進行剿寇嗎?
朱元璋自不願意等這麼久,也沒法等這麼久,他思慮了一會兒,然後說道:「要不……讓提舉司再印些寶鈔來,充抵軍餉?」
所謂「寶鈔」,即是大明寶鈔,這是朱元璋仿效宋朝發行的紙幣,旨在促進商品流通,緩解朝廷財政壓力。
對自己發行的這紙幣,朱元璋格外重視,強令朝廷推廣,以流通民間。
現如今銀庫吃緊,他自然往這紙幣上打主意,先「印」出些軍餉來。
可朱標一聽「寶鈔」,嚇得臉色大變,連連擺手道:「父皇,萬萬不可啊!」
「怎麼不行了?」朱元璋眉頭一皺,在他看來,大明寶鈔也是錢,國庫拿不出錢來,便印些寶鈔當軍餉,再正常不過了。
朱標卻支支吾吾起來:「這個……這個……」
猶豫許久,他才瑟縮道:「兒臣近來發現,寶鈔貶值得相當厲害,初發之時,原本一貫寶鈔能抵換一千文錢,現如今只能換六百文了。」
「怎麼會這樣?」朱元璋登時大驚。
朱標搖頭道:「兒臣也不清楚,更糟的是,現今不少商鋪都拒收寶鈔,視之如洪水猛獸,生恐爛在手裡花不出去。」
「這群該死的奸商,竟然敢拒收咱的寶鈔。」一聽這話,朱元璋勃然大怒,大明寶鈔可是他得意之作,眼看自己的寶貝被人厭棄,他豈能不怒?
其實最早發明大明寶鈔之時,寶鈔也的確出現過幣值波動的問題,可朱元璋只當這是寶鈔推行時必要的陣痛期,不以為意。
現今寶鈔推行已有幾年時間,狀況非但沒好,反而愈演愈烈……
細一想來,朱元璋越發擔憂,眉頭已深深鎖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