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章 燕王禪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寡人自即位以來,日夜憂國憂民,思賢若渴。今有相國子之賢能有德,堪當大任。為社稷計,為萬民計,寡人願效法先聖之道,以國讓賢。」

  「今日於宗廟前,會百官、諸侯使者,宣讀此禪位之辭。寡人將燕國社稷、萬民福祉託付子之,望君勵精圖治,勤政愛民,光大燕國之業,使百姓安居樂業,皆得其所。」

  「君當以禮治國,外結諸侯,內安萬民,不負天命,不負民心。寡人雖退位,仍願為君效力,若有所需,必當竭盡全力。」

  「此辭既出,天地可鑑,神明共證,願天佑燕!」

  眾目睽睽之下,燕王噲語氣平靜地將燕王之位禪位於相國子之。

  氣氛異常凝重,眾文武沉寂無聲,各有心思。

  相國子之一派皆面有得色。

  子之雖躬著身,一副謙遜的模樣,然其眼中難以遮掩驕傲之色。

  在他身後,蘇代嘴角微挑。

  而以太子平為首的一派則面沉如水,人人咬牙切齒,面有不甘,心中怒罵燕王昏庸。

  卻沒有人出聲反對。子之秉政多年,又有楚國的支持,敢於反抗者早已經墳頭長草。況且連最大的受害者太子姬平都屈服於子之的淫威,他人誰還會強出頭?

  其實姬平不是沒有反抗過。幾年前子之便暴露出欲取燕王而代之的跡象,燕王恍然未覺,他卻看得清楚,作為利益攸關者,他內心之焦灼可想而知。

  他曾暗中指派人上書指控子之僭越未果,又派刺客刺殺失敗。明里暗裡招數用盡,卻拿子之毫無辦法。

  一籌莫展之際,將軍市被提議,子之權柄正盛不能勝,莫如蟄伏,暗中蓄力,靜待時機。

  姬平這才決定忍辱負重,再無背後動作,每遇子之更是行以見君王之禮。

  子之也知道姬平心中定然不平,但也不好做得太過,以引得姬噲不滿,這才放過姬平。

  姬噲看著底下這般大臣,心中嘆息不已,從今往後,他便為臣。這禪位,他雖是心甘情願,卻又不得已而為之。

  想他本無心君位,卻不得不受。即位數年以來,燕國屢次受挫於齊、趙,更令其對王位心生厭惡,嚮往先賢堯、舜禪位。

  大夫蘇代曾上書大讚子之之為相,既通戰事,又長於內政,外結楚國,內安國人,萬民擁戴。

  年初時,姬噲曾問蘇代,「君自齊來,齊可霸乎?」

  蘇代答曰:「不能。」

  姬噲又問為何。

  蘇代又答:「齊王不能信任臣下!」

  姬噲沉默良久,曰:「寡人知之矣!」

  終於,還是姬平打破了這沉寂,他出列高聲道:「願天佑燕!」

  有姬平帶頭,底下一班大臣皆呼:「願天佑燕!」

  姬噲回首凝望宗廟,而後緩緩走下台去,立於群臣之首。

  「新王即位!」繼位大典繼續進行。

  子之一臉威嚴地坐上君位,望著低眉順耳的姬噲,心中既有鄙夷,又豪氣萬千,謀劃多年,今日終得償所願!

  自今日始,他總算是名正言順地成為新的燕王!

  消息傳開,諸侯震驚。先有三家分晉、田氏篡齊,卿大夫堂而皇之奪君之位,而今有魏嗣禪位於魏高,再有姬噲禪位於子之,天下何時又颳起先賢禪位之遺風?

  天下君王內心莫不惶惶,何來的禪位?無非為搶奪披上了禪位的遮掩而已。由此往後,恐臣下無時無刻不覬覦王位。而他們對各自國內權盛之臣,更生忌憚。

  熊槐對此早有心理準備,他暗道歷史總歸有它的慣性,無論自己怎麼攪和,地處偏遠的燕國還是沿著歷史的慣性進行著演出。

  接下來如果局勢一如既往地發展下去,對於楚國是很有利的,他什麼也不需要做,繼續積攢力量即可。

  對燕國局勢最關心的莫過於齊國與趙國。

  頭兩年,燕國突然出兵伐趙,趙軍措手不及,丟了幾座邊境城邑,趙雍大怒,命李兌率軍大敗燕軍。

  而今燕國竟發生禪位這等荒唐事,趙雍十分清楚燕國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涌動,他欲報復燕國,自然希望其發生內亂。恰好燕公子職在趙為質,趙雍本欲利用其生事,卻為肥義所反對。

  肥義以為,就連原太子姬平都無可奈何,一個無職無權在外為質的公子又能掀起多大的風浪?不如觀望,看新王子之執政情況。


  趙雍思索之後同意了肥義的謀劃,決定暫時按兵不動。

  齊國上下以為,最大的對手楚國這些年連番大戰,國力勢必空虛,未來數年之態勢,必為放緩對外擴張,吸納巴蜀,提升國力。

  而齊國自先王最後幾年至他即位這幾年,並未發生過大的戰爭,國力臻至鼎盛,值此秦、楚恢復國力之良機,正當齊國大有作為之時。

  是以,當田忌去世時,齊王派遣親楚的田文以弔唁為由,意欲緩和與楚國的關係,穩住楚國,伺機謀燕。

  正當齊國上下正在研究如何伐燕之時,燕王姬噲竟然禪位於子之,這讓齊王大為振奮,子之相當於搶了太子姬平的王位,其必不甘心。

  此正齊國謀燕的大好時機!

  齊相周最立即派人潛入燕都薊城聯繫姬平,告知齊王不欲見子之亂燕,願助姬平討伐子之,奪取王位。

  這正姬平下懷。他正愁僅憑將軍市被的力量難以成事,欲尋找外援。不曾想竟得到齊國這樣的強援。

  市被擔心齊人居心叵測,便有些猶豫。姬平卻不管那麼多,與其失去王位,整日提心弔膽,不知何時會葬身於子之的屠刀之下,不如借力一搏。如若成功,他便為王,縱給齊國一些好處,總比現在要強的多。就算失敗,與當下又有何異?

  他本就一無所有,為何不捨命一搏?

  兩人一合計,便同意與齊人合作,並希望齊王能趁子之初繼位,立足未穩,儘快出兵。

  齊王本欲立即點齊五都之兵助姬平討伐子之,周最卻出言阻止。他認為子之之王位乃姬噲禪位所得,名正言順,而齊若此時出兵伐之,師出恐無名。

  周最還言,觀子之秉政這數載,燕國內政日益混亂,其若為王,朝政恐益敗壞,不如等三兩載再看。

  齊王欣然同意。

  得到齊王的回覆,姬平亦無可奈何,只得忍氣吞聲,苟活下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