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想要名嗎?
呂不韋挑選建造書院的地點,位於櫟陽與藍田中間,距離櫟陽較近,走個一天路程,便能抵達櫟陽。
藍田是秦國新軍訓練大營,更是鞏固咸陽的戰事要塞。
以往無戰事,王齕駐守這邊,現在王齕被派到秦楚邊境,戰爭結束也沒有調回,謹防楚國,新任的駐守將領便是王翦。
東周一戰,王翦一戰成名。
多次捷足先登,戰功顯赫,甚至為蒙武獻計,更是讓戰功疊加。
嬴子楚高興之餘,特將他提拔為練軍校尉,駐守藍田,主掌練軍一事。
書院建造在這邊,仲平也能理解呂不韋的意思。
櫟陽是秦國舊都,很多老秦人都住在那,出現幾個新人很快就能知道,咸陽雖然立都多年,但魚龍混雜,沒有櫟陽那麼純粹,出現個細作得調查許久。
至於建在藍田旁邊,估計也是怕他國或者有心之人,扮演盜匪,強行襲擊書院,抹殺這些未來之才。
人心險惡,既然決定創建書院,就該將能想到的全部想好。
呂不韋地方選的挺好,仲平非常滿意。
與蔡澤來到這裡,仲平看著仿造稷下學宮改造的書院,笑著夸道:
「規模宏大,氣象萬千,建築布局,既得齊國儒雅風流,又兼秦地剛健渾雄,廊腰縵回,檐牙高啄,錯落有致,氣宇軒昂,上等學宮。」
蔡澤聽到這,不由輕笑,意有所指道:
「呂相要是聽到你這樣誇讚,怕不是樂的晚上睡不著。」
「哈哈哈,兄長說笑了,請。」
「請。」
兩人進入書院,門口的人立馬過來迎接。
「余見過典客,見過御史大夫,多謝御史大夫幫余平冤。」
餘年齡不大,不到三十的樣子,下顎的鬍子不到指肚。
「先生客氣。」
仲平回了一禮,有些奇怪問道:
「先生為何不再為使?」
「唉。」
聽到這,余哀嘆一聲:
「御史有所不知,自從東周被冤,余便對出使他國心有芥蒂,想那東周友人,交情足有十年,未曾敢想,竟為區區五金便將余出賣,唉,余實在沒有心情再為使臣,便向典客請辭,應典客之邀,來書院作一先生。」
仲平微微頷首:
「既如此,那書院就勞先生費心。」
「御史客氣,典客,御史,請。」
余在前面帶路,蔡澤與仲平說著悄悄話。
「呂相挑選十人,全都識字知書,已經進入書院,這些人全都是昭襄王時期的老臣老卒,有些因為年紀頗大,有些因為戰時暗傷,都不得已請辭歸鄉,對於這些人,你如何看法?」
仲平沉思片刻,隨即笑道:
「既全是國之功臣,平怎可輕視?」
「你想如何處理?」
「不處理,這些人皆是呂相辛苦挑選,讓他們留在學院便是。」
「平弟,你就不怕培養出來的學子……」
提醒到這,蔡澤沒有再說下去。
仲平莞爾一笑:
「兄長多慮了,人之性情,不可一概而論。」
「有人心如止水,簡而不繁;有人心思深沉,繁而不簡。」
「但不論是何種人,皆有一個共同點,趨利。」
「權是利,財是利,名,更是利。」
蔡澤聽到這,愣了片刻,隨後,突然笑道:
「算了算了,書院是你管理,兄長操那份心作甚,你看著來。」
仲平笑著不說話。
走了片刻,兩人來到一間大院。
大院裡站著將近百名孩童,全都骨瘦嶙峋,面黃肌瘦,有些人光是站在那,就搖搖晃晃。
看到這種場景,仲平疑惑地看向余:
「這是作甚?」
余立馬回道:
「御史,這些孩童,皆來自列國各地,或行乞於街道,或遭親屬棄之,身世雖憐,然頑劣性格不改,昨日才被運到書院,對一些命令,只聽不做,看到飯食,爭先恐後,只知搶奪,不知謙讓,余無奈,只能讓看守書院之將領,前來馴服他們。」
仲平點了點頭,知曉原因,便沒有管這些孩童,跟著余,繼續向著書院裡面走去。
蔡澤留在外面,仲平跟余走進屋裡,他也看到了呂不韋挑選的那些先生。
有兩人看上去像是老卒,渾身凌然,其他人則沒有殺伐之氣,文質彬彬。
見到兩人,十人當即起身。
仲平連忙走到腿腳不方便的兩人身前,將兩人攙扶。
「不可,兩位先生身體有傷,不必行禮。」
兩人眼中有些感激:
「多謝御史大夫,我等皆是軍中武卒,些許小傷,不足大礙。」
仲平笑著將兩人扶起,對著其他人行了個禮,便讓他們起身坐好。
仲平坐在上面,蔡澤站在門外,余則是跟著那些先生一起跪坐。
看著十一人,仲平緩緩問道:
「這些孩童,諸位先生打算如何教之?」
「這……」
十人相互看了看,隨後,其中一人道:
「御史,呂相併未安排,令我等住進書院,靜等通知。」
仲平微微點頭,沉思片刻,便說道:
「對於教書,平也思量許久,最後,將教書內容分為以下幾種:」
「一為法,身為秦之學子,秦法必須要學。」
「二為數,世間萬道,皆有數夾雜其中,數必須要學。」
「三為禮,見人見物,皆有禮儀,不知禮儀者,不可成事,禮必須要學。」
「四為武,行走他地,身無武藝,怎能自保?武必須要學。」
「五為史,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史必須要學。」
「六為藝,藝乃工藝,若不通工藝,不能區分兵器之好壞,不能知曉農具之作用,藝必須要學。」
「七為農,農乃國本,倘若不通農事,怎可為國為民?農必須要學。」
仲平接連說了七個必須要學,說完,仲平緩和片刻,繼續問道:
「諸位先生可有補充?」
十一個人來回看了看,隨後,中間一人說道:
「御史,這儒墨道法,只有其二,儒為何不學?」
「儒……」
仲平喃喃一句,想了想,點頭說道:
「儒也可學,但不可全學,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聽到這,中間幾人雖然不滿,但仲平作為掌管書院的主事人,他們也不得不聽。
看到幾人表情,仲平淡然一笑,繼續說道:
「書院一事,王上令平全權操之,平身為御史大夫,有權派人撰寫史書,倘若各位先生能夠教出一位大才,不僅可以如家師鬼谷子一般名揚天下,甚至,還能青史留名。」
聽到這,所有人的呼吸瞬間停住,詫異地看著仲平。
青史留名?
他們也能配青史留名?!
藍田是秦國新軍訓練大營,更是鞏固咸陽的戰事要塞。
以往無戰事,王齕駐守這邊,現在王齕被派到秦楚邊境,戰爭結束也沒有調回,謹防楚國,新任的駐守將領便是王翦。
東周一戰,王翦一戰成名。
多次捷足先登,戰功顯赫,甚至為蒙武獻計,更是讓戰功疊加。
嬴子楚高興之餘,特將他提拔為練軍校尉,駐守藍田,主掌練軍一事。
書院建造在這邊,仲平也能理解呂不韋的意思。
櫟陽是秦國舊都,很多老秦人都住在那,出現幾個新人很快就能知道,咸陽雖然立都多年,但魚龍混雜,沒有櫟陽那麼純粹,出現個細作得調查許久。
至於建在藍田旁邊,估計也是怕他國或者有心之人,扮演盜匪,強行襲擊書院,抹殺這些未來之才。
人心險惡,既然決定創建書院,就該將能想到的全部想好。
呂不韋地方選的挺好,仲平非常滿意。
與蔡澤來到這裡,仲平看著仿造稷下學宮改造的書院,笑著夸道:
「規模宏大,氣象萬千,建築布局,既得齊國儒雅風流,又兼秦地剛健渾雄,廊腰縵回,檐牙高啄,錯落有致,氣宇軒昂,上等學宮。」
蔡澤聽到這,不由輕笑,意有所指道:
「呂相要是聽到你這樣誇讚,怕不是樂的晚上睡不著。」
「哈哈哈,兄長說笑了,請。」
「請。」
兩人進入書院,門口的人立馬過來迎接。
「余見過典客,見過御史大夫,多謝御史大夫幫余平冤。」
餘年齡不大,不到三十的樣子,下顎的鬍子不到指肚。
「先生客氣。」
仲平回了一禮,有些奇怪問道:
「先生為何不再為使?」
「唉。」
聽到這,余哀嘆一聲:
「御史有所不知,自從東周被冤,余便對出使他國心有芥蒂,想那東周友人,交情足有十年,未曾敢想,竟為區區五金便將余出賣,唉,余實在沒有心情再為使臣,便向典客請辭,應典客之邀,來書院作一先生。」
仲平微微頷首:
「既如此,那書院就勞先生費心。」
「御史客氣,典客,御史,請。」
余在前面帶路,蔡澤與仲平說著悄悄話。
「呂相挑選十人,全都識字知書,已經進入書院,這些人全都是昭襄王時期的老臣老卒,有些因為年紀頗大,有些因為戰時暗傷,都不得已請辭歸鄉,對於這些人,你如何看法?」
仲平沉思片刻,隨即笑道:
「既全是國之功臣,平怎可輕視?」
「你想如何處理?」
「不處理,這些人皆是呂相辛苦挑選,讓他們留在學院便是。」
「平弟,你就不怕培養出來的學子……」
提醒到這,蔡澤沒有再說下去。
仲平莞爾一笑:
「兄長多慮了,人之性情,不可一概而論。」
「有人心如止水,簡而不繁;有人心思深沉,繁而不簡。」
「但不論是何種人,皆有一個共同點,趨利。」
「權是利,財是利,名,更是利。」
蔡澤聽到這,愣了片刻,隨後,突然笑道:
「算了算了,書院是你管理,兄長操那份心作甚,你看著來。」
仲平笑著不說話。
走了片刻,兩人來到一間大院。
大院裡站著將近百名孩童,全都骨瘦嶙峋,面黃肌瘦,有些人光是站在那,就搖搖晃晃。
看到這種場景,仲平疑惑地看向余:
「這是作甚?」
余立馬回道:
「御史,這些孩童,皆來自列國各地,或行乞於街道,或遭親屬棄之,身世雖憐,然頑劣性格不改,昨日才被運到書院,對一些命令,只聽不做,看到飯食,爭先恐後,只知搶奪,不知謙讓,余無奈,只能讓看守書院之將領,前來馴服他們。」
仲平點了點頭,知曉原因,便沒有管這些孩童,跟著余,繼續向著書院裡面走去。
蔡澤留在外面,仲平跟余走進屋裡,他也看到了呂不韋挑選的那些先生。
有兩人看上去像是老卒,渾身凌然,其他人則沒有殺伐之氣,文質彬彬。
見到兩人,十人當即起身。
仲平連忙走到腿腳不方便的兩人身前,將兩人攙扶。
「不可,兩位先生身體有傷,不必行禮。」
兩人眼中有些感激:
「多謝御史大夫,我等皆是軍中武卒,些許小傷,不足大礙。」
仲平笑著將兩人扶起,對著其他人行了個禮,便讓他們起身坐好。
仲平坐在上面,蔡澤站在門外,余則是跟著那些先生一起跪坐。
看著十一人,仲平緩緩問道:
「這些孩童,諸位先生打算如何教之?」
「這……」
十人相互看了看,隨後,其中一人道:
「御史,呂相併未安排,令我等住進書院,靜等通知。」
仲平微微點頭,沉思片刻,便說道:
「對於教書,平也思量許久,最後,將教書內容分為以下幾種:」
「一為法,身為秦之學子,秦法必須要學。」
「二為數,世間萬道,皆有數夾雜其中,數必須要學。」
「三為禮,見人見物,皆有禮儀,不知禮儀者,不可成事,禮必須要學。」
「四為武,行走他地,身無武藝,怎能自保?武必須要學。」
「五為史,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史必須要學。」
「六為藝,藝乃工藝,若不通工藝,不能區分兵器之好壞,不能知曉農具之作用,藝必須要學。」
「七為農,農乃國本,倘若不通農事,怎可為國為民?農必須要學。」
仲平接連說了七個必須要學,說完,仲平緩和片刻,繼續問道:
「諸位先生可有補充?」
十一個人來回看了看,隨後,中間一人說道:
「御史,這儒墨道法,只有其二,儒為何不學?」
「儒……」
仲平喃喃一句,想了想,點頭說道:
「儒也可學,但不可全學,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聽到這,中間幾人雖然不滿,但仲平作為掌管書院的主事人,他們也不得不聽。
看到幾人表情,仲平淡然一笑,繼續說道:
「書院一事,王上令平全權操之,平身為御史大夫,有權派人撰寫史書,倘若各位先生能夠教出一位大才,不僅可以如家師鬼谷子一般名揚天下,甚至,還能青史留名。」
聽到這,所有人的呼吸瞬間停住,詫異地看著仲平。
青史留名?
他們也能配青史留名?!